..續本文上一頁你這一分,好了,境界就隨你妄心所轉,轉成一個虛妄的境界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那個虛妄境界真的是虛妄的,「清淨真如」是真的,不會爲你虛妄想像就改變,不會隨你心改變的。譬如你心裏面想這個好這個醜,你說這個好,它隨你心真的就變好了嗎?你說這個醜,真的就隨你心變醜了嗎?其實不然,你的看法是這樣的,另外一個人看法跟你看法又不相同了。由此可知,所謂好醜沒有標准,沒有標准就是虛妄,是你自己在境界裏面妄生分別執著。不但迷失了自己的圓覺性,也迷失了外面境界的真實相。真實相就是此地講的「一切清淨真如」,在般若經 裏面講的就是「諸法實相」,本經 裏面的名詞叫「一切清淨真如」,一切清淨真如就是諸法實相。圓瑛法師在此地引用《起信論》一段話:
講義【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】
「心緣」就是分別心,就是妄想心。「畢竟平等」,你在一切境界裏面,果然離言說、離名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平等的。「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」爲什麼?你心真,見到外面境界就如,「真」是講心,「如」是講境界,境如其心,心如其境,所以叫真如。心是真的,外面境界也是實在的。
講義【真者,無可遣;以一切法,悉皆真故。如者,無可立;以一切法,皆同如故。】
這是見到清淨真如。諸位能見到這個境界,這裏面的受用就不可思議,平常講「法喜充滿,自在安穩,常樂我淨」,這些名詞你們都常常聽,真正意思體會不到,爲什麼?因爲你沒有見到清淨真如,你要是見到了,境界才現前。現前的時候就像六祖大師剛剛開悟的時候一樣,那種歡喜、那種受用自然而然的說出來,「何期自性,本來清淨」,你看,「流出一切清淨真如」,他要是沒有親證,這句話說不出來的。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所以流出一切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六祖開悟當時這個心情,他那種真正的快樂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,唯有親身證得者才曉得,聽了這個話才知道意思。沒有親身證得的聽了這幾句,「老生常談」,得不到受用,無法體會。『菩提涅槃』:
講義【梵語菩提,此雲覺,亦雲道,是諸佛所證之智德。】
梵語『菩提』,中國話就叫『覺』,也叫『道』,實際上「菩提」就是覺悟的道路,覺悟的道路就叫菩提。『是諸佛所證』,怎麼證法?圓覺性就是圓滿菩提,我們雖然每個人都本有圓滿菩提,現在是被自己的分別妄想障礙,本有的圓滿菩提不能現前,不起作用,目前這個狀況是迷惑顛倒。
講義【梵語涅槃,此雲不生不滅,是諸佛所證之斷德。】
『涅槃』也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是『不生不滅』。《中觀論》講八個不,「不生不滅、不常不斷、不一不異、不來不去」,八個不裏頭懂一個全就懂了。「八不」說明什麼?一切清淨真如。我們現在看一切現象有生有滅、有來有去、有斷有常,把一切依正莊嚴看走了樣,不是原本的真相。
佛教給我們,他教什麼?簡單的說,他教我們恢複自性,恢複我們本有的智慧,恢複我們本有的德能;除此以外,就沒有了。到你成佛的時候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爲什麼?你所得的全是自己本來具足的,沒有一絲毫是從外面得來的,全是自家本有的。你現在爲什麼得不到?天天在這裏聞佛法,天天在那裏修行,你還是得不到,毛病在哪裏?你所聽的都把意思搞錯了,錯在什麼地方?你聽的是言說相,你所看的文字相,離開了講堂,離開了書本,你心裏面起的是心緣相,全錯了!這個辦法去修行,去研究經 ,別說研究叁十年、五十年不通,你就是研究叁十個、五十個阿僧只劫,保險你還是不通,你把方向搞錯了!明明告訴你,離一切分別執著,才能得一心。
念佛是個好辦法,可惜的是不會念!你要是會念,你早成就一心不亂了,這是證了圓覺性,也證得一切清淨真如。你不會念!會念的人怎麼念?在境界裏心才一起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把那個妄心壓下去,這會念。凡夫在外面六塵境界裏面總是起貪瞋癡慢,起這些心。貪心起來,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貪心壓下去;瞋恨心起來,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瞋恨心壓下去;看到大人有自卑感的時候,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自卑感壓下去;看見貧窮下賤,自己就了不起,貢高我慢的心生起來,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我慢心壓下去,這就會念了,這叫用功。
不是早晨念一千聲佛號,晚上念一千聲佛號,念給佛聽,佛就很喜歡我,將來我死了就可以接引我往生,哪有這回事情?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起心動念,還是造作罪業,那就是把佛號念錯了。用這句佛號,要念成一心!一心就是平等;二心就不平等,二心裏面就有高下,哪裏會平等?試問我們能不能用一心待一切人?這是功夫,這就叫修行。無論對什麼人,我們是不是就一個心?不是一心的時候,我是偏心,偏心就不是一心,這一偏那就偏得太遠了。所以,我們曉得修行從哪個地方修起,這幾句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。
『及波羅蜜』,波羅蜜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「彼岸到」。
講義【諸波羅蜜,或雲波羅蜜多,此雲彼岸到,若依此方,順義回文,當雲到彼岸。】
「波羅蜜」,依中國的文法,意思是「到彼岸」。這句話是總結前面這四個意思,「圓覺、清淨真如、菩提、涅槃」,都要達到究竟圓滿,「波羅蜜」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。古印度,無論做什麼事情,把這個事情做完就叫做「波羅蜜多」,換句話就是這個事情做好了,做圓滿了。「到彼岸」,中國人術語講「到家」,到家是做得頂好,功夫到家,「到彼岸」就有這個意思。譬如書法家,他寫字功夫到家,印度人就稱爲「波羅蜜多」。你曉得這個意思,前面「圓覺、清淨真如、菩提、涅槃」,樣樣都到家了。十方如來教一切衆生,他的內容、宗旨,豈不是在這幾句話當中全都說出來了?經 文裏面沒有般若,注子裏面加上個般若,因爲講到諸波羅蜜:
講義【乃以般若爲先導。】
爲什麼?沒有般若,無論做什麼事情不會做圓滿的,換句話說,這個功夫沒法子到家。有了般若波羅蜜,無論做什麼事情,都能做得很圓滿。「般若」是智慧,所以佛在一生教學當中,這是講釋迦牟尼佛過去住在世間,他教學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當中「般若」這一門就占二十二年,差不多一半的時間。由此可知,佛法是以般若爲教學的中心,般若也最難懂。「般若」在佛法裏面占的地位非常重要,不學般若不能算是學佛。學佛,佛者覺也,沒有般若智慧,你怎麼會覺悟?
般若經 裏面最主要的經 典是《大般若經 》,有六百卷,這在中文譯本的佛經 裏面篇幅是最大的。實在說,份量太大!中國人喜歡簡單,最怕的是麻煩,總是愈簡單愈好。所以自古以來,學般若的人多半在六百卷裏面只學一卷,這一卷是《金剛般若》,古來祖師大德也特別的提倡,有這一卷也就可以了。這一卷雖然不多,只有五千多字,跟中國《老子》的份量差不多,可是其中義理無有窮盡!不管你學的是哪一宗,你所修的是哪一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你要不懂般若,剛才講了,你要想解一部經 ,這部經 的理解你不能到家,不會圓滿的,你只能理解個皮毛。你修學那個法門,你沒有般若,你的修行也不能到家。譬如念佛,念佛要到家是理一心不亂,你要是沒有般若,決定不能到理一心不亂,充其量你只能念到事一心。事一心,見不到圓覺,也見不到諸法實相,本經 所講的「清淨真如」你見不到。由此可知,般若重要!下個月圖書館辦暑期講座,我們以八天的時間來研究《金剛般若》這部經 。假如在八天當中你得到綱領,以後無論對於哪一部經 的研究,或者某一個法門的修持,都有很大的幫助,它可以幫助你到彼岸。
講義【般若,即能照之智,以智照理,稱理起修,所修離相,修即無修,即因地法行也。】
這幾句是說明般若的作用,無論用在研究學問上,或者用在修行上,它都是關鍵的綱領。般若的修學有叁個層次,首先就是「觀照」,觀照還是用的分別心,用的第六意識心,還是起心動念。譬如我剛才教給諸位念佛的方法,那就叫觀照,爲什麼?曉得自己妄念起來了,誰曉得?第六意識曉得,又曉得選念佛這個方法,用這個方法把妄念伏住,把念頭集中到阿彌陀佛上,全是用的第六意識,這叫觀照。古人講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這個覺就是覺照,覺照就是觀照,先用這個功夫。你研究經 典亦複如是,也是這個辦法,譬如你的心裏起妄念,一起妄念馬上就想到經 典裏面所講的,所以經 典要熟,道理就在此地,用經 文經 教轉我們的妄念,這是觀照。
觀照功夫久了,「照住」。先只有照,照不住,它一照還有別的妄念起來,這就看個人的功夫。你要問多久的時間才能照住?每個人不一定,因爲每個人善根不相同,每個人用功勤惰不相同。有的人用功很勤、精進,有的人懈怠懶惰,那怎麼會一樣?功夫不一樣。有的人用功很認真,有的人敷衍了事,所以必須觀照功夫深,我們不能說觀照時間久,不能講時間久,懈怠懶惰的時候再久也沒用處,觀照功夫深就照住了。以念佛來說,照住就是念佛叁昧成就了,這是事一心不亂,照住就得定了。換句話說,妄念不會再起來就得念佛叁昧,我們稱作事一心不亂。
到這個境界還要繼續觀照,功夫還要往前精進,不能停在這個地方。再進一步就「照見」,《心經 》裏面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此地《圓覺》「一切清淨真如、菩提涅槃」,你見道了,照見了,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。再給諸位說,到照見就是大乘的見道位,見道了。見道位是什麼地位?圓教初住菩薩,照見了。見道以後,從初住到等覺這是修道位。諸位想想看,以念佛來說,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亂都沒有見道,理一心不亂才見道!見道才起信,沒有見道,信心是搖搖擺擺不定的,有時候信,有時候不信,俗話叫「露水道心」,沒有用處的。小乘見道位是須陀洹果,條件是要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,大乘的見道位是要照見五蘊皆空。《心經 》是見道位的境界,不是如來果地上境界。
這是般若所講的功夫叁個層次,無論用在哪個法門上,修禅或者是觀心或者參話頭,也是叁個層次。由此可知,講觀照,完全是對付煩惱的;煩惱斷了,照住;智慧現前,照見了。
『教授菩薩』,是以上面所講這個綱領、宗旨來教一切菩薩。
講義【菩薩求證菩提涅槃之果地覺,必須依此清淨真如,爲因地心。】
「清淨真如」就是理一心不亂。「爲因地心」,從這裏開始修行,才入修道位。
講義【修諸波羅蜜,爲因地行。】
『諸』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歸納起來講六波羅蜜,六大綱領,這六大綱領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包括了。諸位不要認爲六波羅蜜就是六種,那就錯了,沒有一法不包括在裏頭。樣樣都要修得圓滿,樣樣都不迷、不邪、不染,與圓覺性相應,也就是與一心不亂相應,這是菩薩修成佛道的因地行。
講義【依因感果,自可圓成果地覺也。】
這樣才能圓滿菩提,才能證得無上的佛果。
所以這一行經 文裏面,佛首先把他的教學宗旨說出來。我們再想一想,我們今天的修學與這個宗旨合不合,這樣就找出我們自己修學的利弊得失,就可以發現了。我們今天所修的是不是向著這個大的方向,圓覺跟清淨真如?我們是不是以圓滿的波羅蜜爲宗旨、爲指歸?這是修學真正的兩大綱領。如果我們修學,這個心果然是在圓覺,是在一心不亂,你這個方向對了,那是真正的菩提道。一切境界裏面修自己的清淨心,清淨心與真如相應,那就是求真如的一條大道。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,這都是修行,生活行爲,是不是都能把一切事做到盡善盡美,盡心盡力?那就叫波羅蜜。沒有盡心盡力去做,哪裏能夠圓滿?
剛才給你說了,六波羅蜜是一切法,無論你做什麼事情都超不了這六大綱領。所以不管你做什麼,從早到晚本分之內的事情要盡心盡力去做,要日新又新,天天老是那個樣子不行,那不算圓滿,要求進步,爲什麼?有精進波羅蜜,精進就是天天要有進步。天天沒有進步,這不能成功。我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,你們在常住或者在家的,每天總免不了要燒飯燒菜,你這個飯愈燒愈好吃,菜愈來花樣愈多也愈好吃,那就有進步;天天老樣子那就沒有波羅蜜,那就退轉了。不會的要學會,會的要精進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!法法皆是,法法皆如,前面跟諸位講過「如是我聞」!佛就是以這個來教授菩薩,菩薩也是依照佛的教授來修學。
前天你們有幾個同學發心,想利用圖書館的環境來研究佛法,可是要真發心,要真肯幹。真發心真肯幹,給諸位說,各個都有成就,不管你是聰明、是愚笨,沒有不成就。我們以叁年爲期,根性利的人一年可以學一樣,叁年學叁樣;根性笨的人,叁年學一樣也一定能學好。我叁年就學一部《八大人覺經 》,叁年畢業了,這《八大人覺經 》世間第一,那就成功了。諸菩薩裏面,各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 講義》裏頭一再勸勉我們後學,他本身就是個例子,一生只學一部經 ,哪個地方請你講經 ,「我只會講這一部經 」,你問我別的,「別的我不會」,不丟人。如果這個丟人的話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那五十叁位善知識都見不得人,爲什麼?善財童子去,「我只曉得這個法門,其余的我都不知道,你去請教別的菩薩們」,只曉得一樣!這個不是謙虛,這就是教學,這一門那是真正第一。所以搞多了不行,貪多就嚼不爛。目前這些佛學院排的課程幾十種,他當然學不好。如果叁年只學一樣,哪有學不好的事情?我們將來要走這個目標,就像這樣走法,這就是遵從世尊教授菩薩這個辦法來學的,有宗旨、有方向、有步驟、有進度,一定要達到圓滿波羅蜜。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