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七集

  大方廣圓覺經   (第十七集)  1981 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8-17

   請看經 本叁十一面:

   經 【能使未來,末世衆生,求大乘者,不墮邪見。】

   這是文殊菩薩提出來的第叁個問題,後面是總結:

   經 【作是語已,五體投地。如是叁請,終而複始。】

   這叁個問題是全經 的綱領,換句話說,這部《圓覺經 》就是世尊跟我們講解這叁樁事情。在前面,就是第二個問題,諸位要特別重視「菩提心」,這在我們修學來講是非常的重要。圓瑛法師注解引用《起信論》所講的「叁心」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希望大家要特別的留意,必須將這叁心的意思、境界,要有很清楚的認識,努力的去修學。我們簡單的講,我常常給諸位換換名詞來說,總是希望諸位能體會到大意。直心就是《金剛經 》所講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這樣說起來諸位也許還是搞不清楚,再說明白一點,就是一切法都不執著,這個心就叫做直心。無論世出世間法,才有執著,心就不直了。六祖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本來無一物的心就是直心。如果你有一絲毫的執著,你這個心裏有一物了,有一物就不直;所以這個心要清淨,不能有一物。這個是真心,《大經 》裏面常講的「常住真心」,《楞嚴經 》裏面所講的「六根根性」,六根根性就是直心,它是一切無有分別執著。這是講的體,真如本性的理體。

   下面兩種都是作用,就是直心的作用。第一種作用是好善,喜歡一切善法,雖然好善又不執著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他都修學,像《戒經 》裏面所說的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諸惡莫作他又不著莫作的相,與直心相應,衆善奉行又不執著行善的相,這個心多清淨!不是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這個善惡都不作,那就錯了,那是有體無用。要有體有用!有體無用這是小乘人,阿羅漢、辟支佛他心清淨,心裏頭無有一物,但是他善惡都不作。凡夫有用無體,與體不相應,他作惡作善都有執著,心不清淨。這是凡夫小乘與佛菩薩不相同的所在。大悲心就是利益衆生的心。由此可知,修德、修善都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。發菩提心,這個生活行爲就叫行菩薩道;那就是說,你的言行思想與叁心相應,這就叫菩薩道。

   今天這個問題,特別是爲『未來末世衆生』,換句話說,正講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在這個時代真正『求大乘者』,發心求大乘佛法的人,如何能『不墮邪見』。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關系太大,可以說在釋迦牟尼佛當時那些人只有前面兩個問題沒有這個問題。佛不住世了,到今天鬥爭堅固的時代,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。

   講義【能使未來末法之世,求大乘之衆生,得正知見,不墮邪見。】

   他這幾句話,就是把這四句經 文用白話文翻出來了。末法時期,諸位一定要承認就是業障太重,不是承認別人,承認自己,自己業障太重。假如自己業障不重,諸位想想,你讀誦大乘,照理來說,像《金剛經 》佛所講的,這樣的人一定是諸佛菩薩護念、人天恭敬供養,爲什麼別人還瞧不起你,還要被別人輕賤?由此可知,我們的業障深重。這樣好的佛法,社會大衆不尊重,反而不如一些外道,這不是業障深重的現象又是什麼?這是佛弟子沒有盡到責任,沒有受持經 教,不肯爲人演說,換句話說,沒有盡到修學、沒有盡到宣傳的責任。受持是依教奉行,我們沒有照做。像五年學戒,我們沒有做!這個事情是要自己發心,誰都不能勉強誰。

   在過去的製度、風俗習慣裏面,大家曉得孝順父母、尊師重道,老師對學生確實認真去管教。今天不行了,老師如果教學生稍微嚴格一點,學生就反抗,不但學生反抗,家長也不允許。現在崇尚自由、崇尚人權,誰也不敢侵犯你的人權。好了,那你愛怎樣就怎樣,你喜歡墮地獄你就墮地獄,與誰也不相幹。所以今天的修學,老師只能提示你,不能苛責你,不像從前老師教學有體罰的。你們看看《高僧傳》、《禅林寶訓》、祖師的語錄,都有體罰,而且都有很重的體罰。在從前跪香是很輕的處罰,做錯事情罰你跪香,跪香就是跪一支香,差不多是一個半鍾點,罰跪,跪二支香就叁個鍾點,常有的事情。現在還得了!如果我罰你跪一支香,你馬上到警察局按鈴告狀,我還得判刑。現在就是沒有法子教了。

   講義【法弱魔強。】

   什麼叫做『魔』?凡是障道的,就叫魔。佛法正規的教學現在有了障礙,這個障礙就是魔。如果能遇到這個教學,你說成就多少人!今天這個障礙來了,老師沒辦法教,只好隨你去,這是你個人的福報,你個人的業障,那有什麼辦法!像這些事情自己要明了,自己要發心、要認真去修學。雖然發心,特別要曉得法弱魔強,你要曉得這個魔的境界是哪些,要清楚,只要是障道,障礙我們教學、障礙我們修行的,統統是魔。

   在因緣裏面說,善知識是我們修學的關鍵,一個好的指導老師太重要了。能遇到一個好的老師,我們少走很多冤枉路,他能幫助我們快速的成就,指導我們正知正見,不墮在邪見裏面,這個要靠善知識。如果對善知識沒有信心,沒有耐心,這裏頭又有了魔障。善知識教導我們的必定是規規矩矩的方法,不是奇奇怪怪的。搞神通,搞些奇奇怪怪的,都不是正法,正法裏面沒有這些東西。大乘經 典,最重要的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圓覺》、《金剛般若》、《淨土叁經 》,這些大乘經 論你們仔細去研究,裏面沒有奇奇怪怪的地方,都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來教導我們,教我們修學。

   這些經 論當中,將如來的因地,菩薩的發心,都說得清清楚楚。第一要緊的我們要相信,所以「信」是相當不容易。我們一般講的信,大家概念裏面這個信是「你說的我相信了」,這不是真信,佛法裏面講「信解行證」,這個信不是這個意思。我給你說了,這個相信,這個信心不踏實;必須要你見道了,這個信心是真的,這個信心才是踏實的。所以小乘的信心是須陀洹果,爲什麼?他見道了,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。換句話說,他不墮邪見,這叫真信!修學大乘者要到圓初住才不墮邪見。你們諸位想想看,這個不容易!這樣說起來,這麼高的標准,實在是難得!此地這個疑問提出來就有它的必要性,必須有一個正知正見的人做爲我們初學的依靠。我們現在沒有到見道位,既沒有到見道位,換句話說,必墮邪見。

   有同修來跟我講,他說在佛門裏面發心做好事、出功德、做善事,結果還要被人毀謗,甚至於還要被人侮辱。他說:我很生氣,想了一想,古人所講的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算了,我不做了,做了好事還要挨罵!我就給他講:你生瞋恨心,應該的,爲什麼?因爲釋迦牟尼佛已經 給你授記了。你們念《金剛經 》,佛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時候,他說:那個時候如果我「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」。那你應當生瞋恨,爲什麼?你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你做種種善事被人家侮辱,你應當生瞋恨,因爲《金剛經 》作證。我一說,他就笑起來了。

   佛爲什麼不生瞋恨?因爲他做種種善事,他無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所以他不生瞋恨。我就問他:你以後還要不要做善事?我說: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別人,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給做掉,目的在此地,那就是無量功德。你搞錯目標,我做善事是給別人做好多好事,自己四相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是念念增長,不但增長,還增長煩惱。大家一贊歎,你生歡喜,人家一毀謗,你又生瞋恨,你所修的是什麼?你所修的叫大煩惱,哪裏是佛法!天天念經 ,早晚都念《金剛經 》,結果還被《金剛經 》迷惑了,不能開悟,不曉得把這些道理在境界裏頭提起觀照。

   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大家,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,無論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一言而蔽之,修不著相而已。不著相就是直心,就是深心。四攝法是爲度一切衆生,雖度一切衆生,也不能著度衆生的相。佛在《金剛經 》上說,「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,不著度衆生的相,真正做到叁輪體空,這才叫做自度度他,才能說不墮邪見。否則的話,你四相在,你說你不墮邪見,沒有這個道理。爲什麼?四相就是邪見,你用邪見來修學,你如何能不墮邪見!

   所以我們常常跟同學們共同勉勵,我們一定要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,學的是什麼,連這個都搞不清楚,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。我們修的是清淨心,我們學的是清淨心,凡是障礙我們修學的那就是魔障。魔障沒有什麼了不起,覺了他就沒有障礙,迷了就成障礙。覺悟了,魔就變成佛,迷的時候佛就是魔。譬如剛才我說的,這個同修做好事修功德,被人家毀謗侮辱,如果你一覺悟,那個人就是佛!沒有這些毀謗侮辱,怎麼曉得你自己離四相?怎麼曉得你心清淨?怎麼曉得你在境界裏不生煩惱?一定要境界來磨煉。你一生瞋恨心,外頭境界是魔境界;你一生清淨心,外面的境界是佛境界。你說,外頭境界是佛還是魔?外面的境界無佛亦無衆生。外面境界都是你自己心刹那刹那在變,所以你心地一念清淨,外頭都是佛境界!再跟你講,百界千如,我們從早到晚十法界的因都有,偶而有一念很清淨的,這是佛境界現前;一念瞋恨心起來,外面境界是魔境,地獄境界現前;一念貪心起來,外面餓鬼境界現前;一念愚癡,外面是畜生境界。要曉得這個道理,然後才知道怎樣去修學。

   講義【楞嚴經 雲:「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,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,聲聞、緣覺、諸天、魔王,及魔眷屬,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。」】

   這都是講末法時期的衆生,修學大乘的人,他沒有修成無上菩提。『乃至別成,聲聞、緣覺』,這算不錯的,墮到小乘裏面去算是運氣好的,但是還是墮落。『諸天、魔王,及魔眷屬』,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