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(第十七集)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9-08-17
请看经 本三十一面:
经 【能使未来,末世众生,求大乘者,不堕邪见。】
这是文殊菩萨提出来的第三个问题,后面是总结:
经 【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。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】
这三个问题是全经 的纲领,换句话说,这部《圆觉经 》就是世尊跟我们讲解这三桩事情。在前面,就是第二个问题,诸位要特别重视「菩提心」,这在我们修学来讲是非常的重要。圆瑛法师注解引用《起信论》所讲的「三心」: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希望大家要特别的留意,必须将这三心的意思、境界,要有很清楚的认识,努力的去修学。我们简单的讲,我常常给诸位换换名词来说,总是希望诸位能体会到大意。直心就是《金刚经 》所讲的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这样说起来诸位也许还是搞不清楚,再说明白一点,就是一切法都不执著,这个心就叫做直心。无论世出世间法,才有执著,心就不直了。六祖说「本来无一物」,本来无一物的心就是直心。如果你有一丝毫的执著,你这个心里有一物了,有一物就不直;所以这个心要清净,不能有一物。这个是真心,《大经 》里面常讲的「常住真心」,《楞严经 》里面所讲的「六根根性」,六根根性就是直心,它是一切无有分别执著。这是讲的体,真如本性的理体。
下面两种都是作用,就是直心的作用。第一种作用是好善,喜欢一切善法,虽然好善又不执著,世出世间一切善法他都修学,像《戒经 》里面所说的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诸恶莫作他又不著莫作的相,与直心相应,众善奉行又不执著行善的相,这个心多清净!不是说「本来无一物」,这个善恶都不作,那就错了,那是有体无用。要有体有用!有体无用这是小乘人,阿罗汉、辟支佛他心清净,心里头无有一物,但是他善恶都不作。凡夫有用无体,与体不相应,他作恶作善都有执著,心不清净。这是凡夫小乘与佛菩萨不相同的所在。大悲心就是利益众生的心。由此可知,修德、修善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。发菩提心,这个生活行为就叫行菩萨道;那就是说,你的言行思想与三心相应,这就叫菩萨道。
今天这个问题,特别是为『未来末世众生』,换句话说,正讲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在这个时代真正『求大乘者』,发心求大乘佛法的人,如何能『不堕邪见』。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关系太大,可以说在释迦牟尼佛当时那些人只有前面两个问题没有这个问题。佛不住世了,到今天斗争坚固的时代,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。
讲义【能使未来末法之世,求大乘之众生,得正知见,不堕邪见。】
他这几句话,就是把这四句经 文用白话文翻出来了。末法时期,诸位一定要承认就是业障太重,不是承认别人,承认自己,自己业障太重。假如自己业障不重,诸位想想,你读诵大乘,照理来说,像《金刚经 》佛所讲的,这样的人一定是诸佛菩萨护念、人天恭敬供养,为什么别人还瞧不起你,还要被别人轻贱?由此可知,我们的业障深重。这样好的佛法,社会大众不尊重,反而不如一些外道,这不是业障深重的现象又是什么?这是佛弟子没有尽到责任,没有受持经 教,不肯为人演说,换句话说,没有尽到修学、没有尽到宣传的责任。受持是依教奉行,我们没有照做。像五年学戒,我们没有做!这个事情是要自己发心,谁都不能勉强谁。
在过去的制度、风俗习惯里面,大家晓得孝顺父母、尊师重道,老师对学生确实认真去管教。今天不行了,老师如果教学生稍微严格一点,学生就反抗,不但学生反抗,家长也不允许。现在崇尚自由、崇尚人权,谁也不敢侵犯你的人权。好了,那你爱怎样就怎样,你喜欢堕地狱你就堕地狱,与谁也不相干。所以今天的修学,老师只能提示你,不能苛责你,不像从前老师教学有体罚的。你们看看《高僧传》、《禅林宝训》、祖师的语录,都有体罚,而且都有很重的体罚。在从前跪香是很轻的处罚,做错事情罚你跪香,跪香就是跪一支香,差不多是一个半钟点,罚跪,跪二支香就三个钟点,常有的事情。现在还得了!如果我罚你跪一支香,你马上到警察局按铃告状,我还得判刑。现在就是没有法子教了。
讲义【法弱魔强。】
什么叫做『魔』?凡是障道的,就叫魔。佛法正规的教学现在有了障碍,这个障碍就是魔。如果能遇到这个教学,你说成就多少人!今天这个障碍来了,老师没办法教,只好随你去,这是你个人的福报,你个人的业障,那有什么办法!像这些事情自己要明了,自己要发心、要认真去修学。虽然发心,特别要晓得法弱魔强,你要晓得这个魔的境界是哪些,要清楚,只要是障道,障碍我们教学、障碍我们修行的,统统是魔。
在因缘里面说,善知识是我们修学的关键,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太重要了。能遇到一个好的老师,我们少走很多冤枉路,他能帮助我们快速的成就,指导我们正知正见,不堕在邪见里面,这个要靠善知识。如果对善知识没有信心,没有耐心,这里头又有了魔障。善知识教导我们的必定是规规矩矩的方法,不是奇奇怪怪的。搞神通,搞些奇奇怪怪的,都不是正法,正法里面没有这些东西。大乘经 典,最重要的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、《圆觉》、《金刚般若》、《净土三经 》,这些大乘经 论你们仔细去研究,里面没有奇奇怪怪的地方,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来教导我们,教我们修学。
这些经 论当中,将如来的因地,菩萨的发心,都说得清清楚楚。第一要紧的我们要相信,所以「信」是相当不容易。我们一般讲的信,大家概念里面这个信是「你说的我相信了」,这不是真信,佛法里面讲「信解行证」,这个信不是这个意思。我给你说了,这个相信,这个信心不踏实;必须要你见道了,这个信心是真的,这个信心才是踏实的。所以小乘的信心是须陀洹果,为什么?他见道了,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。换句话说,他不堕邪见,这叫真信!修学大乘者要到圆初住才不堕邪见。你们诸位想想看,这个不容易!这样说起来,这么高的标准,实在是难得!此地这个疑问提出来就有它的必要性,必须有一个正知正见的人做为我们初学的依靠。我们现在没有到见道位,既没有到见道位,换句话说,必堕邪见。
有同修来跟我讲,他说在佛门里面发心做好事、出功德、做善事,结果还要被人毁谤,甚至於还要被人侮辱。他说:我很生气,想了一想,古人所讲的「好事不如无事」,算了,我不做了,做了好事还要挨骂!我就给他讲:你生瞋恨心,应该的,为什么?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 给你授记了。你们念《金刚经 》,佛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,他说:那个时候如果我「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瞋恨」。那你应当生瞋恨,为什么?你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你做种种善事被人家侮辱,你应当生瞋恨,因为《金刚经 》作证。我一说,他就笑起来了。
佛为什么不生瞋恨?因为他做种种善事,他无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所以他不生瞋恨。我就问他:你以后还要不要做善事?我说:你做善事不是利益别人,你做善事要把自己的四相给做掉,目的在此地,那就是无量功德。你搞错目标,我做善事是给别人做好多好事,自己四相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是念念增长,不但增长,还增长烦恼。大家一赞叹,你生欢喜,人家一毁谤,你又生瞋恨,你所修的是什么?你所修的叫大烦恼,哪里是佛法!天天念经 ,早晚都念《金刚经 》,结果还被《金刚经 》迷惑了,不能开悟,不晓得把这些道理在境界里头提起观照。
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大家,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,无论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一言而蔽之,修不著相而已。不著相就是直心,就是深心。四摄法是为度一切众生,虽度一切众生,也不能著度众生的相。佛在《金刚经 》上说,「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,不著度众生的相,真正做到三轮体空,这才叫做自度度他,才能说不堕邪见。否则的话,你四相在,你说你不堕邪见,没有这个道理。为什么?四相就是邪见,你用邪见来修学,你如何能不堕邪见!
所以我们常常跟同学们共同勉励,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,学的是什么,连这个都搞不清楚,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。我们修的是清净心,我们学的是清净心,凡是障碍我们修学的那就是魔障。魔障没有什么了不起,觉了他就没有障碍,迷了就成障碍。觉悟了,魔就变成佛,迷的时候佛就是魔。譬如刚才我说的,这个同修做好事修功德,被人家毁谤侮辱,如果你一觉悟,那个人就是佛!没有这些毁谤侮辱,怎么晓得你自己离四相?怎么晓得你心清净?怎么晓得你在境界里不生烦恼?一定要境界来磨炼。你一生瞋恨心,外头境界是魔境界;你一生清净心,外面的境界是佛境界。你说,外头境界是佛还是魔?外面的境界无佛亦无众生。外面境界都是你自己心刹那刹那在变,所以你心地一念清净,外头都是佛境界!再跟你讲,百界千如,我们从早到晚十法界的因都有,偶而有一念很清净的,这是佛境界现前;一念瞋恨心起来,外面境界是魔境,地狱境界现前;一念贪心起来,外面饿鬼境界现前;一念愚痴,外面是畜生境界。要晓得这个道理,然后才知道怎样去修学。
讲义【楞严经 云:「诸修行人,不能得成,无上菩提,乃至别成,声闻、缘觉、诸天、魔王,及魔眷属,皆由不知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。」】
这都是讲末法时期的众生,修学大乘的人,他没有修成无上菩提。『乃至别成,声闻、缘觉』,这算不错的,堕到小乘里面去算是运气好的,但是还是堕落。『诸天、魔王,及魔眷属』,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