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堕落就很惨,诸天、魔王及魔眷属都是属於六道,从天道到地狱道这里面统统都有。『皆由不知二种根本,错乱修习』。

   讲义【二种根本者,一、真本,二、妄本。妄本是识心,真本是根性。】

   『妄本』就是分别心、执著心,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是妄心。真心是六根的根性,常住不生不灭,在眼叫见性,在耳叫闻性。真心是体,妄心是用,用与体相应就是佛菩萨,用与体不相应就是凡夫,这点诸位要明了。妄心与真心相应,这叫用真心。不然的话,你就堕到无想定;不用心意识,这是无想定,无想定是外道。再不然就落在小乘,「内守幽闲,犹为法尘分别影事」。从这个地方你要明了,对自己对内一切无有分别执著,对待别人又不离分别执著,体用一如,体用不二!如同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一样,这样才能不堕邪见。

   自己要是不能,那就得要亲近一个善知识。什么时候自己有资格离开善知识去进修?就是你会了,你在境界里体用不二、运用自如,你可以出师,可以离开老师。没有到这个程度,换句话说,你还会堕到邪见,不能离开老师。决定不堕邪见,这时候可以离开老师,不必要再跟到老师身边。

   经 【尔时世尊,告文殊师利菩萨言:善哉!善哉!】

   这两句话是赞叹他。我们通常讲这两句话的意思,好极了!好极了!问得好极了。言语上没错,可以这么说法,可是意思很深,决不是普通的人能领略得到佛这两句赞叹的意思。这个赞叹,他这三个问题提出来,度了多少菩萨,成就多少众生,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!决不是我们能理解的,所以说不可思议,这种功德是「唯佛与佛,方能究竟」。

   经 【善男子,汝等乃能为诸菩萨。】

   他这个问,不是为他自己问的,完全是为了利乐他人而问。『汝等』,「等」是等诸菩萨,广泛的说,释迦牟尼佛住世弘法教学四十九年,这四十九年当中所有提出问题来发问的你们这些人,「汝等」指这些人,这就全包括了。如果把范围缩小来看,就是这一会,圆觉会上发问的有十二位菩萨,你们这些人。『乃能为诸菩萨』,不是为二乘,不是为人天大众,所以这部经 叫一乘了义经 典,是为诸菩萨解决疑难,帮助这些菩萨成佛。

   经 【谘询如来。】

   『谘询』就是请教的意思,有种种许多大的问题不能解决,要提出来请教如来。

   经 【因地法行。】

   如来之所以成佛,最初是什么样的因缘成就的。

   经 【及为末世,一切众生,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堕邪见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】

   这两句是允许给他讲。我们把这段的意思在《讲义》里面跟诸位提示出来,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佛门里面的教学:圆瑛法师讲:

   讲义【文殊菩萨殷勤三请。世尊因其为法心诚,利生念切,乃重言善哉以赞之,一、赞其能为现前菩萨,二、赞其能为末世众生。】

   请法的心真诚,礼节隆重,目的是利生心切(利生念切,这个念就是心),心念非常的恳切,所以佛对他加以赞叹,实在是太难得。今天的人是自利的心很切,利他的心没有,这个难!我们要学佛、要学菩萨,看到菩萨都是利他心切,没有看到是利自己的,所以大家要从这个地方去学,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。『善哉善哉』的赞叹,第一个是赞叹他为当时在座的这些菩萨,其次赞叹他能够为后世的人著想。

   讲义【若知如来因地法行,及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,自然得正知见;明白正修行路,得正住持,即是安住一真圆觉妙心,任持万行无失,不落空有二边,是为不堕邪见。】

   这个注子注得很好,后面佛还有详细的开导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,清净心就是唯一真诚之心,净土法门里面讲的「一心」,说绝了!《起信论》里面讲三心,三心就是一心。净土法门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,提出一个「一心不乱」,一切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。你们想想,一心不乱,哪一法能超越这一句?净土法门直截了当就是修一心,我们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把这个提起来,就修一心,决定无有二心。一心就是清净心,一心是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的心,起一个念就落在二边,就不是一心!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里面,样样事情做得很周到,做得很圆满,利益一切众生,自己是一心,用一心来做,在种种境界里炼一心。一心就是不染著,不著一切相,不著一切法,你心就一了。为什么会有烦恼?因为你著相,你不知道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。贪著其相你生烦恼,瞋著其相你生烦恼,疑著其相,对相疑惑,真相不明了,疑惑,你起烦恼。你要是一切都不染著,烦恼就没有了。烦恼没有了,给诸位说,生死也没有了,这是更深一层的境界。唯有真正一心者,才能悟入一乘的真实义。『谛听』:

   讲义【诫以谛实而听。】

   第三行:

   讲义【一心入於语义中。】

   『一心入於语义中』,就是观世音菩萨在《楞严经 》里面所讲的「反闻闻自性」的功夫。什么叫反闻?一心听就是反闻,一心听是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里面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,就是一心。断疑生信,「信心清净则生实相」,实相是什么?生实相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。换句话说,信心清净就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这个意思略略的说出来了。

   我要告诉同学的,就是要劝大家发心成就大众,不要发心利益自己。成就,实在讲不难!这么多年当中,佛法里面最重要的根本*轮《华严经 》没有人讲,纵然讲,不圆满。大陆上过去有几位法师大力的在弘扬,但是都没有把这个经 讲圆满,虽然讲了多少遍也没讲圆满,非常遗憾!经 太大了,但是诸位晓得功德亦大,不可思议。这部经 一天讲八个小时,一年圆满。我们想想,一天八个钟点,我们没有这么多精神来听,讲的人有精神,听的人疲倦了。清凉大师一生讲五十多遍,就是这个讲法,我们根据过去所讲的经 验,确实一年一部。我们也讲了一千七百多个小时,一年。一天讲一个钟点,八年,这个时间好长。台中李老师一个星期讲一个钟点,八年再乘上七,要五十六年这部经 才能讲圆满。他现在讲了将近十七、八年,还要讲个三十几年,这个经 才能讲圆满。一天如果讲两个小时,四年,你们想想看,行,四年可以。办一个佛学院,每天上两个钟点课,四年这部《华严经 》就讲圆满,一天讲四个钟点,两年就圆满。我在这个地方提醒诸位同修,要发大心,要求大解,开大解、修大行、证大果。

   根本*轮,佛教根本经 就是两部,一部《华严》,一部《法华》。古德有提「二华堂」,一个是《华严》,一个是《法华》,这两部经 都称之为经 中之王,两部都是根本*轮。这次我们将《华严》跟《法华》合印,精装七本,很庄严,希望大家要努力。目前我们讲解《华严》的方法是随说,《金刚经 》里面所讲的「随说是经 」,随说是什么?不是完整的本子来讲,是在里面选讲,也不一定先后次第,也不按照它章法脉络来说,随便在里面选几句、选一段来讲,这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要是讲全经 ,那更不必说了。古德在《金刚经 》注解说,「随说是经 」好比佛的碎身舍利,一颗一颗的舍利,要是讲全经 等於说佛的全身舍利,那就是留整个的肉身,用这个来比喻随说、全说的功德利益。

   这样子来看,弘扬大法不难,难在什么?难在护法,没有人护持就难,护法不是普通人,佛陀当年在世,那些护法者都是古佛与诸大菩萨再来的,为什么?因为普通的人他起心动念为自己不为佛法。像这些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,他起心动念是为众生不为自己,所以才会护法、请法。大法要启请的,没有人请不能自己说。启请的人都是菩萨,像文殊菩萨一样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。为诸菩萨、为一切众生来『谘询如来』,这就是请法。唯有大心的菩萨才能建立道场,才能做这种弘法利生的大事业。经 上说得很好,「经 典所在之处,即为有佛,即为有僧」,经 典本身是法宝,可见得经 典所在之处是三宝具足,既然三宝具足,这个所在诸天善神他就拥护,他就供养。我们今天反而被人轻贱,被人糟蹋,这就是我们自己业障深重。要晓得,要知道忏悔,要知道努力精进,决不能退转,决不能懈怠,决不能灰心,那你就向魔宣布投降了。你果然能忏除业障,精进不懈,决无退转,那些魔将来都变成你的护法,魔向你投降,完全是操纵在自己,由自己决定成功与失败。下面这段经 文:

   经 【时文殊师利菩萨,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,默然而听。】

   佛答应给他开示,他提的这三个问题佛答应来讲解,文殊菩萨跟在座的这些大众都欢喜。『默然而听』,就是一心悟入。佛对我们这是开示,我们做学生的人要能够悟入,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」。

   讲义【文殊承教欢喜,愿闻了义之教。】

   这是启请的人,他得的欢喜。

   讲义【在会法众,莫不皆然,忘缘息虑,静默伫听。】

   『在会法众』,一同修学佛法的大众。『忘缘息虑,静默伫听』,这八个字就是「默然而听」的注解,这两句话很重要,也就是佛所讲的「谛听」。忘缘,「缘」是外面的境界;息虑,「虑」是自己的生灭心,就是心里面的妄念。这就是教你,听经 的时候把一切外缘统统放下,放下到什么程度?左右的人都不知道,真放下了,一心而听;内,息一切的妄念,全神贯注,静默伫听。如果用这种态度来听经 ,哪有不开悟的!哪有不成就的!

   在世法教学当中,汉朝的大儒郑玄,我们今天读的三礼,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都是郑玄注的。马融是汉朝著名的大儒,郑玄是马融的学生,可是他的成就超过老师。马融讲学的时候他有一个习气(就是爱好),要听音乐,他喜欢这套。我们现在听音乐,放一个电唱机在面前也可以,那个时候没有,那个时候的乐是一些歌女演奏的。他家里面是大家庭,马融官也做得很大,学问也好,家里面养著有歌妓,就好像乐队一样,自己家里有。讲学的时候乐队在后面演奏,他用个布幔拉起来,用个布围,里面在演奏。他在这个地方讲,学生在那边听,那个布围当然也有露缝的地方,学生听老师讲经 ,后面看看那些演奏的女子,偷偷的去看看。

   他学生很多,他教学三年,只有郑康成(郑玄)一个人全神贯注听讲,从来眼神没有偏差过一点。郑玄学了三年,临走的时候他很感叹,「我的学问完全被他学去了」。这个老师嫉妒心很大,他晓得这个人这么年轻,到我这儿来三年,全神贯注把我的东西统统学去,将来成就一定在我之上,心里不服,就派人在路上想把他暗杀。郑玄这个人头脑很聪明,他老早就晓得,走小路溜掉了。这是了不起的一桩事情,这就是讲郑玄学东西他能够谛听,真正是做到「默然而听」,所以他的成就果然超越马融。

   中国文学里头常讲「饮酒三百杯」,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他这儿来的。他离开老师,老师同学给他饯行,每个人敬他一杯酒,他一次喝三百杯,连小礼节都不失。如果我们都有郑康成这个酒量,释迦牟尼佛就不会有「不饮酒」这条戒。为什么?他不醉,他不乱。古礼比佛门里面还要琐碎还要细,我们的威仪没有儒家的威仪讲得多。郑康成一点都不失态,真正证明他修学确实是有相当的功夫,不是平常人能够比拟的。而且在马融座下的时候,他才二十几岁,很年轻就有这样的成就,这是值得我们赞叹的。我们今天读到「默然而听」,就想到郑康成。

   世出世间法,闻法要想开悟(不开悟没有成就),诸位要记住,决不是记言语,你把这个话记得再清楚,不开悟。录音机摆在此地,录得一个字都不漏,它不开悟,它是死东西。我们也要学,学像录音机一样,学像机器人一样,全部都录下来,录下来不开悟,那没有用,那叫做记问之学。世出世间法都不重视记问之学,重视的是开悟,开悟一定要一心悟入,要默然而听。底下经 文就很重要,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答这三个问题,这是入到最重要的部分。今天讲到此地。

  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