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墮落就很慘,諸天、魔王及魔眷屬都是屬於六道,從天道到地獄道這裏面統統都有。『皆由不知二種根本,錯亂修習』。
講義【二種根本者,一、真本,二、妄本。妄本是識心,真本是根性。】
『妄本』就是分別心、執著心,八識五十一心所統統是妄心。真心是六根的根性,常住不生不滅,在眼叫見性,在耳叫聞性。真心是體,妄心是用,用與體相應就是佛菩薩,用與體不相應就是凡夫,這點諸位要明了。妄心與真心相應,這叫用真心。不然的話,你就墮到無想定;不用心意識,這是無想定,無想定是外道。再不然就落在小乘,「內守幽閑,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」。從這個地方你要明了,對自己對內一切無有分別執著,對待別人又不離分別執著,體用一如,體用不二!如同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一樣,這樣才能不墮邪見。
自己要是不能,那就得要親近一個善知識。什麼時候自己有資格離開善知識去進修?就是你會了,你在境界裏體用不二、運用自如,你可以出師,可以離開老師。沒有到這個程度,換句話說,你還會墮到邪見,不能離開老師。決定不墮邪見,這時候可以離開老師,不必要再跟到老師身邊。
經 【爾時世尊,告文殊師利菩薩言:善哉!善哉!】
這兩句話是贊歎他。我們通常講這兩句話的意思,好極了!好極了!問得好極了。言語上沒錯,可以這麼說法,可是意思很深,決不是普通的人能領略得到佛這兩句贊歎的意思。這個贊歎,他這叁個問題提出來,度了多少菩薩,成就多少衆生,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!決不是我們能理解的,所以說不可思議,這種功德是「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」。
經 【善男子,汝等乃能爲諸菩薩。】
他這個問,不是爲他自己問的,完全是爲了利樂他人而問。『汝等』,「等」是等諸菩薩,廣泛的說,釋迦牟尼佛住世弘法教學四十九年,這四十九年當中所有提出問題來發問的你們這些人,「汝等」指這些人,這就全包括了。如果把範圍縮小來看,就是這一會,圓覺會上發問的有十二位菩薩,你們這些人。『乃能爲諸菩薩』,不是爲二乘,不是爲人天大衆,所以這部經 叫一乘了義經 典,是爲諸菩薩解決疑難,幫助這些菩薩成佛。
經 【谘詢如來。】
『谘詢』就是請教的意思,有種種許多大的問題不能解決,要提出來請教如來。
經 【因地法行。】
如來之所以成佛,最初是什麼樣的因緣成就的。
經 【及爲末世,一切衆生,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墮邪見。汝今谛聽,當爲汝說。】
這兩句是允許給他講。我們把這段的意思在《講義》裏面跟諸位提示出來,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佛門裏面的教學:圓瑛法師講:
講義【文殊菩薩殷勤叁請。世尊因其爲法心誠,利生念切,乃重言善哉以贊之,一、贊其能爲現前菩薩,二、贊其能爲末世衆生。】
請法的心真誠,禮節隆重,目的是利生心切(利生念切,這個念就是心),心念非常的懇切,所以佛對他加以贊歎,實在是太難得。今天的人是自利的心很切,利他的心沒有,這個難!我們要學佛、要學菩薩,看到菩薩都是利他心切,沒有看到是利自己的,所以大家要從這個地方去學,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。『善哉善哉』的贊歎,第一個是贊歎他爲當時在座的這些菩薩,其次贊歎他能夠爲後世的人著想。
講義【若知如來因地法行,及大乘菩薩所發清淨心,自然得正知見;明白正修行路,得正住持,即是安住一真圓覺妙心,任持萬行無失,不落空有二邊,是爲不墮邪見。】
這個注子注得很好,後面佛還有詳細的開導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,清淨心就是唯一真誠之心,淨土法門裏面講的「一心」,說絕了!《起信論》裏面講叁心,叁心就是一心。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,提出一個「一心不亂」,一切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。你們想想,一心不亂,哪一法能超越這一句?淨土法門直截了當就是修一心,我們修淨土的人要常常把這個提起來,就修一心,決定無有二心。一心就是清淨心,一心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的心,起一個念就落在二邊,就不是一心!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裏面,樣樣事情做得很周到,做得很圓滿,利益一切衆生,自己是一心,用一心來做,在種種境界裏煉一心。一心就是不染著,不著一切相,不著一切法,你心就一了。爲什麼會有煩惱?因爲你著相,你不知道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貪著其相你生煩惱,瞋著其相你生煩惱,疑著其相,對相疑惑,真相不明了,疑惑,你起煩惱。你要是一切都不染著,煩惱就沒有了。煩惱沒有了,給諸位說,生死也沒有了,這是更深一層的境界。唯有真正一心者,才能悟入一乘的真實義。『谛聽』:
講義【誡以谛實而聽。】
第叁行:
講義【一心入於語義中。】
『一心入於語義中』,就是觀世音菩薩在《楞嚴經 》裏面所講的「反聞聞自性」的功夫。什麼叫反聞?一心聽就是反聞,一心聽是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裏面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是一心。斷疑生信,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,實相是什麼?生實相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。換句話說,信心清淨就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個意思略略的說出來了。
我要告訴同學的,就是要勸大家發心成就大衆,不要發心利益自己。成就,實在講不難!這麼多年當中,佛法裏面最重要的根本*輪《華嚴經 》沒有人講,縱然講,不圓滿。大陸上過去有幾位法師大力的在弘揚,但是都沒有把這個經 講圓滿,雖然講了多少遍也沒講圓滿,非常遺憾!經 太大了,但是諸位曉得功德亦大,不可思議。這部經 一天講八個小時,一年圓滿。我們想想,一天八個鍾點,我們沒有這麼多精神來聽,講的人有精神,聽的人疲倦了。清涼大師一生講五十多遍,就是這個講法,我們根據過去所講的經 驗,確實一年一部。我們也講了一千七百多個小時,一年。一天講一個鍾點,八年,這個時間好長。臺中李老師一個星期講一個鍾點,八年再乘上七,要五十六年這部經 才能講圓滿。他現在講了將近十七、八年,還要講個叁十幾年,這個經 才能講圓滿。一天如果講兩個小時,四年,你們想想看,行,四年可以。辦一個佛學院,每天上兩個鍾點課,四年這部《華嚴經 》就講圓滿,一天講四個鍾點,兩年就圓滿。我在這個地方提醒諸位同修,要發大心,要求大解,開大解、修大行、證大果。
根本*輪,佛教根本經 就是兩部,一部《華嚴》,一部《法華》。古德有提「二華堂」,一個是《華嚴》,一個是《法華》,這兩部經 都稱之爲經 中之王,兩部都是根本*輪。這次我們將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合印,精裝七本,很莊嚴,希望大家要努力。目前我們講解《華嚴》的方法是隨說,《金剛經 》裏面所講的「隨說是經 」,隨說是什麼?不是完整的本子來講,是在裏面選講,也不一定先後次第,也不按照它章法脈絡來說,隨便在裏面選幾句、選一段來講,這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要是講全經 ,那更不必說了。古德在《金剛經 》注解說,「隨說是經 」好比佛的碎身舍利,一顆一顆的舍利,要是講全經 等於說佛的全身舍利,那就是留整個的肉身,用這個來比喻隨說、全說的功德利益。
這樣子來看,弘揚大法不難,難在什麼?難在護法,沒有人護持就難,護法不是普通人,佛陀當年在世,那些護法者都是古佛與諸大菩薩再來的,爲什麼?因爲普通的人他起心動念爲自己不爲佛法。像這些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,他起心動念是爲衆生不爲自己,所以才會護法、請法。大法要啓請的,沒有人請不能自己說。啓請的人都是菩薩,像文殊菩薩一樣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。爲諸菩薩、爲一切衆生來『谘詢如來』,這就是請法。唯有大心的菩薩才能建立道場,才能做這種弘法利生的大事業。經 上說得很好,「經 典所在之處,即爲有佛,即爲有僧」,經 典本身是法寶,可見得經 典所在之處是叁寶具足,既然叁寶具足,這個所在諸天善神他就擁護,他就供養。我們今天反而被人輕賤,被人糟蹋,這就是我們自己業障深重。要曉得,要知道忏悔,要知道努力精進,決不能退轉,決不能懈怠,決不能灰心,那你就向魔宣布投降了。你果然能忏除業障,精進不懈,決無退轉,那些魔將來都變成你的護法,魔向你投降,完全是操縱在自己,由自己決定成功與失敗。下面這段經 文:
經 【時文殊師利菩薩,奉教歡喜,及諸大衆,默然而聽。】
佛答應給他開示,他提的這叁個問題佛答應來講解,文殊菩薩跟在座的這些大衆都歡喜。『默然而聽』,就是一心悟入。佛對我們這是開示,我們做學生的人要能夠悟入,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。
講義【文殊承教歡喜,願聞了義之教。】
這是啓請的人,他得的歡喜。
講義【在會法衆,莫不皆然,忘緣息慮,靜默伫聽。】
『在會法衆』,一同修學佛法的大衆。『忘緣息慮,靜默伫聽』,這八個字就是「默然而聽」的注解,這兩句話很重要,也就是佛所講的「谛聽」。忘緣,「緣」是外面的境界;息慮,「慮」是自己的生滅心,就是心裏面的妄念。這就是教你,聽經 的時候把一切外緣統統放下,放下到什麼程度?左右的人都不知道,真放下了,一心而聽;內,息一切的妄念,全神貫注,靜默伫聽。如果用這種態度來聽經 ,哪有不開悟的!哪有不成就的!
在世法教學當中,漢朝的大儒鄭玄,我們今天讀的叁禮,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、《禮記》都是鄭玄注的。馬融是漢朝著名的大儒,鄭玄是馬融的學生,可是他的成就超過老師。馬融講學的時候他有一個習氣(就是愛好),要聽音樂,他喜歡這套。我們現在聽音樂,放一個電唱機在面前也可以,那個時候沒有,那個時候的樂是一些歌女演奏的。他家裏面是大家庭,馬融官也做得很大,學問也好,家裏面養著有歌妓,就好像樂隊一樣,自己家裏有。講學的時候樂隊在後面演奏,他用個布幔拉起來,用個布圍,裏面在演奏。他在這個地方講,學生在那邊聽,那個布圍當然也有露縫的地方,學生聽老師講經 ,後面看看那些演奏的女子,偷偷的去看看。
他學生很多,他教學叁年,只有鄭康成(鄭玄)一個人全神貫注聽講,從來眼神沒有偏差過一點。鄭玄學了叁年,臨走的時候他很感歎,「我的學問完全被他學去了」。這個老師嫉妒心很大,他曉得這個人這麼年輕,到我這兒來叁年,全神貫注把我的東西統統學去,將來成就一定在我之上,心裏不服,就派人在路上想把他暗殺。鄭玄這個人頭腦很聰明,他老早就曉得,走小路溜掉了。這是了不起的一樁事情,這就是講鄭玄學東西他能夠谛聽,真正是做到「默然而聽」,所以他的成就果然超越馬融。
中國文學裏頭常講「飲酒叁百杯」,叁百杯的典故就是從他這兒來的。他離開老師,老師同學給他餞行,每個人敬他一杯酒,他一次喝叁百杯,連小禮節都不失。如果我們都有鄭康成這個酒量,釋迦牟尼佛就不會有「不飲酒」這條戒。爲什麼?他不醉,他不亂。古禮比佛門裏面還要瑣碎還要細,我們的威儀沒有儒家的威儀講得多。鄭康成一點都不失態,真正證明他修學確實是有相當的功夫,不是平常人能夠比擬的。而且在馬融座下的時候,他才二十幾歲,很年輕就有這樣的成就,這是值得我們贊歎的。我們今天讀到「默然而聽」,就想到鄭康成。
世出世間法,聞法要想開悟(不開悟沒有成就),諸位要記住,決不是記言語,你把這個話記得再清楚,不開悟。錄音機擺在此地,錄得一個字都不漏,它不開悟,它是死東西。我們也要學,學像錄音機一樣,學像機器人一樣,全部都錄下來,錄下來不開悟,那沒有用,那叫做記問之學。世出世間法都不重視記問之學,重視的是開悟,開悟一定要一心悟入,要默然而聽。底下經 文就很重要,就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解答這叁個問題,這是入到最重要的部分。今天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