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六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這才叫真精進。

   講義【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動,故修禅定行。】

   禅定是什麼?如如不動。前面那個精進是不取於相。我們用《金剛經 》裏兩句話來說的,「不取於相」就是精進,不著相,離一切相;「如如不動」就是禅定。可見得禅定並不是盤腿面壁那叫禅定,不是的。一天到晚在你本分工作崗位上忙到晚,你的心地清淨如如不動,不爲外境所轉,外禮敬,內不生煩惱,這就叫禅定。

   講義【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癡,故修般若行。】

   就是般若波羅蜜。『無癡』是一切明了,見性見色性一切明了,聞性聞聲性一切明了,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沒有一樣不明了,樣樣都不迷,這就是『般若』。所以六度顯在哪裏?顯在一法上,穿衣吃飯待人接物,哪一法不具足六波羅蜜?迷人他不懂,他著了相,布施著了布施的相,持戒著了持戒的相,那個事情麻煩大,他要成就不容易。爲什麼?他著相的修,什麼時候把相拿掉他才能開悟,那個相要不拿掉,他怎麼能開悟?離了相才稱性,不離相決定不稱性。你要問:十方諸佛如來怎麼成佛的?人家就是這個修法。

   講義【又正念真如,離一切念相,離相妙行,即清淨法行。】

   『離相』,你要想離相,先要離分別心,先要離妄心,妄心離了,相就離了。你有個妄心在,相怎麼離都離不掉,這個道理要懂。六祖大師,出家之前示現做居士,一十六年的修行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他修的是如來清淨因地法行,是在家人學佛學菩薩的榜樣;示現出家之後,在曹溪叁十七年又搖身一變,變作出家人修行的榜樣,六祖大師一生所表演的實在是圓滿。十六年在獵人隊裏面表演的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圓悟、圓修、圓證,真的是在家修行的榜樣,他是六度沒有一度欠缺。出家之後給出家人示現一個修行榜樣,也是圓悟、圓修、圓證,這是我們最好的模範。

   經 【及說。】

   前面一個我們很想知道,除這個問題之外還有:

   經 【菩薩,於大乘中,發清淨心,遠離諸病。】

   這個也很重要,因爲我們學佛總不能一下就成佛,這畢竟是很少數的人,像六祖那種人真是不多,在中國曆史上只有那麼一個。六祖之前你去查一查,沒有,六祖以後一直到今天,也沒再找到一個,總是要慢慢來的。慢慢來這個問題很重要。『菩薩』是一個學佛的人,『於大乘中』就是在大乘這個途徑之中。『諸病』就是障礙,我們今天講的魔障。這些障礙如何突破、如何克服,使我們圓成佛道。『發清淨心』,清淨心就是菩提心,清淨心就是如來的因地心。我們現在發起這個心,用如來因地心來修行,如何使我們很順利的成就?可見得這個問題也是大問題,也是我們急需要明白的問題。這個問題,一部《四十華嚴》善財童子已經 做出一個模樣給我們看了。《四十華嚴》所講的內容,就是「菩薩於大乘中,發清淨心,遠離諸病」,就是這個,這句經 文可以做爲《四十華嚴》的經 題,《四十華嚴》的內容就是這個。五十叁參,五十叁種不同的境界,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所遭遇的種種困擾、種種疑慮,你看善知識如何來開示,善財又如何去領悟、去克服。諸位看過《四十華嚴》,你就能領略到這裏頭的義趣。

   菩提心,《起信論》所謂叁心,一者直心,二者深心,叁者大悲心。平常我在講席將菩提心簡單的解釋,直心就是平等心,深心就是清淨心,大悲心就是慈悲心,這樣講法諸位容易懂。可是,要怎樣才有平等?心裏頭有念就不平等,諸位想想對不對,你起心動念了,你四相具足,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怎麼會平等?離四相,平等了。必須在境界裏面樣樣明了而不起一念,那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萬法一如,法法平等,平等才有清淨,沒有平等決定沒有清淨,平等清淨而後流露出來的自自然然就是大慈大悲。稱圓覺性而修六度,那就是大慈大悲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不是起心動念的,「我們要慈悲待人」,那就錯了,你動這一念,你是四相具足,那是凡夫,不是菩薩;是自自然然的,稱性的,不是作意的。

   講義【遠離諸病者:病即衆生心病。】

   心病的根本,就是我法二執;換句話說,就是分別執著,這是大病!你要是有這個東西,你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回。分別執著,我們可以用,不能有!我們用它去度一切衆生。我們在生活上不能不用,人家問我們這是什麼?這是扇子,誰的?我的。你總不能說,「這個,我不曉得」,「誰的?我也不曉得」,這不是白癡了嗎?要會用!你問什麼,我答得很自然,你們都很明了,我自己會不會執著這個扇子,會不會執著這是我?沒有,這個心才清淨。你真的以爲這叫扇子,執著這個扇子,執著這個身是我,那就是凡夫,那就糟糕了。

   所以,決定沒有分別執著,而隨衆生的分別執著而執著,所以執著就是不執著,分別就是不分別,這個才應用自在,才能得大自在,修行就修這個。你要是用圓覺心,這叫大心,爲什麼?分別執著那個心量很小,就是你有我執、有法執,你那個心量決定小。離了分別執著,你那個心量太大太大了,那稱性了,稱圓覺性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所以叫大心。你修的這個行叫大行,爲什麼?無論做一樁什麼事情,就是拿這個扇子從桌子拿到那裏,這叫大行,稱性。雞毛蒜皮一點小事情都叫大行,爲什麼?你心大,行就大,你心小行就小,要懂這個道理。五十叁參所顯示的,破分別、破執著,所以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無不自在,無不清淨,無不平等,無不慈悲,一起心動念立刻就墮落。下面是第叁個問題,第叁個問題與我們關系太密切,那就是我們現在:

   經 【能使未來,末世衆生,求大乘者,不墮邪見。】

   這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發心修大乘的人,確實許許多多都墮落在邪知邪見裏頭,如何能不墮邪知邪見?下面這個開示真是救我們的,這只是提出問題,今天給諸位解釋都是問題,到後面我們會讀到佛給我們的解釋。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  

  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