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成功的道理!晒蜡烛的法师也是二十多岁才开始,用了将近二十年的功夫,他成就了,这就是人家的长处。我们今天的人希望赶快成就,欲速则不达,没有耐心,给你说这个东西要学十年就害怕不敢学了。最好十天就毕业,像我们大专讲座,这是最欢喜的,一来来了很多人,为什么?七天就毕业,十天就毕业,大家都愿意来。你说我这个教育要办七年,要办十年,就没有人来了。他没有耐心,他怎么能开悟,怎么能成功!还有一点就是禁不起社会的诱惑,心不定,这不能成就,一个是没有耐心,一个是没有主见,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大病。

   讲义【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者。】

   底下解释这句话。

   讲义【即如来在凡夫位。】

   就是我们现在的地位。

   讲义【最初根本,所起之因地心,及所修无漏法行。】

   『法』是方法,『行』是生活行为。他在生活行为上,用什么方法成为无漏行?『无漏』是什么?没有烦恼。我们的生活行为一天到晚是烦恼不断,他们修行一开头就是生活行为里头不生烦恼,这个高明,这叫真修行!不生烦恼,用心不一样。我们为什么从早到晚心行会生烦恼,会变成有漏的?有漏就是烦恼,我们错用了心,我们用的是分别心、执著心、贪心、瞋心、傲慢心、嫉妒心,用这个,你怎么不生烦恼!你一天到晚当然是增长烦恼,增长无明、增长邪见、起惑造业,将来要堕三恶道,你修的是这个道,修三恶道。人家用的是什么心?人家用的是清净心,清净心是觉心。

   讲义【因心而曰清净者,即自性清净。】

   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差等的,也不是说我要修多少时候才可以用这个心,不是的,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,是各个都具足的,人人具足。《楞严经 》里面所讲的六根根性就是自性清净心,六根根性你有,在眼就是见性,在耳就是闻性。眼识是依见性而生起的,耳识是依闻性而生起的,生起的这个识是有生有灭的。你的见性闻性是不生不灭,那是真心;你用这个心,你就没有烦恼,你这个生活就自在,无论处在顺境或者在逆境都不生烦恼。你一天到晚快快乐乐,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,那是真正的欢喜。为什么?这个不是苦乐忧喜舍的喜,苦乐忧喜舍的喜是相对的,那是有漏的,法喜充满这个法喜是无漏的。从来没有闻过佛法,今天头一天入佛门就可以用它了。

   当然这样说起来,与佛门里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。所谓善根是什么?这一听你就懂了。先说因缘,因缘就是你有这么一个机会,第一次听经 就听到大经 ,不是从阿含、方等慢慢来的,你一开头就听到大经 ,一乘了义经 典,这是因缘。你有这个殊胜的因缘,可是你还得要具足善根福德。善根是什么?一听就信、就懂,你要是听了不相信,听了不懂,那没有用处。福德是什么?我信了、懂了,我就照做。这一照做,你想想这个人是不是有福报?他没有烦恼,没有烦恼就是福,他立刻就能离苦得乐。所以这部经 一开端,就把如来成佛的根本告诉我们,成佛就是这么成的,修行就是这么修的。修行著重在修心,心清净了,行当然清净,为什么?一切行里头不生烦恼,他怎么不清净!生烦恼就不清净,不生烦恼就清净了。生活里面有苦闷、有苦恼,不清净;生活里面没有苦恼,那怎么不清净!修行是这个修法,诸位要懂这个意思,这是一乘了义究竟之谈。

   不是跟你讲小乘,小乘是每天叫你念多少声佛,拜多少拜佛,那个叫修行,每天要读几个钟点。这个地方没有的,一乘了义经 典所讲的修行,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叫发大心、修大行。每天盘腿面壁坐上几个钟点,去念多少万佛号,磕多少千大头,那叫修小行,不是修大行。大行是无障碍的,大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,从早到晚我们的活动从来没中断,生活行为没中断,睡觉还会作梦,可见得睡了你的行为还是没中断。在行为当中,永远能保持著觉而不迷,觉就是用自性清净心,迷就是用分别心。迷是什么?用八识。觉是用四智,或者我们用《楞严经 》里面讲的,用六根根性那是觉,用四智是觉,四智是成所作智、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圆镜智,一开头就会用。三皈依里头,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他怎么不乐!这就是诸佛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。佛有什么秘密?全都告诉你了,你一进门来头一句话就告诉你了,还有什么话讲!绝不吝法。

   讲义【本经 所云:清净觉相。】

   就是觉而不迷,那就是你的清净觉相。

   讲义【为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。】

   『诸行』是什么?一切的行为。一切行为里面最重要是心,我们讲身口意三业,最重要的是意业。意业如果依清净觉相,这个意业就是妙观察智,就是平等性智;假如迷了,不依清净觉相,那你这个妙观察变成第六意识的分别,平等性变成末那的执著。一迷,就叫它做末那识、第六识;一觉悟,就叫它做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。

   我想这个话你应该听得懂,你也会相信。换句话说,这三个条件,因缘有了,因缘具足,善根你也有了,现在问题就是福德你有没有。有福德你马上就照做,你从今天以后只有乐没有苦,只有自在没有忧愁,学佛的好处你马上就得到,那是你有福德。要是没有福德,我也相信,我也懂得,我还是不肯做,还是一天到晚迷惑造业去受苦,那就没有办法。所以这三个条件缺一条都不行,三个条件要统统具足,一条都不能缺。

   讲义【此心寸丝不挂,一尘不染,故曰清净。】

   前面这两句话是形容清净心。底下引用得非常好:

   讲义【即六祖大师所云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】

   你们想想,六祖为什么二十四岁就得道,五祖就把祖位传给他?他二十四岁时,听人家念《金刚经 》,这是因缘,因缘殊胜;他一听就懂,就能相信,善根深厚;这一懂一信,他马上就做到,他的福德殊胜。他是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,所以这一听就成佛了,成佛不难!从他砍柴卖柴遇到客人念《金刚经 》,那个客人送他十两银子帮他安家,叫他赶快到黄梅,我想没有几天的事情。在黄梅,从开端到接受祖位,不过就八个多月,他就成佛了。这个东西有什么难?不难!六祖肯干,你不肯干,你一天到晚还是用分别,还是用瞋恨,用悭贪、嫉妒,那有什么办法?这叫没福。诸佛菩萨成就,我们学佛不成就,原因就在此地。

   讲义【依此心为因地心。】

   六祖是依这个心,诸佛如来在最初修行是用这个心。

   讲义【即《楞严》所谓「依圆湛不生灭性,为本修因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。」是也。】

   这几句是《楞严经 》上佛所说的。『圆』是圆满,『湛』是湛寂,「湛」是水在极其清净,清净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,这叫湛,非常非常干净,这都是形容我们的自性清净心。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,就是不生灭性,以这个『为本修因』,为我们的根本因地心,然后当然圆满成就果地的修证,果地是讲如来位。

   讲义【法行。】

   『法』是方法,『行』就是我们生活行为,这是日常生活行为。

   讲义【乃称圆觉法性,所起之六度行。】

   所谓六度,就是生活。你们想想,你们有没有修布施?你要说你没有修布施,我不相信。我问你:今天有没有工作?我今天有工作。你那个工作不是布施是什么?你在家里洗衣烧饭,你是不是给你家人布施?你是不是供养他们?就是布施供养。布施不一定说我要拿钱拿东西到处送给人这叫布施,你把这个布施意思看得太窄小了。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社会大众而服务的,统统是布施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你一天做到晚。你说:我没有修无畏布施。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顾?你照顾小孩就是无畏布施。你怕他危险,怕他出乱子,一天到晚关心他,那就是无畏布施。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,不称性,不称法性;称法性,是对於一切众生平等的布施。因为你现在不称性,你天天修,修布施。你说:我没有受戒。国家法律你守不守?遵守,家有家规,这个社会有社会的一些礼节,你见到人也晓得点点头微笑,那都是戒律。戒律是生活行为的规范,你能够遵守,你怎么说你没有受戒!忍辱,每天多少总有一点,或者是言语,或者是见到有不平的事情,心里有不平,想想忍受忍受,也会忍一点。六度哪个没有?就是称性不称性而已。菩萨、聪明人他称性,称性就是他用清净心来修这六种就叫做六度。我们一般人天天做这些事情,生活行为上用的是分别心、执著心、自私自利心,就不叫六度,就叫造业,这造业了。菩萨用清净心就叫六度,迷了就造业,悟了就叫六度万行,名字变一变而已,事情哪有变?事情没有变,只变名词。事事无碍,没变事,只变了变名词。《金刚经 》常讲「即非、是名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 称性,『称圆觉法性』,圆满的大觉。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、生活行为,是依什么为基础?依圆觉,圆满大觉,是依这个;三皈依,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净而不染,就是依这个。这里举了几个例子,这都是菩萨修的:

   讲义【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贪,故修布施行。】

   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,这里面没有贪心,觉性里头没有贪心,没有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罗蜜。

   讲义【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染,故修持戒行。】

   无论做什么事情,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动念、一切的行业都叫做持戒波罗蜜。起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,六波罗蜜统统圆满,六度万行统统具足!六祖大师所说「何期自性,本来具足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戒是什么?规律,你做的事情有规律、有秩序就是戒律。

   讲义【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瞋,故修忍辱行。】

   清净心中没有瞋恚,你的所有行持那就叫忍辱行。

   讲义【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身心等相,故修精进行。】

   就是精进波罗蜜。真精进离一切相,像《金刚经 》讲的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