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成功的道理!曬蠟燭的法師也是二十多歲才開始,用了將近二十年的功夫,他成就了,這就是人家的長處。我們今天的人希望趕快成就,欲速則不達,沒有耐心,給你說這個東西要學十年就害怕不敢學了。最好十天就畢業,像我們大專講座,這是最歡喜的,一來來了很多人,爲什麼?七天就畢業,十天就畢業,大家都願意來。你說我這個教育要辦七年,要辦十年,就沒有人來了。他沒有耐心,他怎麼能開悟,怎麼能成功!還有一點就是禁不起社會的誘惑,心不定,這不能成就,一個是沒有耐心,一個是沒有主見,這是我們現代人的大病。
講義【本起清淨因地法行者。】
底下解釋這句話。
講義【即如來在凡夫位。】
就是我們現在的地位。
講義【最初根本,所起之因地心,及所修無漏法行。】
『法』是方法,『行』是生活行爲。他在生活行爲上,用什麼方法成爲無漏行?『無漏』是什麼?沒有煩惱。我們的生活行爲一天到晚是煩惱不斷,他們修行一開頭就是生活行爲裏頭不生煩惱,這個高明,這叫真修行!不生煩惱,用心不一樣。我們爲什麼從早到晚心行會生煩惱,會變成有漏的?有漏就是煩惱,我們錯用了心,我們用的是分別心、執著心、貪心、瞋心、傲慢心、嫉妒心,用這個,你怎麼不生煩惱!你一天到晚當然是增長煩惱,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、起惑造業,將來要墮叁惡道,你修的是這個道,修叁惡道。人家用的是什麼心?人家用的是清淨心,清淨心是覺心。
講義【因心而曰清淨者,即自性清淨。】
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差等的,也不是說我要修多少時候才可以用這個心,不是的,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,是各個都具足的,人人具足。《楞嚴經 》裏面所講的六根根性就是自性清淨心,六根根性你有,在眼就是見性,在耳就是聞性。眼識是依見性而生起的,耳識是依聞性而生起的,生起的這個識是有生有滅的。你的見性聞性是不生不滅,那是真心;你用這個心,你就沒有煩惱,你這個生活就自在,無論處在順境或者在逆境都不生煩惱。你一天到晚快快樂樂,佛法裏面講法喜充滿,那是真正的歡喜。爲什麼?這個不是苦樂憂喜舍的喜,苦樂憂喜舍的喜是相對的,那是有漏的,法喜充滿這個法喜是無漏的。從來沒有聞過佛法,今天頭一天入佛門就可以用它了。
當然這樣說起來,與佛門裏常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系。所謂善根是什麼?這一聽你就懂了。先說因緣,因緣就是你有這麼一個機會,第一次聽經 就聽到大經 ,不是從阿含、方等慢慢來的,你一開頭就聽到大經 ,一乘了義經 典,這是因緣。你有這個殊勝的因緣,可是你還得要具足善根福德。善根是什麼?一聽就信、就懂,你要是聽了不相信,聽了不懂,那沒有用處。福德是什麼?我信了、懂了,我就照做。這一照做,你想想這個人是不是有福報?他沒有煩惱,沒有煩惱就是福,他立刻就能離苦得樂。所以這部經 一開端,就把如來成佛的根本告訴我們,成佛就是這麼成的,修行就是這麼修的。修行著重在修心,心清淨了,行當然清淨,爲什麼?一切行裏頭不生煩惱,他怎麼不清淨!生煩惱就不清淨,不生煩惱就清淨了。生活裏面有苦悶、有苦惱,不清淨;生活裏面沒有苦惱,那怎麼不清淨!修行是這個修法,諸位要懂這個意思,這是一乘了義究竟之談。
不是跟你講小乘,小乘是每天叫你念多少聲佛,拜多少拜佛,那個叫修行,每天要讀幾個鍾點。這個地方沒有的,一乘了義經 典所講的修行,是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叫發大心、修大行。每天盤腿面壁坐上幾個鍾點,去念多少萬佛號,磕多少千大頭,那叫修小行,不是修大行。大行是無障礙的,大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,從早到晚我們的活動從來沒中斷,生活行爲沒中斷,睡覺還會作夢,可見得睡了你的行爲還是沒中斷。在行爲當中,永遠能保持著覺而不迷,覺就是用自性清淨心,迷就是用分別心。迷是什麼?用八識。覺是用四智,或者我們用《楞嚴經 》裏面講的,用六根根性那是覺,用四智是覺,四智是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,一開頭就會用。叁皈依裏頭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他怎麼不樂!這就是諸佛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。佛有什麼秘密?全都告訴你了,你一進門來頭一句話就告訴你了,還有什麼話講!絕不吝法。
講義【本經 所雲:清淨覺相。】
就是覺而不迷,那就是你的清淨覺相。
講義【爲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。】
『諸行』是什麼?一切的行爲。一切行爲裏面最重要是心,我們講身口意叁業,最重要的是意業。意業如果依清淨覺相,這個意業就是妙觀察智,就是平等性智;假如迷了,不依清淨覺相,那你這個妙觀察變成第六意識的分別,平等性變成末那的執著。一迷,就叫它做末那識、第六識;一覺悟,就叫它做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。
我想這個話你應該聽得懂,你也會相信。換句話說,這叁個條件,因緣有了,因緣具足,善根你也有了,現在問題就是福德你有沒有。有福德你馬上就照做,你從今天以後只有樂沒有苦,只有自在沒有憂愁,學佛的好處你馬上就得到,那是你有福德。要是沒有福德,我也相信,我也懂得,我還是不肯做,還是一天到晚迷惑造業去受苦,那就沒有辦法。所以這叁個條件缺一條都不行,叁個條件要統統具足,一條都不能缺。
講義【此心寸絲不挂,一塵不染,故曰清淨。】
前面這兩句話是形容清淨心。底下引用得非常好:
講義【即六祖大師所雲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】
你們想想,六祖爲什麼二十四歲就得道,五祖就把祖位傳給他?他二十四歲時,聽人家念《金剛經 》,這是因緣,因緣殊勝;他一聽就懂,就能相信,善根深厚;這一懂一信,他馬上就做到,他的福德殊勝。他是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,所以這一聽就成佛了,成佛不難!從他砍柴賣柴遇到客人念《金剛經 》,那個客人送他十兩銀子幫他安家,叫他趕快到黃梅,我想沒有幾天的事情。在黃梅,從開端到接受祖位,不過就八個多月,他就成佛了。這個東西有什麼難?不難!六祖肯幹,你不肯幹,你一天到晚還是用分別,還是用瞋恨,用悭貪、嫉妒,那有什麼辦法?這叫沒福。諸佛菩薩成就,我們學佛不成就,原因就在此地。
講義【依此心爲因地心。】
六祖是依這個心,諸佛如來在最初修行是用這個心。
講義【即《楞嚴》所謂「依圓湛不生滅性,爲本修因,然後圓成果地修證。」是也。】
這幾句是《楞嚴經 》上佛所說的。『圓』是圓滿,『湛』是湛寂,「湛」是水在極其清淨,清淨從上面一看就看到底,這叫湛,非常非常幹淨,這都是形容我們的自性清淨心。自性清淨心不生不滅,就是不生滅性,以這個『爲本修因』,爲我們的根本因地心,然後當然圓滿成就果地的修證,果地是講如來位。
講義【法行。】
『法』是方法,『行』就是我們生活行爲,這是日常生活行爲。
講義【乃稱圓覺法性,所起之六度行。】
所謂六度,就是生活。你們想想,你們有沒有修布施?你要說你沒有修布施,我不相信。我問你:今天有沒有工作?我今天有工作。你那個工作不是布施是什麼?你在家裏洗衣燒飯,你是不是給你家人布施?你是不是供養他們?就是布施供養。布施不一定說我要拿錢拿東西到處送給人這叫布施,你把這個布施意思看得太窄小了。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爲社會大衆而服務的,統統是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你一天做到晚。你說:我沒有修無畏布施。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顧?你照顧小孩就是無畏布施。你怕他危險,怕他出亂子,一天到晚關心他,那就是無畏布施。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,不稱性,不稱法性;稱法性,是對於一切衆生平等的布施。因爲你現在不稱性,你天天修,修布施。你說:我沒有受戒。國家法律你守不守?遵守,家有家規,這個社會有社會的一些禮節,你見到人也曉得點點頭微笑,那都是戒律。戒律是生活行爲的規範,你能夠遵守,你怎麼說你沒有受戒!忍辱,每天多少總有一點,或者是言語,或者是見到有不平的事情,心裏有不平,想想忍受忍受,也會忍一點。六度哪個沒有?就是稱性不稱性而已。菩薩、聰明人他稱性,稱性就是他用清淨心來修這六種就叫做六度。我們一般人天天做這些事情,生活行爲上用的是分別心、執著心、自私自利心,就不叫六度,就叫造業,這造業了。菩薩用清淨心就叫六度,迷了就造業,悟了就叫六度萬行,名字變一變而已,事情哪有變?事情沒有變,只變名詞。事事無礙,沒變事,只變了變名詞。《金剛經 》常講「即非、是名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稱性,『稱圓覺法性』,圓滿的大覺。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、生活行爲,是依什麼爲基礎?依圓覺,圓滿大覺,是依這個;叁皈依,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就是依這個。這裏舉了幾個例子,這都是菩薩修的:
講義【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貪,故修布施行。】
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,這裏面沒有貪心,覺性裏頭沒有貪心,沒有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羅蜜。
講義【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染,故修持戒行。】
無論做什麼事情,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動念、一切的行業都叫做持戒波羅蜜。起一個念頭做一樁事情,六波羅蜜統統圓滿,六度萬行統統具足!六祖大師所說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戒是什麼?規律,你做的事情有規律、有秩序就是戒律。
講義【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瞋,故修忍辱行。】
清淨心中沒有瞋恚,你的所有行持那就叫忍辱行。
講義【稱圓覺法性,本來無身心等相,故修精進行。】
就是精進波羅蜜。真精進離一切相,像《金剛經 》講的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