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这才叫真精进。
讲义【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动,故修禅定行。】
禅定是什么?如如不动。前面那个精进是不取於相。我们用《金刚经 》里两句话来说的,「不取於相」就是精进,不著相,离一切相;「如如不动」就是禅定。可见得禅定并不是盘腿面壁那叫禅定,不是的。一天到晚在你本分工作岗位上忙到晚,你的心地清净如如不动,不为外境所转,外礼敬,内不生烦恼,这就叫禅定。
讲义【称圆觉法性,本来无痴,故修般若行。】
就是般若波罗蜜。『无痴』是一切明了,见性见色性一切明了,闻性闻声性一切明了,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,样样都不迷,这就是『般若』。所以六度显在哪里?显在一法上,穿衣吃饭待人接物,哪一法不具足六波罗蜜?迷人他不懂,他著了相,布施著了布施的相,持戒著了持戒的相,那个事情麻烦大,他要成就不容易。为什么?他著相的修,什么时候把相拿掉他才能开悟,那个相要不拿掉,他怎么能开悟?离了相才称性,不离相决定不称性。你要问:十方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?人家就是这个修法。
讲义【又正念真如,离一切念相,离相妙行,即清净法行。】
『离相』,你要想离相,先要离分别心,先要离妄心,妄心离了,相就离了。你有个妄心在,相怎么离都离不掉,这个道理要懂。六祖大师,出家之前示现做居士,一十六年的修行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他修的是如来清净因地法行,是在家人学佛学菩萨的榜样;示现出家之后,在曹溪三十七年又摇身一变,变作出家人修行的榜样,六祖大师一生所表演的实在是圆满。十六年在猎人队里面表演的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圆悟、圆修、圆证,真的是在家修行的榜样,他是六度没有一度欠缺。出家之后给出家人示现一个修行榜样,也是圆悟、圆修、圆证,这是我们最好的模范。
经 【及说。】
前面一个我们很想知道,除这个问题之外还有:
经 【菩萨,於大乘中,发清净心,远离诸病。】
这个也很重要,因为我们学佛总不能一下就成佛,这毕竟是很少数的人,像六祖那种人真是不多,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么一个。六祖之前你去查一查,没有,六祖以后一直到今天,也没再找到一个,总是要慢慢来的。慢慢来这个问题很重要。『菩萨』是一个学佛的人,『於大乘中』就是在大乘这个途径之中。『诸病』就是障碍,我们今天讲的魔障。这些障碍如何突破、如何克服,使我们圆成佛道。『发清净心』,清净心就是菩提心,清净心就是如来的因地心。我们现在发起这个心,用如来因地心来修行,如何使我们很顺利的成就?可见得这个问题也是大问题,也是我们急需要明白的问题。这个问题,一部《四十华严》善财童子已经 做出一个模样给我们看了。《四十华严》所讲的内容,就是「菩萨於大乘中,发清净心,远离诸病」,就是这个,这句经 文可以做为《四十华严》的经 题,《四十华严》的内容就是这个。五十三参,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,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所遭遇的种种困扰、种种疑虑,你看善知识如何来开示,善财又如何去领悟、去克服。诸位看过《四十华严》,你就能领略到这里头的义趣。
菩提心,《起信论》所谓三心,一者直心,二者深心,三者大悲心。平常我在讲席将菩提心简单的解释,直心就是平等心,深心就是清净心,大悲心就是慈悲心,这样讲法诸位容易懂。可是,要怎样才有平等?心里头有念就不平等,诸位想想对不对,你起心动念了,你四相具足,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怎么会平等?离四相,平等了。必须在境界里面样样明了而不起一念,那就是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万法一如,法法平等,平等才有清净,没有平等决定没有清净,平等清净而后流露出来的自自然然就是大慈大悲。称圆觉性而修六度,那就是大慈大悲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不是起心动念的,「我们要慈悲待人」,那就错了,你动这一念,你是四相具足,那是凡夫,不是菩萨;是自自然然的,称性的,不是作意的。
讲义【远离诸病者:病即众生心病。】
心病的根本,就是我法二执;换句话说,就是分别执著,这是大病!你要是有这个东西,你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。分别执著,我们可以用,不能有!我们用它去度一切众生。我们在生活上不能不用,人家问我们这是什么?这是扇子,谁的?我的。你总不能说,「这个,我不晓得」,「谁的?我也不晓得」,这不是白痴了吗?要会用!你问什么,我答得很自然,你们都很明了,我自己会不会执著这个扇子,会不会执著这是我?没有,这个心才清净。你真的以为这叫扇子,执著这个扇子,执著这个身是我,那就是凡夫,那就糟糕了。
所以,决定没有分别执著,而随众生的分别执著而执著,所以执著就是不执著,分别就是不分别,这个才应用自在,才能得大自在,修行就修这个。你要是用圆觉心,这叫大心,为什么?分别执著那个心量很小,就是你有我执、有法执,你那个心量决定小。离了分别执著,你那个心量太大太大了,那称性了,称圆觉性,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,所以叫大心。你修的这个行叫大行,为什么?无论做一桩什么事情,就是拿这个扇子从桌子拿到那里,这叫大行,称性。鸡毛蒜皮一点小事情都叫大行,为什么?你心大,行就大,你心小行就小,要懂这个道理。五十三参所显示的,破分别、破执著,所以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无不自在,无不清净,无不平等,无不慈悲,一起心动念立刻就堕落。下面是第三个问题,第三个问题与我们关系太密切,那就是我们现在:
经 【能使未来,末世众生,求大乘者,不堕邪见。】
这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发心修大乘的人,确实许许多多都堕落在邪知邪见里头,如何能不堕邪知邪见?下面这个开示真是救我们的,这只是提出问题,今天给诸位解释都是问题,到后面我们会读到佛给我们的解释。今天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