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十四集) 1981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14
請掀開經 本第二十二面:
經 【其名曰:文殊師利菩薩,普賢菩薩,普眼菩薩,金剛藏菩薩,彌勒菩薩,清淨慧菩薩,威德自在菩薩,辯音菩薩,淨諸業障菩薩,普覺菩薩,圓覺菩薩,賢善首菩薩等,而爲上首。】
本經 所列的上首菩薩有十二位,這十二位菩薩很重要,都是等覺菩薩。向下,經 文有十二章,每一章有一個會首,等於是十二會,會首就是這十二位菩薩,依照這個順序排列下去。當然這裏面表法的意思也是相當的深奧,我們依照注解跟諸位一一的介紹。第一位排的是文殊,代表智慧,第二位排的是普賢,代表修行;《圓覺經 》最主要的就是這兩章,這兩位菩薩代表行解相應。
講義【文殊師利,正雲曼殊室利,譯爲妙吉祥。】
『正雲曼殊室利』,這個譯音比較接近梵音,『譯爲妙吉祥』,這個是意思。文殊師利是梵語,中國的意思是「妙吉祥」,也翻作妙德、妙首,意思都差不多。講義裏面敘述一段菩薩的公案:
講義【降生之時,室滿祥光,更有種種瑞相。】
「妙吉祥」意思是從這個地方得來的,就是他降生的時候有很多的瑞相。
講義【又譯妙德,謂智德深妙。華嚴表根本智,爲諸菩薩之上首。】
毗盧遮那佛、文殊、普賢,這是華嚴叁聖。在《華嚴經 》裏面,文殊菩薩代表根本智。從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我們能很明顯的看出來,得根本智之後才出去參學。根本智是定當中開了智慧,這叫根本智。如果只有定沒有開慧,像阿羅漢證得九次第定,但是這個定沒有開智慧,所以不叫做根本智。這些事,將來我們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跟諸位來討論。我、法二執都破了,根本智才能現前;我執破了,法執沒有破,根本智不能現前。真正學佛,你要是想成就的話,不破二執那是沒有法子的,這樁事情沒有辦法勉強,也沒有法子投機取巧,這是真實功夫。
我執是執著自己的根身是我,執著我所有的一切,既然有我,必定有我所有的,只要有我、我所,這就是我執沒破。我、我所,要是執著得很重,這種人不能見道。爲什麼?小乘人見道位,須陀洹位要破身見。諸位要曉得,小乘都這樣做了,大乘還有例外的嗎?沒有例外的。如果我們在佛法裏面聽聽佛法,阿賴耶識裏面種一點種子,來生我們還是生死輪回不能出叁界,那就不必說了,那可以不必認真修行,不必認真幹。如果真正想斷煩惱、開智慧、超越生死輪回,那就要真幹,必得破我、我所。在念佛功夫來講,我、我所破了,你成就念佛叁昧,但是沒開智慧,這個念佛叁昧就是事一心不亂;換句話說,根本智沒有現前。
即使對一切萬法也不執著了,像《金剛經 》裏面所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對一切法都不執著了,「不執著」這個念頭也沒有,不執著亦不執著,這樣法執才能破一分,根本智現前,向後修行就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的基礎,無論是行門、解門基礎都是奠定在根本智上,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。你不肯學那就不談,真正肯學,這是必須要知道的。
講義【華嚴雲:了了見佛性,猶如妙德等。】
《華嚴》會上那些修行人各個明心見性,就像文殊菩薩一樣,這是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
講義【此菩薩深本難思,爲七佛之師。】
『此菩薩深本難思』,佛法裏常講本迹,「迹」是從表面現相上看,「本」是從真實地位上說的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文殊、普賢也曾經 來參加過法會。佛給我們介紹,文殊,他過去是『七佛之師』。七佛裏面包括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曾經 做過他的學生。也許諸位要問,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學生,他怎麼沒有成佛還來做菩薩?這是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就是這個道理,也顯示出佛佛道同。哪個人與這個地區、這個時代衆生有因緣,誰就來主持教化,其余的人來幫他忙。不必樣樣事情要自己來做,樣樣事情自己來做那就累死了。目的是要教衆生開悟,教衆生斷煩惱成佛道,誰教化不都一樣!如果說這個事情非我做不可,諸位想想,你的我執、法執是不是都在?因此只有凡夫才會說「這個事情非我做不可」,佛菩薩不如是,佛菩薩說誰做都好,誰做都跟自己做一樣。所以佛菩薩心是平等的、清淨的。
衆生煩惱太重,勾心鬥角,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,五五百年之後「鬥爭堅固」,現在這個鬥爭可說到了極處。你們諸位看到,有幾個沒有鬥爭的清淨道場?見不到了,這是衆生福薄。所以我們讀經 典,我們讀祖師的語錄,要深深的體會這一層。自己能把嫉妒障礙好勝的心去掉,破我執,見道就有幾分消息。由此可知,最大的障礙就是嫉妒、好勝,這是我們一般人重大的煩惱,是我們修道人最大的障礙,我們智慧不能現前。智慧不能現前,往往把世智辯聰當作般若智慧,這個大錯特錯了。世智辯聰所謂是記問之學,聽得多、讀得多、記得多,換句話說,那些聰明智慧全不是自己的,都是別人的,這叫世智辯聰,所謂是道聽塗說。
儒家教學也不找這樣的老師,《禮記・學記》裏面說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爲人師也」。儒家的宗師、佛門的祖師都必須開悟,不悟不傳法。但是到今天,正如倓虛大師所說的,現在我們佛法之衰,衰到最後就滅亡,怎麼滅的?就是傳法失去傳法的宗旨。從前祖師傳法,佛門裏叫「法子」,是要開悟的人才能傳。五祖傳給六祖,六祖是他的法子,神秀都沒有得傳法,爲什麼?不開悟。六祖的法子最多,一共四十叁個人,各個都是開悟的。換句話說,佛門裏面水准才能保持那樣的高度。可是到後來,傳法不必開悟了,看交情,這個徒弟跟我很多年,我很喜歡他,我就把法傳給他,他有沒有開悟那個不管,而且還有一個弊病,傳給的這個法子一定要比自己差一點,如果比自己要高一點的話他就不傳給他,要傳差一點的。這樣傳下去,一代不如一代!倓虛老法師說,「佛教不滅亡,這理上講不通」。
由此可知,今天傳法已經 失去傳法意義,對於得到法卷的人,社會上也不重視了。不像從前,六祖到廣州法性寺,遇到印宗,他把衣缽一展示,那個時候就等於法卷,那個時候沒有法卷,就是衣缽,到以後就是法卷,人家一看大法師對你頂禮,大家承認你是一代祖師,你是開了悟的人,所以法卷有這麼大的力量。今天你是那個人的法子,打開法卷人家一樣也不尊重你,一樣還是瞧不起你,爲什麼?就是傳法變質了。在以前,必須得根本智才有資格接受傳法,根本智最低限度破一品無明、見一分真性,明心見性,一定是這個境界,佛祖都一樣,所謂佛佛道同。
菩薩裏面有許多人過去都成佛了,所成的佛不是分證佛而是究竟位佛。雖然證究竟果位,再退下來,實際上這個退是我們所說的退,在他哪裏有什麼進退?如果有進退,進退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。我們講進退都是凡夫的心理,不是他的境界。我們還以凡夫的境界來說,大家好懂。退到菩薩位上幫助佛教化衆生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也有退在聲聞位上,也有退在初學位上,他在表演,幫助佛接引衆生教化衆生。
講義【乃古佛倒駕慈航,影響釋迦會下,示同菩薩,助佛揚化。過去爲龍種尊王佛,現在北方,號摩尼寶積佛,未來成佛,名曰普現。】
釋迦牟尼佛一點都不隱瞞,文殊菩薩過去爲龍種尊王佛,他久遠劫就成佛了,現在在北方,他還是佛的地位,號摩尼寶積佛。給諸位說,這叫處處作佛,哪個地方他教化衆生的因緣成熟,像《普門品》裏面叁十二應所講的,「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」。未來成佛,名曰普現。這就是說,到圓滿菩提之後,你在世間教化衆生是處處作佛。在哪個世界哪個時期,衆生根性不相同,佛的名號也就不一樣,佛的名號實際上就是他一代時教的教學宗旨。譬如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,就是我們這一個時代,他的名字叫釋迦牟尼,他以後如果再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可能名字不叫釋迦牟尼,爲什麼?他的教學宗旨不一樣。這個時代的衆生,大毛病是心散亂缺乏慈悲心。佛的名號就是教學的宗旨,「釋迦」翻作能仁,仁是仁慈,「牟尼」是寂默的意思,就是一心,就是心地清淨。所以,用這個名號來代表這一個時代的教學宗旨。
所以佛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,「釋迦牟尼」這個名稱決定用不上,因爲西方極樂世界人各個都一心不亂,「牟尼」兩個字用不上,他都做得很圓滿,皆是諸上善人,各個都仁慈,「釋迦」這個名字在那個地方也不起作用。換句話說,「釋迦牟尼」這四個字的意思,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,各個都打一百分,都是滿分,不要再修這個課程了,所以佛的名號也就是教學宗旨再定作「無量覺」,阿彌陀佛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。
講義【本經 爲發起衆,若非大智,安能發起圓頓大教。】
『本經 爲發起衆』,這是圓覺會上的發起人,『若非大智,安能發起圓頓大教』,這部經 確確實實是圓極、頓極,不是第一智慧的人沒有法子來發起。
第二位「普賢菩薩」。普賢名號我們非常熟悉,比文殊菩薩還要來得熟悉,那是因爲清涼大師將《華嚴經 》譯成之後,將最後一卷《普賢行願品》提出來別行流通。自古以來有許多大德拿這一品經 做爲自己的日課,像近代弘一大師他早晚課誦就是念《普賢行願品》,所以他的名氣就很大。這個地方有個簡單的解釋:
講義【行彌法界,德無不遍,曰普。住居等覺,隨心益物,曰賢。】
《大經 》裏面佛告訴我們,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成佛。換句話說,最圓滿、最高的修行法就是普賢行。普賢行的修學法全在《華嚴經 》裏面,特別是末後的兩會,第八會《離世間品》裏面講了二千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