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四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種的行門,二千種不過是舉例而說,此地講「行彌法界」,略說二千種。「德無不遍」,行的成就就是德;行是屬於事,德是屬於業。凡夫講事業,爲什麼?他結業,業後來有果報。菩薩是屬於淨業,不感果報。我們凡夫一切的造作,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總是這叁業。菩薩所行的遠離善、惡、無記,所以不叫業,叫做德,稱功德也可以,周遍法界,這是普。

   爲什麼我們做的事叫做「業」?菩薩做的事就叫「功德」?實際上並不難懂,凡夫做事有心,有分別心、有執著心,所以就結業。有善心、有惡心,有無所謂善惡的無記心,造業起行就叫做「業」,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業有果報,善業感叁善道的果報,惡業感叁惡道的果報,這就叫業報。那些聖者,不但我執破了,法執也破了,他在一切法裏面沒有執著,無我執亦無法執,他造不造作?造作,表面上看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。諸位讀《金剛經 》就更容易看得出來,釋迦牟尼佛示現的跟普通出家人完全相同,早晨出去托缽,到處講經 說法那就是教學,跟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。

   這些相,給諸位說,是從本體而發現的,有體就有相,不會說有體沒有相,有體就有相,有相就有作用。迷的時候把體忘掉,所以著相、住相,迷在相用上,這叫造業。悟的人不著相、不住相,所以一切的造作,在解門裏面講稱之爲智慧,行門裏面講叫做功德,這一點諸位必須辨別清楚。體相用,佛與凡夫都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,不是說諸佛如來的體相用跟我們的體相用不一樣,那就錯了,一樣的!只有覺迷不相同,佛菩薩是覺體相用,凡夫是迷體相用。覺體相用,那就是普是賢;迷體相用,這個心量窄小。

   無量無邊的苦惱,是自己妄心所現的,換句話說,分別、執著所現的。你們諸位冷靜想一想,如果一切都不分別、不執著,你還有什麼煩惱?就沒有煩惱了。分別執著的心愈重,煩惱也就愈重;分別執著愈多,你的煩惱就愈多。換句話說,你希望煩惱少,你在一切法裏面少分別、少執著,煩惱就少了。你要想煩惱統統斷掉,你一切不分別、不執著,煩惱就斷了,就沒有了。只要煩惱沒有了,你的行、你的德就遍法界,爲什麼?原本就是遍法界,不是故意去修的。

   「位居等覺」,普賢是等覺菩薩,這是指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助手。「隨心益物」,隨心不是隨普賢菩薩的心,是隨衆生心。《楞嚴經 》裏面講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「益」是利益,「物」是一切有情衆生。換句話說,隨一切有情衆生的心,普賢菩薩來幫助他,給他的利益恰如其量。換句話說,你的心量大,普賢菩薩給你的是大利益;你的心量小,普賢菩薩給你的是小利益。普賢菩薩有沒有不給人利益?給諸位說,沒有,因爲普賢菩薩利益衆生就像天下雨一樣,雨水落在這個地區是平等的,雨量一樣多,大樹吸收的水分多,小草吸收的水分少,那是各如其量。下雨,雨決定不會說,「樹大我多下一點給你,草小我少給你一點」,沒有這個念頭,平等心!

   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,這叫賢;因爲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利益衆生這個事業從來沒有間斷過,這叫賢。衆生造作惡業,所謂「一闡提」或者「五逆十惡」,造這樣重罪的人,普賢菩薩也不舍棄他,也是平等的利益。照這樣說,我們最關心的自己,好像我沒有感覺得普賢菩薩來照顧我,說個老實話,別說普賢菩薩,十方諸佛照顧你,你不曉得。你的父母照顧你,你知道不知道?如果你們自己做父母就會體會到,念念都是挂念著兒女,「他現在在哪裏?不曉得做什麼?」,念念不忘!做兒女的曉得嗎?「我的父親、母親他才不管我」。念念挂記著,兒女卻忘恩負義。佛菩薩照顧,你怎麼會曉得?你的師長照顧你,曉得不曉得?連這個在眼前的你都不知道,諸佛菩薩這種加持、這樣的保佑,自己無知不能覺察。

   幾時到你心地清淨,你覺察到了,才曉得諸佛菩薩恩德之大。父母對我們的照顧、對我們的懷念,一生的!盡他有生之年總是念念不忘。諸佛菩薩是生生世世,佛菩薩恩德之大沒有人能曉得。我們讀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》,讀他的誓願,能夠有一個印象,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沒有辦法體會得到。佛菩薩在你的周圍,從來沒有離開過你,你自己不曉得,你體會不到。

   講義【悲華經 雲:我誓於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,我行要當勝諸菩薩;寶藏佛言:以是因緣,今改汝字,名曰普賢。】

   這是普賢菩薩在過去修菩薩道的時候一段公案。從這幾句話當中我們能夠知道,菩薩願力廣大不可思議。選擇哪些地方去?穢惡世界。換句話說,所接觸的是苦難衆生。『行菩薩道』,「行」是推行,「菩薩」是覺,推行智慧覺悟之道,這叫行菩薩道,以覺道教化衆生。

   佛法看起來是很難、很繁雜,其實比任何一門學術都簡單。佛法是什麼?「如是」而已!這就沒有了,兩個字就講盡。修行,行門只有叁個字,六祖說的「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」,行門裏面只有覺正淨,修圓滿就成佛了。你說多簡單,千經 萬論不離這個。什麼是佛法都搞不清楚,那怎麼能修學!佛法就是菩薩道,佛法是覺悟之法,佛是覺的意思,佛法就是覺悟之法,菩薩道就是覺悟的道路,道就是方法,菩薩道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菩薩道。

   『使得嚴淨』,使是叫穢惡世界裏面的衆生各個人都能得到身心清淨,清淨是真實的莊嚴。諸位必須知道,心清淨了,自己的莊嚴要從心地莊嚴起,心莊嚴了,身就莊嚴。看相算命的常說「相隨心轉」,你的心平等了,清淨慈悲了,從你面相上就看出來,相隨心轉。「相」自己可以改造,你若有意把你相貌改成什麼,那辦不到,是從你內心裏面去變,內心變了,相貌就變了。每個人都能從身心改造自己,世界就變了。可見得境隨心轉這個話,是有道理的,是真實的。

   要說救度世間、救度衆生,給諸位說,唯有佛法,爲什麼?它是從根本救起。世間什麼樣的哲學、主義,一個人搞一套,一堆人搞一套,搞得世界大亂,搞得人心不安。歐陽竟無大師在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」那一篇講演裏面,結論講得很好,他說「一切哲學是世間鬥爭的根源」,彼此見解不同這就鬥爭,「一切宗教是世間無益苦行的根源」,這話說得好。宗教家都在那裏修苦行,修到最後能得什麼?什麼也得不到,還是一場空。所以他下結論,佛法不是哲學,沒有鬥爭,真正能夠把鬥爭溶化掉,它也不修無益的苦行,所以它不是宗教,它教我們開智慧,教我們覺悟,教我們得身心清淨,這是佛法。把穢惡世界變成極樂淨土,這個唯有菩薩道,唯有佛法才能辦得到。

   『我行要當勝諸菩薩』。這樣看起來,普賢菩薩還好勝,一定要超過別人。如果有這一念,這一念是貢高我慢,他哪裏能成得了菩薩!那麼他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?是鼓勵我們每個人要發勇猛精進心,是這個意思,不是菩薩有好勝之心,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。那就是無論在修學、在教學上,境界都必須一天一天的提升,不能終止在一個階段。「勝諸菩薩」,「諸」不是說別人,如果說勝別人那就是貢高我慢。「諸」是什麼?是自己。自己怎麼稱「諸」?諸位曉得,菩薩的階級五十一位,五十一個位次都是自己修的,勝諸菩薩到等覺了,是這個意思;我要勝過十地,要勝過十回向、十行、十住、十信,「諸」字統統指的自己。你要是指的別人,講不通!那普賢菩薩不是凡夫一個?那怎麼能說得通?有這個勝的心就是精進,不斷的精進,儒家所講「日日新,又日新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我今天在初信位,我明天要到二信位,要勝過初信位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這些地方,不能錯會意思。「諸菩薩」,就像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 講義》裏面解釋「諸佛」的意思一樣。那個諸佛是什麼?明心見性,見性就叫做佛。我要成佛遠勝過諸佛,能講得通,那是究竟佛位。分證佛裏頭有四十一位,圓教初住就成佛,就是分證佛。江味農居士解釋《金剛經 》,諸佛就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是真正的佛,決定不假。

   講義【此菩薩行門廣大,與文殊二位列前者,表智行相資,堪入圓覺故。】

   這個意思非常重要。『圓覺』就是真如本性,圓覺就是理一心不亂。我們修淨土希望證得理一心不亂,就是入圓覺門,要依什麼?一定要依智、要依行,文殊之智是根本智,要依普賢之行,普賢行是平等行、清淨行、慈悲行,你才能證得理一心不亂。證得理一心不亂,就叫做成佛。所以《圓覺經 》是以這兩章爲根本。第叁位以下可以說都是講方法,這兩個是根本。雖說方法,因爲這是一乘了義經 典、圓頓了義經 典,裏面所講的方法都是原理原則,方法上的原則、方法上的綱領,適用於任何一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用得上,你才曉得這部經 的好處。

   講義【普眼菩薩者:法眼既明,普照法界。】

   什麼叫法眼?只要你真正見到根本智與普賢行。平等行、清淨行、慈悲行就是普賢行,這個解釋簡單扼要。具足根本智又有普賢行,你把這個認識清楚,決定不懷疑,這就叫法眼開了。法眼開了,普照法界。

   講義【照事法界,事無不盡;照理法界,理無不徹。】

   『照事法界,事無不盡』,事法界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。在體相用來說,事法界是講相、作用,理法界是講體。『照理法界,理無不徹』,諸位果然能把握到這一點,我可以說,我們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、念到明心見性,有十年工夫足夠了,十年從凡夫成佛了。經 上常講「成佛得叁大阿僧只劫」,爲什麼要叁大阿僧只劫?那就是對於這個原理原則他不相信,他做不到,無論在事、在理上他還是用分別、用執著,就是用第六識、第七識,平等心不能現前。平等心現前,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,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。

   所以說用功,功夫在哪裏用?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求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;無分別智,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對於一切境界無論是事、無論是理,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。清清楚楚了了分明,沒有分別心,沒有執著心,所謂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就是根本智。你應物,就是日常做事情,一舉一動,這是講行爲,行爲是什麼?平等行、清淨行、慈悲行。平等、清淨是自利,慈悲是利他。哪裏不是道場?哪個地方不是修行的處所?什麼時候不是修行的時間?你有什麼障礙!這正是清涼所講的「事事無礙」,誰障礙你?誰障礙你修無分別智?誰障礙你修平等行、清淨行、慈悲行?說實在話,只有別人幫助你、成就你,沒有障礙你的。

   所以你一覺悟,一切境緣(境是講環境,緣是講人事)都是善知識,都是諸佛菩薩,都是來幫助自己,成就你自己的根本智,成就你自己的普賢行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那個就是的!這叫法眼開了,理事無礙。法眼沒開,處處障礙;法眼開了,一天到晚法喜充滿,無論在什麼境界,順境法喜充滿,逆境也是法喜充滿。爲什麼?順逆都是自己的增上緣,都是幫助自己成就的。

   講義【照理事法界,真俗圓融;照事事法界,法法周遍,無障無礙,故稱普眼。】

   一般說慧眼開了,佛法不如是說,佛法說阿羅漢是「慧眼」,菩薩是「法眼」,法眼開了。一般參學,古德常講參學的條件是得法眼淨,法眼清淨,法眼開了,開了還得要清淨才有資格參學。由此可知,法眼的標准也是在根本智。法眼開是他得根本智,法眼清淨是後得智現前。此地講的照事、照理、照理事、照事事,都是屬於後得智。根本智是智慧之體,理體;後得智是從體起用,用裏面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。自受用就是清淨,菩提心裏面講的深心,自受用;他受用,是慈悲,大悲心,是從體起用。無論自受用、他受用都稱性,爲什麼?從體裏面顯現出來。這個境界在圓初住以上才有,十信位的菩薩都沒有,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曉得。

   我們是凡夫,不但理一心沒有得到,功夫成片都沒有,真正是可憐!只要你懂得這個理論,你相信這個道理,對於這個理論、方法不懷疑,你肯去做,十年工夫你就可以證到初住菩薩位,你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,爲什麼不幹?你要是懷疑,「我恐怕不行,我能成就嗎?」佛門裏有一個故事,「曬蠟燭的法師」,其笨無比的,過去我在受戒的時候,戒和尚跟我們說:笨得不能再笨,他都開悟了,都成佛了,何況我們!這一段故事,倓虛法師《影塵回憶錄》裏頭記載著的,原來他是谛閑法師的學生持律法師,跟倓虛法師是同學。你們的頭腦比他聰明,他能成就,那你們一定成就,他是花十幾年的工夫開悟了。你看人家怎麼修的,他最大的特長就是:老師怎麼教他,他就怎麼做,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。最笨的人,變成谛閑老法師最器重的一個人。沒有念過書,不識字,是個粗人,在寺廟做最苦、最粗重的工作,種菜、挑糞,比六祖那個工作還苦,他做了十幾年,愈做愈有勁,一點也不疲倦,工作完了之後就念經 。谛閑法師叫他背《法華經 》、背《楞嚴經 》,不但背經 還要背注解,因爲他沒辦法學,你跟他講什麼他也不懂,這樣搞了十幾年,他開悟了,以後代老法師說法,老法師到那裏講經 ,講了幾天老法師不講了,叫他代座,代替谛閑老法師說法。他這一點可貴!真正難得!老師怎麼教,怎麼做,百分之百,絕不打折扣,絕不偷懶,他成就。這個公案,這一位法師真正是我們末法時代修學的模範。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