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四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种的行门,二千种不过是举例而说,此地讲「行弥法界」,略说二千种。「德无不遍」,行的成就就是德;行是属於事,德是属於业。凡夫讲事业,为什么?他结业,业后来有果报。菩萨是属於净业,不感果报。我们凡夫一切的造作,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,总是这三业。菩萨所行的远离善、恶、无记,所以不叫业,叫做德,称功德也可以,周遍法界,这是普。

   为什么我们做的事叫做「业」?菩萨做的事就叫「功德」?实际上并不难懂,凡夫做事有心,有分别心、有执著心,所以就结业。有善心、有恶心,有无所谓善恶的无记心,造业起行就叫做「业」,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,业有果报,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,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,这就叫业报。那些圣者,不但我执破了,法执也破了,他在一切法里面没有执著,无我执亦无法执,他造不造作?造作,表面上看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。诸位读《金刚经 》就更容易看得出来,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跟普通出家人完全相同,早晨出去托钵,到处讲经 说法那就是教学,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两样?没有两样。

   这些相,给诸位说,是从本体而发现的,有体就有相,不会说有体没有相,有体就有相,有相就有作用。迷的时候把体忘掉,所以著相、住相,迷在相用上,这叫造业。悟的人不著相、不住相,所以一切的造作,在解门里面讲称之为智慧,行门里面讲叫做功德,这一点诸位必须辨别清楚。体相用,佛与凡夫都是一样的,没有两样,不是说诸佛如来的体相用跟我们的体相用不一样,那就错了,一样的!只有觉迷不相同,佛菩萨是觉体相用,凡夫是迷体相用。觉体相用,那就是普是贤;迷体相用,这个心量窄小。

   无量无边的苦恼,是自己妄心所现的,换句话说,分别、执著所现的。你们诸位冷静想一想,如果一切都不分别、不执著,你还有什么烦恼?就没有烦恼了。分别执著的心愈重,烦恼也就愈重;分别执著愈多,你的烦恼就愈多。换句话说,你希望烦恼少,你在一切法里面少分别、少执著,烦恼就少了。你要想烦恼统统断掉,你一切不分别、不执著,烦恼就断了,就没有了。只要烦恼没有了,你的行、你的德就遍法界,为什么?原本就是遍法界,不是故意去修的。

   「位居等觉」,普贤是等觉菩萨,这是指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助手。「随心益物」,随心不是随普贤菩萨的心,是随众生心。《楞严经 》里面讲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「益」是利益,「物」是一切有情众生。换句话说,随一切有情众生的心,普贤菩萨来帮助他,给他的利益恰如其量。换句话说,你的心量大,普贤菩萨给你的是大利益;你的心量小,普贤菩萨给你的是小利益。普贤菩萨有没有不给人利益?给诸位说,没有,因为普贤菩萨利益众生就像天下雨一样,雨水落在这个地区是平等的,雨量一样多,大树吸收的水分多,小草吸收的水分少,那是各如其量。下雨,雨决定不会说,「树大我多下一点给你,草小我少给你一点」,没有这个念头,平等心!

   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这叫贤;因为他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利益众生这个事业从来没有间断过,这叫贤。众生造作恶业,所谓「一阐提」或者「五逆十恶」,造这样重罪的人,普贤菩萨也不舍弃他,也是平等的利益。照这样说,我们最关心的自己,好像我没有感觉得普贤菩萨来照顾我,说个老实话,别说普贤菩萨,十方诸佛照顾你,你不晓得。你的父母照顾你,你知道不知道?如果你们自己做父母就会体会到,念念都是挂念著儿女,「他现在在哪里?不晓得做什么?」,念念不忘!做儿女的晓得吗?「我的父亲、母亲他才不管我」。念念挂记著,儿女却忘恩负义。佛菩萨照顾,你怎么会晓得?你的师长照顾你,晓得不晓得?连这个在眼前的你都不知道,诸佛菩萨这种加持、这样的保佑,自己无知不能觉察。

   几时到你心地清净,你觉察到了,才晓得诸佛菩萨恩德之大。父母对我们的照顾、对我们的怀念,一生的!尽他有生之年总是念念不忘。诸佛菩萨是生生世世,佛菩萨恩德之大没有人能晓得。我们读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》,读他的誓愿,能够有一个印象,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没有办法体会得到。佛菩萨在你的周围,从来没有离开过你,你自己不晓得,你体会不到。

   讲义【悲华经 云:我誓於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,我行要当胜诸菩萨;宝藏佛言:以是因缘,今改汝字,名曰普贤。】

   这是普贤菩萨在过去修菩萨道的时候一段公案。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能够知道,菩萨愿力广大不可思议。选择哪些地方去?秽恶世界。换句话说,所接触的是苦难众生。『行菩萨道』,「行」是推行,「菩萨」是觉,推行智慧觉悟之道,这叫行菩萨道,以觉道教化众生。

   佛法看起来是很难、很繁杂,其实比任何一门学术都简单。佛法是什么?「如是」而已!这就没有了,两个字就讲尽。修行,行门只有三个字,六祖说的「皈依觉、皈依正、皈依净」,行门里面只有觉正净,修圆满就成佛了。你说多简单,千经 万论不离这个。什么是佛法都搞不清楚,那怎么能修学!佛法就是菩萨道,佛法是觉悟之法,佛是觉的意思,佛法就是觉悟之法,菩萨道就是觉悟的道路,道就是方法,菩萨道就是佛法,佛法就是菩萨道。

   『使得严净』,使是叫秽恶世界里面的众生各个人都能得到身心清净,清净是真实的庄严。诸位必须知道,心清净了,自己的庄严要从心地庄严起,心庄严了,身就庄严。看相算命的常说「相随心转」,你的心平等了,清净慈悲了,从你面相上就看出来,相随心转。「相」自己可以改造,你若有意把你相貌改成什么,那办不到,是从你内心里面去变,内心变了,相貌就变了。每个人都能从身心改造自己,世界就变了。可见得境随心转这个话,是有道理的,是真实的。

   要说救度世间、救度众生,给诸位说,唯有佛法,为什么?它是从根本救起。世间什么样的哲学、主义,一个人搞一套,一堆人搞一套,搞得世界大乱,搞得人心不安。欧阳竟无大师在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」那一篇讲演里面,结论讲得很好,他说「一切哲学是世间斗争的根源」,彼此见解不同这就斗争,「一切宗教是世间无益苦行的根源」,这话说得好。宗教家都在那里修苦行,修到最后能得什么?什么也得不到,还是一场空。所以他下结论,佛法不是哲学,没有斗争,真正能够把斗争溶化掉,它也不修无益的苦行,所以它不是宗教,它教我们开智慧,教我们觉悟,教我们得身心清净,这是佛法。把秽恶世界变成极乐净土,这个唯有菩萨道,唯有佛法才能办得到。

   『我行要当胜诸菩萨』。这样看起来,普贤菩萨还好胜,一定要超过别人。如果有这一念,这一念是贡高我慢,他哪里能成得了菩萨!那么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是鼓励我们每个人要发勇猛精进心,是这个意思,不是菩萨有好胜之心,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。那就是无论在修学、在教学上,境界都必须一天一天的提升,不能终止在一个阶段。「胜诸菩萨」,「诸」不是说别人,如果说胜别人那就是贡高我慢。「诸」是什么?是自己。自己怎么称「诸」?诸位晓得,菩萨的阶级五十一位,五十一个位次都是自己修的,胜诸菩萨到等觉了,是这个意思;我要胜过十地,要胜过十回向、十行、十住、十信,「诸」字统统指的自己。你要是指的别人,讲不通!那普贤菩萨不是凡夫一个?那怎么能说得通?有这个胜的心就是精进,不断的精进,儒家所讲「日日新,又日新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我今天在初信位,我明天要到二信位,要胜过初信位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这些地方,不能错会意思。「诸菩萨」,就像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 讲义》里面解释「诸佛」的意思一样。那个诸佛是什么?明心见性,见性就叫做佛。我要成佛远胜过诸佛,能讲得通,那是究竟佛位。分证佛里头有四十一位,圆教初住就成佛,就是分证佛。江味农居士解释《金刚经 》,诸佛就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是真正的佛,决定不假。

   讲义【此菩萨行门广大,与文殊二位列前者,表智行相资,堪入圆觉故。】

   这个意思非常重要。『圆觉』就是真如本性,圆觉就是理一心不乱。我们修净土希望证得理一心不乱,就是入圆觉门,要依什么?一定要依智、要依行,文殊之智是根本智,要依普贤之行,普贤行是平等行、清净行、慈悲行,你才能证得理一心不乱。证得理一心不乱,就叫做成佛。所以《圆觉经 》是以这两章为根本。第三位以下可以说都是讲方法,这两个是根本。虽说方法,因为这是一乘了义经 典、圆顿了义经 典,里面所讲的方法都是原理原则,方法上的原则、方法上的纲领,适用於任何一个法门,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用得上,你才晓得这部经 的好处。

   讲义【普眼菩萨者:法眼既明,普照法界。】

   什么叫法眼?只要你真正见到根本智与普贤行。平等行、清净行、慈悲行就是普贤行,这个解释简单扼要。具足根本智又有普贤行,你把这个认识清楚,决定不怀疑,这就叫法眼开了。法眼开了,普照法界。

   讲义【照事法界,事无不尽;照理法界,理无不彻。】

   『照事法界,事无不尽』,事法界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。在体相用来说,事法界是讲相、作用,理法界是讲体。『照理法界,理无不彻』,诸位果然能把握到这一点,我可以说,我们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、念到明心见性,有十年工夫足够了,十年从凡夫成佛了。经 上常讲「成佛得三大阿僧只劫」,为什么要三大阿僧只劫?那就是对於这个原理原则他不相信,他做不到,无论在事、在理上他还是用分别、用执著,就是用第六识、第七识,平等心不能现前。平等心现前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。

   所以说用功,功夫在哪里用?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求根本智,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;无分别智,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对於一切境界无论是事、无论是理,了了分明、清清楚楚。清清楚楚了了分明,没有分别心,没有执著心,所谓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这就是根本智。你应物,就是日常做事情,一举一动,这是讲行为,行为是什么?平等行、清净行、慈悲行。平等、清净是自利,慈悲是利他。哪里不是道场?哪个地方不是修行的处所?什么时候不是修行的时间?你有什么障碍!这正是清凉所讲的「事事无碍」,谁障碍你?谁障碍你修无分别智?谁障碍你修平等行、清净行、慈悲行?说实在话,只有别人帮助你、成就你,没有障碍你的。

   所以你一觉悟,一切境缘(境是讲环境,缘是讲人事)都是善知识,都是诸佛菩萨,都是来帮助自己,成就你自己的根本智,成就你自己的普贤行。你要不相信,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那个就是的!这叫法眼开了,理事无碍。法眼没开,处处障碍;法眼开了,一天到晚法喜充满,无论在什么境界,顺境法喜充满,逆境也是法喜充满。为什么?顺逆都是自己的增上缘,都是帮助自己成就的。

   讲义【照理事法界,真俗圆融;照事事法界,法法周遍,无障无碍,故称普眼。】

   一般说慧眼开了,佛法不如是说,佛法说阿罗汉是「慧眼」,菩萨是「法眼」,法眼开了。一般参学,古德常讲参学的条件是得法眼净,法眼清净,法眼开了,开了还得要清净才有资格参学。由此可知,法眼的标准也是在根本智。法眼开是他得根本智,法眼清净是后得智现前。此地讲的照事、照理、照理事、照事事,都是属於后得智。根本智是智慧之体,理体;后得智是从体起用,用里面有自受用、有他受用。自受用就是清净,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,自受用;他受用,是慈悲,大悲心,是从体起用。无论自受用、他受用都称性,为什么?从体里面显现出来。这个境界在圆初住以上才有,十信位的菩萨都没有,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晓得。

   我们是凡夫,不但理一心没有得到,功夫成片都没有,真正是可怜!只要你懂得这个理论,你相信这个道理,对於这个理论、方法不怀疑,你肯去做,十年工夫你就可以证到初住菩萨位,你就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,为什么不干?你要是怀疑,「我恐怕不行,我能成就吗?」佛门里有一个故事,「晒蜡烛的法师」,其笨无比的,过去我在受戒的时候,戒和尚跟我们说:笨得不能再笨,他都开悟了,都成佛了,何况我们!这一段故事,倓虚法师《影尘回忆录》里头记载著的,原来他是谛闲法师的学生持律法师,跟倓虚法师是同学。你们的头脑比他聪明,他能成就,那你们一定成就,他是花十几年的工夫开悟了。你看人家怎么修的,他最大的特长就是:老师怎么教他,他就怎么做,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。最笨的人,变成谛闲老法师最器重的一个人。没有念过书,不识字,是个粗人,在寺庙做最苦、最粗重的工作,种菜、挑粪,比六祖那个工作还苦,他做了十几年,愈做愈有劲,一点也不疲倦,工作完了之后就念经 。谛闲法师叫他背《法华经 》、背《楞严经 》,不但背经 还要背注解,因为他没办法学,你跟他讲什么他也不懂,这样搞了十几年,他开悟了,以后代老法师说法,老法师到那里讲经 ,讲了几天老法师不讲了,叫他代座,代替谛闲老法师说法。他这一点可贵!真正难得!老师怎么教,怎么做,百分之百,绝不打折扣,绝不偷懒,他成就。这个公案,这一位法师真正是我们末法时代修学的模范。我们今天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四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