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

  大方广圆觉经   (第十五集)  1981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9-08-15

   请掀开经 本第二十三面:

   讲义【金刚藏菩萨者:金刚是金中之刚,具坚、利、明三义。菩萨,证法身坚固不坏之理,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剑,断历劫无明烦恼之惑;即同金刚三义。经 中备起三问,顿断群疑,能生无量功德之藏,故名金刚藏。】

   十二位菩萨,这是第四位。十二位菩萨在本经 就是十二章,次序不能颠倒,它是从前前生於后后。金刚藏菩萨这一章提出大乘佛法所谓三大难题,这三大难题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就有,一直到今天,许许多多的学者无法解决。其实这个问题佛已经 给我们解释得很圆满,而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佛的意思,真正是所谓佛的真实义难解,等到这一章经 文的时候,我们再细加讨论。从注解里面也能看出这个性质,说到「金刚」一定就想到般若,讲到「般若」,它的作用一定是断疑生信,这就说出根本的迷惑。

   在《金刚经 》里面给我们说的,金刚具足『坚、利、明』三个意思,此地注的是既简单又切实。「坚」是证得法身之理,法身是永远不坏的,不生不灭,不变不异。实在说金刚还有坏的时候,法身决定不坏,这是一切法的理体。「利」的意思是比般若智慧,这一句很重要,经 文里面提出三大难题,如果智慧不开,这三大难题没法子解决。哪三大难题?第一个就是真如本性与无明的关系,本性本来是清净的,为什么会有无明?无明是什么理由生起来的?几时生起来的?这是一大难题。第二个大难题,无明跟本性这个性质是异还是不异?第三个难题,成佛之后无明断尽,将来还会不会再生无明?《楞严经 》第四卷,富楼那尊者也提出与这个同样的问题。所以这三大难题,佛陀在世的时候,他的弟子已经 提出来。佛的答覆,单从言语文字上来看,你还是没有办法体会佛的意思。换句话说,这三个疑问你还是断不了,为什么?因为你般若智慧没开,你是用思惟想像,所谓世智辩聪,没法子解决这个根本问题。

   譬如现在哲学与科学里面,同样的也遇到这个难题,宇宙人生的根源,我们这个太阳系,从哪里来的?怎么形成的?什么理由形成的?这些生物从哪里来的?这是大问题,宇宙人生的大问题,根本问题。能不能解决?没法子解决,这个事情完全要正智才能解决,正智就是般若智慧。世间人有世智辩聪,缺乏般若智慧,就难在这个地方。佛在这两部经 里面,教我们要开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开了,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。所以佛说的种种比喻教诫,表面上看好像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,没有给我们解答清楚,实际上佛是教我们这个方法,只要你般若智慧开了,这个问题自然解决了。所以本经 与《楞严经 》,佛对於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究竟圆满,所以比喻作『智慧之剑』,能断无明烦恼,这就是在这一章所提的三大问题。

   这个问题当然不是金刚藏菩萨的问题,他已经 是等觉菩萨,他这个发问是利乐有情问,代我们问的。有一年我还没到台北来讲经 之前,民国五十一年,我受戒之后五、六个月,我在大溪香云寺住了一年,我有一个老同参明演法师也提出这个问题。那时中华大藏经 第一集刚刚出版,明演法师就请了一部,当年出书是一个月出一本,精装四十本。他每一次书得到之后,他就看,他看得很认真也很仔细。看完之后他来见我,他说:我中华大藏经 第一集看完了。我说:恭喜你,很难得,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看一部藏经 不容易。他说:看是看完了,我对於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,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,释迦牟尼佛没讲清楚。我说:什么问题?「无明是几时有的?什么理由有的?佛对这个问题没有详细的说明」。你看,也是提到这个根本问题。那个时候我正在学《楞严经 》,我就告诉他:「这个问题,《楞严经 》第四卷世尊解答得清清楚楚,可惜你没看清楚。」实在也不容易看清楚,为什么?这一段经 文你要是看清楚,疑惑断了,你最低限度也是圆初住的菩萨,阿罗汉都看不清楚也听不懂。这些地方必须到功夫了,功夫是定慧,单单有定还不行,一定要从定里面开智慧,才能解决这个问题。为什么?这个问题真正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佛的教学法善巧极了。

   第五位菩萨是弥勒菩萨,在《华严》会上他是代表果地。《华严》里面表法是四大菩萨,弥勒代表果地,除弥勒之外,还有文殊、普贤、毗卢遮那佛,这四个人代表全部的《华严经 》。佛代表理体,文殊菩萨代表修行所依据的智慧,代表根本智与后得智,普贤菩萨代表修行,弥勒菩萨代表证果,这是等觉菩萨以后补佛的身分来表法。这一位菩萨,弥勒是他的姓。

   讲义【过去遇大慈如来,修习慈心三昧。】

   生生世世都修慈悲心,成就慈心三昧,心地非常慈悲。

   讲义【本名阿逸多。】

   我们在《弥陀经 》里面看到有他,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。

   讲义【华言无能胜。】

   中国的意思『无能胜』,没有能超胜他的。诸位要晓得,没有能超胜的就是慈悲,慈悲这一法无能超胜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无能胜也就是无比法,没有能跟他相比的。

   讲义【因修唯心识定,识心圆明。】

   这代表行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纲领,那就是转识成智,智慧圆明了。

   讲义【照彻生死根源。】

   生死根源岂不就是妄本吗?一切虚妄的根本,一切虚妄的根源,全都了解。他跟金刚藏菩萨这一章有密切连带的关系,没有金刚般若智慧,怎么能转识成智?不能转识成智,怎么能解决根本问题?

   讲义【以爱为本。】

   这个『爱』就是慈悲,是以般若智慧为基础的爱,前面是金刚藏菩萨,以金刚般若智慧为基础的慈悲,或者是这种爱,不是以感情用事的,是纯理智的。

   讲义【慈济众生。】

   正是《金刚经 》所讲的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因为这两句话许多人没有法子体会,不晓得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,我用种种方便跟诸位来解释。「应无所住」就是金刚智慧,金刚藏菩萨代表的;「而生其心」就是弥勒菩萨代表的,生什么心?生「度脱一切众生之心」,没有自己,没说生度自己的心。生度自己的心,给诸位说,度不了自己的。你们想想,为什么度不了自己?我执!生度自己的心,我执天天加深,我执怎么能破得掉?破不掉,那就度不了自己。所以佛教你生度一切众生之心,把自己给忘掉。度一切众生,就真的把自己度了,我执破了,最起码破我执,能更进一步度一切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,法执也破了。

   佛在《金刚般若经 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」,前一句是度生,后一句离相,三轮体空,这个样子才能将我、法二执都破了。所以诸位发心要发度众生的心,要发慈悲济世之心,不要想到自己。如果念念当中有自己这个本位在里面,我执就不能破。我执不破,诸位想想,烦恼断不掉,无量无边的烦恼业障都是从我执而生,这是要觉悟。菩萨真正慈悲!这十二位菩萨全说的是自己,这个一定要懂得,本经 里面就显示出自己有十二种德能,十二是讲到最极圆满,就是我们常常赞扬如来果德上万德万能,用这十二位菩萨来做代表。第六位是:

   讲义【清净慧菩萨。】

   诸位想想,以金刚般若慈悲济世,金刚般若是离相,不著相,清净!慈悲济世这是大慧,这叫『清净慧』。

   讲义【慧觉清净,无住无著。】

   它起作用,就是:

   讲义【照了诸法,犹如虚空,故能随顺,得入圆觉。】

   显示它的功德不可思议。我们再想想,一般凡夫为什么不能恒顺众生?不能证得圆觉?他有清净他没慧,他有慧他不清净,障碍就在此地。既清净又充满智慧,才能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才能证得圆觉,圆觉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理一心不乱。第七位是:

   讲义【威德自在菩萨。】

   从清净慧里面现大威德。

   讲义【有大威势,足以折伏魔军。有大慈德,摄济群品。】

   魔是什么?烦恼、生死。《八大人觉经 》里面讲四种魔:五阴魔、烦恼魔、死魔、天魔。因为你具足清净慧,这四种魔遇到你都降伏,都起不了作用,这是从威德上说。又有大慈,不但能折服他,而且能转变他,转魔为佛。怎么转法?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,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,提婆达多是个魔,释迦成佛了,提婆达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。《法华经 》「提婆达多品」,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对他多么赞叹!实际上这四种魔不在外境,在自己的内心,心迷了,现的相就有四种魔;心要是觉悟,这四种魔都变成佛了。所以外面境界既无佛是亦无魔,觉悟的心看一切境界是佛境界,迷惑的心看一切境界是魔境界。诸位就晓得,怎么折伏魔军?觉悟。一觉悟,众魔都变成佛,自己一觉悟就度了一切众生,为什么?一切众生都成佛了。这个意思,诸位在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与本经 都见到,本经 说得再清楚不过,见到自性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。这就是摄济群品。

   讲义【功由三观成就,所以折摄自在。】

   『三观』是空观、假观、中观。在「威德菩萨」这一章,要给我们详细讲这三观的理论与修法。本经 里面这三观的名目与《楞严经 》里面相同,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也是说这个问题。第八位:

   讲义【辩音菩萨。】

   自己功德圆满之后再教化众生,教化众生必须要有无碍的辩才。

   讲义【能以音声,而作佛事。】

   特别是在娑婆世界,具足无碍的辩才。辩音菩萨为我们请教释迦牟尼佛。

   讲义【请宣轮观,饶益众生。】

   这就是本经 里面也很有名的二十五轮,二十五轮说的什么?说的修行方法,说了二十五种,这二十五种根本的就是三观,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。或者单修一种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