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五集

  大方廣圓覺經   (第十五集)  1981 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8-15

   請掀開經 本第二十叁面:

   講義【金剛藏菩薩者:金剛是金中之剛,具堅、利、明叁義。菩薩,證法身堅固不壞之理,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劍,斷曆劫無明煩惱之惑;即同金剛叁義。經 中備起叁問,頓斷群疑,能生無量功德之藏,故名金剛藏。】

   十二位菩薩,這是第四位。十二位菩薩在本經 就是十二章,次序不能顛倒,它是從前前生於後後。金剛藏菩薩這一章提出大乘佛法所謂叁大難題,這叁大難題釋迦牟尼佛這個時候就有,一直到今天,許許多多的學者無法解決。其實這個問題佛已經 給我們解釋得很圓滿,而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佛的意思,真正是所謂佛的真實義難解,等到這一章經 文的時候,我們再細加討論。從注解裏面也能看出這個性質,說到「金剛」一定就想到般若,講到「般若」,它的作用一定是斷疑生信,這就說出根本的迷惑。

   在《金剛經 》裏面給我們說的,金剛具足『堅、利、明』叁個意思,此地注的是既簡單又切實。「堅」是證得法身之理,法身是永遠不壞的,不生不滅,不變不異。實在說金剛還有壞的時候,法身決定不壞,這是一切法的理體。「利」的意思是比般若智慧,這一句很重要,經 文裏面提出叁大難題,如果智慧不開,這叁大難題沒法子解決。哪叁大難題?第一個就是真如本性與無明的關系,本性本來是清淨的,爲什麼會有無明?無明是什麼理由生起來的?幾時生起來的?這是一大難題。第二個大難題,無明跟本性這個性質是異還是不異?第叁個難題,成佛之後無明斷盡,將來還會不會再生無明?《楞嚴經 》第四卷,富樓那尊者也提出與這個同樣的問題。所以這叁大難題,佛陀在世的時候,他的弟子已經 提出來。佛的答覆,單從言語文字上來看,你還是沒有辦法體會佛的意思。換句話說,這叁個疑問你還是斷不了,爲什麼?因爲你般若智慧沒開,你是用思惟想像,所謂世智辯聰,沒法子解決這個根本問題。

   譬如現在哲學與科學裏面,同樣的也遇到這個難題,宇宙人生的根源,我們這個太陽系,從哪裏來的?怎麼形成的?什麼理由形成的?這些生物從哪裏來的?這是大問題,宇宙人生的大問題,根本問題。能不能解決?沒法子解決,這個事情完全要正智才能解決,正智就是般若智慧。世間人有世智辯聰,缺乏般若智慧,就難在這個地方。佛在這兩部經 裏面,教我們要開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開了,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。所以佛說的種種比喻教誡,表面上看好像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,沒有給我們解答清楚,實際上佛是教我們這個方法,只要你般若智慧開了,這個問題自然解決了。所以本經 與《楞嚴經 》,佛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究竟圓滿,所以比喻作『智慧之劍』,能斷無明煩惱,這就是在這一章所提的叁大問題。

   這個問題當然不是金剛藏菩薩的問題,他已經 是等覺菩薩,他這個發問是利樂有情問,代我們問的。有一年我還沒到臺北來講經 之前,民國五十一年,我受戒之後五、六個月,我在大溪香雲寺住了一年,我有一個老同參明演法師也提出這個問題。那時中華大藏經 第一集剛剛出版,明演法師就請了一部,當年出書是一個月出一本,精裝四十本。他每一次書得到之後,他就看,他看得很認真也很仔細。看完之後他來見我,他說:我中華大藏經 第一集看完了。我說:恭喜你,很難得,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看一部藏經 不容易。他說:看是看完了,我對於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,可是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,釋迦牟尼佛沒講清楚。我說:什麼問題?「無明是幾時有的?什麼理由有的?佛對這個問題沒有詳細的說明」。你看,也是提到這個根本問題。那個時候我正在學《楞嚴經 》,我就告訴他:「這個問題,《楞嚴經 》第四卷世尊解答得清清楚楚,可惜你沒看清楚。」實在也不容易看清楚,爲什麼?這一段經 文你要是看清楚,疑惑斷了,你最低限度也是圓初住的菩薩,阿羅漢都看不清楚也聽不懂。這些地方必須到功夫了,功夫是定慧,單單有定還不行,一定要從定裏面開智慧,才能解決這個問題。爲什麼?這個問題真正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佛的教學法善巧極了。

   第五位菩薩是彌勒菩薩,在《華嚴》會上他是代表果地。《華嚴》裏面表法是四大菩薩,彌勒代表果地,除彌勒之外,還有文殊、普賢、毗盧遮那佛,這四個人代表全部的《華嚴經 》。佛代表理體,文殊菩薩代表修行所依據的智慧,代表根本智與後得智,普賢菩薩代表修行,彌勒菩薩代表證果,這是等覺菩薩以後補佛的身分來表法。這一位菩薩,彌勒是他的姓。

   講義【過去遇大慈如來,修習慈心叁昧。】

   生生世世都修慈悲心,成就慈心叁昧,心地非常慈悲。

   講義【本名阿逸多。】

   我們在《彌陀經 》裏面看到有他,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。

   講義【華言無能勝。】

   中國的意思『無能勝』,沒有能超勝他的。諸位要曉得,沒有能超勝的就是慈悲,慈悲這一法無能超勝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無能勝也就是無比法,沒有能跟他相比的。

   講義【因修唯心識定,識心圓明。】

   這代表行門裏面最重要的一個綱領,那就是轉識成智,智慧圓明了。

   講義【照徹生死根源。】

   生死根源豈不就是妄本嗎?一切虛妄的根本,一切虛妄的根源,全都了解。他跟金剛藏菩薩這一章有密切連帶的關系,沒有金剛般若智慧,怎麼能轉識成智?不能轉識成智,怎麼能解決根本問題?

   講義【以愛爲本。】

   這個『愛』就是慈悲,是以般若智慧爲基礎的愛,前面是金剛藏菩薩,以金剛般若智慧爲基礎的慈悲,或者是這種愛,不是以感情用事的,是純理智的。

   講義【慈濟衆生。】

   正是《金剛經 》所講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因爲這兩句話許多人沒有法子體會,不曉得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,我用種種方便跟諸位來解釋。「應無所住」就是金剛智慧,金剛藏菩薩代表的;「而生其心」就是彌勒菩薩代表的,生什麼心?生「度脫一切衆生之心」,沒有自己,沒說生度自己的心。生度自己的心,給諸位說,度不了自己的。你們想想,爲什麼度不了自己?我執!生度自己的心,我執天天加深,我執怎麼能破得掉?破不掉,那就度不了自己。所以佛教你生度一切衆生之心,把自己給忘掉。度一切衆生,就真的把自己度了,我執破了,最起碼破我執,能更進一步度一切衆生不著度衆生的相,法執也破了。

   佛在《金剛般若經 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」,前一句是度生,後一句離相,叁輪體空,這個樣子才能將我、法二執都破了。所以諸位發心要發度衆生的心,要發慈悲濟世之心,不要想到自己。如果念念當中有自己這個本位在裏面,我執就不能破。我執不破,諸位想想,煩惱斷不掉,無量無邊的煩惱業障都是從我執而生,這是要覺悟。菩薩真正慈悲!這十二位菩薩全說的是自己,這個一定要懂得,本經 裏面就顯示出自己有十二種德能,十二是講到最極圓滿,就是我們常常贊揚如來果德上萬德萬能,用這十二位菩薩來做代表。第六位是:

   講義【清淨慧菩薩。】

   諸位想想,以金剛般若慈悲濟世,金剛般若是離相,不著相,清淨!慈悲濟世這是大慧,這叫『清淨慧』。

   講義【慧覺清淨,無住無著。】

   它起作用,就是:

   講義【照了諸法,猶如虛空,故能隨順,得入圓覺。】

   顯示它的功德不可思議。我們再想想,一般凡夫爲什麼不能恒順衆生?不能證得圓覺?他有清淨他沒慧,他有慧他不清淨,障礙就在此地。既清淨又充滿智慧,才能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,才能證得圓覺,圓覺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理一心不亂。第七位是:

   講義【威德自在菩薩。】

   從清淨慧裏面現大威德。

   講義【有大威勢,足以折伏魔軍。有大慈德,攝濟群品。】

   魔是什麼?煩惱、生死。《八大人覺經 》裏面講四種魔:五陰魔、煩惱魔、死魔、天魔。因爲你具足清淨慧,這四種魔遇到你都降伏,都起不了作用,這是從威德上說。又有大慈,不但能折服他,而且能轉變他,轉魔爲佛。怎麼轉法?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提婆達多是個魔,釋迦成佛了,提婆達多有無量無邊的功德。《法華經 》「提婆達多品」,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對他多麼贊歎!實際上這四種魔不在外境,在自己的內心,心迷了,現的相就有四種魔;心要是覺悟,這四種魔都變成佛了。所以外面境界既無佛是亦無魔,覺悟的心看一切境界是佛境界,迷惑的心看一切境界是魔境界。諸位就曉得,怎麼折伏魔軍?覺悟。一覺悟,衆魔都變成佛,自己一覺悟就度了一切衆生,爲什麼?一切衆生都成佛了。這個意思,諸位在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與本經 都見到,本經 說得再清楚不過,見到自性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。這就是攝濟群品。

   講義【功由叁觀成就,所以折攝自在。】

   『叁觀』是空觀、假觀、中觀。在「威德菩薩」這一章,要給我們詳細講這叁觀的理論與修法。本經 裏面這叁觀的名目與《楞嚴經 》裏面相同,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也是說這個問題。第八位:

   講義【辯音菩薩。】

   自己功德圓滿之後再教化衆生,教化衆生必須要有無礙的辯才。

   講義【能以音聲,而作佛事。】

   特別是在娑婆世界,具足無礙的辯才。辯音菩薩爲我們請教釋迦牟尼佛。

   講義【請宣輪觀,饒益衆生。】

   這就是本經 裏面也很有名的二十五輪,二十五輪說的什麼?說的修行方法,說了二十五種,這二十五種根本的就是叁觀,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。或者單修一種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