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五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或者是修兩種,或者是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,或者是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,這叁種交叉的一配,一共是二十五種修學法。這二十五種修學法就把八萬四千法門修學的原理原則提示給我們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,這二十五種統統用得上,要自己會用。這個方法對治我們煩惱,對治習氣。譬如我們這個心散亂,散亂心重,那麼我們先修奢摩他,奢摩他是止,止不住的時候我們再修觀,或者是先修止後修觀,或者是先修觀後修止,自己要曉得用。

   這一章經 文很長,確實要細細的去研究,要把它搞清楚,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上要能用得上,時時刻刻都會用,那你就把修行的門路找到了。修行的門路搞熟了,菩薩道上無處而不自在,無時不自在,你會用,你有辦法。譬如一般人他的煩惱現前、習氣現前,他沒有辦法,他解決不了,處處有障礙,處處行不通,你把這二十五種方法學會了,保證你處處通達,從此以後不會再有障礙,無論處什麼境界,順境逆境都無障礙,實在是妙極了!這是說法,以辯音菩薩來代表。第九位:

   講義【淨諸業障菩薩者:衆生之障有叁,曰惑障,業障,報障。】

   『淨諸業障』,你要是沒有方法,業障不能清淨,你得到方法,你的業障就清淨了。爲什麼?你有辦法。衆生之障有叁大類,就是「惑、業、報」,回向偈常念,願消叁障諸煩惱,就是這叁障。「惑」是迷惑,煩惱迷惑心。「業障」,你造作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(無記業就是算不了什麼善惡),只要有業必定有果報,這個事情麻煩!沒有不造的,迷了必定造業,要受苦報。覺了的一切造作,那就不叫做業,或者我們稱它做淨業。什麼叫淨業?沒有叁途苦報,沒有六道輪回,沒有這種果報我們稱它做淨業。諸位要記住,不是說我天天念阿彌陀佛,我修淨土,這就叫淨業,不是的。心清淨了,業就是淨業,造作一切善惡都是淨業。

   你們在《華嚴》會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看到的,五十叁位菩薩代表的,有學佛法的,有學外道的,有修善的,有修惡的,無一不是淨業,就是心清淨。覺悟的造作就是淨業,爲什麼?因爲他不著相,六祖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六祖在黃梅,每天破柴舂米那不算業,在獵人隊看守獵物也不造業。他有沒有造作?有,一天到晚都在活動。迷的人那就是有善業、有惡業,每天舂米破柴修善修福供養大衆,那是迷的人善業,覺悟的人淨業,不一樣!不是說修淨土念念阿彌陀佛就叫淨業,那搞錯了,爲什麼?心不清淨。心清淨無有一法不清淨,要曉得這個道理。底下說得好:

   講義【菩薩能淨諸業障,必由斷惑功成,四相既除,業根自淨矣。】

   『四相』,《金剛經 》裏講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四相離開了,沒有了,心裏面確實沒有四相,這個時候你一切的造作都叫做淨業。所謂淨業決定沒有六道的果報,你的造作,六道裏頭沒有果報,也不墮小乘,小乘說實在還是不清淨。業障清淨了,這才能進入到普覺。第十位:

   講義【普覺菩薩。】

   『普覺』就是大覺,無所不覺。普是普遍。

   講義【普覺生死涅槃,皆如昨夢。】

   所謂生死涅槃等空花,到這個時候,不但生死離了,涅槃也不執著了。「生死」是生滅法,「涅槃」是從生滅法裏面建立一個不生不滅法,所以與它相對而立,既是相對的,生死沒有了,哪裏還有涅槃?如果還有涅槃,六祖大師那個偈子講不通了,「本來無一物」,還有一個涅槃怎麼說無一物?涅槃也不可得!但是我們現在在迷位上,既有生死就有涅槃。有生死可了,有涅槃可證,二乘人!所以二乘人雖覺,不普,不是大覺。

   講義【末法之世,魔強法弱。】

   所謂『魔強』,從自己來說,煩惱情執轉深,比古人來得嚴重,來得深;外面境界來講,誘惑的力量多而且普遍。如果自己煩惱重,又有外界衆多的誘惑,這個事情麻煩大了,這就叫「魔強法弱」;「法」是覺悟之法,「魔」是迷惑之法。迷法強,覺法弱,很不容易覺悟;換句話說,不容易了生死,不容易出叁界,顯現出來的現象是愈迷愈深,顯現的果報是愈報愈苦。

   講義【衆生修行,須求何等人,依何等法,行何等行,除去何病。】

   末法時期,我們修行要依靠什麼樣的善知識,要依靠什麼樣的法門,要修什麼樣的行門,除去什麼樣的病態?

   講義【故請佛爲說,饒益衆生。】

   這一章裏面講「任止作滅」這四種病,這四種原來是一般修行的四大綱領,怎麼成了病?因爲你有執著,執著就是病。前天有個同修來問我持戒修福的事情,這個事情在佛法裏面講是極大的關系,持戒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夠違背的,而且要持戒清淨。但是戒相不一樣,初學的跟老修的、老修證果的,都不相同。我們從最淺顯的例子來看,小乘的戒相跟大乘的戒相不一樣。小乘的戒相戒在事上,那是最初級的,譬如殺生,必須把有情衆生殺了,他的命斷了,才叫犯殺戒;大乘不如是,大乘起心動念就犯戒。大乘菩薩去殺個人,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,人被他殺了,不犯戒,爲什麼?沒起心沒動念。這一點諸位要搞清楚,這不相同。

   我們看到這個情形,那大乘不是戒律都破盡了嗎?中國古代有個公案,唐朝終南山道宣律師持戒精嚴,感動天人送供養,他每天吃飯不食人間煙火,每天中午天人送供養來給他吃。同時大乘法裏頭有一個很隨便、不守戒律的窺基大師,唯識宗的祖師。那個時候有些人叫他做叁車法師,他是貴族出家的,尉遲敬德的侄子,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,封侯的。玄奘大師看中他,要他出家,他提叁個條件:出家可以,我要帶一車美女,帶一車黃金,帶一車書,所以人家叫他叁車法師。對於戒律很馬虎,不怎樣看重。他到終南山拜訪道宣律師,道宣律師輕視他,雖然有學問,會講經 ,不守戒律。窺基大師去拜訪的那一天中午,天人就不來送供養,害他餓了一天。窺基大師走了,第二天天人來送供養,就問他:昨天你爲什麼不來送供養?天人告訴他:昨天有大乘菩薩在此地,滿山都是護法神,我進不來。道宣律師聽了這個話,心裏慚愧,對於窺基大師才恭恭敬敬,恭敬心生起來,曉得人家持的是心戒,不重形式,真清淨!

   你們在《華嚴經 》裏面看到的,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,參訪甘露火王,那都是極不清淨的處所,一般人戒不都破盡了?他那叫真正持戒!所以持戒一般人看不出,初學跟高級的戒相不一樣,否則的話,他定怎麼能得,他智慧怎麼能現前。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,大乘菩薩修學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,這個多高!不是小乘、不是初學所能比的。懂得這個道理,自己再修戒定慧,把自己的境界往上面提升,不能老守在這個界限當中。一生一生的去提升,時間太慢,那是笨人的學法。聰明人的學法,一生當中完成,當生成就的佛法,這是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裏面教給我們的,這是如來教學的本懷。不得已的時候才慢慢一世一世的來修,那是實在不得已。

   所以我勸諸位修學,學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就大的方面來說,叁個層次,最初的目標我們修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決定有把握帶業往生,而且預知時至。功夫再好一點,不但可以預知時至,隨時可以去,功夫成片就行了,就生死自在。可是到這個境界不能滿足,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你隨時可以去,你不要貪圖現在馬上就去,馬上就去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,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從同居土再升方便土,方便土再升實報土,你看看經 文,你要修多少個大劫,花的時間太長了。到這個時候怎麼樣?壽命還沒到,可以不去,在娑婆世界加功用行,把自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,比極樂世界時間縮短得太多了。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再加功,把自己提升到理一心不亂,這時候往生多自在,一去就是上品上生花開見佛,這是聰明人。

   爲什麼娑婆世界有這種能力?娑婆世界魔強法弱,這個地方好修行。真正肯用功的,娑婆世界是最理想的修行地方。經 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上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劫,不能比!就是那個世界沒有障礙,你走路平平穩穩的走過去。這裏障礙重重,你從這個地方走過,超勝那邊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娑婆世界是極好的地方,太殊勝的地方,成功容易也快,但是淘汰也容易、墮落也快,道理就在此地。西方極樂世界絕不墮叁惡道,娑婆世界很容易墮阿鼻地獄,一不小心就墮地獄,就落在叁途。不墮落那就成功,不成功就墮落,這個世界有什麼不好?曉得這個道理,太好了!你在種種障礙裏頭煉你的清淨心,消除你無始劫來的業障,不必帶業往生。普覺菩薩在這一會裏面提出這個問題請教世尊,世尊爲我們開示。第十一位:

   講義【圓覺菩薩。】

   與經 題相應,經 題叫《圓覺經 》。『圓』是圓滿,『覺』是覺悟,圓覺則是成佛。這一章很特別,《圓覺經 》說法的層次,是先深後來慢慢就淺下去;不像其他的書,道理先淺說,愈說愈深。《圓覺經 》先說最深的,愈說愈淺,圓覺這一章最淺,接引初機的。前面文殊、普賢這二章是最深的,爲上上乘人說的,當中是爲大乘人說的,圓覺菩薩這一章爲初學人說的。

   講義【因能圓照清淨覺相,證入圓覺,故得是名。】

   這是圓覺菩薩的得名。

   講義【請示末世修行,最初方便。】

   圓覺菩薩來請示最初方便入門下手之處,爲什麼要圓覺菩薩來請示這個問題?用意就很深了,如果不是圓覺,我們都不相信!這就是說明啓蒙的老師是要最高明的老師,道理在此地,世出世間法都一樣,啓蒙老師是根本老師。過去臺中大專佛學講座,有六門課程:《普賢行願品》、《彌陀經 》、《心經 》、《唯識》、《八大人覺經 》、《十四講表》。李老師擔任什麼課程?《十四講表》。大經 都叫他學生去講,老師講初學的,講起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