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或者是修两种,或者是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,或者是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,这三种交叉的一配,一共是二十五种修学法。这二十五种修学法就把八万四千法门修学的原理原则提示给我们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,这二十五种统统用得上,要自己会用。这个方法对治我们烦恼,对治习气。譬如我们这个心散乱,散乱心重,那么我们先修奢摩他,奢摩他是止,止不住的时候我们再修观,或者是先修止后修观,或者是先修观后修止,自己要晓得用。

   这一章经 文很长,确实要细细的去研究,要把它搞清楚,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上要能用得上,时时刻刻都会用,那你就把修行的门路找到了。修行的门路搞熟了,菩萨道上无处而不自在,无时不自在,你会用,你有办法。譬如一般人他的烦恼现前、习气现前,他没有办法,他解决不了,处处有障碍,处处行不通,你把这二十五种方法学会了,保证你处处通达,从此以后不会再有障碍,无论处什么境界,顺境逆境都无障碍,实在是妙极了!这是说法,以辩音菩萨来代表。第九位:

   讲义【净诸业障菩萨者:众生之障有三,曰惑障,业障,报障。】

   『净诸业障』,你要是没有方法,业障不能清净,你得到方法,你的业障就清净了。为什么?你有办法。众生之障有三大类,就是「惑、业、报」,回向偈常念,愿消三障诸烦恼,就是这三障。「惑」是迷惑,烦恼迷惑心。「业障」,你造作善业、恶业、无记业(无记业就是算不了什么善恶),只要有业必定有果报,这个事情麻烦!没有不造的,迷了必定造业,要受苦报。觉了的一切造作,那就不叫做业,或者我们称它做净业。什么叫净业?没有三途苦报,没有六道轮回,没有这种果报我们称它做净业。诸位要记住,不是说我天天念阿弥陀佛,我修净土,这就叫净业,不是的。心清净了,业就是净业,造作一切善恶都是净业。

   你们在《华严》会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看到的,五十三位菩萨代表的,有学佛法的,有学外道的,有修善的,有修恶的,无一不是净业,就是心清净。觉悟的造作就是净业,为什么?因为他不著相,六祖所说的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六祖在黄梅,每天破柴舂米那不算业,在猎人队看守猎物也不造业。他有没有造作?有,一天到晚都在活动。迷的人那就是有善业、有恶业,每天舂米破柴修善修福供养大众,那是迷的人善业,觉悟的人净业,不一样!不是说修净土念念阿弥陀佛就叫净业,那搞错了,为什么?心不清净。心清净无有一法不清净,要晓得这个道理。底下说得好:

   讲义【菩萨能净诸业障,必由断惑功成,四相既除,业根自净矣。】

   『四相』,《金刚经 》里讲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,四相离开了,没有了,心里面确实没有四相,这个时候你一切的造作都叫做净业。所谓净业决定没有六道的果报,你的造作,六道里头没有果报,也不堕小乘,小乘说实在还是不清净。业障清净了,这才能进入到普觉。第十位:

   讲义【普觉菩萨。】

   『普觉』就是大觉,无所不觉。普是普遍。

   讲义【普觉生死涅槃,皆如昨梦。】

   所谓生死涅槃等空花,到这个时候,不但生死离了,涅槃也不执著了。「生死」是生灭法,「涅槃」是从生灭法里面建立一个不生不灭法,所以与它相对而立,既是相对的,生死没有了,哪里还有涅槃?如果还有涅槃,六祖大师那个偈子讲不通了,「本来无一物」,还有一个涅槃怎么说无一物?涅槃也不可得!但是我们现在在迷位上,既有生死就有涅槃。有生死可了,有涅槃可证,二乘人!所以二乘人虽觉,不普,不是大觉。

   讲义【末法之世,魔强法弱。】

   所谓『魔强』,从自己来说,烦恼情执转深,比古人来得严重,来得深;外面境界来讲,诱惑的力量多而且普遍。如果自己烦恼重,又有外界众多的诱惑,这个事情麻烦大了,这就叫「魔强法弱」;「法」是觉悟之法,「魔」是迷惑之法。迷法强,觉法弱,很不容易觉悟;换句话说,不容易了生死,不容易出三界,显现出来的现象是愈迷愈深,显现的果报是愈报愈苦。

   讲义【众生修行,须求何等人,依何等法,行何等行,除去何病。】

   末法时期,我们修行要依靠什么样的善知识,要依靠什么样的法门,要修什么样的行门,除去什么样的病态?

   讲义【故请佛为说,饶益众生。】

   这一章里面讲「任止作灭」这四种病,这四种原来是一般修行的四大纲领,怎么成了病?因为你有执著,执著就是病。前天有个同修来问我持戒修福的事情,这个事情在佛法里面讲是极大的关系,持戒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能够违背的,而且要持戒清净。但是戒相不一样,初学的跟老修的、老修证果的,都不相同。我们从最浅显的例子来看,小乘的戒相跟大乘的戒相不一样。小乘的戒相戒在事上,那是最初级的,譬如杀生,必须把有情众生杀了,他的命断了,才叫犯杀戒;大乘不如是,大乘起心动念就犯戒。大乘菩萨去杀个人,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,人被他杀了,不犯戒,为什么?没起心没动念。这一点诸位要搞清楚,这不相同。

   我们看到这个情形,那大乘不是戒律都破尽了吗?中国古代有个公案,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精严,感动天人送供养,他每天吃饭不食人间烟火,每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给他吃。同时大乘法里头有一个很随便、不守戒律的窥基大师,唯识宗的祖师。那个时候有些人叫他做三车法师,他是贵族出家的,尉迟敬德的侄子,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,封侯的。玄奘大师看中他,要他出家,他提三个条件:出家可以,我要带一车美女,带一车黄金,带一车书,所以人家叫他三车法师。对於戒律很马虎,不怎样看重。他到终南山拜访道宣律师,道宣律师轻视他,虽然有学问,会讲经 ,不守戒律。窥基大师去拜访的那一天中午,天人就不来送供养,害他饿了一天。窥基大师走了,第二天天人来送供养,就问他:昨天你为什么不来送供养?天人告诉他:昨天有大乘菩萨在此地,满山都是护法神,我进不来。道宣律师听了这个话,心里惭愧,对於窥基大师才恭恭敬敬,恭敬心生起来,晓得人家持的是心戒,不重形式,真清净!

   你们在《华严经 》里面看到的,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,参访甘露火王,那都是极不清净的处所,一般人戒不都破尽了?他那叫真正持戒!所以持戒一般人看不出,初学跟高级的戒相不一样,否则的话,他定怎么能得,他智慧怎么能现前。因戒生定,因定开慧,大乘菩萨修学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,这个多高!不是小乘、不是初学所能比的。懂得这个道理,自己再修戒定慧,把自己的境界往上面提升,不能老守在这个界限当中。一生一生的去提升,时间太慢,那是笨人的学法。聪明人的学法,一生当中完成,当生成就的佛法,这是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里面教给我们的,这是如来教学的本怀。不得已的时候才慢慢一世一世的来修,那是实在不得已。

   所以我劝诸位修学,学念佛法门,念佛法门就大的方面来说,三个层次,最初的目标我们修到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是决定有把握带业往生,而且预知时至。功夫再好一点,不但可以预知时至,随时可以去,功夫成片就行了,就生死自在。可是到这个境界不能满足,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确实你随时可以去,你不要贪图现在马上就去,马上就去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,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上从同居土再升方便土,方便土再升实报土,你看看经 文,你要修多少个大劫,花的时间太长了。到这个时候怎么样?寿命还没到,可以不去,在娑婆世界加功用行,把自己提升到事一心不乱,比极乐世界时间缩短得太多了。到事一心不乱的时候再加功,把自己提升到理一心不乱,这时候往生多自在,一去就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,这是聪明人。

   为什么娑婆世界有这种能力?娑婆世界魔强法弱,这个地方好修行。真正肯用功的,娑婆世界是最理想的修行地方。经 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上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劫,不能比!就是那个世界没有障碍,你走路平平稳稳的走过去。这里障碍重重,你从这个地方走过,超胜那边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娑婆世界是极好的地方,太殊胜的地方,成功容易也快,但是淘汰也容易、堕落也快,道理就在此地。西方极乐世界绝不堕三恶道,娑婆世界很容易堕阿鼻地狱,一不小心就堕地狱,就落在三途。不堕落那就成功,不成功就堕落,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好?晓得这个道理,太好了!你在种种障碍里头炼你的清净心,消除你无始劫来的业障,不必带业往生。普觉菩萨在这一会里面提出这个问题请教世尊,世尊为我们开示。第十一位:

   讲义【圆觉菩萨。】

   与经 题相应,经 题叫《圆觉经 》。『圆』是圆满,『觉』是觉悟,圆觉则是成佛。这一章很特别,《圆觉经 》说法的层次,是先深后来慢慢就浅下去;不像其他的书,道理先浅说,愈说愈深。《圆觉经 》先说最深的,愈说愈浅,圆觉这一章最浅,接引初机的。前面文殊、普贤这二章是最深的,为上上乘人说的,当中是为大乘人说的,圆觉菩萨这一章为初学人说的。

   讲义【因能圆照清净觉相,证入圆觉,故得是名。】

   这是圆觉菩萨的得名。

   讲义【请示末世修行,最初方便。】

   圆觉菩萨来请示最初方便入门下手之处,为什么要圆觉菩萨来请示这个问题?用意就很深了,如果不是圆觉,我们都不相信!这就是说明启蒙的老师是要最高明的老师,道理在此地,世出世间法都一样,启蒙老师是根本老师。过去台中大专佛学讲座,有六门课程:《普贤行愿品》、《弥陀经 》、《心经 》、《唯识》、《八大人觉经 》、《十四讲表》。李老师担任什么课程?《十四讲表》。大经 都叫他学生去讲,老师讲初学的,讲起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