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六集

  大方廣圓覺經   (第十六集)  1981 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8-16

   請掀開經 本第二十五面,請看經 文:

   經 【與諸眷屬,皆入叁昧,同住如來,平等法會。】

   這四句經 文是說明十二位菩薩,這十二位都是等覺菩薩。『與諸眷屬』就是指十萬菩薩,這十二菩薩是十萬菩薩衆裏面的上首。『皆入叁昧』,叁昧就是前面所講的神通大光明藏,《楞嚴經 》裏面稱之爲首楞嚴大定,淨土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。從這段經 文我們可以明了,圓覺會上這些諸菩薩與《華嚴經 》境界完全相同,就是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前面講的十萬菩薩都是法身大士,換句話說,都是證得理一心不亂的人,從這裏也能看出圓覺法會的殊勝。「皆入」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是「佛力加被」,我們要曉得,佛力加持,佛力是平等的,平等加持。在平等加持上,能加持的沒有問題,被加持的人得要有相當程度,程度要是不到,雖然加持,好像不發生作用。譬如佛的神力,他加持這些諸大菩薩摩诃薩也加持六道衆生,佛絕對不會有偏心,對於這些菩薩特別照顧他,沒有這個道理,那不是佛。爲什麼我們似乎得不到佛力加持?這點我們要明白,是自己有煩惱業障,障礙了佛力加持,不是佛不加持我們,是我們自己障礙了自己,這是真實的狀況。到什麼時候,我們自己才能覺察得到佛的力量加持在我們身上,智慧、叁昧、福德無有一法不加持?那要到自己這個心清淨了。由此可知,清淨心能接受佛力的加持,清淨心與佛心是相同的。第二個意思「智同於師故」,這個智慧是根本智,根本智從哪裏來的?是從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,所以你心清淨,根本智就現前,智慧同佛才能得到佛力加持。『同住如來平等法會』,平等就是一真法界,就是不二法門,注子裏說「身心寂滅,平等一相」,到這個地方是把六種成就說完。下面一段是本經 的發起序。

   我們在通序裏面,就是證信序裏面,見到這個法會真是無比的殊勝莊嚴。上一次也曾經 跟諸位提到過,古德常常告訴我們,研究經 教不在乎多,多了沒有用,一定要精、要深,這才有用。正所謂「一經 通則一切經 通」,一經 通,你們想想,比起我們一切經 教都把它搞通,到底是搞一樣容易,還是把整個《大藏經 》搞通容易?就跟你們在學校念書一樣,我所有的科系都把它念完容易,還是單單念一個科系容易?這是一樣的道理。由此可知,不但在行門上講要一門深入,解門裏面也重視一門深入。

   像宗密大師他一生專攻《圓覺經 》,在中國可以說他是《圓覺經 》的祖師,一直到今天講《圓覺經 》的人,都沒有辦法脫離他的注疏。我們讀的注解本子,圓瑛法師近代的人,你把圓瑛法師這個注解跟宗密大師的《圓覺經 疏鈔》,你拿來對對看,幾乎百分之八十都是宗密大師注疏裏的意思,沒辦法超越。圓瑛老法師的《楞嚴經 講義》現在流通全世界,你把交光大師《楞嚴正脈》打開來一看,百分之七十全是交光大師《正脈》裏面的,不容易!古人證入的界線想超越他好難好難。

   過去我在臺中,李老師很感歎的說,圓瑛法師何等人物,沒有辦法超越交光大師畫的圓圈圈,超不過。他的《圓覺經 》沒有辦法超越《圓覺經 大疏》,所以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在一部經 裏頭專攻。平素講演那真是自在,有些人一生就專講這部經 ,他專攻一部他就專講一部。有些人是隨說,這個隨說不一定是把這個經 從頭到尾講完,隨便在裏面抽一段來講,太自在了,也容易契機。譬如人家請你,「法師我請你講一次開示」,你是學《圓覺經 》的,你看看衆生的程度,他們的需要,在《圓覺經 》裏面隨便選個一、二段來講,不一定要講全經 ,這樣聽的人非常受用,很能夠得利益。你說一定要講一部經 ,不見得聽衆能夠得受用。譬如一部經 講完了,他在這裏面得的受用不多,得個幾句,其余的那個時間也等於說是空過,得不到受用空過了,不如那些在經 文裏面挑選幾句來講來得有受用。

   我們現在在忠孝西路講《華嚴》,就是采取隨說的辦法,隨便在裏面挑選,也沒有先後次第,喜歡跳到哪裏我們就講哪一段經 文,總是針對著我們目前煩惱習氣來說,來選擇經 文對治我們眼前的煩惱習氣,這是我們最得受用的。換句話說,其余的那些部分,我們眼前用不著的,我們都把它略過,這個也是一種方法,這也是無量功德。絕對不要有個概念,「這個經 從頭到尾講圓滿這個功德才無量,如果沒有講完那我就沒有功德」。你們想想,你要是起這個心動這個念,你不就著了四相嗎?《金剛經 》上著相,著相是凡夫。佛在經 文裏一再教給我們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這才真正無量功德,應無所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。

   說法利生是應病與藥,衆生害的什麼病,我就給他什麼藥,那個藥一吃他病就好了。不必說這個衆生有病,我把藥統統都拿出來,拿出來這個衆生如果他要是有智慧曉得我害什麼病,選幾服來吃,吃得好。如果他自己不懂得,胡亂一選,還把他吃死了,那不是冤枉!你把全部經 搬出來講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個人害了病,把藥店所有的藥統統買來送給他,那就壞了,有許許多多他用不上,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意思。

   這些話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 》裏都曾經 提到過,最近有幾位同修發心印《金剛經 講義》,我們最近也在做《金剛經 》的錄影帶,二十四個帶子將來我們辦講座很有用處,前面詳細,後面雖然是說得簡單一點,但是有江味農的注解做參考足夠了。

   發起序裏面,這段在本經 來說,大的問題就在這段經 文裏面提出來,我們要注意看。請看經 文:

   經 【於是文殊師利菩薩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右繞叁匝,長跪叉手,而白佛言。】

   這段是禮節,《圓覺經 》文殊菩薩這一章,就是第一章,實在是發起全經 的大意,換句話說,整個《圓覺經 》的中心問題就在這一章。在這裏面,他提了叁個大問題:

   講義【初問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;次請菩薩,發清淨心,遠離諸病;後及末世,求大乘者,不墮邪見。】

   可見得這叁個問題,對一個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問題。

   經 【大悲世尊。】

   這是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贊歎,『大悲』就是大慈大悲,這一句是稱贊如來,前面那一段是禮敬。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》有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,按照這個順序決定不亂。

   經 【願爲此會。】

   『願』是祈求。『此會』是講當會,圓覺法會。

   經 【諸來法衆。】

   『諸』是衆多,『來』是來到此地,『法衆』就是求法的這些大衆們。

   經 【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。】

   這就是他提出第一個問題。『如來』就是成佛的果地,是究竟的佛果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過去已經 證得究竟果位的這些人,像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,你們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是什麼?「本」是根本,換句話說,就是一個學大乘菩薩的人,最初根本是依據什麼樣的理論方法來修行,他就成佛。這個問題問得很重要,如果我們得到這樣的理論方法來修,我們豈不是很快就成佛了嗎?所以學佛一定要以佛爲學習的模範,我們才能成得了佛。拿菩薩來做模範,我們學來學去學得最好也不過是菩薩而已。你要是拿一個人來做模範,我學得再好也不過跟他一樣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至於諸佛如來,是佛佛道同,我們就學一尊佛。釋迦牟尼佛很謙虛,不叫人「你們都學我」。實際上他可以這樣說的,但是我們一般凡夫的概念,如果釋迦牟尼佛說「你們都學我」,我們一般人講你叫我們學你,不准我們學別人,你還不是自私自利,你還不是有分別心?佛教給我們要謙虛不要自以爲是,所以佛本身就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,他教給我們學阿彌陀佛,不叫我們學他。我們學阿彌陀佛就是學他,剛才講了,佛佛道同,無二無別。沒有自私的!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注意到。所以一個好的老師決定不會稱贊他自己。你們諸位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看到的,哪一個菩薩與善知識不是自己非常謙虛推崇別人?

   這樣一個好的善知識,怎樣叫大家來跟他學?旁邊的人就有責任,所謂「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」,那些諸佛有責任。所以世尊他的弟子當中,無論是常隨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,許許多多都是古佛大菩薩再來的,這些人負責什麼?推崇。「釋迦牟尼佛智慧第一,你們要好好的跟他學」,別人推崇。佛不能自己在外頭宣揚,「我就是第一,你們都跟我學」,沒有這個道理,這個話說不出口的。古來祖師大德,你要去問他,他都說:我不行。你問他:有修有證嗎?他說「我沒有證果,我也沒有學問,我樣樣都不如人」,他謙虛,他說的這個話不是沒有道理,真有道理。你不要以爲他樣樣不如人,那是他客氣話,假的,客氣是客氣,也是事實。你仔細想想,祖師位上要是比起那些證果的諸大菩薩,那他是不如人,比起十方諸佛是不如人,比起凡夫,有些凡夫有很多技能,他沒有學過,他也沒有。哪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長,每一個人也有他的缺點,就長處來說我們不如人,就缺點來說我們自己缺點太多,所以有什麼值得驕傲?總得要謙虛。

   所以學佛,我們要有一個模樣,依照這個模樣來修學,古德常講「取法乎上,僅得乎中」,學佛裏面最上的是佛,經 典裏面最上的是一乘了義的經 論,我們可以取這個。大家曉得,《華嚴》是一乘了義大經 ,《法華》也是,《圓覺》也是,《楞嚴》也是,都是一乘了義的大經 。般若經 裏頭《金剛經 》也是,像這樣的大經 我們行嗎?不行,你看曬蠟燭的法師,他念《法華經 》他就行。他的方法你們要記住,連經 帶注解統統念背過。古人所謂「鐵杵磨成針」,只要功夫深,你有毅力、決心、耐心,假以時日哪有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