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(第十四集)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9-08-14
请掀开经 本第二十二面:
经 【其名曰:文殊师利菩萨,普贤菩萨,普眼菩萨,金刚藏菩萨,弥勒菩萨,清净慧菩萨,威德自在菩萨,辩音菩萨,净诸业障菩萨,普觉菩萨,圆觉菩萨,贤善首菩萨等,而为上首。】
本经 所列的上首菩萨有十二位,这十二位菩萨很重要,都是等觉菩萨。向下,经 文有十二章,每一章有一个会首,等於是十二会,会首就是这十二位菩萨,依照这个顺序排列下去。当然这里面表法的意思也是相当的深奥,我们依照注解跟诸位一一的介绍。第一位排的是文殊,代表智慧,第二位排的是普贤,代表修行;《圆觉经 》最主要的就是这两章,这两位菩萨代表行解相应。
讲义【文殊师利,正云曼殊室利,译为妙吉祥。】
『正云曼殊室利』,这个译音比较接近梵音,『译为妙吉祥』,这个是意思。文殊师利是梵语,中国的意思是「妙吉祥」,也翻作妙德、妙首,意思都差不多。讲义里面叙述一段菩萨的公案:
讲义【降生之时,室满祥光,更有种种瑞相。】
「妙吉祥」意思是从这个地方得来的,就是他降生的时候有很多的瑞相。
讲义【又译妙德,谓智德深妙。华严表根本智,为诸菩萨之上首。】
毗卢遮那佛、文殊、普贤,这是华严三圣。在《华严经 》里面,文殊菩萨代表根本智。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出来,得根本智之后才出去参学。根本智是定当中开了智慧,这叫根本智。如果只有定没有开慧,像阿罗汉证得九次第定,但是这个定没有开智慧,所以不叫做根本智。这些事,将来我们在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跟诸位来讨论。我、法二执都破了,根本智才能现前;我执破了,法执没有破,根本智不能现前。真正学佛,你要是想成就的话,不破二执那是没有法子的,这桩事情没有办法勉强,也没有法子投机取巧,这是真实功夫。
我执是执著自己的根身是我,执著我所有的一切,既然有我,必定有我所有的,只要有我、我所,这就是我执没破。我、我所,要是执著得很重,这种人不能见道。为什么?小乘人见道位,须陀洹位要破身见。诸位要晓得,小乘都这样做了,大乘还有例外的吗?没有例外的。如果我们在佛法里面听听佛法,阿赖耶识里面种一点种子,来生我们还是生死轮回不能出三界,那就不必说了,那可以不必认真修行,不必认真干。如果真正想断烦恼、开智慧、超越生死轮回,那就要真干,必得破我、我所。在念佛功夫来讲,我、我所破了,你成就念佛三昧,但是没开智慧,这个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乱;换句话说,根本智没有现前。
即使对一切万法也不执著了,像《金刚经 》里面所讲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对一切法都不执著了,「不执著」这个念头也没有,不执著亦不执著,这样法执才能破一分,根本智现前,向后修行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。由此可知,大乘佛法的基础,无论是行门、解门基础都是奠定在根本智上,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。你不肯学那就不谈,真正肯学,这是必须要知道的。
讲义【华严云:了了见佛性,犹如妙德等。】
《华严》会上那些修行人各个明心见性,就像文殊菩萨一样,这是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
讲义【此菩萨深本难思,为七佛之师。】
『此菩萨深本难思』,佛法里常讲本迹,「迹」是从表面现相上看,「本」是从真实地位上说的。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,文殊、普贤也曾经 来参加过法会。佛给我们介绍,文殊,他过去是『七佛之师』。七佛里面包括释迦牟尼佛,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曾经 做过他的学生。也许诸位要问,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学生,他怎么没有成佛还来做菩萨?这是所谓「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」,就是这个道理,也显示出佛佛道同。哪个人与这个地区、这个时代众生有因缘,谁就来主持教化,其余的人来帮他忙。不必样样事情要自己来做,样样事情自己来做那就累死了。目的是要教众生开悟,教众生断烦恼成佛道,谁教化不都一样!如果说这个事情非我做不可,诸位想想,你的我执、法执是不是都在?因此只有凡夫才会说「这个事情非我做不可」,佛菩萨不如是,佛菩萨说谁做都好,谁做都跟自己做一样。所以佛菩萨心是平等的、清净的。
众生烦恼太重,勾心斗角,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,五五百年之后「斗争坚固」,现在这个斗争可说到了极处。你们诸位看到,有几个没有斗争的清净道场?见不到了,这是众生福薄。所以我们读经 典,我们读祖师的语录,要深深的体会这一层。自己能把嫉妒障碍好胜的心去掉,破我执,见道就有几分消息。由此可知,最大的障碍就是嫉妒、好胜,这是我们一般人重大的烦恼,是我们修道人最大的障碍,我们智慧不能现前。智慧不能现前,往往把世智辩聪当作般若智慧,这个大错特错了。世智辩聪所谓是记问之学,听得多、读得多、记得多,换句话说,那些聪明智慧全不是自己的,都是别人的,这叫世智辩聪,所谓是道听涂说。
儒家教学也不找这样的老师,《礼记・学记》里面说,「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也」。儒家的宗师、佛门的祖师都必须开悟,不悟不传法。但是到今天,正如倓虚大师所说的,现在我们佛法之衰,衰到最后就灭亡,怎么灭的?就是传法失去传法的宗旨。从前祖师传法,佛门里叫「法子」,是要开悟的人才能传。五祖传给六祖,六祖是他的法子,神秀都没有得传法,为什么?不开悟。六祖的法子最多,一共四十三个人,各个都是开悟的。换句话说,佛门里面水准才能保持那样的高度。可是到后来,传法不必开悟了,看交情,这个徒弟跟我很多年,我很喜欢他,我就把法传给他,他有没有开悟那个不管,而且还有一个弊病,传给的这个法子一定要比自己差一点,如果比自己要高一点的话他就不传给他,要传差一点的。这样传下去,一代不如一代!倓虚老法师说,「佛教不灭亡,这理上讲不通」。
由此可知,今天传法已经 失去传法意义,对於得到法卷的人,社会上也不重视了。不像从前,六祖到广州法性寺,遇到印宗,他把衣钵一展示,那个时候就等於法卷,那个时候没有法卷,就是衣钵,到以后就是法卷,人家一看大法师对你顶礼,大家承认你是一代祖师,你是开了悟的人,所以法卷有这么大的力量。今天你是那个人的法子,打开法卷人家一样也不尊重你,一样还是瞧不起你,为什么?就是传法变质了。在以前,必须得根本智才有资格接受传法,根本智最低限度破一品无明、见一分真性,明心见性,一定是这个境界,佛祖都一样,所谓佛佛道同。
菩萨里面有许多人过去都成佛了,所成的佛不是分证佛而是究竟位佛。虽然证究竟果位,再退下来,实际上这个退是我们所说的退,在他哪里有什么进退?如果有进退,进退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。我们讲进退都是凡夫的心理,不是他的境界。我们还以凡夫的境界来说,大家好懂。退到菩萨位上帮助佛教化众生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也有退在声闻位上,也有退在初学位上,他在表演,帮助佛接引众生教化众生。
讲义【乃古佛倒驾慈航,影响释迦会下,示同菩萨,助佛扬化。过去为龙种尊王佛,现在北方,号摩尼宝积佛,未来成佛,名曰普现。】
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隐瞒,文殊菩萨过去为龙种尊王佛,他久远劫就成佛了,现在在北方,他还是佛的地位,号摩尼宝积佛。给诸位说,这叫处处作佛,哪个地方他教化众生的因缘成熟,像《普门品》里面三十二应所讲的,「应以佛身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」。未来成佛,名曰普现。这就是说,到圆满菩提之后,你在世间教化众生是处处作佛。在哪个世界哪个时期,众生根性不相同,佛的名号也就不一样,佛的名号实际上就是他一代时教的教学宗旨。譬如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间,就是我们这一个时代,他的名字叫释迦牟尼,他以后如果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,可能名字不叫释迦牟尼,为什么?他的教学宗旨不一样。这个时代的众生,大毛病是心散乱缺乏慈悲心。佛的名号就是教学的宗旨,「释迦」翻作能仁,仁是仁慈,「牟尼」是寂默的意思,就是一心,就是心地清净。所以,用这个名号来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教学宗旨。
所以佛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,「释迦牟尼」这个名称决定用不上,因为西方极乐世界人各个都一心不乱,「牟尼」两个字用不上,他都做得很圆满,皆是诸上善人,各个都仁慈,「释迦」这个名字在那个地方也不起作用。换句话说,「释迦牟尼」这四个字的意思,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,各个都打一百分,都是满分,不要再修这个课程了,所以佛的名号也就是教学宗旨再定作「无量觉」,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。
讲义【本经 为发起众,若非大智,安能发起圆顿大教。】
『本经 为发起众』,这是圆觉会上的发起人,『若非大智,安能发起圆顿大教』,这部经 确确实实是圆极、顿极,不是第一智慧的人没有法子来发起。
第二位「普贤菩萨」。普贤名号我们非常熟悉,比文殊菩萨还要来得熟悉,那是因为清凉大师将《华严经 》译成之后,将最后一卷《普贤行愿品》提出来别行流通。自古以来有许多大德拿这一品经 做为自己的日课,像近代弘一大师他早晚课诵就是念《普贤行愿品》,所以他的名气就很大。这个地方有个简单的解释:
讲义【行弥法界,德无不遍,曰普。住居等觉,随心益物,曰贤。】
《大经 》里面佛告诉我们,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。换句话说,最圆满、最高的修行法就是普贤行。普贤行的修学法全在《华严经 》里面,特别是末后的两会,第八会《离世间品》里面讲了二千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