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十叁集) 1981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13
請翻開經 本第二十二面:
上次我們講到「大菩薩」。怎樣才稱之爲「大」?古德跟我們說有七個意思,前面叁條已經 跟諸位說過,就是「有大根、具大智、信大法」。前面講的這叁條,最重要的就是信大法,這一條比什麼都重要,因爲具大智、有大根可以說每個人都具足,你現在大根、大智不能現前,就是你把信心失去了。也許諸位說,我今天縱然有信心也沒有辦法,我的智慧還是不能現前,還是這麼笨笨的。這種說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道理,其實不然!諸位要曉得,我們的智慧、根性可以說是迷失已久,要用佛學的術語來講,無始劫來到今天我們都是迷惑顛倒,就是迷得太久。我們的信心的確能夠恢複,但是,如果這個信心是剛剛發,發的力量很薄弱、力量不夠強大,智慧善根要想一下現前當然不容易。所以信,我們講大信,這個很有道理,這個信心實在講很難很難生起,不要說是一般我們在家學佛同修信心生不起來,出家受戒乃至於出家修行一輩子,信心都生不起來。可見得這七個大是關鍵。
我出家兩年才受戒,受了戒之後去看老師,老師第一句話就告訴我「要信佛」。諸位想想,我學佛那麼多年,又出家受了戒,那時候教佛學院已經 教了兩年,還不信嗎?老師就給我解釋:信不容易!他說:不要以爲你現在覺得已經 信了,真正信了智慧就開了。怎樣才叫信?對於佛法的道理要正確的理解、依教奉行,才叫做信。信了,我不懂、我不能照做,這不叫信。佛在《金剛經 》裏面講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你們想想看這兩句話多重要。古大德講《金剛經 》的五重玄義,宗旨就采用這兩句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實相是什麼?實相就是本性,念佛法門裏面講理一心不亂。換句話說,信心清淨就可以證得理一心。在禅宗裏面講,信心清淨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再說得肯定一點,信心清淨就成佛了。諸位想想這個多重要,所以這七條裏面信心是關鍵。
佛在本經 講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所以這個注子講「深信圓覺,即心即佛之法,一切衆生,本成佛道」。這都是佛在本經 所說,其他經 裏面沒有這種句子。這樣講法,佛只在《華嚴經 》、《圓覺經 》這兩部經 講過,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。我們今天再看第四義:
講義【四、解大義:了解圓覺一心,具足體、相、用叁大之義。】
實在講,我們研究《圓覺經 》應當是很輕松不會感覺到困難。因爲我們讀過《華嚴經 》,讀過《楞嚴經 》,讀過《大乘起信論》,這些經 論裏面所說的道理跟《圓覺經 》沒有兩樣。經 論可以說是廣說,說得很詳細,說得很完全。《圓覺經 》是略說,把所有一乘佛法的經 義,總其綱領簡單扼要的來給我們說明。這部經 特別便於受持,也就是便於修行。修行總是愈簡單愈好,如果要去理解,那這部經 愈大愈好,大,講得愈詳細。修行的愈簡單愈好,這是行門跟解門它的性質不相同。
『圓覺一心』,「圓覺」就是佛,覺就是佛。在佛法裏面一般的講法,阿羅漢以上都可以稱之爲覺,正覺。我們平常講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,這是無上正等正覺。阿羅漢、辟支佛可以稱正覺,但是不能稱正等正覺,等是等於佛,換句話說,小乘人覺是覺了,但是不等於佛,因爲佛的覺跟他的覺不一樣。到菩薩的覺,可以說等於佛,但是諸位要記住,見了性的菩薩才是正等正覺。像念佛法門講「理一心不亂」才叫正等正覺,「事一心不亂」只可以說正覺不能叫正等正覺。我們以念佛的功夫來說,在圓教裏面初住以上稱爲正等正覺,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叫正等正覺。圓教十信位的菩薩,從七信開始叫正覺,七信以前(就是初信到六信)還不能叫正覺,七信以上叫正覺,圓初住以上叫正等正覺,到如來果地上才叫無上正等正覺。這地方講「圓覺」,圓就是圓滿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後面又加個「一心」,這個意味非常之長,很有味道。說到修行,諸位都應當明了念佛是第一!我們從《華嚴經 》上看,善財童子去參訪,第一個善友就叫他念佛。念佛這個法門,它好在哪裏?它是直接修一心不亂。不像其他的法門,其他的法門也是修一心,但不是直接的,念佛是直接了當修一心。「圓覺一心」,這句話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『具足體、相、用叁大』,體相用在前面玄義裏面跟諸位講過。《華嚴經 》用「大方廣」叁個字來代表體相用,「大」是講體大,「方」是講相大,「廣」是講用大,大方廣就是說圓覺一心叁大。這個意思,我們在《起信論》裏面也詳細的討論過。《楞嚴經 》經 題一開端「大佛頂」這叁個字,也是講的一心叁大。
講義【五、發大心:乃發廣大平等慈悲心,視大地衆生,皆如一己,普爲與樂拔苦。】
什麼叫『發大心』?關於這一點,我們在講堂也常常勸勉同修們。正如經 上所說,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我本來是佛,爲什麼現在變成衆生?心太小了。本來你的心是大心,真正的心是大心,換句話說,覺悟的心是大心。現在迷了,把大心迷了,迷了大心就變成小心,小心量了。小心量可憐!兩個人在一起都要鬧意見,彼此不能相容,你怎麼能成佛成菩薩?實在說,連做個人的資格都沒有,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。「仁心」,中國古人造字,「仁」是二人,就是有我還有別人,換句話說,能包容一切人,這個心才是仁心,你來生才能再得人身。你這個心不能包容別人,這個心量太窄小了。小心眼的人,世俗人常講「這個人鬼頭鬼腦」,他來生往哪裏去?他來生一定到餓鬼道去。他還沒有去就鬼頭鬼腦,來生怎麼不會到鬼道去!學佛,特別是大乘佛法,教我們什麼?無非是教我們恢複本來的大心。大心從什麼地方發?不是天天跪在佛菩薩面前,「我要發大菩提心」,沒用處的。要在待人接物之間學平等心學慈悲心。
『乃發廣大平等慈悲心』,這是念念要記在心裏。我對人沒有慈悲,這是自己錯誤,迷了;我對人不平等,迷了。古德常說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是什麼?妄念。有妄念就不平等。清淨心裏面沒有妄念,一切萬法本來平等。沒有妄念的清淨心,對待一切衆生自然是大慈大悲,這種道理我們要曉得。『視大地衆生,皆如一己』,都像自己一樣。『普爲與樂拔苦』,見到衆生樂我們也快樂,見到衆生苦如同自己受苦一樣,這叫發大心。大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、去鍛煉,不是空口說了就算。所以心量要大,要能容忍,要能包涵人。
六祖在《壇經 》裏常常教訓我們,要尊敬別人,要知道責備自己,有了過失不要推給別人,過失都是自己的,爲什麼?外境沒有過失。這叫真正修行!凡是教你改過自新,那都是你的善知識,這種人在世間實在講只有叁種人:第一個是父母,他是誠心誠意的教我們改過自新;第二個是老師,你要是遇到真正的老師,他看到你的毛病要責備你,教你改過自新;第叁種在社會裏面是長官,他要勸你改過自新。長官是一個團體裏面的領袖,你們讀讀中國的《禮記》,他具足叁種條件: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。長官了不起!在一個國家裏面就是國家的領袖、總統,他是全國老百姓的「君」,就是領導人。「作之君」就是領導人;「作之親」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,他要愛護全國的老百姓;「作之師」,他是老師的地位,要教導全國的老百姓。凡是做一個領袖,要具備這叁個條件。沒有這叁個條件,你做什麼領袖!領袖不是作威作福的,他有責任:有領導的責任,有父母的責任,有老師的責任。比起世間,父母只有盡養育的責任,沒有領導的責任;老師只有教導的責任,沒有養育的責任,也沒有領導的責任。
古時候爲什麼要提倡忠君愛國?你就曉得帝王對老百姓有什麼樣的義務。今天民主時代,他被選爲縣長、市長,他被推選爲總統,他就要盡這叁個責任,就是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,盡到這叁個責任,他是一個好的領導人,是一個好領袖。同樣,一個機關團體的領導人也是如此,譬如開個商店,商店的老板是領導人,他對夥計就要盡這叁個責任。寺廟裏面的住持,寺廟也是個團體,我們過團體生活,住持也要盡這叁個責任。不論大小團體只要是負責領導人,他就具備這叁個條件,所以他是可尊可貴,我們應當要尊敬他。別的人,你做壞事做錯事誰管你?沒有人管你,你墮落活該墮落,他在旁邊看笑話。這叁種人有責任!
特別是學佛的人,學佛的人應當是明理,曉得這個道理,對這叁種人格外尊敬。爲什麼?這叁種人對自己恩德大,對衆生恩德大。也許諸位說,老師教很多學生對衆生有恩德,一個團體、國家領導人他對許許多多人有恩德,那我父母有什麼恩德?父母乃是根本,你能孝敬父母就能影響別人,給大衆做榜樣。這個在社會裏面,是以身教!所以教孝多是以身教,我自己做到,別人看到了,他也來模仿,他也來效法,這是真正的恩德。教孝,是教育的根本法。我們曉得,佛法的基礎就是孝道。爲什麼?因爲佛法是師道,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,它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你在家能孝順父母,你在學校才會尊敬老師,決不會說尊敬老師而不孝順父母,沒有這種道理。像植物一樣,沒有根哪來的本?哪有枝葉?孝道是根本,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應當要懂得。
講義【六、修大行:即修四攝六波羅蜜行,自他兩利。】
『行』是行爲,『修』是修正,修行是修正行爲。修正行爲要從哪個地方修?要從大處去修。我們常講的大處著眼,微細的地方去下手,這個地方都是叫你著眼,「修大行」要在大處著眼,要在小節裏面改過。這個地方給我們提出綱領:『即修四攝六波羅蜜行,自他兩利。』四攝、六度,大家都曉得,也都會講,可是做了沒有?一條都沒有做。可見得,心沒有發,信沒有。四攝第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