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

  大方广圆觉经   (第十三集)  1981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9-08-13

   请翻开经 本第二十二面:

   上次我们讲到「大菩萨」。怎样才称之为「大」?古德跟我们说有七个意思,前面三条已经 跟诸位说过,就是「有大根、具大智、信大法」。前面讲的这三条,最重要的就是信大法,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,因为具大智、有大根可以说每个人都具足,你现在大根、大智不能现前,就是你把信心失去了。也许诸位说,我今天纵然有信心也没有办法,我的智慧还是不能现前,还是这么笨笨的。这种说法表面上看好像很有道理,其实不然!诸位要晓得,我们的智慧、根性可以说是迷失已久,要用佛学的术语来讲,无始劫来到今天我们都是迷惑颠倒,就是迷得太久。我们的信心的确能够恢复,但是,如果这个信心是刚刚发,发的力量很薄弱、力量不够强大,智慧善根要想一下现前当然不容易。所以信,我们讲大信,这个很有道理,这个信心实在讲很难很难生起,不要说是一般我们在家学佛同修信心生不起来,出家受戒乃至於出家修行一辈子,信心都生不起来。可见得这七个大是关键。

   我出家两年才受戒,受了戒之后去看老师,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「要信佛」。诸位想想,我学佛那么多年,又出家受了戒,那时候教佛学院已经 教了两年,还不信吗?老师就给我解释:信不容易!他说:不要以为你现在觉得已经 信了,真正信了智慧就开了。怎样才叫信?对於佛法的道理要正确的理解、依教奉行,才叫做信。信了,我不懂、我不能照做,这不叫信。佛在《金刚经 》里面讲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,你们想想看这两句话多重要。古大德讲《金刚经 》的五重玄义,宗旨就采用这两句,「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」。实相是什么?实相就是本性,念佛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。换句话说,信心清净就可以证得理一心。在禅宗里面讲,信心清净就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再说得肯定一点,信心清净就成佛了。诸位想想这个多重要,所以这七条里面信心是关键。

   佛在本经 讲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所以这个注子讲「深信圆觉,即心即佛之法,一切众生,本成佛道」。这都是佛在本经 所说,其他经 里面没有这种句子。这样讲法,佛只在《华严经 》、《圆觉经 》这两部经 讲过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。我们今天再看第四义:

   讲义【四、解大义:了解圆觉一心,具足体、相、用三大之义。】

   实在讲,我们研究《圆觉经 》应当是很轻松不会感觉到困难。因为我们读过《华严经 》,读过《楞严经 》,读过《大乘起信论》,这些经 论里面所说的道理跟《圆觉经 》没有两样。经 论可以说是广说,说得很详细,说得很完全。《圆觉经 》是略说,把所有一乘佛法的经 义,总其纲领简单扼要的来给我们说明。这部经 特别便於受持,也就是便於修行。修行总是愈简单愈好,如果要去理解,那这部经 愈大愈好,大,讲得愈详细。修行的愈简单愈好,这是行门跟解门它的性质不相同。

   『圆觉一心』,「圆觉」就是佛,觉就是佛。在佛法里面一般的讲法,阿罗汉以上都可以称之为觉,正觉。我们平常讲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是无上正等正觉。阿罗汉、辟支佛可以称正觉,但是不能称正等正觉,等是等於佛,换句话说,小乘人觉是觉了,但是不等於佛,因为佛的觉跟他的觉不一样。到菩萨的觉,可以说等於佛,但是诸位要记住,见了性的菩萨才是正等正觉。像念佛法门讲「理一心不乱」才叫正等正觉,「事一心不乱」只可以说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。我们以念佛的功夫来说,在圆教里面初住以上称为正等正觉,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叫正等正觉。圆教十信位的菩萨,从七信开始叫正觉,七信以前(就是初信到六信)还不能叫正觉,七信以上叫正觉,圆初住以上叫正等正觉,到如来果地上才叫无上正等正觉。这地方讲「圆觉」,圆就是圆满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。后面又加个「一心」,这个意味非常之长,很有味道。说到修行,诸位都应当明了念佛是第一!我们从《华严经 》上看,善财童子去参访,第一个善友就叫他念佛。念佛这个法门,它好在哪里?它是直接修一心不乱。不像其他的法门,其他的法门也是修一心,但不是直接的,念佛是直接了当修一心。「圆觉一心」,这句话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『具足体、相、用三大』,体相用在前面玄义里面跟诸位讲过。《华严经 》用「大方广」三个字来代表体相用,「大」是讲体大,「方」是讲相大,「广」是讲用大,大方广就是说圆觉一心三大。这个意思,我们在《起信论》里面也详细的讨论过。《楞严经 》经 题一开端「大佛顶」这三个字,也是讲的一心三大。

   讲义【五、发大心:乃发广大平等慈悲心,视大地众生,皆如一己,普为与乐拔苦。】

   什么叫『发大心』?关於这一点,我们在讲堂也常常劝勉同修们。正如经 上所说,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」。我本来是佛,为什么现在变成众生?心太小了。本来你的心是大心,真正的心是大心,换句话说,觉悟的心是大心。现在迷了,把大心迷了,迷了大心就变成小心,小心量了。小心量可怜!两个人在一起都要闹意见,彼此不能相容,你怎么能成佛成菩萨?实在说,连做个人的资格都没有,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。「仁心」,中国古人造字,「仁」是二人,就是有我还有别人,换句话说,能包容一切人,这个心才是仁心,你来生才能再得人身。你这个心不能包容别人,这个心量太窄小了。小心眼的人,世俗人常讲「这个人鬼头鬼脑」,他来生往哪里去?他来生一定到饿鬼道去。他还没有去就鬼头鬼脑,来生怎么不会到鬼道去!学佛,特别是大乘佛法,教我们什么?无非是教我们恢复本来的大心。大心从什么地方发?不是天天跪在佛菩萨面前,「我要发大菩提心」,没用处的。要在待人接物之间学平等心学慈悲心。

   『乃发广大平等慈悲心』,这是念念要记在心里。我对人没有慈悲,这是自己错误,迷了;我对人不平等,迷了。古德常说,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念是什么?妄念。有妄念就不平等。清净心里面没有妄念,一切万法本来平等。没有妄念的清净心,对待一切众生自然是大慈大悲,这种道理我们要晓得。『视大地众生,皆如一己』,都像自己一样。『普为与乐拔苦』,见到众生乐我们也快乐,见到众生苦如同自己受苦一样,这叫发大心。大心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发、去锻炼,不是空口说了就算。所以心量要大,要能容忍,要能包涵人。

   六祖在《坛经 》里常常教训我们,要尊敬别人,要知道责备自己,有了过失不要推给别人,过失都是自己的,为什么?外境没有过失。这叫真正修行!凡是教你改过自新,那都是你的善知识,这种人在世间实在讲只有三种人:第一个是父母,他是诚心诚意的教我们改过自新;第二个是老师,你要是遇到真正的老师,他看到你的毛病要责备你,教你改过自新;第三种在社会里面是长官,他要劝你改过自新。长官是一个团体里面的领袖,你们读读中国的《礼记》,他具足三种条件:作之君、作之亲、作之师。长官了不起!在一个国家里面就是国家的领袖、总统,他是全国老百姓的「君」,就是领导人。「作之君」就是领导人;「作之亲」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,他要爱护全国的老百姓;「作之师」,他是老师的地位,要教导全国的老百姓。凡是做一个领袖,要具备这三个条件。没有这三个条件,你做什么领袖!领袖不是作威作福的,他有责任:有领导的责任,有父母的责任,有老师的责任。比起世间,父母只有尽养育的责任,没有领导的责任;老师只有教导的责任,没有养育的责任,也没有领导的责任。

   古时候为什么要提倡忠君爱国?你就晓得帝王对老百姓有什么样的义务。今天民主时代,他被选为县长、市长,他被推选为总统,他就要尽这三个责任,就是作之君、作之亲、作之师,尽到这三个责任,他是一个好的领导人,是一个好领袖。同样,一个机关团体的领导人也是如此,譬如开个商店,商店的老板是领导人,他对伙计就要尽这三个责任。寺庙里面的住持,寺庙也是个团体,我们过团体生活,住持也要尽这三个责任。不论大小团体只要是负责领导人,他就具备这三个条件,所以他是可尊可贵,我们应当要尊敬他。别的人,你做坏事做错事谁管你?没有人管你,你堕落活该堕落,他在旁边看笑话。这三种人有责任!

   特别是学佛的人,学佛的人应当是明理,晓得这个道理,对这三种人格外尊敬。为什么?这三种人对自己恩德大,对众生恩德大。也许诸位说,老师教很多学生对众生有恩德,一个团体、国家领导人他对许许多多人有恩德,那我父母有什么恩德?父母乃是根本,你能孝敬父母就能影响别人,给大众做榜样。这个在社会里面,是以身教!所以教孝多是以身教,我自己做到,别人看到了,他也来模仿,他也来效法,这是真正的恩德。教孝,是教育的根本法。我们晓得,佛法的基础就是孝道。为什么?因为佛法是师道,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,它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你在家能孝顺父母,你在学校才会尊敬老师,决不会说尊敬老师而不孝顺父母,没有这种道理。像植物一样,没有根哪来的本?哪有枝叶?孝道是根本,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应当要懂得。

   讲义【六、修大行: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,自他两利。】

   『行』是行为,『修』是修正,修行是修正行为。修正行为要从哪个地方修?要从大处去修。我们常讲的大处著眼,微细的地方去下手,这个地方都是叫你著眼,「修大行」要在大处著眼,要在小节里面改过。这个地方给我们提出纲领:『即修四摄六波罗蜜行,自他两利。』四摄、六度,大家都晓得,也都会讲,可是做了没有?一条都没有做。可见得,心没有发,信没有。四摄第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