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条是布施,六度第一条也是布施,我们要问,四摄跟六度的布施一样不一样?布施的形相是一样的,用意不一样。四摄法的用意是接引众生,没有自利完全利他;六度,完全自利,没有利他。什么时候六度是利他?菩萨到圆满,成佛了,成佛之后倒驾慈航,这个六度是利他的,那个时候不叫六度,就叫四摄。

   四摄跟六度是一不是二,一桩事情,不是两桩事情。自己还没有成佛之前,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,这个不要搞错了。自己成佛之后,六度就变成四摄法,度众生、利益众生,不是在度自己,因为自度已经 圆满,完全是度众生。在没有成佛的时候,你修布施,自利这一方面属於六度,利他那一方面属於四摄,两种意思都有。成佛之后倒驾慈航而来,修布施波罗蜜,自度的意思没有,只有利他,利他就叫四摄法,所以这个地方叫自他两利。自利是六波罗蜜,利他是四摄法。布施是舍,自利的舍什么?舍贪心,舍悭吝心,把这个东西布施掉,舍嫉妒心,舍贡高我慢心,舍妄想心,舍生死心,到最后连菩提涅槃也舍了,那就圆满。小乘阿罗汉、辟支佛把世间法统统都舍了,他涅槃不肯舍,所以他住在涅槃里头。菩萨不能成佛,为什么?他度众生这个念头不肯舍,他认为「有能度的我这个菩萨,有所度的众生」,能所未忘,还有佛道可成,有生死可了,这些东西都没舍,所以不能成佛。

   所以佛法,在究竟法里面去讲,真的,六祖大师一语道破,「本来无一物」。《心经 》说得好,「无智亦无得」。如果你要在这一生中大彻大悟见性成佛,那么你这个大心、大行以及大信、大义,这七个大里面实在讲只是一桩事情,哪一桩事情?就是《心经 》里面讲的「无智亦无得」。世出世间法里,发无所得的心,你心无所得,大心;解无所得,大解,解大义。发无所得心,那是发的大心,这个叫真大!你这个心怎么不清净?怎么不自在?就是六祖所说的,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这是真大。原理原则虽然是这样,怕的是我们没法子修,还没有这个心量,还没有这个见解,那么在四教里面,咱们就修个藏教六度!藏教六度是用生灭心,换句话说,没有舍离情识,这个地位是名字即菩萨、观行即菩萨,从名字到观行,去好好的学布施。

   「四摄法」就是接引大众,这四个原则也就是技巧。第一是「布施」,布施是给与众生恩惠。布施要是有企图、有目的,那是造罪业。佛菩萨接引众生没有任何企图,没有任何目的。看到你这个人对佛有好印象,想学佛,无条件的帮助你,这是布施。有条件有目的,「我对你好,将来你要报答我」,那就坏了,那个不是学佛,那你是在迷,迷在境界里,起了邪思、长了邪见,这是大错特错,心不清净了。真正明了「无智亦无得」,以无求无得之心来修四摄、六度,这叫行菩萨道,这叫修大行。有希求,将来还有个所得,自己还有个希望在里面,这不叫修大行,这叫修小行,这个小行就是世间有漏之行,不能出三界。这是诸位必须要晓得。你真正是不希望别人报答,没有任何条件去修四摄六度,这就叫大行,这是最简单的一个说法,称得上大行。

   第二是「爱语」。你的言语别人听了能充分的理解,又很合他的意思,他很欢喜的接受,这叫爱语。所以,爱语不是奉承人的言语,不是故意给人说好话,那就错误,那是世间的谄媚、巴结。你要是把谄媚、巴结当作爱语,那就错误了。我们要问:佛说爱语,有没有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看?有。佛所说的一切经 就是爱语,部部经 一展开就是佛菩萨的爱语,因为佛讲的这些话的确很有道理,他讲的我们能理解、我们能相信、我们欢喜接受,这就是爱语。

   第三是「利行」,行就是行为、行动,利就是利益。你所做的这些事情,用我们现在话来讲,你在这个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个行业,你这个事业对社会、对国家、对别人有利益,这叫利行。因为菩萨并不完全都出家,在家多过出家。什么叫不利行?譬如你做小偷,这是不利,对别人、对社会、对国家都不利;你营私舞弊,这是不利。有利益的,他就欢喜接受。譬如学佛的人,你要接引你的朋友,你劝他来学佛,你自己是干强盗的,「我怎么能跟你学」,他不相信了。你有正当的行业,有生意买卖,赚的盈余还拿出一些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,人家才会相信。所以,福利社会大众的行业、事业,这叫利行。在一般讲,这三条,菩萨在因位当中可以修,像我们现在都可以修、都可以做。

   第四是「同事」。同事这一条是有条件的,必须在果位才能修,因位上不能修,我们讲菩萨果位。方便来讲,圆教初住以上的可以修同事;严格的讲,八地菩萨以上才有资格修同事。要八地以上,八地是不动地,什么样的境界都不动心,像经 里面所说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,那是真不动。初住以上的,明心见性了,可以用某种程度的同事,不能说是无条件的同事。同事是什么?为了接引众生,他干什么事情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干,这叫同事。那个人他喜欢跳舞,你也天天陪他跳舞,他喜欢打麻将,你也天天跟他去打麻将,久而久之,你度不了他,反而被他度了,那个麻烦就大了。所以,不动地的菩萨才行,他没有任何顾虑,他在那个境界里不动心,慢慢的会把这个众生领到佛门里面来,那是最高明的。他有那些不良的嗜好,你也示现跟他一样,在那种嗜好里面你是世界第一,他佩服得五体投地,到最后你一摇身学佛了,他就跟著学,「他学佛了,我也跟他一道学」。这是四摄里面「同事摄」。

   我们想想,诸佛菩萨的数量比我们众生多,为什么诸佛菩萨现在不示现同事摄度那些造恶业的众生?你们想想这个道理。众生在业障深重的时候决定不能回头,经 里面讲「一阐提」,佛来了也无可奈何。暂时放一边吧!等他在什么时候有这个念头了,可以回头了,佛才用同事摄。换句话说,用同事必定会叫他回头,如果用同事不回头,这个同事摄完全失败,诸佛菩萨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!诸位要晓得,四摄法里头只有一个「同事」不可轻易去尝试,自己要衡量自己的智慧、定功够不够程度,你有这个智慧,有这个定功,可以用这个手段来接引这些造作恶业的众生。恶业包括的范围很多。有很多事业,看起来好像是善,实际上不善。我们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,像现在有很多善心人信一贯道,以为一贯道是佛法,这是迷信,这个是错误!你如何能够度他回头?如何能叫他在迷妄当中觉醒过来?当然最适当的是同事摄。

   「六度」,布施有三种: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;三种布施里面以法布施为主。「四摄法」里面的布施,也是以法布施为主。我们舍财物供养别人,诸位想想,别人得利益能得几何?自己要怎么样?自己要舍贪心,这才叫做自利。如果你听说佛门里「舍一得万报」,这个生意可以做,一本万利,完全用生意头脑到佛门来赚取最大的利益,来修布施,这就颠倒了,这个不但不是自利而是自害。为什么?把佛法当生意买卖来做。「我为什么在佛门做功德?因为一本万利,舍一得万报。假如我在佛门舍了,将来没有果报,那我布施干什么?我供养他干什么?」这错误了。世间人施舍尚且不希望果报,何况你学佛!你要是希求有果报,有这个心,这个心是染污心,这个心是无明心,是不清净的心,是迷,是邪知邪见。你学什么?学佛。佛是正觉,可是你所作所为完全是迷惑颠倒,增长无明、增长邪见,你学的是什么佛?这些话,入了门的同学一定要晓得。可是你接引初学的人不能这样说,这样一说,他不来学了,「佛门里面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,我学它干什么?」他会发生误会,会发生曲解,甚至引起谤佛谤法,罪过无量。殊不知「一切不可得」,这句话从另一方面来说,就是一切都具足。岂不闻六祖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本来具足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」。你缺什么?你样样都不缺!世间人求富贵,世出世间谁的富贵最大?成佛富贵最大。你看看《华严经 》,古人常讲「不读《华严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贵」,换句话说,不读《华严》,不晓得成佛的富贵!真富贵是那些成佛的人,是那些成就菩萨的人,他们得到真富贵,世间人的富贵是假的不是真实的。唯有佛菩萨的富贵才是决定真实的,因为它是称性,它那个富贵是属於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。我们世间人的富贵是有得失的,是有来去的,是有生灭的,可见得是假的。真富贵在佛门!

   修法布施才能得称性的财富,所以法施为第一。法施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修法,自己要不会修,那你拿什么「法」布施?修学的纲领,我们在讲席当中时时提醒诸位,有三条,根本的修行法就是三皈依:佛法僧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「皈依佛」,佛是觉悟。从前不觉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迷惑,皈是回来,从迷那里回过头来,依什么?依自性觉悟,不迷了,这叫皈依佛。我们自己真正一切都觉悟了,我们才以觉法布施於众生,这是法布施。「皈依法」,法是正。因为从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见,不是正知正见。现在从邪知邪见里面回来,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见。自己正知正见,才能以正知正见的正法布施给众生,这是法布施。皈依僧,僧是清净、和合的意思;唯有清净才能和合,和合里面才见到清净。从前我们与大众相处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染污、不清净、感情用事,要从这些地方回过头来,依自性净,依自性清净心。自性清净了,才将净法布施给众生,这叫法布施。

   三皈依从初发心到等觉,修什么?就是修这个东西。千经 万论讲修行的道理,讲修行的方法,真正修行就是这三个东西。六度四摄法也是修这三个,为什么叫你修布施?叫你修觉、正、净而已。为什么叫你持戒?持戒也是为了觉正净。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统统都是为了修觉正净而已。所以问你,你学什么?你修什么?你能一下子答出来「我修觉、修正、修净」,满分,一百分。所以要晓得自己修什么。真正明白了,我们在一生当中有了目标。我的目标是什么?目标是觉、是正、是净。以觉正净修自己的心性,以觉正净帮助别人,这就是自利利他。

   讲义【七、求大果: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。】

   我们的目标要大,要大处去著眼,千万不要想有个下品下生就可以,你求这个果太小了,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,要有这个志气,要求大果。大果是什么?『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』,有这个大的志向。无上菩提是什么?是究竟佛果。等觉菩萨还不满意,一定要成佛。我们要问,这个事情一生当中能办到吗?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问我,我就很干脆的告诉你,你这一生当中办不到。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办不到?因为你有怀疑,你信心不清净,你信心清净还会来问我吗?你来问我,你的信心就不清净。一生能不能成佛,完全在你有没有信心,这个信心并不是贡高我慢的心,并不是自大的心,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,方法也明白,境界也懂得,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信心,真正在一生当中做到圆满的觉、圆满的正、圆满的净,就行了。觉正净圆满,就成佛了,那就是无上菩提果觉。

   这个事情是要修!你日常生活当中不修,那有什么办法?不修不能证果,你在这个境界还是迷,还会起邪知邪见,还会被染污。这个事情无关别人,完全靠自己,自己这一念真转得过来,成佛不难!《楞严经 》里面讲「歇即菩提」,歇什么?在皈依佛里头,迷歇了,就觉了;皈依法里头,邪知邪见歇了,没有了,那就是正知正见;皈依僧里面,一切染污歇,没有了,那就清净了。《楞严》里面「歇即菩提」,那个菩提就是此地所讲的「无上菩提果觉」。你在境界里面不肯歇,那有什么办法?

   讲义【具此诸大,故名大菩萨。】

   上面讲的七个大的意思统统具足,这就叫大菩萨。

   讲义【摩诃萨者:梵语摩诃,此云大。上既称大菩萨,此复加摩诃萨者,谓是地上大菩萨中之大菩萨。】

   大菩萨中之大菩萨,通常都是称等觉菩萨。

   讲义【以文殊等十二位,皆是等觉法身大士,复居十地以上之人。并其同行眷属,其数约有十万人俱。同心同德,和合聚集,故云俱也。】

   『以文殊等十二位』,《圆觉经 》里面这十二位菩萨全是等觉菩萨,「皆是等觉法身大士」,他们在十地之上,我们通常称十地菩萨为「摩诃萨」,摩诃里头再加「大」,这个意思都是称等觉。他们的同行眷属,跟《华严》一样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,数量有十万人俱,『同心同德,和合聚集,故云俱也』。

   这一段文字不多,可是意义很深,也非常重要,特别跟诸位详细说出来,因为将来诸位无论看什么经 ,你一展开经 文,六种成就里头一定有这个句子,这个句子的含义就像今天我在此地跟诸位所讲的,古人注解虽然这样说了,这个意思你看也看不懂,要特别的提醒诸位。今天因缘很殊胜,美国一位同学发心皈依,我们今天提早五分钟下课,诸位可以参加他的皈依礼,我们为他祝福,希望他将来也成为大菩萨,把佛法带到美国去发扬光大。

  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