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條是布施,六度第一條也是布施,我們要問,四攝跟六度的布施一樣不一樣?布施的形相是一樣的,用意不一樣。四攝法的用意是接引衆生,沒有自利完全利他;六度,完全自利,沒有利他。什麼時候六度是利他?菩薩到圓滿,成佛了,成佛之後倒駕慈航,這個六度是利他的,那個時候不叫六度,就叫四攝。

   四攝跟六度是一不是二,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自己還沒有成佛之前,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,這個不要搞錯了。自己成佛之後,六度就變成四攝法,度衆生、利益衆生,不是在度自己,因爲自度已經 圓滿,完全是度衆生。在沒有成佛的時候,你修布施,自利這一方面屬於六度,利他那一方面屬於四攝,兩種意思都有。成佛之後倒駕慈航而來,修布施波羅蜜,自度的意思沒有,只有利他,利他就叫四攝法,所以這個地方叫自他兩利。自利是六波羅蜜,利他是四攝法。布施是舍,自利的舍什麼?舍貪心,舍悭吝心,把這個東西布施掉,舍嫉妒心,舍貢高我慢心,舍妄想心,舍生死心,到最後連菩提涅槃也舍了,那就圓滿。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把世間法統統都舍了,他涅槃不肯舍,所以他住在涅槃裏頭。菩薩不能成佛,爲什麼?他度衆生這個念頭不肯舍,他認爲「有能度的我這個菩薩,有所度的衆生」,能所未忘,還有佛道可成,有生死可了,這些東西都沒舍,所以不能成佛。

   所以佛法,在究竟法裏面去講,真的,六祖大師一語道破,「本來無一物」。《心經 》說得好,「無智亦無得」。如果你要在這一生中大徹大悟見性成佛,那麼你這個大心、大行以及大信、大義,這七個大裏面實在講只是一樁事情,哪一樁事情?就是《心經 》裏面講的「無智亦無得」。世出世間法裏,發無所得的心,你心無所得,大心;解無所得,大解,解大義。發無所得心,那是發的大心,這個叫真大!你這個心怎麼不清淨?怎麼不自在?就是六祖所說的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這是真大。原理原則雖然是這樣,怕的是我們沒法子修,還沒有這個心量,還沒有這個見解,那麼在四教裏面,咱們就修個藏教六度!藏教六度是用生滅心,換句話說,沒有舍離情識,這個地位是名字即菩薩、觀行即菩薩,從名字到觀行,去好好的學布施。

   「四攝法」就是接引大衆,這四個原則也就是技巧。第一是「布施」,布施是給與衆生恩惠。布施要是有企圖、有目的,那是造罪業。佛菩薩接引衆生沒有任何企圖,沒有任何目的。看到你這個人對佛有好印象,想學佛,無條件的幫助你,這是布施。有條件有目的,「我對你好,將來你要報答我」,那就壞了,那個不是學佛,那你是在迷,迷在境界裏,起了邪思、長了邪見,這是大錯特錯,心不清淨了。真正明了「無智亦無得」,以無求無得之心來修四攝、六度,這叫行菩薩道,這叫修大行。有希求,將來還有個所得,自己還有個希望在裏面,這不叫修大行,這叫修小行,這個小行就是世間有漏之行,不能出叁界。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。你真正是不希望別人報答,沒有任何條件去修四攝六度,這就叫大行,這是最簡單的一個說法,稱得上大行。

   第二是「愛語」。你的言語別人聽了能充分的理解,又很合他的意思,他很歡喜的接受,這叫愛語。所以,愛語不是奉承人的言語,不是故意給人說好話,那就錯誤,那是世間的谄媚、巴結。你要是把谄媚、巴結當作愛語,那就錯誤了。我們要問:佛說愛語,有沒有一個榜樣給我們看看?有。佛所說的一切經 就是愛語,部部經 一展開就是佛菩薩的愛語,因爲佛講的這些話的確很有道理,他講的我們能理解、我們能相信、我們歡喜接受,這就是愛語。

   第叁是「利行」,行就是行爲、行動,利就是利益。你所做的這些事情,用我們現在話來講,你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你這個事業對社會、對國家、對別人有利益,這叫利行。因爲菩薩並不完全都出家,在家多過出家。什麼叫不利行?譬如你做小偷,這是不利,對別人、對社會、對國家都不利;你營私舞弊,這是不利。有利益的,他就歡喜接受。譬如學佛的人,你要接引你的朋友,你勸他來學佛,你自己是幹強盜的,「我怎麼能跟你學」,他不相信了。你有正當的行業,有生意買賣,賺的盈余還拿出一些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,人家才會相信。所以,福利社會大衆的行業、事業,這叫利行。在一般講,這叁條,菩薩在因位當中可以修,像我們現在都可以修、都可以做。

   第四是「同事」。同事這一條是有條件的,必須在果位才能修,因位上不能修,我們講菩薩果位。方便來講,圓教初住以上的可以修同事;嚴格的講,八地菩薩以上才有資格修同事。要八地以上,八地是不動地,什麼樣的境界都不動心,像經 裏面所說的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那是真不動。初住以上的,明心見性了,可以用某種程度的同事,不能說是無條件的同事。同事是什麼?爲了接引衆生,他幹什麼事情你可以跟他一起去幹,這叫同事。那個人他喜歡跳舞,你也天天陪他跳舞,他喜歡打麻將,你也天天跟他去打麻將,久而久之,你度不了他,反而被他度了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所以,不動地的菩薩才行,他沒有任何顧慮,他在那個境界裏不動心,慢慢的會把這個衆生領到佛門裏面來,那是最高明的。他有那些不良的嗜好,你也示現跟他一樣,在那種嗜好裏面你是世界第一,他佩服得五體投地,到最後你一搖身學佛了,他就跟著學,「他學佛了,我也跟他一道學」。這是四攝裏面「同事攝」。

   我們想想,諸佛菩薩的數量比我們衆生多,爲什麼諸佛菩薩現在不示現同事攝度那些造惡業的衆生?你們想想這個道理。衆生在業障深重的時候決定不能回頭,經 裏面講「一闡提」,佛來了也無可奈何。暫時放一邊吧!等他在什麼時候有這個念頭了,可以回頭了,佛才用同事攝。換句話說,用同事必定會叫他回頭,如果用同事不回頭,這個同事攝完全失敗,諸佛菩薩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!諸位要曉得,四攝法裏頭只有一個「同事」不可輕易去嘗試,自己要衡量自己的智慧、定功夠不夠程度,你有這個智慧,有這個定功,可以用這個手段來接引這些造作惡業的衆生。惡業包括的範圍很多。有很多事業,看起來好像是善,實際上不善。我們舉一個最顯著的例子,像現在有很多善心人信一貫道,以爲一貫道是佛法,這是迷信,這個是錯誤!你如何能夠度他回頭?如何能叫他在迷妄當中覺醒過來?當然最適當的是同事攝。

   「六度」,布施有叁種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;叁種布施裏面以法布施爲主。「四攝法」裏面的布施,也是以法布施爲主。我們舍財物供養別人,諸位想想,別人得利益能得幾何?自己要怎麼樣?自己要舍貪心,這才叫做自利。如果你聽說佛門裏「舍一得萬報」,這個生意可以做,一本萬利,完全用生意頭腦到佛門來賺取最大的利益,來修布施,這就顛倒了,這個不但不是自利而是自害。爲什麼?把佛法當生意買賣來做。「我爲什麼在佛門做功德?因爲一本萬利,舍一得萬報。假如我在佛門舍了,將來沒有果報,那我布施幹什麼?我供養他幹什麼?」這錯誤了。世間人施舍尚且不希望果報,何況你學佛!你要是希求有果報,有這個心,這個心是染汙心,這個心是無明心,是不清淨的心,是迷,是邪知邪見。你學什麼?學佛。佛是正覺,可是你所作所爲完全是迷惑顛倒,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,你學的是什麼佛?這些話,入了門的同學一定要曉得。可是你接引初學的人不能這樣說,這樣一說,他不來學了,「佛門裏面學到最後什麼都沒有,我學它幹什麼?」他會發生誤會,會發生曲解,甚至引起謗佛謗法,罪過無量。殊不知「一切不可得」,這句話從另一方面來說,就是一切都具足。豈不聞六祖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本來具足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。你缺什麼?你樣樣都不缺!世間人求富貴,世出世間誰的富貴最大?成佛富貴最大。你看看《華嚴經 》,古人常講「不讀《華嚴》,不知道佛家的富貴」,換句話說,不讀《華嚴》,不曉得成佛的富貴!真富貴是那些成佛的人,是那些成就菩薩的人,他們得到真富貴,世間人的富貴是假的不是真實的。唯有佛菩薩的富貴才是決定真實的,因爲它是稱性,它那個富貴是屬於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。我們世間人的富貴是有得失的,是有來去的,是有生滅的,可見得是假的。真富貴在佛門!

   修法布施才能得稱性的財富,所以法施爲第一。法施裏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修法,自己要不會修,那你拿什麼「法」布施?修學的綱領,我們在講席當中時時提醒諸位,有叁條,根本的修行法就是叁皈依:佛法僧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「皈依佛」,佛是覺悟。從前不覺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迷惑,皈是回來,從迷那裏回過頭來,依什麼?依自性覺悟,不迷了,這叫皈依佛。我們自己真正一切都覺悟了,我們才以覺法布施於衆生,這是法布施。「皈依法」,法是正。因爲從前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生起邪知邪見,不是正知正見。現在從邪知邪見裏面回來,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見。自己正知正見,才能以正知正見的正法布施給衆生,這是法布施。皈依僧,僧是清淨、和合的意思;唯有清淨才能和合,和合裏面才見到清淨。從前我們與大衆相處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染汙、不清淨、感情用事,要從這些地方回過頭來,依自性淨,依自性清淨心。自性清淨了,才將淨法布施給衆生,這叫法布施。

   叁皈依從初發心到等覺,修什麼?就是修這個東西。千經 萬論講修行的道理,講修行的方法,真正修行就是這叁個東西。六度四攝法也是修這叁個,爲什麼叫你修布施?叫你修覺、正、淨而已。爲什麼叫你持戒?持戒也是爲了覺正淨。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統統都是爲了修覺正淨而已。所以問你,你學什麼?你修什麼?你能一下子答出來「我修覺、修正、修淨」,滿分,一百分。所以要曉得自己修什麼。真正明白了,我們在一生當中有了目標。我的目標是什麼?目標是覺、是正、是淨。以覺正淨修自己的心性,以覺正淨幫助別人,這就是自利利他。

   講義【七、求大果:念念趣向無上菩提之果覺。】

   我們的目標要大,要大處去著眼,千萬不要想有個下品下生就可以,你求這個果太小了,最低限度也要求上品上生,要有這個志氣,要求大果。大果是什麼?『念念趣向無上菩提之果覺』,有這個大的志向。無上菩提是什麼?是究竟佛果。等覺菩薩還不滿意,一定要成佛。我們要問,這個事情一生當中能辦到嗎?如果你提出這個問題問我,我就很幹脆的告訴你,你這一生當中辦不到。你要是問我爲什麼辦不到?因爲你有懷疑,你信心不清淨,你信心清淨還會來問我嗎?你來問我,你的信心就不清淨。一生能不能成佛,完全在你有沒有信心,這個信心並不是貢高我慢的心,並不是自大的心,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,方法也明白,境界也懂得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信心,真正在一生當中做到圓滿的覺、圓滿的正、圓滿的淨,就行了。覺正淨圓滿,就成佛了,那就是無上菩提果覺。

   這個事情是要修!你日常生活當中不修,那有什麼辦法?不修不能證果,你在這個境界還是迷,還會起邪知邪見,還會被染汙。這個事情無關別人,完全靠自己,自己這一念真轉得過來,成佛不難!《楞嚴經 》裏面講「歇即菩提」,歇什麼?在皈依佛裏頭,迷歇了,就覺了;皈依法裏頭,邪知邪見歇了,沒有了,那就是正知正見;皈依僧裏面,一切染汙歇,沒有了,那就清淨了。《楞嚴》裏面「歇即菩提」,那個菩提就是此地所講的「無上菩提果覺」。你在境界裏面不肯歇,那有什麼辦法?

   講義【具此諸大,故名大菩薩。】

   上面講的七個大的意思統統具足,這就叫大菩薩。

   講義【摩诃薩者:梵語摩诃,此雲大。上既稱大菩薩,此複加摩诃薩者,謂是地上大菩薩中之大菩薩。】

   大菩薩中之大菩薩,通常都是稱等覺菩薩。

   講義【以文殊等十二位,皆是等覺法身大士,複居十地以上之人。並其同行眷屬,其數約有十萬人俱。同心同德,和合聚集,故雲俱也。】

   『以文殊等十二位』,《圓覺經 》裏面這十二位菩薩全是等覺菩薩,「皆是等覺法身大士」,他們在十地之上,我們通常稱十地菩薩爲「摩诃薩」,摩诃裏頭再加「大」,這個意思都是稱等覺。他們的同行眷屬,跟《華嚴》一樣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,數量有十萬人俱,『同心同德,和合聚集,故雲俱也』。

   這一段文字不多,可是意義很深,也非常重要,特別跟諸位詳細說出來,因爲將來諸位無論看什麼經 ,你一展開經 文,六種成就裏頭一定有這個句子,這個句子的含義就像今天我在此地跟諸位所講的,古人注解雖然這樣說了,這個意思你看也看不懂,要特別的提醒諸位。今天因緣很殊勝,美國一位同學發心皈依,我們今天提早五分鍾下課,諸位可以參加他的皈依禮,我們爲他祝福,希望他將來也成爲大菩薩,把佛法帶到美國去發揚光大。

  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