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八集)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08
請看第十頁:
講義【甲叁:藏乘攝屬。】
這一段的意思是說明這部經 在叁藏裏面是屬於哪一藏,在大小乘裏面是屬於哪一乘,這是很容易了解的。在叁藏,就是經 、律、論,它是屬於經 藏,大、小乘裏面它是屬於大乘,就是菩薩乘。
講義【以菩薩有大根大智,佛爲說大乘,談理深遠。凡叁藏中,有談大乘教、理、行、果,俱屬菩薩乘。此經 佛與十二菩薩,說圓頓教,從因至果,遠離二乘,皆依圓覺。踞菩薩乘,修寂滅行,是經 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衆生,從此開悟。】
這一段簡單說明一下就可以。
講義【甲四:體性深遠。】
這一段在五重玄義裏面就是辨體,這部經 的經 體是什麼。
講義【已知此經 ,屬經 藏,菩薩乘攝,但未知以何爲體?然諸大乘經 ,皆以實相爲體。此經 以一真法界,如來藏心爲體。】
這幾句話很重要,諸位能理解到這兩句,後面一看就懂。這兩句在許多大乘經 典裏面我們都看到,可是很難懂。所謂「體」就是講理論的依據,這部經 裏面所講的道理、所說的方法是依據什麼,所依據的就是講「體」。換句話說,佛說這個道理是怎麼說出來?從哪裏說出來?我們要找他說出來的根源,這個根源就是「體」。一切大乘經 的根源都是從實相裏面流露出來,「實相」是什麼?就是真心、真如本性,是「真心的別名」,也就是念佛法門講的理一心,理一心就是真心。
這個與小乘經 、與世間法就有很大的差別,小乘經 不是從實相裏頭建立,不從實相裏頭流出來,小乘經 是從心意識裏面建立,與世間法相差不太遠。譬如我們世間一切衆生的知見,世間有許多學問家、學者,他們有很多的著述,無論是古時候,無論是現在,他那些書是依據什麼?有的依據他自己一生的體驗,有的依據他對於大自然界的感想,有的依據他自己的發現,可見得都是從心意識裏面流露出來,跟大乘經 完全不相同。他是從心意識流露出來的,我們都是用心意識,所以看他們的東西一看很容易理解,一看就懂。看小乘經 也比較容易懂,譬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》、《十善業道經 》,這都是小乘經 ,很容易接受,爲什麼?因爲跟我們用的心是差不多。大乘佛法難懂,難懂就是心不一樣,我們如果用妄心,就是用心意識,要去接受大乘佛法,給諸位說那是根本不可能,只能夠接受一個什麼?外表,表面上的文字相,爲什麼?全落在我們妄想、知見當中,那怎麼行!
這次我們的大專講座,提出的是一個專題,《六祖壇經 》的研究,我們這裏有全套的錄音帶,同學們每天要聽六個鍾點錄音帶,我在此地每天叁個小時的講演,所以我們的課程一天九個鍾點,這是一個專題。《壇經 》也是頓教大乘,跟《圓覺經 》一樣,也是以實相爲體。七天要是真正能把《壇經 》重要的理論與方法都掌握到,對於以後的研修會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們道場同修也歡迎你們來參加研究討論。我在這個地方講,一天叁個鍾點,七天也不過是二十個小時,沒有辦法講經 ,而來討論問題,《壇經 》一共十章,一章一章把裏面的經 義提出來研究討論。我們道場同修過去在此地聽過《六祖壇經 》,而且道場裏面講得非常詳細,我們講過九十多次,錄音帶好像有九十多卷,希望你們聽了之後要能提出問題。聽了以後都沒問題,這很了不起,都開悟了!聽了一定要提出問題,你開悟了也應該提問題,利樂有情問,自己沒有問題也要代別人提出問題。
經 本子大家都有,希望你們要多看,看的時候把問題提出來,我們每一天叁個小時主要就是爲同學解答問題,如果沒有問題,我們就把經 裏面的經 義提出來給諸位特別的介紹,所以這次講座的性質不相同。這種性質比較有受用,至少他專心,不至於分心。像以往的時候,請幾位老師,排上好幾門課程,一會兒想這個,一會兒想那個,他的意志不能集中,所以不如用七天來研究一部經 。在《壇經 》裏面,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會實相,因爲整個《壇經 》就是六祖大師從實相理體當中流出來的言說,如果在這個地方能稍稍有點體會,那我們這個講座就有價值,真正有殊勝的功德利益。我們相信,現在報名差不多將近有八十個學生,能有一、二個入境界,這個講座的功德就不可思議,當然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體會到這個境界。
這部經 是一乘了義經 典,當然不例外,所以它是『以一真法界、如來藏心爲體』,這就是真心,就是實相。前面講實相,怎麼又一真法界?一真法界就是實相,是一樁事情,它有很多名字,也叫真如,也叫本性,也叫第一義,都是說的這個。在《華嚴經 》裏面叫一真法界,在《楞嚴經 》裏面叫如來藏心,一樣的意思,都是從真心裏面流露出來。如果我們自己也用真心,那與佛心心相印,句句都能體會到真實義,所以學大乘經 典的人要用真心才能入門。
講義【佛依法性土,現受用身。】
『法性土』,就是淨土裏面講的常寂光土。「法性」就是常寂光,這個意思也相當之深,如果不把這個道理搞清楚,西方極樂世界怎能叫人相信?我們現在正在錄《彌陀經 》,重要的部分也講得詳細,四土每一個土都有叁輩九品,凡聖同居土有九品,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,實報莊嚴土也不例外,甚至於講到常寂光土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裏面,完全用天臺叁觀叁谛來說明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,我們才能相信。四土每一土都有它的因緣,都有它的果報,什麼樣的因緣感得什麼樣的果報,理上我們通達沒有懷疑,事實上我們才會相信。
《天臺止觀大意》與《楞嚴經 》經 義相彷佛,所以《彌陀經 》不好講,一般人的確不容易接受。可是你將一切一乘了義的經 典通達之後,你對於《彌陀經 》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相信,死心塌地再沒有懷疑,決心求生淨土,就好像《華嚴經 》一樣。《華嚴經 》那麼大部的經 ,佛教裏面的根本經 典,根本*輪,一切經 都沒有辦法超越《華嚴》的範圍,不能超越它的界限,《華嚴》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統統都搞清楚了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信了,心裏頭向往發願往生。沒有前面那些理論,你能相信嗎?這是難信之法,的確是不容易。那麼這就是真正通達實相,曉得十法界依正的因緣果報。
佛從寂光土裏面『現受用身』,受用身是現的報身,怎麼曉得是報身?因爲本經 裏面所講的十二位菩薩是等覺菩薩,說法對象是等覺菩薩,當然是報身,我們一般講初地以上就見佛的報身,這是現他受用身。
講義【與諸菩薩,皆入叁昧,凡聖一源,身土不二,即是一真法界。】
這種境界在本經 一展開,通序裏面就顯示出來,所以我們看它的序分(通序)跟一般經 典裏面的確不相同。一般經 典都是佛在某一個地方講的,都有記載,像《彌陀經 》在只樹給孤獨園講的。這部經 在一真法界講的,所以你一看就不一樣,就曉得這是圓頓大法,是以地上菩薩爲對象。既然這部經 有這樣深,有這麼高,我們初學的人能用得上嗎?正如《華嚴》所說的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,行布是有次第、有順序的修學,圓融沒有次第,同時具足,這是佛法教學不可思議之處。理可以聽,常說修學最重要的就是薰習。實在講今人的聰明智慧超過古人,可是古人很容易開悟,今人很不容易開悟,原因在哪裏?就是修學環境不相同。古人修學的環境好,好在什麼地方?好在一天到晚在薰習。二六時中佛法薰習不斷,當然最理想的環境是西方極樂世界,因爲那個地方六塵說法,所以這個薰習永無中斷,一生成就。無論什麼根性的人,就怕你不能往生,你往生一定成就,這就是六塵說法的好處。
我們這個世界,在從前寺院佛法的薰習就跟我們現在辦講座差不多,而我們講座也比從前寺院裏頭還差了一半。過去寺院每天講堂八個小時,如果是念佛,除講堂八個小時之外,還有八個小時念佛堂,我們今天縱然上八小時課,我們沒有八小時念佛,這不如人家,如果是參禅的,他有八個鍾點禅堂。所以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人家有十六個小時的薰習,那怎麼會一樣?我們這個講座七天,實際上講我們人手不足,如果大家是修念佛法門,或者是參禅,我們能一天有八個鍾點講堂,再有八個鍾點來修行,那我們這七天就有點像從前那個味道。我們今年來試試看,看今年成就如何,明年我們再做的時候希望能達到這樣一個目標。過去寺院叢林一年叁百六十天天天如是,也沒有過年、過節、放假。放什麼假?你生死沒有了脫,你還有什麼工夫放假?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放假,沒有成就之前還有什麼心情放假。所以這七天要好好的把握住,嘗一嘗六塵說法的味道,我們運用電視也是六塵說法,有色塵、有聲塵。
講義【此經 始終,皆明圓覺。圓覺在纏,即是衆生如來藏心,經 雲「入於神通大光明藏」,即如來藏清淨心體,平等不二,故爲一真。】
『此經 始終,皆明圓覺』,自始至終都是說明圓滿大覺,圓滿大覺是成佛,換句話說,本經 所講的是成佛之道,成佛之理,講成佛的道與理。『圓覺在纏』,就是衆生的『如來藏心』,經 裏面所說『入於神通大光明藏』,這就是『如來藏清淨心體』,衆生與佛『平等不二,故爲一真』。如來就是出纏,凡夫是「在纏」,誰纏縛呢?煩惱纏縛,換句話說,凡夫的如來藏被煩惱纏縛住,就叫凡夫。佛斷煩惱了,沒有煩惱來纏縛他,他就叫佛。諸位要曉得,如來藏是真的,是本有的,煩惱是虛妄的,是本無的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如果你相信,你全程肯定,對於自己才有信心,有什麼信心?有信心斷煩惱,因爲煩惱本無,煩惱是虛妄的,當然可以斷得了。你又有信心能成佛,能證圓覺,爲什麼?因爲圓覺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