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九集

  大方廣圓覺經   (第九集) 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8-09

   請看十叁頁:

   講義【甲七:宗趣分別。】

   這一次我們應香港邀請講經 ,差不多停了兩個月,在這期間大家聽了一部《阿彌陀經 》的錄影帶,可是講堂裏面這些經 空了兩個月沒有聽,驟然來講怕是不容易連接得起來,好在這部經 我們還沒有講到經 文,還是在玄義部分,希望諸位同修在聽經 之前一定要把經 文溫習一下。聽經 的因緣愈來愈不容易,希望大家要珍惜,不但是在本省難,在海外更難,講經 的人是愈來愈少了。我回來以後聽說道源老和尚住院,賢頓老法師也在醫院,年歲都那麼大,弘法的這些老法師逐漸凋零,後繼無人。

   佛法裏出一位弘法的人才,給諸位說,非常的不容易,決不是每天在經 典裏面去念念,去研究研究,做做筆記,就能出得來的,這個事實你們大家能看到的。臺灣辦佛學院辦叁十年了,出了幾位法師?你們在座的有很多都念過佛學院,還有念過許多個佛學院的,成績如何?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?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大家,佛法是要開悟的,不是記問之學。連世間法,你們去念《禮記》,儒家都講得很清楚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爲人師」,何況佛法?爲什麼你不能開悟?追究原因,原因找到,把原因消除,我們就有開悟的可能。你不能開悟在有二障障礙你。這個二障,我一說你們都曉得,你們也會說,你們雖然會說,也曉得,爲什麼不把二障去掉?這個事情是你自己本分的事情,別人幫不上忙。煩惱障你有沒有把它斷掉?所知障有沒有斷掉?二障要不除,天天在增長,換句話說,你永遠沒有開悟的指望。這個話非常要緊,這是我們學佛關鍵的所在,我們講席當中常常提示。

   日常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生煩惱,這個事情看不慣,那個事情不滿意,給諸位說,這叫增長煩惱,這是十足的凡夫。所知障,是要叫你求根本智,根本智是什麼?是無分別智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了了分明不起一念。我跟諸位講的,都是最重要的,你們不從這個地方下手,你永遠沒辦法學佛。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?千萬不要以爲這個記問之學,我要多聽,我要多學,博學多聞,這是後得智嗎?不是,這是世智辯聰。世智辯聰在佛法裏是八難之一,你已經 遭難,遇到困難了。得根本智之後,這個博學多聞才是後得智。

   這部經 在開講的時候就給大家介紹是非常好的一部經 ,看經 題就曉得,是大乘經 裏面的了義經 典,文字少,義理豐富圓滿。唐朝時候,宗密大師盡畢生的力量專攻這部經 典。大經 分量太大,怕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學習,所以這部經 特別適合當前這個時代,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會受歡迎,就是它分量少。更爲殊勝的就是這部經 一共分十二章,章章可以獨立,譬如文殊菩薩這一章,第一章只有四百多字,它就是一部完整的小經 ,集合十二章這是一部圓滿的《圓覺經 》,章章可以來講、來修。在一切大乘經 裏面,希望諸位特別注意到這部經 典。請看經 文:

   講義【已知此經 ,所被機宜,未審何爲宗趣?】

   前面介紹過這部經 的體性、能诠的教體,以及『所被機宜』,就是說明這部經 對哪些人來說最爲適合,換句話說,什麼樣的程度可以接受這個教義。在前面圓瑛法師給我們指出來,法師所指都沒有離開宗密大師的答覆。它主要的教學對象是頓教大乘,是這樣的人。頓教大乘又是什麼樣的人?大家對於《六祖壇經 》很熟悉,六祖大師所接引的就是頓教大乘,這是中國禅宗南宗所傳的,而秀大師在北方所傳的是漸教大乘。我們一想,這部經 不適合我們,爲什麼?我們縱然說是大乘根性,不是頓教;頓教,這部經 一聽就開悟,言下大悟。我們不但不是頓教的根機,說實在話,大乘的根機我們都談不上。大乘人,頭一個心量要大,我們心量很小,兩個人都容納不下,學什麼大乘?這都是問題症結所在。所以大家學佛,頭一個要把心量拓開。

   中國佛法是大乘佛法,寺廟,你一進去就是山門,進山門第一個建築是四王殿,一眼看過去是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代表什麼?大肚皮,容得下,滿面笑容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悅相」,這就是大乘的樣子。大乘人什麼都能包容,這才叫大,肚皮要大,樣樣都能容得下。大乘「四悉檀」裏面,佛以四悉檀而爲說法,四悉檀第一個,「世界悉檀」,什麼意思?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,你看彌勒菩薩那個樣子就表現出來了,對什麼人都歡歡喜喜,什麼樣人物他都能包容,這才叫大乘。我們這裏也供彌勒菩薩像,不是裝飾品,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膜拜,它不會保佑你的,看到它就要學「我要能容忍,我要能叫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」,這才能培養自己成爲一個大乘根性,然後才能接受大乘了義的經 典來薰修。因爲有薰修的利益,所以大師告訴我們,「但得聽聞,無不獲益」,道理在此地。從這兩句,我們也可以來聽這部經 ,也可以來讀誦受持這部經 典。

   講義【當部所崇曰宗,宗之所歸曰趣。】

   『宗趣』非常重要,「宗」是宗旨,「趣」是趣向,這是講到修行的方法。『當部所崇曰宗』,這部經 最重要的修學原則,那就是宗。『宗之所歸』就叫趣向,就是趣。

   講義【當部者,即此部之經 ,崇者崇尚,即重要之謂也。此經 重要之點,即在圓照清淨覺相。】

   這句話是經 文,將來到經 文裏面我們會看到,文殊菩薩這一章所說的。『圓』是圓滿,『照』是講觀照,『清淨覺相』就是念佛人所說的一心不亂,一心就清淨了,一心就是覺相,二心就不清淨,二心就迷了。你們學佛都希望破迷開悟,可是你走的那個路是迷上加迷,你不走破迷開悟的這個路,那有什麼辦法!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還是叁心二意,從早到晚妄念紛飛,這是迷,這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。我們讀這部經 ,曉得有一個「清淨覺相」之名,幾時我們才能名實相符合?到清淨覺相現前的時候,就叫做成佛。如何能叫清淨覺相現前?那就在圓照。如果用《般若經 》的話來說,「清淨覺相」就是實相般若,「圓照」就是觀照般若,《般若經 》裏面常說的,以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。大師在此地說:

   講義【此一句,爲十方如來成佛之因地心。】

   你要想成佛,那就是這個修行法。修行在哪裏修?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,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修,在起心動念之處修。一起心動念,我常常跟諸位講,不必理會這個念頭是善是惡,不要去分別這個,念頭一起,覺悟,我錯了,爲什麼又起念!有念皆妄,無念皆真,這個話我們在《壇經 》裏頭跟諸位說得很明白。無念乃是無妄念,不是無正念,什麼叫正念?「圓照清淨覺相」是正念,不是沒有這個,有這個,沒有妄念。我再把話說淺顯一點,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,在境界裏頭了了分明,眼睛放光,看得清清楚楚,不但眼前的境界清楚,過去、未來無一不了然,這裏面不起分別心,這叫做圓照。如果說,好,我不起一念,不起妄念,不起妄念外面境界怎麼樣?外面境界一塌糊塗,什麼也不曉得,那是白癡,那是愚癡,那是清涼大師講的「增長無明」,你還是不能見性。凡夫是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叫增長邪見、增長妄念,你不是增長妄念就是增長無明,所以你不會觀照。觀照裏面是既不起妄念又不生無明,這叫圓照清淨覺相,這是功夫,如果你真正會了,你就有無窮的受用,所謂是法喜充滿。諸位聽,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。所以這是成佛的因地心,因爲這部經 就是講成佛,就是教你怎麼成佛法,說明成佛的道理、成佛的方法,以及成佛的程序、境界,經 文雖然不長,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

   講義【諸佛因地,皆依圓覺自性之光明,還照寂滅清淨之覺相。】

   這兩句很重要,我們要會用。這兩句跟交光法師在《楞嚴正脈》裏面所講的「舍識用根」是一個意思,與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裏面所講的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也是一個意思,說法不一樣,完全是一樁事情,境界的確是高。

   講義【圓照光明,是自心之智;清淨覺相,是自心之理。】

   『圓照光明,是自心之智』,這是什麼?在眼叫見性,在耳叫聞性,就是六根的根性,「自心之智」就是六根的根性,這是真正智慧,是無分別智。『清淨覺相,是自心之理』,「理」就是《華嚴》裏面所講的法身,或者是大乘經 裏面常講的法性,就見性了。前一句是明心,「圓照光明」是明心,「清淨覺相」是見性,禅家講的明心見性,淨土裏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,《圓覺經 》裏面所講的「圓照清淨覺相」。由此可知,我們圖書館所選的這幾部經 論都是一乘了義的經 典,文字言語上不一樣,所說的是一個境界,無不是幫助大家念佛達到一心不亂而已。

   講義【以智照理,照到惑淨智滿,永斷無明,法身理顯,方成佛道。則此經 以圓照覺相爲宗,成就佛道爲趣。】

   『以智照理,照到惑淨智滿』,就是說你用這個方法來修行,這是最高修行指導的原理原則,只要你會用這個方法,你的「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」都能照破,你的「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」都能圓滿,『永斷無明,法身理顯,方成佛道』。你從這一段就能體會到本經 的宗旨,也就是說本經 修行指導的原則,這個就是宗趣,我們今天講指導的原則。最高的指導原理原則,是以『圓照覺相爲宗』。修學的目的是什麼?成佛,『成就佛道爲趣』,目的是成佛。佛是什麼?前面已經 講得很清楚。佛這個字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。成佛,佛是最圓滿究竟的智慧,成佛就是成就最究竟圓滿的智慧。成佛,佛是覺的意思,覺悟的意思,對於整個宇宙人生,世出世間一切法,無所不知,無所不覺,這就叫佛,這是我們修學的目的;而以「圓照清淨覺相」,是我們修行的方法。

  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