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

  大方广圆觉经   (第九集)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9-08-09

   请看十三页:

   讲义【甲七:宗趣分别。】

   这一次我们应香港邀请讲经 ,差不多停了两个月,在这期间大家听了一部《阿弥陀经 》的录影带,可是讲堂里面这些经 空了两个月没有听,骤然来讲怕是不容易连接得起来,好在这部经 我们还没有讲到经 文,还是在玄义部分,希望诸位同修在听经 之前一定要把经 文温习一下。听经 的因缘愈来愈不容易,希望大家要珍惜,不但是在本省难,在海外更难,讲经 的人是愈来愈少了。我回来以后听说道源老和尚住院,贤顿老法师也在医院,年岁都那么大,弘法的这些老法师逐渐凋零,后继无人。

   佛法里出一位弘法的人才,给诸位说,非常的不容易,决不是每天在经 典里面去念念,去研究研究,做做笔记,就能出得来的,这个事实你们大家能看到的。台湾办佛学院办三十年了,出了几位法师?你们在座的有很多都念过佛学院,还有念过许多个佛学院的,成绩如何?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?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大家,佛法是要开悟的,不是记问之学。连世间法,你们去念《礼记》,儒家都讲得很清楚,「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」,何况佛法?为什么你不能开悟?追究原因,原因找到,把原因消除,我们就有开悟的可能。你不能开悟在有二障障碍你。这个二障,我一说你们都晓得,你们也会说,你们虽然会说,也晓得,为什么不把二障去掉?这个事情是你自己本分的事情,别人帮不上忙。烦恼障你有没有把它断掉?所知障有没有断掉?二障要不除,天天在增长,换句话说,你永远没有开悟的指望。这个话非常要紧,这是我们学佛关键的所在,我们讲席当中常常提示。

   日常生活当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生烦恼,这个事情看不惯,那个事情不满意,给诸位说,这叫增长烦恼,这是十足的凡夫。所知障,是要叫你求根本智,根本智是什么?是无分别智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了了分明不起一念。我跟诸位讲的,都是最重要的,你们不从这个地方下手,你永远没办法学佛。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?千万不要以为这个记问之学,我要多听,我要多学,博学多闻,这是后得智吗?不是,这是世智辩聪。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,你已经 遭难,遇到困难了。得根本智之后,这个博学多闻才是后得智。

   这部经 在开讲的时候就给大家介绍是非常好的一部经 ,看经 题就晓得,是大乘经 里面的了义经 典,文字少,义理丰富圆满。唐朝时候,宗密大师尽毕生的力量专攻这部经 典。大经 分量太大,怕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,所以这部经 特别适合当前这个时代,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会受欢迎,就是它分量少。更为殊胜的就是这部经 一共分十二章,章章可以独立,譬如文殊菩萨这一章,第一章只有四百多字,它就是一部完整的小经 ,集合十二章这是一部圆满的《圆觉经 》,章章可以来讲、来修。在一切大乘经 里面,希望诸位特别注意到这部经 典。请看经 文:

   讲义【已知此经 ,所被机宜,未审何为宗趣?】

   前面介绍过这部经 的体性、能诠的教体,以及『所被机宜』,就是说明这部经 对哪些人来说最为适合,换句话说,什么样的程度可以接受这个教义。在前面圆瑛法师给我们指出来,法师所指都没有离开宗密大师的答覆。它主要的教学对象是顿教大乘,是这样的人。顿教大乘又是什么样的人?大家对於《六祖坛经 》很熟悉,六祖大师所接引的就是顿教大乘,这是中国禅宗南宗所传的,而秀大师在北方所传的是渐教大乘。我们一想,这部经 不适合我们,为什么?我们纵然说是大乘根性,不是顿教;顿教,这部经 一听就开悟,言下大悟。我们不但不是顿教的根机,说实在话,大乘的根机我们都谈不上。大乘人,头一个心量要大,我们心量很小,两个人都容纳不下,学什么大乘?这都是问题症结所在。所以大家学佛,头一个要把心量拓开。

   中国佛法是大乘佛法,寺庙,你一进去就是山门,进山门第一个建筑是四王殿,一眼看过去是弥勒菩萨。弥勒菩萨代表什么?大肚皮,容得下,满面笑容,「生平等心,成喜悦相」,这就是大乘的样子。大乘人什么都能包容,这才叫大,肚皮要大,样样都能容得下。大乘「四悉檀」里面,佛以四悉檀而为说法,四悉檀第一个,「世界悉檀」,什么意思?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,你看弥勒菩萨那个样子就表现出来了,对什么人都欢欢喜喜,什么样人物他都能包容,这才叫大乘。我们这里也供弥勒菩萨像,不是装饰品,不是把它当作神明来膜拜,它不会保佑你的,看到它就要学「我要能容忍,我要能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这才能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大乘根性,然后才能接受大乘了义的经 典来薰修。因为有薰修的利益,所以大师告诉我们,「但得听闻,无不获益」,道理在此地。从这两句,我们也可以来听这部经 ,也可以来读诵受持这部经 典。

   讲义【当部所崇曰宗,宗之所归曰趣。】

   『宗趣』非常重要,「宗」是宗旨,「趣」是趣向,这是讲到修行的方法。『当部所崇曰宗』,这部经 最重要的修学原则,那就是宗。『宗之所归』就叫趣向,就是趣。

   讲义【当部者,即此部之经 ,崇者崇尚,即重要之谓也。此经 重要之点,即在圆照清净觉相。】

   这句话是经 文,将来到经 文里面我们会看到,文殊菩萨这一章所说的。『圆』是圆满,『照』是讲观照,『清净觉相』就是念佛人所说的一心不乱,一心就清净了,一心就是觉相,二心就不清净,二心就迷了。你们学佛都希望破迷开悟,可是你走的那个路是迷上加迷,你不走破迷开悟的这个路,那有什么办法!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还是三心二意,从早到晚妄念纷飞,这是迷,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。我们读这部经 ,晓得有一个「清净觉相」之名,几时我们才能名实相符合?到清净觉相现前的时候,就叫做成佛。如何能叫清净觉相现前?那就在圆照。如果用《般若经 》的话来说,「清净觉相」就是实相般若,「圆照」就是观照般若,《般若经 》里面常说的,以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。大师在此地说:

   讲义【此一句,为十方如来成佛之因地心。】

   你要想成佛,那就是这个修行法。修行在哪里修?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,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修,在起心动念之处修。一起心动念,我常常跟诸位讲,不必理会这个念头是善是恶,不要去分别这个,念头一起,觉悟,我错了,为什么又起念!有念皆妄,无念皆真,这个话我们在《坛经 》里头跟诸位说得很明白。无念乃是无妄念,不是无正念,什么叫正念?「圆照清净觉相」是正念,不是没有这个,有这个,没有妄念。我再把话说浅显一点,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,在境界里头了了分明,眼睛放光,看得清清楚楚,不但眼前的境界清楚,过去、未来无一不了然,这里面不起分别心,这叫做圆照。如果说,好,我不起一念,不起妄念,不起妄念外面境界怎么样?外面境界一塌糊涂,什么也不晓得,那是白痴,那是愚痴,那是清凉大师讲的「增长无明」,你还是不能见性。凡夫是一天到晚起心动念,叫增长邪见、增长妄念,你不是增长妄念就是增长无明,所以你不会观照。观照里面是既不起妄念又不生无明,这叫圆照清净觉相,这是功夫,如果你真正会了,你就有无穷的受用,所谓是法喜充满。诸位听,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。所以这是成佛的因地心,因为这部经 就是讲成佛,就是教你怎么成佛法,说明成佛的道理、成佛的方法,以及成佛的程序、境界,经 文虽然不长,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

   讲义【诸佛因地,皆依圆觉自性之光明,还照寂灭清净之觉相。】

   这两句很重要,我们要会用。这两句跟交光法师在《楞严正脉》里面所讲的「舍识用根」是一个意思,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所讲的「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」也是一个意思,说法不一样,完全是一桩事情,境界的确是高。

   讲义【圆照光明,是自心之智;清净觉相,是自心之理。】

   『圆照光明,是自心之智』,这是什么?在眼叫见性,在耳叫闻性,就是六根的根性,「自心之智」就是六根的根性,这是真正智慧,是无分别智。『清净觉相,是自心之理』,「理」就是《华严》里面所讲的法身,或者是大乘经 里面常讲的法性,就见性了。前一句是明心,「圆照光明」是明心,「清净觉相」是见性,禅家讲的明心见性,净土里面所讲的理一心不乱,《圆觉经 》里面所讲的「圆照清净觉相」。由此可知,我们图书馆所选的这几部经 论都是一乘了义的经 典,文字言语上不一样,所说的是一个境界,无不是帮助大家念佛达到一心不乱而已。

   讲义【以智照理,照到惑净智满,永断无明,法身理显,方成佛道。则此经 以圆照觉相为宗,成就佛道为趣。】

   『以智照理,照到惑净智满』,就是说你用这个方法来修行,这是最高修行指导的原理原则,只要你会用这个方法,你的「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」都能照破,你的「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」都能圆满,『永断无明,法身理显,方成佛道』。你从这一段就能体会到本经 的宗旨,也就是说本经 修行指导的原则,这个就是宗趣,我们今天讲指导的原则。最高的指导原理原则,是以『圆照觉相为宗』。修学的目的是什么?成佛,『成就佛道为趣』,目的是成佛。佛是什么?前面已经 讲得很清楚。佛这个字是印度话音译过来的。成佛,佛是最圆满究竟的智慧,成佛就是成就最究竟圆满的智慧。成佛,佛是觉的意思,觉悟的意思,对於整个宇宙人生,世出世间一切法,无所不知,无所不觉,这就叫佛,这是我们修学的目的;而以「圆照清净觉相」,是我们修行的方法。

  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