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 古德常说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」,觉是觉照,念是起心动念,不但起恶念不好,起一个善念也不好,那都是妄念。起一个恶念,你阿赖耶识里头造了一个恶的种子,因缘成熟这个恶种子要受果报的,要起现行的,起一个善念则有一个善的种子,也要受果报的,这个事情麻烦,一天到晚起心动念,这就是制造轮回。如果你自己心里好好检点一下,这一天当中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,如果恶念多,恶习气重,换句话说,来生三途去了,他感的果报在三途;善念多,善的力量很强,你来生三善道受报,换句话说,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,无法打破迷关。为什么要在境界里起心动念?你不是叫自找苦吃吗?佛菩萨跟我们其实没有两样,他有什么本事?他就是在境界里不起心、不动念,所以他不造业,他不受果报。他以大慈大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,像《楞严经 》里面所讲的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循业发现」,这叫大慈大悲。宗趣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。
讲义【甲八:力用殊胜。】
这是讲这一部经 ,换句话说,也就是讲这种修学的理论与方法,它的作用是非常殊胜的。
讲义【已知此经 ,以圆觉真因,菩提极果,为宗趣。】
这两句话说得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
讲义【未审何为力用?】
不知道它的力用是什么?
讲义【此经 以离妄证真为用。】
这一句话就把它的作用说得清清楚楚。断一切虚妄,证圆满的真性,这是这部经 的作用。下面给我们解释这一句:
讲义【承前面圆照清净觉相而来,既能照到,本来清净之觉相,则知世界身心,皆如空华;空原无华,病目妄见,本无所有。故曰: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。】
这两句话也是经 文,都在第一章。空花有没有?空花有,不是没有。如果我们眼睛有病,看到虚空当中确实它现相,好眼睛的人看不到,我们害病的眼睛看到。好眼睛的人看到蜡烛上没东西,眼睛不好的人看到蜡烛上一层一层的圆影,灯上有没有圆影?没有圆影,可是害过眼病的人有这个经 验,我害过眼病,确实有圆影。这个圆影到底有没有?跟你说真话,非有非无。病眼看,「非无」就是有,我看到有,你好眼睛看,没有,所以它的真相就是非有非无,这不是说模棱两可的话,这是说出它的真相。虽然有,有是空的,有不是真的,不是真有,是假有,所以佛学的名词叫「妙有」,「妙有、假有」皆是非有之有,也像我们的梦境一样。
我想在座诸位都作过梦,哪一个人没作过梦?从来没作过梦的人,你举手我看看,看有没有,我仔细的看一看,一个都没有,可见得你们都作过梦。不作梦是功夫,古德常讲「至人无梦」,佛菩萨没有梦,凡夫都会作梦,天人也会作梦。梦境你说到底是有还是没有?就跟此地的空花一样。当你作梦的时候,梦境有,醒过来的时候就没有了。你正在作大梦的时候,旁边跟你睡在一起的,他不知道你在作梦,他看不到你的梦境。你自己作梦的时候了了分明,一觉醒来之后想想我梦里做过什么事情还清清楚楚,梦到些什么人、什么物也清清楚楚,这个境界是非有非无。我们现前的境界就像梦境一样,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在作梦?正像你自己在作梦的时候,你作梦有没有察觉到「我现在在作梦」?没有,你还是把梦境当真。如果你要会用「圆照清净觉相」,你就能见到你在作梦,就好像在梦中一下警觉到「我现在在作梦」。如果你觉察到现在在作梦那就很有趣了,叫游戏神通,为什么?一切都不在乎了,碰到一只老虎要吃你,不要紧,我很慈悲,我让你吃好了,你也不害怕,为什么?你晓得是梦,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在这里面不起分别心。你不知道你在作梦,老虎要吃你,你到处躲避,吓得一身冷汗,出来之后心还在那里跳,不晓得那是在作梦。
佛菩萨因为他圆照清净觉相,他对於宇宙人生知道得清清楚楚,一点都不迷惑,所以叫做「游戏神通」,就这么回事情。看你们一个个都认真,他可以随缘,「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」,恒顺众生是随缘,你分别,我不分别;你执著,我不执著,我又可以随著你的分别来分别,随著你的执著而执著,其实我自己的确没有分别执著。你要执著这样,好,就这样;你要分别那样,好,就那样,这叫恒顺众生。随喜当中的功德是什么?功德就是「还照寂灭清净觉相」,这是功德。你圆照的功力一天比一天深,境界一天比一天殊胜,这是功德,成就你自己真正的定慧。
定慧从哪里修?你们念过《坛经 》应该晓得,六根摄入六尘境界,了了分明是慧,如如不动是定,成就这个,这叫真正修行,你要不会这个,你搞的那一套都叫盲修瞎练。什么叫盲修瞎练?因为你不断烦恼,你每天不管用什么功夫,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一天磕三千个大头,勇猛精进,可是一天到晚心里头还是有喜怒哀乐,还是这样放不下,那个牵肠挂肚的,你不叫盲修瞎练吗?怎么样干你都是增长无明、增长邪见,只要是增长无明、增长邪见,都叫做盲修瞎练。什么叫真正修行?妄念一天比一天少,邪知见一天比一天少,清净心一天比一天增长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,这叫真正修行,不管你用什么功夫,八万四千法门,这是总纲领,总原则。
讲义【又无明妄惑,非实有体,如梦中人,梦时非无,及至於醒,了不可得。故曰: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。】
这两句也是第一章的经 文。
讲义【即离,是离妄;即觉,是证真。】
『即离是离妄,即觉是证真』,离妄跟证真是同时的,从一开端就同时。譬如明镜,一面镜子,这面镜子上染了灰尘,我们现在去擦这面镜子,你拿个布擦一块,灰尘去掉了,马上就放光明,镜光就现出来了,是同时的。染污一去掉,光明就现前,再擦一点,那边光明又现前。当然,惑不是一下就离开的,见思、尘沙、无明不是一下就离开的。你每天都能断惑,每天都放光明,惑断得愈多,光明愈大,从初发心到圆满佛道就是这么个样子。这部经 就有这个作用,可是你要会才行,你要是不会,天天念《圆觉经 》还是天天起烦恼,那有什么办法?那就没有用处。实在没有办法,我在平常的时候也教给你们大家,你们先把这部经 背过,心里面一有妄念起来就背经 ,用这个方法代替妄念;但是这只是一个很粗浅的办法,是个初学的办法,是无可奈何的办法,不是高明的办法。高明的办法你不会用,你用不上,你就用这个笨办法,也有点效果,有好处,这就是用这个一念来止你的妄念。
其实念佛也是如此,因为佛号短,一面念佛还一面还可以打妄想,这个佛号念的就不得力,换句话说,这一句佛号压不住妄想。你背这一部经 ,你背经 当中打一个妄想,一个字错了,从头再念,不准接著再念,那个不发生效果,必须从这部经 「如是我闻…信受奉行」,一部经 念下来当中一个妄想没有,一个错字没有,这叫功夫,这叫读诵,读诵也是修行的方法。你们想想看,读诵的目的在哪里?目的不是记,目的是在破妄念。因为你不读经 的时候就起妄念,心里念著经 就不起妄念,不打妄想,目的是在离妄证真,不是在记诵。这个跟你说明,离妄跟证真是同时。
讲义【弥勒章中,勤断诸爱见,离妄也;便归大圆觉,证真也。】
证真这个事情不要挂在心里。很多念佛人想求一心不乱,天天在想著,我怎么还不到一心不乱?试问问,你一天到晚起妄念,你怎么会到一心?没有妄念就一心了。「我怎么还不一心?」这不是妄念吗?这个妄念就障碍你得一心,只要你有这个念头在,你就永远别想得一心,所以对於目的地不必去理会。我有这个目的,我要求一心不乱,但是从不理会一心不乱,只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,自然会到达,古人所谓「但问耕耘,莫问收获」,功夫到了自然就现前,你著什么急?愈是著急,那正是古人所说「欲速则不达」。
「弥勒章中」这两句话,重要的是「勤断诸爱见」,爱见是什么?烦恼。断烦恼重要,你在境界里还会起烦恼,你自己就要觉悟了,我糟糕了,我怎么会增长烦恼?顺境里面起贪爱,不得了,这个遭难了。逆境里面生瞋恚,这个不得了,要堕地狱了。顺境里起贪爱,不得了,这是饿鬼道注册挂号了,不去也不行。试问问有几个修行人有这么高的警觉心?古人说我们盲修瞎练还不服气,你有不服气的这个念头那就证明你十足的盲修瞎练。你一服气了,我果然是盲修瞎练,你还有个回头的希望,回头是岸。你不服气那你根本就不回头了,自以为是,不懂得正法,把邪知见当作正知见。
佛法里面的邪正,那真正是「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」,邪正的辨别只是一念之间,很不容易辨别。在境界里,心地永远清净、永远慈悲就是正,失去正就是邪。印光大师教我们从诚敬入门,你们也听过很多遍,有没有做到?诚敬就是一心。对於任何人都是诚心,都是敬心,冤家对头也是诚心,也是敬心;对释迦牟尼佛、对阿弥陀佛,我们是诚心、是敬心;对饿鬼、地狱众生也是诚心,也是敬心;对我们父母,最亲爱的人,我们诚心敬心;对那些冤家对头也是诚心敬心,一心,决定不用二心,诸位果然如是修,你这一生决定成就。那个人对我好,我对他诚敬;那个人要坑我、要害我,我对他有差别,我甚至还要去报复他,那完了,谁报复谁?自家堕落,自己堕落了,你自己在菩提道上就盲修瞎练了,所以叫我们要勤断诸爱见。
讲义【乃至圆觉章中,诸障若消灭,离妄也,佛境便现前,证真也。】
本经 的作用就是「离妄证真」,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在离妄。我在香港讲《坛经 》,讲到六祖大师那个偈子,他们大众听了之后来要求,说「法师,讲得太简单了,我们希望法师能把这两首偈子详细讲一讲」,我说好。到第二天,整个时间两首偈子八句我只讲一句,你们想想我讲哪一句?「时时勤拂拭」,我只讲这一句。讲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