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  古德常說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覺是覺照,念是起心動念,不但起惡念不好,起一個善念也不好,那都是妄念。起一個惡念,你阿賴耶識裏頭造了一個惡的種子,因緣成熟這個惡種子要受果報的,要起現行的,起一個善念則有一個善的種子,也要受果報的,這個事情麻煩,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這就是製造輪回。如果你自己心裏好好檢點一下,這一天當中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,如果惡念多,惡習氣重,換句話說,來生叁途去了,他感的果報在叁途;善念多,善的力量很強,你來生叁善道受報,換句話說,你沒有辦法超越輪回,無法打破迷關。爲什麼要在境界裏起心動念?你不是叫自找苦吃嗎?佛菩薩跟我們其實沒有兩樣,他有什麼本事?他就是在境界裏不起心、不動念,所以他不造業,他不受果報。他以大慈大悲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像《楞嚴經 》裏面所講的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」,這叫大慈大悲。宗趣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。

   講義【甲八:力用殊勝。】

   這是講這一部經 ,換句話說,也就是講這種修學的理論與方法,它的作用是非常殊勝的。

   講義【已知此經 ,以圓覺真因,菩提極果,爲宗趣。】

   這兩句話說得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

   講義【未審何爲力用?】

   不知道它的力用是什麼?

   講義【此經 以離妄證真爲用。】

   這一句話就把它的作用說得清清楚楚。斷一切虛妄,證圓滿的真性,這是這部經 的作用。下面給我們解釋這一句:

   講義【承前面圓照清淨覺相而來,既能照到,本來清淨之覺相,則知世界身心,皆如空華;空原無華,病目妄見,本無所有。故曰:知是空華,即無輪轉。】

   這兩句話也是經 文,都在第一章。空花有沒有?空花有,不是沒有。如果我們眼睛有病,看到虛空當中確實它現相,好眼睛的人看不到,我們害病的眼睛看到。好眼睛的人看到蠟燭上沒東西,眼睛不好的人看到蠟燭上一層一層的圓影,燈上有沒有圓影?沒有圓影,可是害過眼病的人有這個經 驗,我害過眼病,確實有圓影。這個圓影到底有沒有?跟你說真話,非有非無。病眼看,「非無」就是有,我看到有,你好眼睛看,沒有,所以它的真相就是非有非無,這不是說模棱兩可的話,這是說出它的真相。雖然有,有是空的,有不是真的,不是真有,是假有,所以佛學的名詞叫「妙有」,「妙有、假有」皆是非有之有,也像我們的夢境一樣。

   我想在座諸位都作過夢,哪一個人沒作過夢?從來沒作過夢的人,你舉手我看看,看有沒有,我仔細的看一看,一個都沒有,可見得你們都作過夢。不作夢是功夫,古德常講「至人無夢」,佛菩薩沒有夢,凡夫都會作夢,天人也會作夢。夢境你說到底是有還是沒有?就跟此地的空花一樣。當你作夢的時候,夢境有,醒過來的時候就沒有了。你正在作大夢的時候,旁邊跟你睡在一起的,他不知道你在作夢,他看不到你的夢境。你自己作夢的時候了了分明,一覺醒來之後想想我夢裏做過什麼事情還清清楚楚,夢到些什麼人、什麼物也清清楚楚,這個境界是非有非無。我們現前的境界就像夢境一樣,爲什麼我們沒有感覺在作夢?正像你自己在作夢的時候,你作夢有沒有察覺到「我現在在作夢」?沒有,你還是把夢境當真。如果你要會用「圓照清淨覺相」,你就能見到你在作夢,就好像在夢中一下警覺到「我現在在作夢」。如果你覺察到現在在作夢那就很有趣了,叫遊戲神通,爲什麼?一切都不在乎了,碰到一只老虎要吃你,不要緊,我很慈悲,我讓你吃好了,你也不害怕,爲什麼?你曉得是夢,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在這裏面不起分別心。你不知道你在作夢,老虎要吃你,你到處躲避,嚇得一身冷汗,出來之後心還在那裏跳,不曉得那是在作夢。

   佛菩薩因爲他圓照清淨覺相,他對於宇宙人生知道得清清楚楚,一點都不迷惑,所以叫做「遊戲神通」,就這麼回事情。看你們一個個都認真,他可以隨緣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恒順衆生是隨緣,你分別,我不分別;你執著,我不執著,我又可以隨著你的分別來分別,隨著你的執著而執著,其實我自己的確沒有分別執著。你要執著這樣,好,就這樣;你要分別那樣,好,就那樣,這叫恒順衆生。隨喜當中的功德是什麼?功德就是「還照寂滅清淨覺相」,這是功德。你圓照的功力一天比一天深,境界一天比一天殊勝,這是功德,成就你自己真正的定慧。

   定慧從哪裏修?你們念過《壇經 》應該曉得,六根攝入六塵境界,了了分明是慧,如如不動是定,成就這個,這叫真正修行,你要不會這個,你搞的那一套都叫盲修瞎練。什麼叫盲修瞎練?因爲你不斷煩惱,你每天不管用什麼功夫,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一天磕叁千個大頭,勇猛精進,可是一天到晚心裏頭還是有喜怒哀樂,還是這樣放不下,那個牽腸挂肚的,你不叫盲修瞎練嗎?怎麼樣幹你都是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,只要是增長無明、增長邪見,都叫做盲修瞎練。什麼叫真正修行?妄念一天比一天少,邪知見一天比一天少,清淨心一天比一天增長,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,這叫真正修行,不管你用什麼功夫,八萬四千法門,這是總綱領,總原則。

   講義【又無明妄惑,非實有體,如夢中人,夢時非無,及至於醒,了不可得。故曰: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】

   這兩句也是第一章的經 文。

   講義【即離,是離妄;即覺,是證真。】

   『即離是離妄,即覺是證真』,離妄跟證真是同時的,從一開端就同時。譬如明鏡,一面鏡子,這面鏡子上染了灰塵,我們現在去擦這面鏡子,你拿個布擦一塊,灰塵去掉了,馬上就放光明,鏡光就現出來了,是同時的。染汙一去掉,光明就現前,再擦一點,那邊光明又現前。當然,惑不是一下就離開的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不是一下就離開的。你每天都能斷惑,每天都放光明,惑斷得愈多,光明愈大,從初發心到圓滿佛道就是這麼個樣子。這部經 就有這個作用,可是你要會才行,你要是不會,天天念《圓覺經 》還是天天起煩惱,那有什麼辦法?那就沒有用處。實在沒有辦法,我在平常的時候也教給你們大家,你們先把這部經 背過,心裏面一有妄念起來就背經 ,用這個方法代替妄念;但是這只是一個很粗淺的辦法,是個初學的辦法,是無可奈何的辦法,不是高明的辦法。高明的辦法你不會用,你用不上,你就用這個笨辦法,也有點效果,有好處,這就是用這個一念來止你的妄念。

   其實念佛也是如此,因爲佛號短,一面念佛還一面還可以打妄想,這個佛號念的就不得力,換句話說,這一句佛號壓不住妄想。你背這一部經 ,你背經 當中打一個妄想,一個字錯了,從頭再念,不准接著再念,那個不發生效果,必須從這部經 「如是我聞…信受奉行」,一部經 念下來當中一個妄想沒有,一個錯字沒有,這叫功夫,這叫讀誦,讀誦也是修行的方法。你們想想看,讀誦的目的在哪裏?目的不是記,目的是在破妄念。因爲你不讀經 的時候就起妄念,心裏念著經 就不起妄念,不打妄想,目的是在離妄證真,不是在記誦。這個跟你說明,離妄跟證真是同時。

   講義【彌勒章中,勤斷諸愛見,離妄也;便歸大圓覺,證真也。】

   證真這個事情不要挂在心裏。很多念佛人想求一心不亂,天天在想著,我怎麼還不到一心不亂?試問問,你一天到晚起妄念,你怎麼會到一心?沒有妄念就一心了。「我怎麼還不一心?」這不是妄念嗎?這個妄念就障礙你得一心,只要你有這個念頭在,你就永遠別想得一心,所以對於目的地不必去理會。我有這個目的,我要求一心不亂,但是從不理會一心不亂,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,自然會到達,古人所謂「但問耕耘,莫問收獲」,功夫到了自然就現前,你著什麼急?愈是著急,那正是古人所說「欲速則不達」。

   「彌勒章中」這兩句話,重要的是「勤斷諸愛見」,愛見是什麼?煩惱。斷煩惱重要,你在境界裏還會起煩惱,你自己就要覺悟了,我糟糕了,我怎麼會增長煩惱?順境裏面起貪愛,不得了,這個遭難了。逆境裏面生瞋恚,這個不得了,要墮地獄了。順境裏起貪愛,不得了,這是餓鬼道注冊挂號了,不去也不行。試問問有幾個修行人有這麼高的警覺心?古人說我們盲修瞎練還不服氣,你有不服氣的這個念頭那就證明你十足的盲修瞎練。你一服氣了,我果然是盲修瞎練,你還有個回頭的希望,回頭是岸。你不服氣那你根本就不回頭了,自以爲是,不懂得正法,把邪知見當作正知見。

   佛法裏面的邪正,那真正是「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」,邪正的辨別只是一念之間,很不容易辨別。在境界裏,心地永遠清淨、永遠慈悲就是正,失去正就是邪。印光大師教我們從誠敬入門,你們也聽過很多遍,有沒有做到?誠敬就是一心。對於任何人都是誠心,都是敬心,冤家對頭也是誠心,也是敬心;對釋迦牟尼佛、對阿彌陀佛,我們是誠心、是敬心;對餓鬼、地獄衆生也是誠心,也是敬心;對我們父母,最親愛的人,我們誠心敬心;對那些冤家對頭也是誠心敬心,一心,決定不用二心,諸位果然如是修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。那個人對我好,我對他誠敬;那個人要坑我、要害我,我對他有差別,我甚至還要去報複他,那完了,誰報複誰?自家墮落,自己墮落了,你自己在菩提道上就盲修瞎練了,所以叫我們要勤斷諸愛見。

   講義【乃至圓覺章中,諸障若消滅,離妄也,佛境便現前,證真也。】

   本經 的作用就是「離妄證真」,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在離妄。我在香港講《壇經 》,講到六祖大師那個偈子,他們大衆聽了之後來要求,說「法師,講得太簡單了,我們希望法師能把這兩首偈子詳細講一講」,我說好。到第二天,整個時間兩首偈子八句我只講一句,你們想想我講哪一句?「時時勤拂拭」,我只講這一句。講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