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本有的。換句話說,成佛是真的,是本有的,信心才能夠堅定,才能夠清淨,清淨的信心,這是講信成就,這一點是了不起的功德。有信心什麼事情都會有成就,沒有信心這修學就很困難。
講義【文殊請問:如來因地法行。世尊首告之曰:「有大陀羅尼門,名爲圓覺」。梵語陀羅尼,此雲總持。能總一切法,能持無量義,即是圓覺。】
『文殊請問:如來因地法行』,這在第一章是一個主要的問題。問如來,如來是佛,就是請教佛,您是修什麼法門成佛的?「如來因地法行」,法是方法,行是修行,您是用什麼方法修行成佛?『世尊首告之曰』,最初跟他講,答覆他的,『有大陀羅尼門,名爲圓覺』。陀羅尼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『總持』。『能總一切法,能持無量義』,他修的是個總持法門,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總綱。他掌握到所有修行的總綱領,這個總綱領是什麼?就是『圓覺』,圓滿大覺。我們修行不知道綱領的所在,沒有辦法掌握到,誰能掌握到這個綱領他必定成佛,而且很快的成佛。那麼問問我們,能不能掌握這個綱領?但是諸位要想想,圓滿大覺是什麼?就是圓滿的根本智與後得智,我這樣說大家更容易體會。你要想掌握到圓滿的大覺,你要修定,你要修戒,因爲圓滿大覺就是圓滿的智慧,慧從哪裏來?從定來的。
在念佛法門裏面說,「圓覺」就是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是甚深的禅定,是楞嚴大定,它裏面所生的智慧就是「圓覺」。我們念佛有幾個人目標是在理一心不亂?念佛要怎麼念法?這都是問題,決不是盲修瞎練可以成就的,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留意。所以叫你要老實念佛,什麼叫老實?一天到晚心無二用就叫老實,想東想西就不老實,如果裏面還有是非人我那就造罪業。固然同居土裏面所講帶業往生,諸位要記住,那是帶業習的種子,不帶現行,古人所講的帶舊業不帶新業,現在正在造的這個不能帶,換句話說,勢必要斷惡修善,不帶新業,你才能夠定得下來。你這個新業天天還在造,你的一心怎麼能得到?唯有新業不造,心慢慢才定下來,才能到一心不亂,到一心了,智慧就現前。
諸位要是能掌握到這個大綱領,是什麼時候?得理一心不亂之後。剛才跟大家講了,這部經 是佛爲大菩薩所講,換句話說,聽衆、當機者都是理一心不亂的人。我們要想能夠掌握到這個圓覺,一生成佛,先求理一心不亂,但是要想求理一心不亂,先求事一心不亂,要想得事一心不亂,先求功夫成片,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往上提升。譬如我想得博士學位,先要拿一個碩士學位,我想要一個碩士學位,先要大學畢業,要大學畢業那我先得要中學畢業,要中學畢業,我先得要小學畢業,你才曉得從哪裏做起。我們今天要緊的是從老實念佛做起,才能有成就。我們講堂裏面所講的一切經 論都是斷疑起信,幫助你建立信心,破除你的疑惑,這是最低的目的,指出一條修行的道路。這個地方說明大陀羅尼門就是圓覺。
講義【如來藏心,有此功能。】
「此心」就是講『如來藏心』,就是真心,理一心不亂就是真心。
講義【此心「流出一切,清淨真如,菩提涅槃,及波羅蜜,教授菩薩」。】
這幾句話就是圓覺。『清淨真如』是圓覺之體,『菩提涅槃』是圓覺之相,無量無邊波羅蜜門是圓覺之用,這四句就是解釋圓覺,拿這個來教授諸菩薩。
講義【此經 亦從如來藏心之所流出,故以如來藏爲體。其體性深遠,非大乘智慧不能解悟。】
這是將經 體提示出來,曉得這部經 從什麼地方流出來的,你才曉得它的寶貴與價值。好像你得了一個寶石,你曉得這個寶石是從哪裏來的,你才知道它的貴重,這叫識貨。這部經 典是從真心理體流露出來,這是最極尊重的寶典。
講義【甲五:能诠教體。】
前面所講的是所诠的性體,這裏講的是能诠的教體。這麼甚深的道理,理曉得了,根源曉得了,用什麼方法來表達?佛在世的時候以音聲來表達,就是言語,佛用言語把甚深之理說出來。佛滅度之後,這些弟子把佛所講的記錄下來,那就是文字,文字爲教體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前面所講的體性是真體,真正之體,這個地方只是講傳遞方法工具之體,用文字這個工具傳遞給後人、傳遞給遠方。
講義【已知此經 ,體性甚深,未審何爲教體?《楞嚴經 》雲: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】
這就是我們這個地區,娑婆世界衆生耳根最利,你一說他就能聽清楚,他就能開悟,你給他看,他看不清楚,他一聽他會開悟。當然也有例外,也有眼根很利的,你講半天他還聽不清楚,你給他看看他就明白。可是的確大多數人耳根利,你給他看,看不清楚,你給他講他會聽清楚。
講義【釋迦牟尼佛在世,以音聲語言而作佛事。】
『佛事』是指教學,不是指念經 。今天我們很多人以爲念經 叫佛事,那是錯誤的,佛經 裏面所講的佛事全都是教學。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還沒有給人念經 ,念經 追悼超度都是後起的。
講義【則聲爲教體。】
佛在世的時候,最主要教學的依據就是言語音聲。
講義【如來滅後。】
佛不住在世,佛的音聲當然不能存在。
講義【紙墨之教,則以名、句、文爲教體。】
這就是講經 典,把佛過去所講的統統記錄下來編寫成經 典。經 典的內容,它的組合,『名』是名詞,我們今天講法相名詞,「如來」是一個名詞,「陀羅尼」也是個名詞,「圓覺」也是個名詞。『句』是句子,一個完整的句子代表一個意思,叫人聽了之後,他心裏能理解,懂得意思,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。『文』是指單字,爲名與句之所依,印度佛典中之文法用語,文指字母,與我國之書法文字不同。實際上中國字是由許多筆劃組織成的,我們寫一個「叁」字就曉得它有叁劃,所以「文」,可以看作是一劃、一點,這叫文。「句」是由「文」組合而成,它不是一個單字,「名」則是一個單字,一個單字也能代表一個意思,那麼它也叫做「名」。
講義【此但略說。】
這是略微解釋。
講義【而聲、名、句、文,但是能诠。】
它是工具,它一定要表達如來所證的理體,才能稱之爲經 ,稱之爲經 教,否則的話,我們每天看的報紙雜志,那不能稱經 ,但是你不能說它不是『名、句、文』,它的確是「名、句、文」,但是它所載的不是道。中國古人常講「文以載道」,載道的那個文,就稱之爲經 典,稱之爲教體。
講義【若無所诠之義,不成教體。】
如果不是載道之文,不能稱之爲教體。
講義【故必通攝所诠,文義相隨,而爲教體。】
文隨義,義隨文,佛法裏一切經 典都是這樣,文義相隨。
講義【圭峰大師,以能诠教體,略作四門。】
『圭峰』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,就是宗密大師,他是以《華嚴》經 義來解釋《圓覺經 》,《圓覺經 》當然也就跟《華嚴經 》一樣了,《圓覺經 》是小《華嚴經 》,《華嚴經 》叫大《圓覺經 》。從他以後,曆代所有講《圓覺經 》、注《圓覺經 》的,都不能超過圭峰大師的注疏。圭峰大師《圓覺經 》的注解,等於說以後一切人講《圓覺》、注《圓覺》那個範圍、那個根本,不能離他的根本。就像賢首大師注《大乘起信論》一樣,《大乘起信論》有多少注解,哪一個注解能脫離賢首大師的《疏》?我們講堂裏選用的本子,慈舟法師的講義,可是慈舟法師講義裏面的科判全是賢首國師的,換句話說,拿賢首大師的講義來講而已。《圓覺經 》也是如此,曆代注講的人都是拿著圭峰大師注解的本子來講解而已,這就說明圭峰大師的《圓覺經 》注疏,是《圓覺經 》裏面第一權威的注解。他注的很多,有《圓覺經 大疏》、《略疏》、《略疏之鈔》、《大疏之鈔》,一共有六種。他的老師就是清涼大師,清涼一生專攻《華嚴》,圭峰大師畢生的精力專攻《圓覺》。
在教體裏面,清涼是作十門來解釋,這是《華嚴經 》裏。他把十門歸納爲四門,『略作四門』,來講解《圓覺經 》。
講義【第一、隨相門:以聲、名、句、文,通攝所诠。】
第一是『隨相門』,『以聲、名、句、文,通攝所诠』,就是前面講文義相隨,文隨於義,義隨於文,這就是隨相門。
講義【第二、唯識門:以若文若義,皆是識心所現。】
第二是『唯識門』,這個意思就更深一層。『文』也好,『義』也好,無不是唯識所現。「文、義」從哪裏來?文是唯識所變,是唯識裏面,我們不要說太深,我們以百法來說,是唯識裏面的色法,義屬於心法,所以是唯識所變現的。
講義【第叁、歸性門:性是真如妙性,以識心無體,體即真如。】
第叁『歸性門』,更深,比唯識的意思還要深,爲什麼?「隨相門」裏面,世間教學可以包括在裏頭,因爲它也文隨於義,義隨於文,我們世間所有書本、教科書統統能包。可是第二個「唯識門」就不行,世間有許許多多包不進去,但是它能包括小乘,能包括大乘裏面的權教,那是決定沒有問題。如果在大乘法裏面轉八識爲四智,那就到第叁門,就到「歸性門」。歸性門,這是講明心見性,那就是實相,一切大乘了義的經 典都是從這一門流露出來。『性是真如妙性,以識心無體,體即真如』,所以轉八識成四智就到這個境界,這個是一切大乘教的教體。
講義【第四、無礙門:以隨相屬境,唯識屬心,合之則成心境無礙。前二門屬事,第叁屬理,合之則成理事無礙,故以無礙爲教體。】
第四是『無礙門』,講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是講到最高的地步。『以隨相屬境,唯識屬心,合之則成心境無礙。前二門屬事,第叁門屬理』,隨相跟唯識都是事,歸性這是理,『合之則成理事無礙,故以無礙爲教體』,如果把叁門統統都合起來,那是理事無礙。那就是《華嚴經 》裏面所講的四無礙法界,四無礙法界就是一真法界。
講義【此經 圓覺,即如來藏妙真如性,應屬歸性門。又普眼章,根、塵、識等,一一清淨不動,遍滿法界,無壞無雜,則成事事無礙法界,應屬無礙門。此經 應以歸性無礙爲教體。】
『此經 圓覺』,就是『如來藏妙真如性』,應該屬於『歸性門』。在普眼菩薩一章裏面說,『根、塵、識等,一一清淨不動,遍滿法界,無壞無雜』,這就成『事事無礙法界』,這是講到最高的。『此經 應以歸性無礙爲教體』,這是說明表達教學的教體。前面性體是講理體,這個是教體。教體著重在教學上,性體是理論依據上,五重玄義把這兩段列成一段,就是「顯體」;十門開啓把它展開爲兩段,一個是性體,一個是教體。
下面這一段就是要討論這部經 應當什麼樣根性的人、什麼程度的人來學,就好像學校教務主任排課程一樣,這個課程應該排在哪一個年級、哪一個學程,什麼樣的程度好學這個課程,這就是排課程了,排課程要看學生的程度來給他排列。
講義【甲六:所被機宜。已知此經 能诠教體,未審所被何機?蓋衆生根機不一,教不對機,不能成益,機不對教,亦不得益,務必機教相當,方成法益。】
衆生的根性不相同,程度也不一樣,『教不對機,不能成益』,教學如果不適合學生的程度,得不到利益。這幾天在電視、報紙上,諸位一定看到,國中叁年級的學生好可憐,原因在哪裏?課程不合理。記者去采訪,問幾個國叁的學生,爲什麼要念書?他不曉得,有一個說念書是爲考試的,這真是笑話。不念書,我看小朋友都活活潑潑的,這一念都念成呆頭呆腦。而且一個國中學生,晚上念書要念到十一、二點鍾,這成什麼話?你去念念朱熹的《四時讀書樂》,讀書是個樂事,現在讀書變成苦事,苦不堪言,真是顛倒。我不曉得現在的教育如何,我們那個時候念書的確是很快樂,讀書真是一個人一生的黃金時代,決定沒有什麼考試壓力,沒有這個情形,功課也沒有那麼多,晚自修的時間也只有一個小時,所以讀書真是快樂輕松。聰明一點的人考試真的不必要讀書,考試之前十分鍾把書翻一翻決定及格沒有問題,你說那個書念得怎麼不自在!哪裏像現在念書念得這麼苦?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,功課很輕松,叁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圖書館看課外讀物,換句話說,應付學校功課叁分之一足夠了,怎麼不自在!現在全力以赴,晚上還要忙到十一、二點鍾,苦事,真正可憐。所以教不對機,不能得利益。『務必機教相當』,「機」就是根機、程度,與教科書要相當,這才能夠有利益。
講義【但此經 收機最廣,有正有兼。】
這部經 很特別。學生有正課生,『兼』是旁聽生,有旁聽生,我們沒有正課生的資格,旁聽生有資格,可以作旁聽生。
講義【經 雲:是經 名爲頓教大乘,頓機衆生,從此開悟。】
這是正課學生,《圓覺經 》一聽,他就開悟,他能夠得真正受用。經 上又說:
講義【亦攝漸修,一切群品。】
這就是旁聽,任何人都可以旁聽,也能得一點好處。
講義【譬如大海,不讓小流,乃至蚊虻,阿修羅,飲其水者,皆得充滿。如是則知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被此圓頓教法一熏,但得聽聞,無不獲益。】
所謂「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」,道理就在此地。大乘佛法,縱然我們根性很劣很鈍不能開悟,千萬不要說這部經 太深我聽不懂,我不要聽了,那這是你自己舍棄了,你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。聽不懂也聽,聽得懂更好,聽不懂薰習,有這個功德。一部經 典多多少少你會懂得幾句,那幾句對你就很有受用,何況在講的時候總是盡量牽就聽衆的根機,這是講經 一定的原則。因爲講經 講給誰聽的?我們不是講給等覺菩薩聽,不是講給理一心不亂的人聽,是講給大家聽的,那麼當然一定要大家都能得到一點受用。
講義【宿根深者悟入,淺者信解,都無宿種者,亦得聞熏,而成圓頓種性。】
這句話對我們來講是莫大的安慰。
講義【如華嚴食金剛之喻。此經 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。】
如《華嚴經 》所講『食金剛』的比喻,金剛雖然很少,你吃了它不會化的,它永遠存在,『此經 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』,就是這個意思。唯有圓頓大法才能成佛,如果我們沒有圓頓大法的薰修,我們怎麼能理解圓頓大經 ?所以薰修比什麼都重要。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