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七集

  大方廣圓覺經   (第七集) 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8-07

   請看第九頁,別因緣第八段:

   講義【八、爲示窮盡四相故。】

   這個地方所講的『四相』跟《金剛經 》說的是一樣,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。

   講義【一切衆生,未除四相,不成菩提。】

   這句話要記住。『菩提』就是覺,換句話說,如果你沒有離開『四相』,你就不是真正的覺悟,佛法裏面講正覺,正覺你沒有。正覺實在講是指阿羅漢,菩薩是正等正覺,佛是無上正等正覺,那麼就是小乘境界都不能夠達到。在圓教菩薩來講,正覺位是在七信菩薩,十信位裏面的第七信,他是四相除了,在斷證功夫上等於小乘阿羅漢,可是在智慧上來說,比小乘阿羅漢高得多,他心量大,是小乘羅漢所不能比。所以這一句我提醒大家,就是真正要求正覺,我們念佛要求一心,一定要破四相。下面這再給我們解釋:

   講義【四相有二:一、迷識四相。】

   另外一種是「迷智四相」,可見得只要有四相都是迷。『迷識四相』,這是凡夫。

   講義【依第六識,枝末無明所起,能障小乘涅槃,不出分段生死。】

   這幾句話就說明六道凡夫都在這個範圍之內,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回。念佛人這四相要是重的話,就是執著要是重的話,障礙你往生。不能斷,修其他法門簡直就是沒辦法,修淨土法門就是帶業往生,還有這麼一線希望,沒有斷掉。沒有斷掉怎麼樣?要有理智能把它控製住,換句話說,最重要的是在臨命終那一刹那不能起現行,如果在臨命終一刹那當中起現行,這四相要是出來,帶業也不能往生,你就隨業流轉,所以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。因此佛門裏頭很注重修福報,福報大的人臨命終他心不顛倒,心不顛倒就是理智能控製得了四相,他可以帶業往生。

   我們講到曆史上,像張善和一生殺牛,是個屠戶,臨命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,他看到許多牛頭人來討命,這是地獄相現前。這個人總算是善根深厚,我們不能看他這一世,他多生多劫之前在佛門裏面必定有深厚的善根福德,他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他看到這些境界相現前的時候,他就叫他太太趕快給我找出家人來救命。太太給他請了法師,法師就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,他什麼都來不及了,法師給他一把香拿在手上,拼命念阿彌陀佛,念了沒幾聲,他說牛頭人不見了,佛來接引他,他往生了。這樁事情是很不平常,有些人看到這個公案,好像佛門不太公平,一生做惡事,臨命終時他還能往生,有些人一生做善事到後來還顛倒、還墮落,似乎是不公平。這是什麼?你看這一生、這一世,你覺得不公平,因果通叁世,如果你再看他前世,看他多生多劫之前,那你就服氣,沒話說。

   像《法華經 》裏面,釋迦牟尼佛度一個人,有一個人想跟佛出家,佛叫這些阿羅漢來看這個人有沒有善根出家,在佛的會下出家要有善根,過去生中沒有善根就沒辦法出家。這些阿羅漢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,過去一世一世,他能看五百世,這些阿羅漢一看,五百世都沒有善根,怎麼能出家?佛告訴大家:他在無量劫以前是個樵夫,上山砍柴遇到老虎,老虎要吃他,他沒辦法,爬到樹上,念了一聲「南無佛」,就這一句南無佛,今天在我會下成熟。無量劫以前的事情,在五百世之前,所以阿羅漢看不出來。所以這個事情要從多生多劫去看他的宿因,不是現前就能斷定一切,現前因緣不能斷定一切。佛法裏面決定是平等的、是公平的,沒有一絲毫的偏袒,所以學佛,佛教我們要明理。

   心不顛倒是大福報,一心不亂是大善根,一心不亂必定心不顛倒,心不顛倒未必一心不亂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我們縱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亂,應當有福報要到臨命終時求一個心不顛倒,這個時候就有能力自在的去往生。不顛倒就是覺,顛倒就是迷。迷了就沒有選擇的地步,就隨業流轉,不迷就可以選擇,十法界你就有能力去選擇,我們可以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,到那個時候才真正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。「迷識四相」是煩惱障,「迷智四相」是所知障。

   講義【二、迷智四相,依第八識,根本無明所起,能障無上菩提,不盡變易生死。】

   這是說所知障的作用。大乘菩薩法有五十一個階級,就圓教來講,十信位兩種障都有,煩惱障、所知障都有,識與智都迷。七信位斷了見思惑,識不迷,但是還迷智,要到等覺才能把這個事情斷盡,完全舍離,變易生死就盡了,才能圓滿「無上菩提」,無上菩提是大乘圓教如來果地上的德稱。底下引經 裏一句話:

   講義【佛告淨諸業障。】

   佛告淨諸業障菩薩。淨諸業障,迷識、迷智這是根本的業障,這是業障的根本。所以在佛法修學裏面,事修目的是破迷識四相,理觀是要破迷智四相。嚴格的說,這兩種障礙有密切不可分的關系,不可以誤會煩惱障只障涅槃不障菩提,一樣障菩提,所知障只障菩提不障煩惱,所知障一樣也障煩惱,因此兩種都得要斷。可是我們哪一種障重,功夫可以多下在某一方面,這個行,一個爲主,一個爲助,就是兩種障都要斷,因爲它們有連帶關系。經 上說:

   講義【一切衆生,從無始來,妄想執有我、人、衆生及與壽命。】

   這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執著,是不是事實?不是事實,是妄想。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全是妄想;如果你不執著,那都沒有。這個東西從哪裏來?是從執著裏頭生的。不執著,沒有!不要說是六道裏一切衆生,就是權教、二乘都不例外,由此可知,這種執著是病根的所在。佛講:

   講義【由此不能入清淨覺。】

   以念佛人來說,不能得一心不亂;禅家的話說,不能明心見性。

   講義【此示迷識四相,又明修行所證,便生證、悟、了、覺,四種法執,此示迷智四相。】

   我們在佛法修學裏面,如果執著自己有修有證、有覺有觀,你念佛的時候,有念有佛,又有一心不亂,還有心不顛倒,麻煩大了,爲什麼?對這些東西一生起分別執著,叫法執,雖然不是迷識,是迷智,變成所知障。所以經 論裏頭一再告訴我們說聽的原理原則,所謂「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」。聽不聽?聽。什麼叫無聽?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樣才能開悟。讀經 執著經 文,聽經 執著言語,都變成法執,都是迷智四相。佛法的目的是叫我們破迷開悟,結果我們還是在迷關裏面永遠不能超越。經 看得愈多,迷智迷得愈深,聽得愈多迷得愈深,你幾時能開悟?沒有開悟的指望。所以,說聽不能不講求。爲什麼佛法裏叫你求明師?明師他高明在哪裏?叫你不執著,高明在此地;如果教你執著,麻煩大。叫你背誦經 文,背誦注解,但是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,這個老師是高明。如果目的是叫你博學多聞,記得愈多愈好,將來你講經 材料才豐富,引經 據典隨手拈來毫不費事,這樣的教學就是增長迷智,那個錯了,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。

   佛法叫你看經 ,叫你天天看,幾時看到經 上一個字都沒有了,你就開悟了,叫你天天聽經 ,幾時聽的時候沒有音聲了,那你也開悟了。你現在聽經 ,還曉得我在這裏講什麼,你心裏還在那裏分別,這不行,這是你增長迷智。諸位要曉得,讀經 、背誦經 典、背誦注解是修戒定慧,你在這裏聽經 又何嘗不是修戒定慧?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。在這裏聽一個半鍾點經 ,就是修一個半鍾點的戒定慧,這叁個同時都修,這就叫真會聽了,這樣聽經 會開悟。那你要問:什麼時候才開悟?各人根性不相同,迷得重的開悟比較慢,迷得淺的開悟比較快。總而言之,如果你是用這種方法來聽經 、來讀誦,你一定會開悟。那麼你聽我說了,你又把它記住,天天聽,天天在看,我怎麼還不開悟?給你說,你開不了悟,爲什麼?你又迷在這裏頭,你怎麼會開悟?幾時把開悟這個事情也忘了,你就真開悟。

   講義【二種四相顛倒窮盡,乃入如來清淨覺海。佛爲示窮盡四相,故說此經 。】

   『二種四相顛倒窮盡』,二種四相都是顛倒錯亂,幾時窮盡、斷盡,『乃入如來清淨覺海』,斷盡,斷盡就成佛了。佛爲了開示窮盡四相,故說此經 。

   講義【九、爲示四病應離故。四病者:作、任、止、滅,是也。此四本來是藥,執藥又複成病矣。】

   這幾句話諸位特別要把它記住,爲什麼?『作、任、止、滅』是修行的方法,方法執著不得,你要是執著了,執著就變成病,所以佛法要從大原則上說,無非是破執著而已,執著破了,佛道就成。執著真難破,實在是難破。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:

   講義【以此四者,藥病雙通,執之,能爲入道障緣,即是病;不住,則爲進修方便,可爲藥。】

   『以此四者,藥病雙通』,可以說它是藥,可以說它是病。執著它,『能爲入道障緣』,就是病。你不執著,『不住』,心不安住在這上面,『則爲進修方便,可爲藥』。這個在佛法修學上,只不過舉一個例子來說,懂得這個原理原則,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不如是?每一個法門都是藥,每一個法門也都是病,執著就是病,不執著那是我們的進修方便。就以大綱來說,諸佛所說一切法不外乎戒定慧,戒與定你要是執著就變成煩惱障,慧要執著就變成所知障,你要是不執著,不執著那它是藥,戒定慧有很大的功用,這就是說明,要去用它,又不可以執著它,這才是佛法。你不用它,那你墮在無明裏頭;用而執著,則墮在邪見。佛教給我們用而不住,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功夫、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,所以是住不得,執著不得。

   講義【又四者互爲藥病。】

   「作」是造作,「止」是不造作、不作,「任」是隨緣,「滅」是把它斷滅。止、作是一對,任、滅是一對,這是舉出兩對綱領來說。

   講義【以作則止治,止則作治。】

   這是講『互爲藥病』。譬如造作惡業,佛教給我們禁戒,就是不殺生,不殺生這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