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(第七集)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9-08-07
请看第九页,别因缘第八段:
讲义【八、为示穷尽四相故。】
这个地方所讲的『四相』跟《金刚经 》说的是一样,「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」。
讲义【一切众生,未除四相,不成菩提。】
这句话要记住。『菩提』就是觉,换句话说,如果你没有离开『四相』,你就不是真正的觉悟,佛法里面讲正觉,正觉你没有。正觉实在讲是指阿罗汉,菩萨是正等正觉,佛是无上正等正觉,那么就是小乘境界都不能够达到。在圆教菩萨来讲,正觉位是在七信菩萨,十信位里面的第七信,他是四相除了,在断证功夫上等於小乘阿罗汉,可是在智慧上来说,比小乘阿罗汉高得多,他心量大,是小乘罗汉所不能比。所以这一句我提醒大家,就是真正要求正觉,我们念佛要求一心,一定要破四相。下面这再给我们解释:
讲义【四相有二:一、迷识四相。】
另外一种是「迷智四相」,可见得只要有四相都是迷。『迷识四相』,这是凡夫。
讲义【依第六识,枝末无明所起,能障小乘涅槃,不出分段生死。】
这几句话就说明六道凡夫都在这个范围之内,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。念佛人这四相要是重的话,就是执著要是重的话,障碍你往生。不能断,修其他法门简直就是没办法,修净土法门就是带业往生,还有这么一线希望,没有断掉。没有断掉怎么样?要有理智能把它控制住,换句话说,最重要的是在临命终那一刹那不能起现行,如果在临命终一刹那当中起现行,这四相要是出来,带业也不能往生,你就随业流转,所以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。因此佛门里头很注重修福报,福报大的人临命终他心不颠倒,心不颠倒就是理智能控制得了四相,他可以带业往生。
我们讲到历史上,像张善和一生杀牛,是个屠户,临命终的时候地狱相现前,他看到许多牛头人来讨命,这是地狱相现前。这个人总算是善根深厚,我们不能看他这一世,他多生多劫之前在佛门里面必定有深厚的善根福德,他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,他看到这些境界相现前的时候,他就叫他太太赶快给我找出家人来救命。太太给他请了法师,法师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,他什么都来不及了,法师给他一把香拿在手上,拼命念阿弥陀佛,念了没几声,他说牛头人不见了,佛来接引他,他往生了。这桩事情是很不平常,有些人看到这个公案,好像佛门不太公平,一生做恶事,临命终时他还能往生,有些人一生做善事到后来还颠倒、还堕落,似乎是不公平。这是什么?你看这一生、这一世,你觉得不公平,因果通三世,如果你再看他前世,看他多生多劫之前,那你就服气,没话说。
像《法华经 》里面,释迦牟尼佛度一个人,有一个人想跟佛出家,佛叫这些阿罗汉来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出家,在佛的会下出家要有善根,过去生中没有善根就没办法出家。这些阿罗汉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,过去一世一世,他能看五百世,这些阿罗汉一看,五百世都没有善根,怎么能出家?佛告诉大家:他在无量劫以前是个樵夫,上山砍柴遇到老虎,老虎要吃他,他没办法,爬到树上,念了一声「南无佛」,就这一句南无佛,今天在我会下成熟。无量劫以前的事情,在五百世之前,所以阿罗汉看不出来。所以这个事情要从多生多劫去看他的宿因,不是现前就能断定一切,现前因缘不能断定一切。佛法里面决定是平等的、是公平的,没有一丝毫的偏袒,所以学佛,佛教我们要明理。
心不颠倒是大福报,一心不乱是大善根,一心不乱必定心不颠倒,心不颠倒未必一心不乱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我们纵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乱,应当有福报要到临命终时求一个心不颠倒,这个时候就有能力自在的去往生。不颠倒就是觉,颠倒就是迷。迷了就没有选择的地步,就随业流转,不迷就可以选择,十法界你就有能力去选择,我们可以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去往生,到那个时候才真正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。「迷识四相」是烦恼障,「迷智四相」是所知障。
讲义【二、迷智四相,依第八识,根本无明所起,能障无上菩提,不尽变易生死。】
这是说所知障的作用。大乘菩萨法有五十一个阶级,就圆教来讲,十信位两种障都有,烦恼障、所知障都有,识与智都迷。七信位断了见思惑,识不迷,但是还迷智,要到等觉才能把这个事情断尽,完全舍离,变易生死就尽了,才能圆满「无上菩提」,无上菩提是大乘圆教如来果地上的德称。底下引经 里一句话:
讲义【佛告净诸业障。】
佛告净诸业障菩萨。净诸业障,迷识、迷智这是根本的业障,这是业障的根本。所以在佛法修学里面,事修目的是破迷识四相,理观是要破迷智四相。严格的说,这两种障碍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,不可以误会烦恼障只障涅槃不障菩提,一样障菩提,所知障只障菩提不障烦恼,所知障一样也障烦恼,因此两种都得要断。可是我们哪一种障重,功夫可以多下在某一方面,这个行,一个为主,一个为助,就是两种障都要断,因为它们有连带关系。经 上说:
讲义【一切众生,从无始来,妄想执有我、人、众生及与寿命。】
这是一种非常坚固的执著,是不是事实?不是事实,是妄想。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全是妄想;如果你不执著,那都没有。这个东西从哪里来?是从执著里头生的。不执著,没有!不要说是六道里一切众生,就是权教、二乘都不例外,由此可知,这种执著是病根的所在。佛讲:
讲义【由此不能入清净觉。】
以念佛人来说,不能得一心不乱;禅家的话说,不能明心见性。
讲义【此示迷识四相,又明修行所证,便生证、悟、了、觉,四种法执,此示迷智四相。】
我们在佛法修学里面,如果执著自己有修有证、有觉有观,你念佛的时候,有念有佛,又有一心不乱,还有心不颠倒,麻烦大了,为什么?对这些东西一生起分别执著,叫法执,虽然不是迷识,是迷智,变成所知障。所以经 论里头一再告诉我们说听的原理原则,所谓「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」。听不听?听。什么叫无听?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样才能开悟。读经 执著经 文,听经 执著言语,都变成法执,都是迷智四相。佛法的目的是叫我们破迷开悟,结果我们还是在迷关里面永远不能超越。经 看得愈多,迷智迷得愈深,听得愈多迷得愈深,你几时能开悟?没有开悟的指望。所以,说听不能不讲求。为什么佛法里叫你求明师?明师他高明在哪里?叫你不执著,高明在此地;如果教你执著,麻烦大。叫你背诵经 文,背诵注解,但是他的目的是在修戒定慧,这个老师是高明。如果目的是叫你博学多闻,记得愈多愈好,将来你讲经 材料才丰富,引经 据典随手拈来毫不费事,这样的教学就是增长迷智,那个错了,那是世间法不是佛法。
佛法叫你看经 ,叫你天天看,几时看到经 上一个字都没有了,你就开悟了,叫你天天听经 ,几时听的时候没有音声了,那你也开悟了。你现在听经 ,还晓得我在这里讲什么,你心里还在那里分别,这不行,这是你增长迷智。诸位要晓得,读经 、背诵经 典、背诵注解是修戒定慧,你在这里听经 又何尝不是修戒定慧?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在这里听一个半钟点经 ,就是修一个半钟点的戒定慧,这三个同时都修,这就叫真会听了,这样听经 会开悟。那你要问:什么时候才开悟?各人根性不相同,迷得重的开悟比较慢,迷得浅的开悟比较快。总而言之,如果你是用这种方法来听经 、来读诵,你一定会开悟。那么你听我说了,你又把它记住,天天听,天天在看,我怎么还不开悟?给你说,你开不了悟,为什么?你又迷在这里头,你怎么会开悟?几时把开悟这个事情也忘了,你就真开悟。
讲义【二种四相颠倒穷尽,乃入如来清净觉海。佛为示穷尽四相,故说此经 。】
『二种四相颠倒穷尽』,二种四相都是颠倒错乱,几时穷尽、断尽,『乃入如来清净觉海』,断尽,断尽就成佛了。佛为了开示穷尽四相,故说此经 。
讲义【九、为示四病应离故。四病者:作、任、止、灭,是也。此四本来是药,执药又复成病矣。】
这几句话诸位特别要把它记住,为什么?『作、任、止、灭』是修行的方法,方法执著不得,你要是执著了,执著就变成病,所以佛法要从大原则上说,无非是破执著而已,执著破了,佛道就成。执著真难破,实在是难破。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:
讲义【以此四者,药病双通,执之,能为入道障缘,即是病;不住,则为进修方便,可为药。】
『以此四者,药病双通』,可以说它是药,可以说它是病。执著它,『能为入道障缘』,就是病。你不执著,『不住』,心不安住在这上面,『则为进修方便,可为药』。这个在佛法修学上,只不过举一个例子来说,懂得这个原理原则,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不如是?每一个法门都是药,每一个法门也都是病,执著就是病,不执著那是我们的进修方便。就以大纲来说,诸佛所说一切法不外乎戒定慧,戒与定你要是执著就变成烦恼障,慧要执著就变成所知障,你要是不执著,不执著那它是药,戒定慧有很大的功用,这就是说明,要去用它,又不可以执著它,这才是佛法。你不用它,那你堕在无明里头;用而执著,则堕在邪见。佛教给我们用而不住,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功夫、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,所以是住不得,执著不得。
讲义【又四者互为药病。】
「作」是造作,「止」是不造作、不作,「任」是随缘,「灭」是把它断灭。止、作是一对,任、灭是一对,这是举出两对纲领来说。
讲义【以作则止治,止则作治。】
这是讲『互为药病』。譬如造作恶业,佛教给我们禁戒,就是不杀生,不杀生这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