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止,「不」就是止。众生造作杀业,佛叫你不杀生,『以作』,因为你有「作」,举出杀生,你在这里造作,佛就用「止」,用不杀生来对治你这个病,用这个来治病。譬如止,你不作,不作怎么样?得用作来对治。菩萨戒里我们举一条来说,法师讲经 ,你受了菩萨戒,你就要来听经 ,你不来听经 ,偷懒了,佛说你一定要来听,你要不来听经 就犯戒。经 里面讲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 ,你不去听就犯了菩萨戒。这部经 我已经 听了好多遍,听了好多遍还要去听,为什么?做影响众,使这个道场人数多显得法缘殊胜,影响别人来听。如果人家到那里一看,稀稀落落几个人,这法师讲的大概没什么了不起,人家不来听;如果人都挤得满满的,纵然讲得不好,这大概很了不起,这么多人来听,外头人都来听,这叫做影响众。所以戒律有这样限制。菩萨戒多半讲「作持」,一定要你作的,才叫做持戒。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沙弥戒跟五戒都是「止持」,都是禁止的。这是我们举例来说。

   讲义【任则灭治,灭则任治。】

   诸位想想前两句的意思就明白了。

   讲义【故告普觉当知。】

   佛告诉普觉菩萨。

   讲义【欲求善知识,应当求正见,心远二乘者,法中除四病。佛为示四病应离,故说此经 。】

   其实说来,佛教给我们在一切法门里面不应该执著。一切法门,离不开「止、作、任、灭」这四个原则。

   讲义【十、为示真修实证故。】

   我们看到这个小标题,也就晓得这个重要,真正修行要实实在在去证果,佛为这桩事情给我们说《圆觉经 》。

   讲义【此经 文殊创问。】

   这个在表法的意思里面也非常奇特,因为这是大乘了义经 典。文殊,菩萨众里面他所表演的是智慧第一,过去世曾经 为七佛之师,这是倒驾慈航而来。没有大智怎么能够发起这部大经 ?没有大智怎么能够信解?没有大智又如何能够证入?所以第一会是文殊菩萨会,第二会是普贤菩萨会,你一看,这个法会就殊胜,大智大行。这一开端,文殊菩萨提出的问题:

   讲义【如来本起因地发心。】

   这个问题大。『本』是根本,『起』就是发起、起动,就是起了这个念头。你在最初根本,就是第一念,你发心修菩萨道、成佛,这个心是什么心?直截了当问成佛的修因,你成佛,你发的是什么心?你怎么成佛的?

   讲义【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。】

  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能够成佛,就是用这个做为本修因,就是他的「本起因地发心」,他就发这个心,『圆』是圆满,『照』是般若观照,照见,圆满的智照,照的是什么?『清净觉相』。所以我们要晓得自己的病根在哪里。说到「圆照」,用的什么心?用的是真心。不是真心就不圆,唯有真心是圆的,是圆满的。真心是什么?没有妄心,因为妄心是有界限的,不圆满,妄心里面有四相,有人有我就有界限,怎么会圆满?真心里面没有是非人我,真心是平等的,妄心是不平等。真心的作用叫圆照,妄心的作用叫见闻觉知,在眼叫见,在耳叫闻,在鼻叫嗅,在舌叫尝,这是有分别、有执著。

   这个事情就是在论如何用心,你要问佛怎么成佛的?佛就是用真心。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?我们一天到晚用妄心。佛,觉而不迷,我们是迷而不觉,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。觉而不迷,无论你修哪个法门都是菩萨道,迷而不觉,不管你修哪个法门,没有办法超越轮回。由此可知,方法不重要,用心重要,你用的什么心。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,可见得愈是高级愈是了义,完全在心法上,为什么?心清净则境界清净。你没有能够看到清净相,是因为你自己的心不清净,心净则身净,身净则境界净,所以十方如来自住常寂光净土,自住一真寂灭的境界,无有一法不清净寂灭,这是诸佛的境界。所以我们凡夫迷了四相,把自己圆照清净觉相变成三细六粗十法界依正庄严,变成这个东西,於是境界里有善有恶、有染有净,这个东西自己变现的;一回过头来,觉而不迷了,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,心心所原本就是圆照清净觉相。就是这一念转不过来,这问题始终没有法子解决。

   古德听经 会言下大悟,现在人听经 愈听愈糊涂,这事真是难办,愈听愈颠倒,这叫什么?迷在字里行间,迷在这些名相里,分别名相,执著名相,迷在里头,食而不化。你不念书还好,愈念愈呆,都变成书呆子,念到最后呆头呆脑(学佛也是念书,佛经 也是书),这是不善学,不会学。所谓不会学就是执著有一个定法,毛病就产生在这个地方,不晓得佛法里头没有定法,你们要是不相信,你去看《六祖坛经 》,应当觉悟。六祖开示智常禅师那一段话说得多明白。六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?给诸位说,他听经 没有听一个字,他看经 也没有看到一个字,所以他通了,他问题解决了。我们看经 死在理论之下,死在方法之中。一个人真正念到活活泼泼的经 典,像开经 偈里面讲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。我们看了这首偈子,「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如来一定有真实义,我们去解。如来真实义是什么?没有意思,就是如来的真实义;你以为真有个意思,这个事情又麻烦了,你又执著了。我们今天看经 随著文字随著执著,听经 随著言语随著执著,所以你听了这么多年不开悟。你要是不听,增长无明,你要来听,增长邪见,这种事情很麻烦。所以讲到真修实证,那我们确实要说真话。

   我们大专讲座快到了,这一次讲座有个特色,就是《六祖坛经 》专修班。这一次著重在解门,不著重行门,为什么?如果理论不能真正的理解,那就盲修瞎练。一定要把这些理论搞通,修行是个人自己的事情。刚才我跟大家讲,会听经 的人,戒定慧三学等修一次完成,这是真正的修行。《坛经 》是大乘佛法的纲领,理论、原理原则、方法都包括在其中,不但是禅宗最高的指导,一部好书,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念佛法门在内,都离不开它的原理原则,所以这一千多年来它被大家尊重,现在连国际海外对这部经 典都非常重视,的确有它的道理在。

   讲义【结以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。】

   必须是要「圆照清净觉相」,才晓得万法皆空,那就跟《金刚经 》里面讲破了四相,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。无我相是破我执,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是破法执,就是前面所说的,迷识四相跟迷智四相全都破了。这个时候圆照清净觉相现前,不但三界六道轮回没有,十法界也没有,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、常寂光土、上上实报,就是这样的境界。

   讲义【自下正宗十位菩萨。】

   这部经 一共是十二位菩萨,就是十二会,前面这一会等於是发起,从普贤菩萨以下十位是正宗分,末后一会是流通分。

   讲义【相继发问,不出信解修证四字。】

   他们无论从哪一方面提的问题,总而言之,离不开这四大纲领。

   讲义【以上八种因缘,而於生信、开解、教修诸义,已经 极力发挥,更无隐覆。惟是闻说良药,不能济病,见陈嘉馔,未克除饥,故於圆觉章中,示以真修,方得实证。欲求无上道,先当结三期,克期取证。】

   这几句话也说得很清楚。在因缘里面,把这部经 的纲要全都提出来了,虽然没读这部经 ,一部经 的大意大概也都明了。可是大师在此地几句话的感叹还没什么,怕的是这部《圆觉经 》读完之后还是不通,还是对於自己的修学一丝毫的帮助都没有,不但没有帮助,又增加这么多知见,就是你肚子里又装了这么多的佛法,这个东西麻烦大了。怕你呆还呆得不够,再加一些,叫你更呆一点,这是最怕的。这个地方是用比喻来说,这个了义经 典是良药,不能对治你的烦恼生死之病,这就是没效果,好比你肚子饿,这么多好菜好饭你一口也没尝到,还是受饥饿之苦,这些比喻都是叫我们一定要真修,要真悟,所以本经 也是有『克期取证』。我们这次大专讲座是一部经 专攻,换句话说,也有克期取证的意味在里头,目的是叫大家对於大乘佛法生起正知正见,我们的目的在此地。你只要有正知正见,你就会有正行,就会得正果,那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有正信正解这两样最重要,我们讲座的目标就是在正信正解。而讲堂里面可以说四个意思都具足,不但勉励同修们要正信正解,更要紧的是正行正证,信解行证我们都要重视。

   讲义【踞菩萨乘,修寂灭行,即是真修。】

   『踞菩萨乘,修寂灭行』,「寂」是清净,「灭」是断灭一切烦恼、知见。要晓得知见不是好事情,《楞严》里头说得很好,「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」,你要想断无明,从哪里断?断知见。求什么?求心清净,清净心里面自然放光明,那是真智慧,那就是圆照清净觉相。我们现在一般人把路子走错,他就是求知见,唯恐自己的知见不够多,他病在这个地方。所以听经 不是叫你记的,是帮你开悟的,那你就会听,听了不开悟再听,不要去记,你要去记就是增长邪见。所以佛法这个方法跟世间做学问完全不一样,拿世间做学问的方法来学佛决定不能成就,这个就是把佛法消灭,为什么?佛法一变为世间法,世间法永远不能叫人开悟,佛法是叫人开悟。

   「修寂灭行」,这就叫真修。寂灭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是一心不乱。你要问,什么叫寂灭行?一心不乱就是寂灭行。一就是寂、就是灭,二就不寂也不灭,二里头有比较、有界限,换句话说,二就不平等,一才清净、才平等。所以修寂灭行就是修一心不乱,这是真修。

   讲义【同入清净实相住持,以大圆觉,为我伽蓝,即是实证。】

   『同入清净实相住持』,「住」就是安住,「持」就是保持而不失掉,这就是真正的「证」。『以大圆觉,为我伽蓝』,「伽蓝」是出家人所居住的所在,这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叫僧园,僧是团体,出家人这个团体所居住的园林,在我们中国人讲寺院,就是我们居住的所在,住在哪里?住在「大圆觉」中。大圆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这是我们的住处,这才是自己的「伽蓝」,这叫『实证』。实际上这就是讲的常寂光净土,《华严经 》里面讲的一真法界。

   讲义【佛为示真修实证,故说此经 。】

   佛为了教给我们真正修行,实实在在的证得一真法界、证得常寂光净土,故说此经 。

   讲义【以上十种别因缘,已尽一经 之要义。】

   这部经 的要义统统包括尽。

   讲义【故贤善首,请问经 名流通。】

   『贤善首』是十二位菩萨里面最后一位,代表本经 的流通分。你看菩萨的德号,「贤、善、首」,首是第一,意思就是第一贤善,是贤善之首,流通真修实证的法门。第二大段教起因缘,到这个地方说完了。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  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