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四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你們想想看,佛有沒有法可說?沒法可說,一句沒說,六祖有沒有法好說?六祖一句話沒說。

   諸位要是懂這個意思,你才能讀大乘經 典,否則的話,你念大乘經 典,死在字裏行間,你怎麼會開悟?你怎麼不增長邪見?不讀經 你增長無明,讀經 你增長邪見,苦!沒開悟的希望,你的心怎麼能得到清淨?你要是能體會到這個意思,你不但看佛經 裏頭趣味無窮,你看到的時候連飲食都不想了,你看世間一切事,無有一法不圓融,這真是妙極了。法法圓融,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你才真得大自在。經 在哪裏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是經 典,所以說「破一微塵,出大千經 卷」,就是這個道理,這都一點不假的。

   換句話說,佛法無非教我們離障而已。所以你讀經 ,不能爲經 所轉!法達禅師念《法華經 》叁千部,爲《法華》所轉,死在《法華經 》字裏行間,他不開悟,被六祖點醒之後,大徹大悟,說:從前被《法華》轉,從今天起我可以轉《法華》了。諸位要是通達這個道理,這才談得上學佛,才有資格看經 。所以今天這些研究佛經 的人,被經 典所轉的,套一句《永嘉證道歌》的話,「入海算沙徒自困」,被佛經 所轉,溺於文字。佛經 白紙黑字,色塵,你聽經 被我音聲所轉,音聲是聲塵,你爲六塵所轉,這是凡夫,這是迷惑顛倒,這就是違背圓覺,不是隨順圓覺。不爲境界轉,不爲六塵轉,這就是隨順圓覺,所以說『根無大小,皆成佛果』,這當然,縱然是小根性的人也變成大根性,大根性更不必說了。由此可知,二障一定要斷,可是斷二障真的不容易,沒有真正善知識來幫你的忙,在重要關頭把你點醒,的確很難。

   講義【清淨慧章,亦是隨順覺性,覺與未覺,漸次差別,故雲雖有多方便,皆名隨順智。】

   這幾句話是清淨慧章所講的。覺性與不覺,《起信論》的確很認真的在討論這個問題。能把覺與不覺分得清清楚楚,你就有入手之處,你就曉得應該從哪裏下手。覺與不覺的界線劃不清楚,用不得力,沒有得力之處,這是修行人非常苦惱的一樁事情。這個問題是屬於解門,不是屬於行門,就是要把理論、事實境界搞清楚,然後才談得上修行用功夫。所謂精進,我們是隨順圓覺精進,還是隨順無明精進,還是隨順邪見精進?都是精進,你隨順誰精進?這個東西要搞清楚。某人修行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他了不起,他很精進,如果他精進的目標在名聞利養,他就不是隨順圓覺精進,他是隨順煩惱精進,爲什麼?爲了要得到名聞利養,所以裝出這個樣子來騙人。像這些事情古來就有,不只現在。別人怎麼做法我們不管,要問我們自己是向著哪一方面去精進,這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
   『雖有多方便』,多方便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隨順圓覺,所以法門無有高下。目標只有一個,方向只有一個,手段盡管不同,譬如參禅目標是明心見性,念佛目標是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是一心不亂,名詞是兩個,境界是一個,一樁事情,這是我們必須明了的。

   講義【六、爲示修必依觀故。大凡行人,欲奮真修,須假禅觀。】

   『大凡行人』,這是講修行人。『欲奮真修』,「欲」是希望,「奮」是奮發,希望真正的勇猛精進,真正的修行。佛在此地告訴我們『須假禅觀』,《般若經 》裏面所說的觀照般若,這就是禅觀。諸位在此地看到這個禅字,不要被它迷了,要看清楚,這個禅不是禅定,不是六度裏面禅定波羅蜜,而是六度裏面的般若波羅蜜。中國的禅宗,達摩祖師所傳的這一派,這是中國禅宗的主流,它不是修禅定,這我們一定要搞清楚,它修的是「摩诃般若波羅蜜多」。它所修的不是盤腿面壁打坐,盤腿面壁打坐那是六度裏頭的禅定波羅蜜。《六祖壇經 》打開看看「教授坐禅」那一章,他教你怎麼坐禅?他教你六根在六塵境界上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這叫坐禅,所以他不講求形式,他講求心地清淨一塵不染。眼見色不爲色所動,耳聞聲不爲聲所動,這叫禅定。所以中國禅宗是修般若波羅蜜,就是「禅觀」。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,依境界起觀照證實相,一樣的,文字是色塵,一切色塵都是境界,依色塵可以起觀照,依聲塵也可以起觀照,依味塵也可以起觀照,依法塵也可以起觀照,六根依六塵境界起觀照般若,證實相般若,這是《般若經 》裏面給我們講的修行要領,這個要領運用在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般若,門門都是禅觀。

   講義【修不依觀,未免錯入歧途。】

   這一句很要緊,爲什麼?依觀是覺,是隨順圓覺,不依觀就迷了,不是墮在無明就是墮在邪見裏面。

   講義【故答威德所問。】

   這是答威德菩薩所問。

   講義【皆以悟淨圓覺,依悟起修。】

   『悟』就是觀慧,就是觀照。諸位要曉得,「悟」不要把它看得很神奇,什麼叫做悟?不迷就是悟,不執著就是悟,不分別就是悟,你在境界裏起分別執著就迷了,再往深處講,你在境界裏起心動念就迷了。如果在境界裏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是悟,所以境界是了了分明,自己心裏如如不動,這就是悟。如果對於境界不能了了分明,只有如如不動,諸位想想,你的功夫無論做得怎麼深,我想沒有石頭定功深,你們在山上看到大石頭幾千年如如不動,你能比得了它嗎?比不了。那種定是死定沒有用處的。如果只有了了分明沒有如如不動,那你是凡夫,我們現在就是這樣,外面境界了了分明,心裏一天到晚亂動。佛菩薩高明在什麼?外頭跟我們一樣,比我們還要分明,耳目比我們還聰明,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他都看到了,他心不動;人家不取於相,他也不離開相,這叫真修行,這就是覺,就是悟。所以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他所接觸的境界全是悟,一天到晚都在那裏開悟,見色,色上開悟;聞聲,聲上開悟;吃飯,吃上開悟,沒有煩惱,就像六祖見五祖時所講的,「惠能心中常生智慧」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常生智慧。我們一天到晚怎麼樣?常生煩惱。爲什麼他常生智慧?悟。爲什麼你常生煩惱?迷,不悟。

   講義【雖有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叁種分別,無非隨順覺性而修。佛爲示修必依觀,故說此經 。】

   本經 所講的『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』跟《楞嚴經 》所講的「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」一樣的。這叁個名詞可以通用,也可以各個分別,留到經 文的時候再給諸位說。通用都是修禅觀;分別,禅觀裏頭有所偏重,有的偏在止,有的偏在觀,有的是止觀平等。這些修行方法不是一個死呆板的,不是一定的,隨著自己境界。我煩惱重,止的方法能破煩惱,我就多加一點止,觀的方法能破煩惱,我就多用一點觀,隨時自己在那裏調節才能成功。你要是把方法變成死呆板的一成不變,那就糟了,那藥又變成病了,本來就病了,現在再加上病,病就更重。所以佛法修學,你們想想看,這些理論方法你要不是很正確的把它搞清楚,真是舉止都有過失,都是自找麻煩,古德常說的,盲修瞎練,說了你還不服氣,確實是盲修瞎練,你還不服氣,還要人家奉承你。我們自己要清楚,真正幹的人一定要搞清楚,千萬不可以自己欺騙自己,不明了的,有疑惑的,一定要問,要多多的讀誦大乘經 典。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