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《金刚经 》里面说得很清楚,哪个人要是说佛说法,叫谤佛,看你还有什么执著?佛没有说法,历代的菩萨祖师也没有说法,你们要不信,你打开《六祖坛经 》,你看看六祖说法了没有?你执著他有说法,所有的毛病都产生了;你晓得他无法可说,你的心清净了。所以我们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,佛是无说而说,说而无说。所以我常常也劝大家,你在此地听经 应当是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,你才能契入。你要是有听,你在里面分别名相,执著名相,死在音声句下,不会开悟的。换句话说,你愈研究,你的疑问愈多,不悟!善学的人,会学的人,愈学疑问愈少,开悟了,这才真正有受用。

   这一章著重在破疑,第四会金刚藏菩萨。『深疑』就是根本的疑问,《楞严》上也有,这一会里有三个疑问,这三个疑问是根本疑问。

   讲义【金刚藏闻前章。】

   『金刚藏』,这是菩萨的名字。『闻前章』,就是听前面所讲的。

   讲义【圆觉普照,寂灭无二,始知众生,本成佛道。】

   这是佛讲的,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这句话,佛只在圆觉会上讲过、《华严经 》里面讲过,其余的会里、经 里没有这个话,只有这两部经 上有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。疑问就来了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第一个问题:

   讲义【若诸众生,本来成佛,何故复有一切无明?】

   无明从哪里来的?本来佛,但是现在众生有无明,佛有无明了,这个无明什么理由?几时生的?什么理由有无明的?几时起无明的?大问题!凡是学佛的人几乎都有这个问题。第二个:

   讲义【若诸无明,众生本有,何因缘故,如来复说,本来成佛?】

   如果有无明,决定是众生,不是佛;如果是佛,决定没有无明。假如无明是本有的,是与生俱来的,为什么说众生本来成佛?第三个问题:

   讲义【十方异生,本成佛道,后起无明;一切如来,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】

   这是假设的话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成佛以后起了无明。现在问题来了,「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」现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你们什么时候再起无明?这个问题跟楞严会上(在第四卷)富楼那尊者所提的问题完全相同,这是根本的疑惑。实在讲,学佛的人提出这种疑惑是正确的,应该的,这是根本疑。佛陀在世的时候,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代表小乘阿罗汉提出这个问题,小乘人情有可原,没什么智慧。《圆觉经 》里面是金刚藏菩萨提出来,这不简单,金刚藏,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》,最高的智慧是金刚智慧,金刚藏菩萨提出来的。由此可知,这个大问题不但初学的人有,阿罗汉有,阿罗汉既然有了,辟支佛也包括在内,菩萨也有,所以这是根本的疑惑。佛在本经 里面给我们解答这个问题,为了解答这个根本疑惑,说这部经 。

   讲义【然此皆根心之疑,能障大乘正信。】

   我们晓得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,有这种分别执著的人很多,我们碰到了怎么办?这一点一定要晓得,遇到了不能跟他争论,你自己一定要能观机,对方机缘成熟了,可以给他说,一说他就开悟。对方根机没有成熟,那就六祖所说的合掌令欢喜,不诤,叫你欢欢喜喜;你有你的见解,你有你的看法。根机没有成熟的人不与他争论,也不给他说法。他怎么说,高谈阔论,我们听就是了,不要去跟他辩论,为什么?愈跟他辩论,他迷得愈深,他的分别执著愈走极端。你不跟他分别,不跟他争论,有的时候他会觉悟的。他在修学过程当中所体验的与事实相违背了,他就会慢慢回头,到机缘成熟的时候才可以说。底下,佛是解答金刚藏,也是就纲领上来讲:

   讲义【佛善说譬喻,答以譬如销金矿,金非销故有,虽复本来金,终以销成就,一成真金体,不复重为矿。若明此义,诸疑自释。】

   佛在这一章有理论、有比喻,此地是就比喻来说,比喻前面还有很长的经 文是从理论上讲的,目的是叫我们断疑生信,生什么信?大乘正信。大乘正信是以后求解的基础,正确的理解是修行的基础,正行是将来你证果的基础,由此可知,大乘正信乃是基础之基础。

   讲义【佛为示穷尽深疑,故说此经 。】

   这是别因缘里面第四条。第五条因缘:

   讲义【五、为示离障顺觉故。一切众生,依事理二障,而现浅深,遂有五性差别。】

   这是弥勒菩萨一会。事障是烦恼障,理障是所知障,这二障有密切的关系。有人讲烦恼只障事不障理,所知障只障理不障事,这个说法不究竟,不是事实。我们要晓得,烦恼障事也障理,所知障障理也障事。这个障确实有这两种性质,都有障碍,必须断除。因为每个人这两种障浅深不相同,所以才有根性上的差别,这是讲『五性差别』,有凡夫性、外道性、二乘性、不定性、菩萨性,这就是众生的种性,我们讲的根性,或者讲根器,不相同。这个不相同从哪里来的?是两种障里头来的。去除二障,大家都相同,没有不相同,换句话说,不相同就是不平等,不平等是从二障来的。所以佛在这一会当中告诉弥勒菩萨:

   讲义【欲泛如来大圆觉海。】

   这跟前面讲的,你要想修证自性清净心,是一样的意思,此地用的名词不一样,实际上所指的是一桩事情。一桩事情为什么不用一个名词?不用一样的字样?这里头有两层意思,一种是教我们不要执著,只要是这个事情,你怎么说都行,破你对於文字相、言说相的执著,所以佛是一桩事情往往说了几十个、几百个名词。因为本来没有名词,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随人建立,只要你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了,不要执著在名相上。第二种意思,文学上的艺术,如果都用一样的名词会叫人看到厌烦,换句话说,度化众生不容易契机。众生的心是喜欢变化的,不喜欢千篇一律的,千篇一律大家讨厌,他喜欢多彩多姿。所以文章是艺术,讲求的是变化,佛经 是一等的文学,所以它不是平铺直述,它讲求文字的美,讲求格局的高,这个意思我们也要懂得。所以这个地方名词变了,『如来大圆觉海』。

   讲义【先当发愿,勤断二障。】

   你看前面讲的离幻,这个地方讲的断障,事情实在讲还是一样,在文字技巧上就不相同了。由此可知,你想修行证果,你要是不断二障,怎么能办得到?

   讲义【若能离障,随顺圆觉,根无大小,皆成佛果。】

   这句话希望大家注意。五乘根性不在乎,我们自己是某一种根性不重要,重要在哪里?你要『随顺圆觉』。怎样随顺圆觉?离二障就是随顺圆觉。由此可知,修行人最怕的是二障增长,一般修行人的通病,这个病病得很重,不是轻的。勤苦精进研究经 典的人,不是破障,而是增长所知障。自己觉得程度太差,头脑记忆力不好,研究经 觉得没分,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的,增长烦恼障,增长无明。你看看这个修行,不是增长所知障就是增长烦恼障,就跟清凉大师所讲的,一个是增长无明,一个增长邪见,增长邪见就是增长烦恼障。经 典是邪见?是的,你一执著,经 典都是邪见,为什么?经 典是破执著的,你执著它了。你自己的见解是邪知邪见,好,拿释迦牟尼佛的见解做我的见解,我的见解正不正确?还是不正确,还是邪知邪见。举个例子,譬如我们执著这个身心是有,佛讲你见解错了,这个知见是邪知邪见,佛说什么?这个身心没有,无,你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,你认为「无就是正知正见,有是邪知邪见,好,我执著这个身心无」,我是不是正知正见?还是邪知邪见。你不晓得佛说法的意思,佛没说,佛说「无」是破你有的,我有,错了,「有」舍弃了,「无」也不执著,这才是正知正见。你要是执著经 典里面的见解,那怎么不叫邪知邪见?清凉讲,增长邪见。

   大乘了义经 典给你谈究竟了义,初级、中级的不跟你谈,为什么?程度不到,愈谈愈迷惑,愈谈愈颠倒,没法子说,只能教你什么?你的执著去不掉,离开坏的执著,取好的来执著,就是孔老夫子说的择善固执,这对初学人讲的,对功夫不到家的人讲的。向上一著,善也要离开,完全没有执著,这才能见性,六祖大师所说的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。你要记住,本来无一物,这里头什么执著都没有。如果你还执著「本来无一物」,你想想看,你的清净心里头有没有执著?有一个「本来无一物」,还是病。「本来无一物」也没有!佛祖无可奈何,他无法可说,没有说法,你怎么能说他有说法?所有这些对经 典批评的,对经 典考证的,统统都没有意思,有什么意思?世间的学问可以做考证,可以做比较,可以拿来研究,佛法没有这一套,为什么?因为佛根本没有法可说。

   佛所说的法,无非是破执而已。你不相信,看《六祖坛经 》志彻禅师那一段,那就很有趣味。志彻禅师看《涅槃经 》,对《涅槃经 》所讲的常与无常的意思搞不清楚,他就请教六祖,六祖就叫他把那个经 哪个地方有疑问念给他听,他就念了一遍,「佛性是常,烦恼是无常」。我们此地也这样讲,是幻可以离,会灭,非幻不灭,不灭就是常,灭的就是无常,给你讲这些。六祖大师给他说什么?「佛性无常,烦恼是常」。他弄得莫名奇妙,「这个我不懂了,祖师,你所说的话大大的违背佛经 ,违背经 典」。六祖说:自从无尽藏比丘尼念《大涅槃经 》,我给她讲过一遍,字字都合乎佛的旨意,从来没有违背过。他说:那我实在不懂,莫测高深!六祖给他解释说:佛说佛性是常,烦恼是无常,因为众生执著佛性无常,所以佛说常,众生执著烦恼是常,佛说无常。志彻念《涅槃经 》又执著《涅槃经 》,执著佛的话,佛性是常,烦恼是无常,所以六祖说佛性无常,破你执著常;六祖说烦恼是常,破你执著佛说的无常,「我说的跟佛一个意思,佛是破众生的执著,我破你的执著,怎么不是一个意思?」六祖说:我说的常就是佛说的无常,一样的意思,我说的无常就是佛说的常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