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《金剛經 》裏面說得很清楚,哪個人要是說佛說法,叫謗佛,看你還有什麼執著?佛沒有說法,曆代的菩薩祖師也沒有說法,你們要不信,你打開《六祖壇經 》,你看看六祖說法了沒有?你執著他有說法,所有的毛病都産生了;你曉得他無法可說,你的心清淨了。所以我們要懂得佛說法的義趣,佛是無說而說,說而無說。所以我常常也勸大家,你在此地聽經 應當是聽而無聽,無聽而聽,你才能契入。你要是有聽,你在裏面分別名相,執著名相,死在音聲句下,不會開悟的。換句話說,你愈研究,你的疑問愈多,不悟!善學的人,會學的人,愈學疑問愈少,開悟了,這才真正有受用。
這一章著重在破疑,第四會金剛藏菩薩。『深疑』就是根本的疑問,《楞嚴》上也有,這一會裏有叁個疑問,這叁個疑問是根本疑問。
講義【金剛藏聞前章。】
『金剛藏』,這是菩薩的名字。『聞前章』,就是聽前面所講的。
講義【圓覺普照,寂滅無二,始知衆生,本成佛道。】
這是佛講的,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這句話,佛只在圓覺會上講過、《華嚴經 》裏面講過,其余的會裏、經 裏沒有這個話,只有這兩部經 上有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。疑問就來了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第一個問題:
講義【若諸衆生,本來成佛,何故複有一切無明?】
無明從哪裏來的?本來佛,但是現在衆生有無明,佛有無明了,這個無明什麼理由?幾時生的?什麼理由有無明的?幾時起無明的?大問題!凡是學佛的人幾乎都有這個問題。第二個:
講義【若諸無明,衆生本有,何因緣故,如來複說,本來成佛?】
如果有無明,決定是衆生,不是佛;如果是佛,決定沒有無明。假如無明是本有的,是與生俱來的,爲什麼說衆生本來成佛?第叁個問題:
講義【十方異生,本成佛道,後起無明;一切如來,何時複生一切煩惱?】
這是假設的話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成佛以後起了無明。現在問題來了,「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?」現在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你們什麼時候再起無明?這個問題跟楞嚴會上(在第四卷)富樓那尊者所提的問題完全相同,這是根本的疑惑。實在講,學佛的人提出這種疑惑是正確的,應該的,這是根本疑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代表小乘阿羅漢提出這個問題,小乘人情有可原,沒什麼智慧。《圓覺經 》裏面是金剛藏菩薩提出來,這不簡單,金剛藏,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》,最高的智慧是金剛智慧,金剛藏菩薩提出來的。由此可知,這個大問題不但初學的人有,阿羅漢有,阿羅漢既然有了,辟支佛也包括在內,菩薩也有,所以這是根本的疑惑。佛在本經 裏面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,爲了解答這個根本疑惑,說這部經 。
講義【然此皆根心之疑,能障大乘正信。】
我們曉得有這種疑問的人很多,有這種分別執著的人很多,我們碰到了怎麼辦?這一點一定要曉得,遇到了不能跟他爭論,你自己一定要能觀機,對方機緣成熟了,可以給他說,一說他就開悟。對方根機沒有成熟,那就六祖所說的合掌令歡喜,不诤,叫你歡歡喜喜;你有你的見解,你有你的看法。根機沒有成熟的人不與他爭論,也不給他說法。他怎麼說,高談闊論,我們聽就是了,不要去跟他辯論,爲什麼?愈跟他辯論,他迷得愈深,他的分別執著愈走極端。你不跟他分別,不跟他爭論,有的時候他會覺悟的。他在修學過程當中所體驗的與事實相違背了,他就會慢慢回頭,到機緣成熟的時候才可以說。底下,佛是解答金剛藏,也是就綱領上來講:
講義【佛善說譬喻,答以譬如銷金礦,金非銷故有,雖複本來金,終以銷成就,一成真金體,不複重爲礦。若明此義,諸疑自釋。】
佛在這一章有理論、有比喻,此地是就比喻來說,比喻前面還有很長的經 文是從理論上講的,目的是叫我們斷疑生信,生什麼信?大乘正信。大乘正信是以後求解的基礎,正確的理解是修行的基礎,正行是將來你證果的基礎,由此可知,大乘正信乃是基礎之基礎。
講義【佛爲示窮盡深疑,故說此經 。】
這是別因緣裏面第四條。第五條因緣:
講義【五、爲示離障順覺故。一切衆生,依事理二障,而現淺深,遂有五性差別。】
這是彌勒菩薩一會。事障是煩惱障,理障是所知障,這二障有密切的關系。有人講煩惱只障事不障理,所知障只障理不障事,這個說法不究竟,不是事實。我們要曉得,煩惱障事也障理,所知障障理也障事。這個障確實有這兩種性質,都有障礙,必須斷除。因爲每個人這兩種障淺深不相同,所以才有根性上的差別,這是講『五性差別』,有凡夫性、外道性、二乘性、不定性、菩薩性,這就是衆生的種性,我們講的根性,或者講根器,不相同。這個不相同從哪裏來的?是兩種障裏頭來的。去除二障,大家都相同,沒有不相同,換句話說,不相同就是不平等,不平等是從二障來的。所以佛在這一會當中告訴彌勒菩薩:
講義【欲泛如來大圓覺海。】
這跟前面講的,你要想修證自性清淨心,是一樣的意思,此地用的名詞不一樣,實際上所指的是一樁事情。一樁事情爲什麼不用一個名詞?不用一樣的字樣?這裏頭有兩層意思,一種是教我們不要執著,只要是這個事情,你怎麼說都行,破你對於文字相、言說相的執著,所以佛是一樁事情往往說了幾十個、幾百個名詞。因爲本來沒有名詞,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隨人建立,只要你懂得這個意思就行了,不要執著在名相上。第二種意思,文學上的藝術,如果都用一樣的名詞會叫人看到厭煩,換句話說,度化衆生不容易契機。衆生的心是喜歡變化的,不喜歡千篇一律的,千篇一律大家討厭,他喜歡多彩多姿。所以文章是藝術,講求的是變化,佛經 是一等的文學,所以它不是平鋪直述,它講求文字的美,講求格局的高,這個意思我們也要懂得。所以這個地方名詞變了,『如來大圓覺海』。
講義【先當發願,勤斷二障。】
你看前面講的離幻,這個地方講的斷障,事情實在講還是一樣,在文字技巧上就不相同了。由此可知,你想修行證果,你要是不斷二障,怎麼能辦得到?
講義【若能離障,隨順圓覺,根無大小,皆成佛果。】
這句話希望大家注意。五乘根性不在乎,我們自己是某一種根性不重要,重要在哪裏?你要『隨順圓覺』。怎樣隨順圓覺?離二障就是隨順圓覺。由此可知,修行人最怕的是二障增長,一般修行人的通病,這個病病得很重,不是輕的。勤苦精進研究經 典的人,不是破障,而是增長所知障。自己覺得程度太差,頭腦記憶力不好,研究經 覺得沒分,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的,增長煩惱障,增長無明。你看看這個修行,不是增長所知障就是增長煩惱障,就跟清涼大師所講的,一個是增長無明,一個增長邪見,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煩惱障。經 典是邪見?是的,你一執著,經 典都是邪見,爲什麼?經 典是破執著的,你執著它了。你自己的見解是邪知邪見,好,拿釋迦牟尼佛的見解做我的見解,我的見解正不正確?還是不正確,還是邪知邪見。舉個例子,譬如我們執著這個身心是有,佛講你見解錯了,這個知見是邪知邪見,佛說什麼?這個身心沒有,無,你不曉得佛說法的意思,你認爲「無就是正知正見,有是邪知邪見,好,我執著這個身心無」,我是不是正知正見?還是邪知邪見。你不曉得佛說法的意思,佛沒說,佛說「無」是破你有的,我有,錯了,「有」舍棄了,「無」也不執著,這才是正知正見。你要是執著經 典裏面的見解,那怎麼不叫邪知邪見?清涼講,增長邪見。
大乘了義經 典給你談究竟了義,初級、中級的不跟你談,爲什麼?程度不到,愈談愈迷惑,愈談愈顛倒,沒法子說,只能教你什麼?你的執著去不掉,離開壞的執著,取好的來執著,就是孔老夫子說的擇善固執,這對初學人講的,對功夫不到家的人講的。向上一著,善也要離開,完全沒有執著,這才能見性,六祖大師所說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你要記住,本來無一物,這裏頭什麼執著都沒有。如果你還執著「本來無一物」,你想想看,你的清淨心裏頭有沒有執著?有一個「本來無一物」,還是病。「本來無一物」也沒有!佛祖無可奈何,他無法可說,沒有說法,你怎麼能說他有說法?所有這些對經 典批評的,對經 典考證的,統統都沒有意思,有什麼意思?世間的學問可以做考證,可以做比較,可以拿來研究,佛法沒有這一套,爲什麼?因爲佛根本沒有法可說。
佛所說的法,無非是破執而已。你不相信,看《六祖壇經 》志徹禅師那一段,那就很有趣味。志徹禅師看《涅槃經 》,對《涅槃經 》所講的常與無常的意思搞不清楚,他就請教六祖,六祖就叫他把那個經 哪個地方有疑問念給他聽,他就念了一遍,「佛性是常,煩惱是無常」。我們此地也這樣講,是幻可以離,會滅,非幻不滅,不滅就是常,滅的就是無常,給你講這些。六祖大師給他說什麼?「佛性無常,煩惱是常」。他弄得莫名奇妙,「這個我不懂了,祖師,你所說的話大大的違背佛經 ,違背經 典」。六祖說:自從無盡藏比丘尼念《大涅槃經 》,我給她講過一遍,字字都合乎佛的旨意,從來沒有違背過。他說:那我實在不懂,莫測高深!六祖給他解釋說:佛說佛性是常,煩惱是無常,因爲衆生執著佛性無常,所以佛說常,衆生執著煩惱是常,佛說無常。志徹念《涅槃經 》又執著《涅槃經 》,執著佛的話,佛性是常,煩惱是無常,所以六祖說佛性無常,破你執著常;六祖說煩惱是常,破你執著佛說的無常,「我說的跟佛一個意思,佛是破衆生的執著,我破你的執著,怎麼不是一個意思?」六祖說:我說的常就是佛說的無常,一樣的意思,我說的無常就是佛說的常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