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五集)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05
請看第八頁,教起因緣第四條:
講義【四、爲示窮盡深疑故。】
佛法的修學是求智、求覺,如果有疑就有障礙,所以斷疑才能夠生信。疑也有淺深不相同,粗重的疑比較容易斷,微細的深疑很難斷,不斷,它就成障礙。像此地所說,金剛藏菩薩聽了前面世尊所說的叁番開示之後,這叁番開示都是很重要的,可以說是一乘佛法裏面最重要的綱領。在經 文裏面我們還沒有念到,希望諸位先有一個認識,但是這個地方是將最重要的幾句話也提出來了。
講義【金剛藏聞前章,圓覺普照,寂滅無二,始知衆生,本成佛道,遂起深疑,乃興叁問。】
『圓覺普照,寂滅無二,始知衆生,本成佛道』,衆生本來成佛,這個的確很難叫人相信,也很難叫人承當,這個必須在大乘經 論裏面有相當的基礎,來討論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得多。我們看過去諸宗的學人,包括禅宗在內,爲這個疑問障難的學人實在是很多,這個難之破除,也必在因緣成熟的時候才能破除,爲什麼?這個事情不是聽講、研究經 論就能破除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《楞嚴》裏面給我們說「淨極光通達」,諸位想想,心淨到了極處,這是功夫,這種功夫誰都幫不上忙。祖師說法,一說人一聽就開悟,大徹大悟,諸位要曉得他是已經 到淨極了,就差那麼一點點,遇到高明的善知識一指點就恍然大悟。《六祖壇經 》「參請機緣」這一章,裏面一共有十叁個人,這十叁個人就是代表,是要到淨極,緣才成熟。
修道無論是在家或者是出家,要真正想成就,你要想斷疑生信,這個生信是大乘正信,《大乘起信論》所講的「起大乘正信」。此信一生起,諸位要曉得,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,在念佛法門你就是理一心不亂,這是名副其實的成佛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 講義》裏面講的諸佛就是從這裏講起,從圓教初住講起,也就是《楞嚴》裏面講的淨極光通達,就是說的這個境界。你要到這個境界,念佛人,這是老師們常常講的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才能辦得到。你有一樁放不下,你想斷疑生信就不可能,這在我們現前學佛確實是一個很嚴重的障難,而且這個障難必須自己覺悟,自己能夠解除,什麼人都沒有辦法代替你。
度衆生是每一位諸佛菩薩的弘願,可是經 論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,你要記住這句話。無緣這裏面的境界很多,哪一個衆生與佛沒有緣分?都有緣分。所謂無緣,緣還沒有成熟,這個沒法子度,度那個衆生要緣成熟,譬如六祖所度的是上上根人,那個度是要度他明心見性,一定要他根熟,就是要他心淨極,到他那裏,他很善巧方便的給你點一點,就大徹大悟了。你的程度不到那個地方,他對你無可奈何,沒有法子度你。緣,給諸位說,有層次的,我們以五乘佛法來講,有人乘之緣、天乘之緣、聲聞之緣、緣覺之緣、菩薩之緣,菩薩裏面有權教菩薩、有實教菩薩,要是依天臺則有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菩薩,依賢首有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五類的菩薩,不一樣。我們想想,我們講最低的,最低的是人間佛法,人乘的,最低的,沒有比這個更低了,我們學佛當然在這個階層裏面,這個階層我們有沒有能做好?這個階層所修的五戒十善就是要把人做好,這是成佛成菩薩的基礎,是根本,人都做不好,其余的都不要談了。
在佛法裏面是遵守五戒,千千萬萬不要以爲五戒就是那五條戒條,每一條戒條裏面都有無量無邊的義理、境界。儒家講五常「仁義禮智信」,你們看看儒家講仁講了多少?儒家的「仁」相當於五戒裏面的不殺生,可見得它這個境界相當廣大,儒家講「義」相當於佛法的不偷盜,儒家講「禮」相當於佛法的不邪淫。諸位要是把世出世間法合起來看,你才明了這個境界廣大,決不是單純只講五樁事情,哪有那麼容易?每一條裏面都包羅萬象,否則的話,怎麼會叫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?如果是那麼簡單,那人身應當很容易得,佛法也很容易聞。難在什麼地方?從前人學佛確實都有儒家的基礎,每個人四書五經 、十叁經 都念得很好,都有這個基礎,所以佛門裏略略一涉獵他就通達,觸類旁通。今天我們儒家書不念了,佛法也不願意深究,只懂得一點皮毛,而且裏面有許多地方都曲解了,這個怎麼會有成就?
學佛第一要緊的事情是先度自己,我在講席常常勸勉諸位,爲什麼?兩頭總要成就一頭,我這一生不能利益衆生,首先要利自己,自利而後能利他,要注重這一點。自己果然得度了,是什麼境界?給諸位說,生死自在,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,喜歡到哪裏去就可以到哪裏去,生死自在,這叫自度,而後沒事了,這才放心度衆生去了,勸化衆生。自己還有問題,還有疑問,前途還是一片黑暗,不知道往哪裏去,諸位想想,怎麼能指點別人?勸別人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自己辦到沒有?如果自己對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消息,完全沒有感應,你教別人,你的語氣就帶著懷疑,爲什麼?本身不能肯定,你教別人,人家能相信嗎?人能夠信得及嗎?先自己要做到,然後勸別人。你在教學的時候,你的音聲,你的表態,就能夠叫人相信,那是你自己已經 做到;自己心裏面有疑惑,你的言詞表態說的就叫人聽起來模棱兩可,不能夠下決斷,所以一定要先度自己。度自己的理論與方法都在經 論當中,可以說我們這些年來已經 說得太多了。
此地所提的疑是深疑,這層疑關要是打破,在念佛人來講決定得理一心不亂,沒話說的,最低限度你能證圓初住,超過阿羅漢、辟支佛太多了。金剛藏菩薩提叁個問題,這叁個問題跟《楞嚴經 》第四卷裏面富樓那尊者所提的可以說完全相同。第一個問題:
講義【一問:若諸衆生,本來成佛,何故複有一切無明?】
諸位想想看這種問題,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他的這些弟子們就提出來了。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是代表小乘阿羅漢,這個地方金剛藏是等覺菩薩,一個小乘提的問題,大乘菩薩亦提這個問題,我們凡夫當然不免。
我在初出家的時候,我有一個同參明演法師,他是很多年以前就過世了。這個人修行很認真,很用功,他在大陸上跟我同學,到臺灣來之後我們同事,我學佛他跟我學佛,我出家半年,他也跟著我出家,的確志同道合。可是我們常常爭論,我是走講經 說法的路子,希望用這個方法來幫助大家,他不以爲然。他說:現在人誰聽你這一套,你把嘴皮講爛了,他都不聽你的。說得很有道理,那怎麼辦?有神通就好了,一現神通,他不能不相信。他到大溪跟屈文六金剛上師學神通,學密宗去了。屈上師教他在叁個月當中要磕十萬個大頭,他每天拜叁千拜,密宗磕大頭跟我們五體投地拜佛不一樣,那很辛苦的,趴在地下。他一天拜叁千拜,手都起繭,膝蓋都起很厚的繭,他真幹。
他去學的時候從臨濟寺偷偷跑出去,沒有人曉得他,兩年多,這個人失蹤了,沒有消息,他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。他住在哪裏?住在大溪,溪當中有個小洲,那裏頭有幾間小房子,他住在那裏,住在水當中,四面都是水。有一年水災,民國五十一年,那一年我住在大溪香雲寺,水災的時候石門水庫放水,他那個地方被淹,他蹲在屋頂上被人救出來了。救出來以後,大溪有個塔,大概沒有錢,蓋了一層,上面沒錢蓋了,所以我們叫它半截塔,他就住在那裏面苦修,修叁年之後,他說他能見鬼了。他能見到鬼,每天下午四、五點鍾,街上就有鬼走路了,到八、九點鍾的時候,街上的鬼就很熱鬧,跟人差不多多了,人鬼雜居。我就告訴他,我說:你這個還沒有用處,你還是度不了衆生,你神通沒有,你有鬼通,我坐在此地,你告訴我,你的旁邊有兩個鬼在此地,我看不見,我不相信,你還是沒有辦法。你說有,我說沒有,我說你講鬼話,根本不承認你,你有什麼法子?但是他決定不是妄語。
他在大溪修行的時候,那個時候《中華大藏經 》剛剛出版,他預約了一部,每個月出一冊,他就按照進度來讀,將這部大藏經 從頭到尾念完了,他來找我,我說:什麼事情?他說:我藏經 看完了。我說:恭喜你,很難得,一個人一生當中能看一部藏經 不容易。他說:我有個問題。我說:什麼問題?他說: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沒有話說,可惜有一樁事情佛沒講清楚。我說:什麼事情?他說:佛講我們衆生有無明,我們本來有佛性,佛性起了無明,爲什麼原因起的無明?又說無始無明,總得有個開始,到底是哪一天起來的?什麼原因起來的?這個問題佛沒有講清楚。我說:你大藏經 冤枉看了,爲什麼?這個問題《大藏經 》裏講得清清楚楚,我們不要說別的,《圓覺經 》說得很清楚,《楞嚴經 》說得很清楚,怎麼會沒講清楚?是你自己看不懂,不是佛沒有講清楚,佛講得清清楚楚。不要講佛經 裏面,《六祖壇經 》,六祖大師把這個問題也講得清清楚楚,哪有不清楚的道理?這就是看經 或者聽經 沒有用心,沒有去體會,所以讀了聽了依舊還有這個問題。有這個問題可以,如果說這個問題佛沒講清楚那真是冤枉佛了,這不可以的。這是我說出同樣的問題,明演法師提出的問題。
金剛藏菩薩,楞嚴會上的富樓那尊者,他們所提的問題是一樣的疑問,這個疑問屬於深疑,根本的疑問,就是無明從哪來的?無明什麼理由起來的?無明是幾時有的?這個地方說的『衆生本來成佛,何故複有無明?』爲什麼有無明?這是第一個問題。第二個問題:
講義【二問:若諸無明,衆生本有,何因緣故,如來複說,本來成佛?】
『若諸無明,衆生本有』,「若」是假設,假設無明是衆生本有的,『何因緣故,如來複說本來成佛?』諸位要曉得成佛決定沒有無明,一起無明就叫衆生。無明有厚薄不同,所以衆生有九法界,愈是往上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