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六集

  大方廣圓覺經   (第六集) 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8-06

   請掀開經 本第八頁:

   講義【六、爲示修必依觀故。】

   這是說明第六條的因緣。這個題目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修行必須依觀,這一點很重要。

   講義【大凡行人,欲奮真修,須假禅觀,修不依觀,未免錯入歧途,故答威德所問,皆以悟淨圓覺,依悟起修。悟即慧觀,雖有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叁種分別,無非隨順覺性而修。佛爲示修必依觀,故說此經 。】

   這一段可以說凡是大乘佛法的修學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由此可知『禅觀』的重要。如果沒有禅觀,斷惑就非常困難,不但困難,往往還會走錯路,一般所謂著魔,著魔障。「止觀」是禅的通稱,大乘可以講八萬四千法門,那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,都是修的禅定。說禅定一定要懂得禅定的定義,不要被這兩個字迷惑,一聽說一定要修禅就以爲每天盤腿面壁叫參禅,那就錯了。所以,你先要懂得什麼叫做禅。禅是止觀同時,這個字是梵語音譯過來,叫「禅那」,它的意思一般翻作「靜慮」,在中國稱之爲「止觀」,一樣的意思;靜就是止,慮就是觀,止什麼?止息妄緣。如果以一乘教義來說,拿《圓覺》、《楞嚴》這兩部經 的教義來講,禅的意思就特別清楚。《楞嚴》裏面講「舍識用根」,舍識就是息,就是止,用根就是觀,交光大師這個解釋,你一看這個「禅觀」就很清楚明白,不至於迷惑。如果不曉得這個意思,息,息什麼?息妄念,息哪一種妄念?真是搞不清楚。我們讀了這兩部大經 ,界限就搞得很清楚。止的、息的是心意識,是心心所法;觀,六根根性照見諸法的作用,這是觀,叫觀照。諸位如果記著這個原則,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,原理是一個。

   再說我們修淨土,念阿彌陀佛也是修禅觀,千萬不要「經 上講修行必須依觀,我這個念佛不行,我再去學禅」,你就搞錯了,你大錯特錯了。念佛就是禅觀,你們在《彌陀經 疏鈔》裏面看得很清楚,蓮池大師在每一句經 文的解釋後面都有一段稱理,那一段稱理是純粹的禅觀,跟大家講的那是修理一心不亂,那個修行就是楞嚴大定,禅觀裏面最爲殊勝的。這個地方只講『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』,還沒有講到楞嚴大定。如果你認爲我們把念佛法門擡得這麼高,好像有一點太牽強、太勉強,那你去讀《楞嚴經 》,大勢至菩薩是二十五圓通之一,他所修的法門就修楞嚴大定,就是用念佛的方法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那念佛怎麼不是楞嚴大定?怎麼不是禅觀?這一點諸位特別要曉得,要搞清楚,知道念佛是修的上上禅。它假如不是上上禅,《禅門日誦》裏面就不會把念佛法門列在晚課。你們看《禅門日誦》,那是中國過去大陸上叢林禅宗的課誦本,每天晚上他們念《彌陀經 》,念阿彌陀佛。怎麼禅宗跑去修淨土?淨土就是禅。只有不通理的人才分禅分淨,把它分家,禅不是淨,淨不是禅,真正明白道理,曉得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修的禅定。爲什麼要這麼多方法?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適合於我們自己根性,適合於我們自己興趣,適合於我們現前生活環境,特別容易成就。

   禅裏面最重要的就是要開悟,因此禅定可不是死定,它裏面有觀,觀就是開悟。我們在《彌陀經 疏鈔》裏面常常提醒同學們,定裏面要有慧,定是一心不亂,慧是心不顛倒,在一切法裏面正知正見,不會被境界蒙蔽,不至於迷在境界裏面,這就是慧,所以念佛人有定有慧。我們現在念佛念了很多年還是迷惑顛倒,什麼原因?你只會唱佛不會念佛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像唱歌一樣,唱佛不是念佛,唱佛,有口無心,所以你定慧都得不到。由此可知,念佛是要用心去念,心與你這個念要相應,才會得一心不亂。

   念佛是一種修行方法,與禅宗的觀心、參話頭都是一種方法,目的都是要達到明心見性。禅宗叫明心見性,淨土叫一心不亂,名稱不一樣,境界相同,是一樁事情。禅宗觀心、參話頭,他要明心見性,要達到這個目的。我們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我們心裏是不是期望得一心不亂?阿彌陀佛天天念,從來沒有想過我要得一心不亂,那你就是有口無心,雖念佛,念佛裏面沒有禅觀,不相應。所以念佛要曉得,我有一個目標,我這個目標是要得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起的作用就是大徹大悟,就是般若智慧。一心能生智慧,智慧是一心之所生,沒有一心就沒有智慧。這個道理,我們在講堂可以說常常提出來討論。這個問題,本經 裏面講的是「淨圓覺性」,與《彌陀經 》講的一心不亂,尤其是講的理一心不亂,完全相同,理一心不亂就是此地講的淨圓覺性。

   諸位要曉得,得淨圓覺性之後才是真正的修行,沒有得淨圓覺性之前不是真修。《華嚴經 》裏面講修行從哪裏講起?從圓教初住講起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它那個最低的標准,爲什麼說圓教初住?因爲圓教初住才得淨圓覺性,才得理一心不亂。諸位要曉得,在沒有得理一心不亂之前,目標就是求一心不亂,得一心不亂之後才是真正修行,『依悟起修』。就好像我們念書一樣,理一心不亂好比大學,得理一心不亂是考取大學,考取大學才開始上課,才念書,這就是佛法裏面講的大乘法。大乘法是從理一心不亂開始,前面都等於說是預科,都是預備的,不是真實的,人天二乘,不是大乘。我們雖然現在修的是大乘,但是是大乘的預科,不是真正的大乘,一定要得理一心,要得淨圓覺性,你才是得大乘法,在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裏面都是告訴我們這個標准,從來不會說有一部經 把這個標准拉低,沒有,就是淨土帶業往生,人家也說得很清楚。你們每天念回向偈,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那才是真正得理一心,得大乘法,到那個時候才是依悟起修。

   依悟起修,還有一個名詞叫稱性起修,跟這個境界一樣,悟就是悟真如本性,「依悟」就是稱性,是同樣一個境界。到這個時候,修什麼?大乘法,諸位要曉得,修的是「聞思修」叁慧;沒有到這個境界,你所修的是「戒定慧」叁學。戒定慧叁學是初級的佛法,聞思修叁慧是高級的佛法,這個地方講依悟起修,從此以後才是修叁慧。我們如果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必須修叁學,離開叁學沒有辦法達到叁慧,所以叁學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 叁學裏面有事有理,事修重要,明理更重要,理要是不明,一般常講盲修瞎練,毛病很多,裏面會産生無明、邪見、執著,所以一定要明理。戒律要守,戒律幫助你得定,要懂這個道理。如果我們持戒,這個戒律反而不能叫我們得定,這種情形很多,不能叫我們得定,我再說通俗一點,所謂得定就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這就是定,那麼我守戒了,守戒反而叫心不清淨,這個戒就錯了。戒條是大學問,戒條猶如法律條文一樣,它裏面的含義很深,不是只照字面看看就都懂了,如果每個人看看字面都懂,諸位想想,國家何必還要設大法官?用不著了,學校何必還要法學院?也用不著。不那麼簡單,所以在你法律條文有疑惑的時候有大法官來解釋。我們戒律條文也是如此,它在叁藏裏面成爲一藏,可見得這是大學問,是根本的學問。

   今天佛教之衰,實在說衰在哪裏?戒學沒有了。你看看今天,拿我們臺灣,這是佛教最興盛的地方,有幾個地方講戒律?講經 的很普遍,很多,講戒的沒有。諸位要曉得,講經 而不講戒,在修學程序上來講,脫節了,沒有根底。好像蓋房子一樣,底下一層不要,我蓋二樓,一樓不要,這房子能蓋得成嗎?決定不可能。今天我們學佛所遭遇的困難就在此地,大家把最重要的基礎疏忽掉,都認爲這個沒什麼要緊,這個沒有什麼要緊,你學佛學了這麼多年一無所成。你有沒有曾想到,古人學個叁年五載都有成就,我們學了幾十年都沒有學成?自己不追究這個根源,只說我們業障太重。你業障重在哪裏?業障重在疏忽戒學。古人善根深厚,深厚在哪裏?他曉得戒學重要,一念之差,結果就大大的不相同。

   戒律的理論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真難。比丘戒的精神是諸惡莫作,菩薩戒的精神是衆善奉行,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」,他所得的結果是「自淨其意」,這才叫做戒學。如果我斷惡修善不能得一心,那不叫戒學,那是什麼?世間善法,人天的善法,不是戒學。戒學一定得定,他的結果一定是定。人天善法,他的結果是叁善道的福報,有漏福報。就是你修因,修因後頭一定有結果。如果你結的果是禅定,對了,這個真正是佛法戒學,如果你結的果是人天福報,這個不是佛法的戒學。譬如五戒、十戒,沙彌十戒,你懂得佛法的,是佛的戒律,成就你清淨心,幫助你得一心不亂,你要是不懂得,知道這個是好事情,我應當遵守照這個去做,這是善法,爲什麼?因爲你照這個去做不能得定,不能得清淨心,你只是修福報。諸位必須記住,我修戒是爲清淨心而修,你就想想戒學如何叫你達到清淨心。

   你的心不清淨是因爲你有惡習氣,譬如你有殺生的習氣,殺生的習氣叫你的精神不能夠安穩,晚上睡覺都做惡夢。你殺衆生,夢到衆生跟你討命,你精神不能安穩。戒殺是要斷這個習氣,使你身心安穩,夜晚也不做惡夢,道理在此地。偷盜,總感覺對不起別人,有虧欠,良心不安,換句話說,妨礙你得定,你想修定,那個定怎麼定得下來?不偷盜,把這個惡習氣斷掉,這樣才能夠心安理得,戒律的目的是在此地。決不是說佛叫我持戒,我持戒佛就歡喜,護法神就保護我,你的心怎能得安穩?這是用什麼樣的心來修行?用生意買賣心來修行,投機取巧,「這個東西一本萬利劃得來」,觀念上完全錯了,所以你怎麼樣認真的去修,你得不到一心,你也沒辦法開智慧。所以,你要曉得戒學真正的意思在什麼地方。

   得了定,定還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剛才說了,你得理一心,理一心是什麼?好像剛考取大學,才入學,只是這麼個境界而已。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