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生歡喜,我這就成就了,好了,你也不過是考取大學而已,你畢不了業,所以要曉得這個道理。得理一心之後,那個路子還遠得很,還有四十一個階級才能成佛,不是說得理一心就成佛,就成就,不是的。理一心好像才考取,考取之後還有四年八個學期才能畢業,你這不過才考取而已,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。
「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」與《楞嚴經 》裏面所講大致相同,可是《楞嚴經 》經 過交光大師一解釋,與過去古大德們的觀點、說法確實是不相同。《圓覺經 》這叁個名詞的解釋與天臺、賢首宗有密切的關系,所以到後面我們看「二十五輪」都是用止、觀、禅那。禅那就是止觀等運,同時的,止觀不二,用這種方法。那麼這是給我們說明一個修行的原則,希望諸位同修要特別的留意,如果我們想這一生當中真正成就的話,不明白佛法的道理沒法子修行。
真正講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》才是我們入佛門第一課,這裏面提出的四個問題都是我們學佛最基本的問題。第一個大問題是學佛到底好不好?是吉是凶?吉就是學佛好,凶是學佛不好,討論這個問題。我們看許多學佛人,的確他的結果就可以分爲這兩類,有的人學佛得的結果很好,有的人學佛得的結果很不好,這就說明學佛如不如法,你是不是合理合法。如理如法的修學,你的果報一定好,所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那怎麼不好?你會修到,不要說來生,就是這一生當中,事事自在,事事如意,這是好果報,佛不騙人。如果你違背理論、違背方法,盲修瞎練,那你所得的恰恰相反,得的是樣樣都不順利、不如意,會得這個結果。這是我們在今天看了學佛同修普遍會有這兩種情形,你仔細去觀察。怎麼樣才合理合法?怎麼樣是不合理、不合法?這佛在經 典裏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。這是說明修學要從基本上來著手。
在理論上,當然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都很著急,爲什麼?總希望在最短的時間把佛法理論的綱領能抓到,使自己在極短的時間能有成就,這是每個人的願望。說到這一點,我們在經 典選擇裏面,譬如《圓覺經 》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經 典,經 文不多,可是理論非常的圓滿,這是一部好書。《楞嚴》好,但是部頭比這部要大五倍。我們想從小部,文字比較短一點的,取《圓覺經 》好。比《圓覺經 》還要容易理解的是《六祖壇經 》,因爲六祖是我們中國人,《圓覺經 》畢竟還是釋迦牟尼佛講,翻譯過來。六祖大師是我們中國人,去我們才一千叁百年,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,以中國人計算的方法叁千多年,六祖大師才一千叁百年,唐朝時候的人,所以距離我們近。距離近,思想上許多問題的想法、看法都比較接近,就拿文學來說,兩漢以前的文章我們讀起來就困難,唐宋的文章我們讀起來就很順口,那就是唐宋距離近,兩漢以前距離得遠。所以《六祖壇經 》是非常好的一部經 典,我們也講過好幾遍,這都是很重要。淨土法門我們選《彌陀經 疏鈔》,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注解,雖然分量大一點,值得去研究,因爲這裏面的理論、方法真正明白了,就算花個四、五年的時間,值得,搞清楚之後,你這一句佛號就有了力量,如同經 裏面所說的「念一句阿彌陀佛,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」,確實做得到。
「奢摩他」偏重在止上,它也有觀,但是以止爲主,「叁摩」也是止、觀,但是偏重在觀上,並不是沒有止,都有。如果單單有一個,缺少另外一個,那就不能叫禅那,既然叫「禅那」一定是有靜有慮、有止有觀,可是它有偏重,偏重也是個人根性不相同。譬如最顯著的例子來說,有些人昏沈,他一看書,坐在那裏,看一會兒打瞌睡,他睡覺;你叫他念佛,打佛七在止靜的時候,有人就睡著,就昏沈。凡是聽經 的,你們注意道場,我們道場人少,你到臺中去,李老師那個道場,他講經 的時候大概有二、叁百個人聽,你到後面去看,至少有好幾個在睡覺,老師在那裏講經 ,他睡覺睡著了,他昏沈。有這種習氣的人,修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他就要采取叁摩,叁摩就是觀,提起精神來,不可睡,要偏重在這一方面。還有一種人心很散亂,妄念非常多,止不住,一會兒想東、一會兒想西,不知道想些什麼東西,自己也曉得心這麼亂,定不下來,愈想定是愈亂,這種毛病叫掉舉,心裏頭七上八下,定不下來,那麼他下手的功夫要從「奢摩他」下手,奢摩他偏重在定,用定來對付你的散亂心。「叁摩」偏重在觀,用觀的方法對治你的昏沈,所以它有偏重。沒有掉舉也沒有昏沈,這個情形很難得,他下手的功夫就可以直接用「禅那」,用第叁個,所以是止觀等運,沒有偏重。這叁種都叫做「禅」。
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都能用得上,不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裏面有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而且後面所講的二十五輪,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具足,就看你怎麼念法,真正是什麼樣的毛病都能對治,因爲它都隨順覺性,理由是在此地。說得很容易,實在講這裏面也的確是不容易,那就是什麼?一個是隨順覺性,一個是隨順無明,無明裏面就包括邪見、煩惱,所知障、煩惱障,這裏面真的是一絲毫之差。隨順覺性的是如法,隨順煩惱、邪見的就不如法。諸位想想,佛法之外,所謂是外道,他們有沒有學禅定?給諸位說,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他們都有。爲什麼叫外道?他們有能力修到四禅天、四空天,四禅八定,但是諸位要曉得,四禅八定都不是隨順覺性,所以他不能超越叁界,他不能斷煩惱障,煩惱障、所知障他都不能破,這是我們必須曉得的。所以大家不要迷在禅上,所謂迷在禅上就是不曉得隨順覺性,你沒辦法斷惑證真。
諸位要是讀經 ,佛在經 裏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四禅八定這個定力愈深,他升得也愈高,可是他定力失去,所謂定力失去就是他壽命沒有了。諸位要知道,欲界壽命是業力支配,我們每個人的壽命是業力支配的,我們這個身叫業報之身,色界、無色界的壽命是定力支持的,所以他那個身不是業報之身,他是定力之身。他的壽命長短,譬如非想非非想天,這是最高一層,壽命是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壽命實際上就是他的定力,他修的這個定能支持這麼久,可是定力一失掉,他就墮落,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。四禅天人(第四禅)、四空天人,壽命盡了,就是他定力沒有了,失掉了,大多數都是墮在惡道,這就是說他所修的定不是隨順覺性而修,所以這一句諸位要特別記清楚,要把它看清楚。
佛教給我們修的定一定是隨順覺性而修,所謂隨順覺性就是不迷。你要是問,怎樣才隨順圓性?實際上,你一入佛門,這是講我們初級入佛門,不是高級,高級到理一心那是大學,我們講小學,小學就是我們現在的程度,我們入佛門,一入佛門要受叁皈依,這是佛門入學最基本的課程。叁皈依受了,不是說我受了叁皈依就是叁寶弟子,皈依師給我一個皈依證,我已經 受叁皈依了,給諸位說,那一張紙沒有用處,一文都不值,最重要的是你心裏要有叁皈,紙有什麼用處?心裏面要有。今天一般受叁皈,叁皈的意思是什麼都沒有講清楚,你又怎麼能夠得到叁皈?真正得到叁皈,你是真正的佛弟子,真佛弟子,是佛教初學初入門的弟子,換句話說,佛法修學從這個地方學起,叁皈依就是隨順覺性而修。
六祖大師把叁皈依講得非常清楚明白。皈依佛,佛是覺悟的意思。佛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是覺的意思,覺而不迷,這是皈依佛,你看豈不是隨順覺性嗎?不迷。皈是回頭,從前我們迷,迷在五欲六塵境界上,樣樣都迷,現在我從迷裏面回過頭來,不迷了,樣樣都覺。我們要問,覺迷的標准是什麼?這個要搞清楚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》裏面,佛給我們講過「可得爲世間事,不可得爲世間意」,換句話說,世間事可以做,要是有世間意就迷了。什麼叫做世間意?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,煩惱裏頭貪、瞋、癡、慢,世間意;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、見取見、邪見,世間意。什麼事都可以做,決定沒有這個錯誤的見解思想就不迷,這叫皈依佛。皈依佛了,還去追求榮華富貴,還去貪圖名聞利養,那不叫皈依佛,叫皈依魔;不叫皈依覺,叫皈依迷,愈迷愈深,顛倒了。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見,從前的知見是邪知邪見。法是改正我們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認識,正知正見。皈依僧,僧是清淨的意思,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,這是皈依僧。
覺正淨就是隨順覺性,所以你要是修禅定,或者你修一心不亂,修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,都要以覺正淨爲基礎,這是佛法。如果失掉叁皈依,你修的這叁種方法充其量不過是四禅八定,人天福報。什麼原因?就是你沒有辦法斷煩惱障、斷所知障,你雖有定功,沒有能力斷障。非想非非想天人不能斷煩惱障還是要墮落,所以他不能夠比小乘人。小乘人是用叁皈依爲基礎,所以小乘人能破障,能超越叁界。叁果聖人的禅定功夫比不上四空天,可是叁果聖人有能力破思惑,七十二品思惑他已經 能漸漸的斷,而四空天人禅定的功夫比叁果還要高,他不能夠斷惑,見思煩惱他一品都斷不掉,我們想想什麼道理?一個是以覺正淨爲依據,從這個地方起來的,換句話說,他立足點不相同,一個人修行雖然是修定,也用這個功夫,他是迷、是邪見、是不清淨,所以功力再深還是免不了要墮落。
佛法給你講理,不欺騙人。我們要是把這些道理統統搞清楚,你就曉得今天自己修行,我爲什麼會有進步,爲什麼會不進步。看看別人修行,某人有成就,某人爲什麼沒有,你也清清楚楚,眼睛就亮了,智慧就放光了。這一段很重要,我們用的時間也長一點。
再看底下一段,底下一段跟這一段有密切的關系,這個地方講的「奢摩他、叁摩、禅那」,這是根本,在修行是根本法。底下,這是把這個展開,一展開,八萬四千法門。如果要說八萬四千,這數字太多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