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六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生欢喜,我这就成就了,好了,你也不过是考取大学而已,你毕不了业,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。得理一心之后,那个路子还远得很,还有四十一个阶级才能成佛,不是说得理一心就成佛,就成就,不是的。理一心好像才考取,考取之后还有四年八个学期才能毕业,你这不过才考取而已,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。

   「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」与《楞严经 》里面所讲大致相同,可是《楞严经 》经 过交光大师一解释,与过去古大德们的观点、说法确实是不相同。《圆觉经 》这三个名词的解释与天台、贤首宗有密切的关系,所以到后面我们看「二十五轮」都是用止、观、禅那。禅那就是止观等运,同时的,止观不二,用这种方法。那么这是给我们说明一个修行的原则,希望诸位同修要特别的留意,如果我们想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的话,不明白佛法的道理没法子修行。

   真正讲,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》才是我们入佛门第一课,这里面提出的四个问题都是我们学佛最基本的问题。第一个大问题是学佛到底好不好?是吉是凶?吉就是学佛好,凶是学佛不好,讨论这个问题。我们看许多学佛人,的确他的结果就可以分为这两类,有的人学佛得的结果很好,有的人学佛得的结果很不好,这就说明学佛如不如法,你是不是合理合法。如理如法的修学,你的果报一定好,所谓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那怎么不好?你会修到,不要说来生,就是这一生当中,事事自在,事事如意,这是好果报,佛不骗人。如果你违背理论、违背方法,盲修瞎练,那你所得的恰恰相反,得的是样样都不顺利、不如意,会得这个结果。这是我们在今天看了学佛同修普遍会有这两种情形,你仔细去观察。怎么样才合理合法?怎么样是不合理、不合法?这佛在经 典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。这是说明修学要从基本上来著手。

   在理论上,当然我们现在学佛的同修都很著急,为什么?总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把佛法理论的纲领能抓到,使自己在极短的时间能有成就,这是每个人的愿望。说到这一点,我们在经 典选择里面,譬如《圆觉经 》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经 典,经 文不多,可是理论非常的圆满,这是一部好书。《楞严》好,但是部头比这部要大五倍。我们想从小部,文字比较短一点的,取《圆觉经 》好。比《圆觉经 》还要容易理解的是《六祖坛经 》,因为六祖是我们中国人,《圆觉经 》毕竟还是释迦牟尼佛讲,翻译过来。六祖大师是我们中国人,去我们才一千三百年,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,以中国人计算的方法三千多年,六祖大师才一千三百年,唐朝时候的人,所以距离我们近。距离近,思想上许多问题的想法、看法都比较接近,就拿文学来说,两汉以前的文章我们读起来就困难,唐宋的文章我们读起来就很顺口,那就是唐宋距离近,两汉以前距离得远。所以《六祖坛经 》是非常好的一部经 典,我们也讲过好几遍,这都是很重要。净土法门我们选《弥陀经 疏钞》,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注解,虽然分量大一点,值得去研究,因为这里面的理论、方法真正明白了,就算花个四、五年的时间,值得,搞清楚之后,你这一句佛号就有了力量,如同经 里面所说的「念一句阿弥陀佛,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」,确实做得到。

   「奢摩他」偏重在止上,它也有观,但是以止为主,「三摩」也是止、观,但是偏重在观上,并不是没有止,都有。如果单单有一个,缺少另外一个,那就不能叫禅那,既然叫「禅那」一定是有静有虑、有止有观,可是它有偏重,偏重也是个人根性不相同。譬如最显著的例子来说,有些人昏沈,他一看书,坐在那里,看一会儿打瞌睡,他睡觉;你叫他念佛,打佛七在止静的时候,有人就睡著,就昏沈。凡是听经 的,你们注意道场,我们道场人少,你到台中去,李老师那个道场,他讲经 的时候大概有二、三百个人听,你到后面去看,至少有好几个在睡觉,老师在那里讲经 ,他睡觉睡著了,他昏沈。有这种习气的人,修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他就要采取三摩,三摩就是观,提起精神来,不可睡,要偏重在这一方面。还有一种人心很散乱,妄念非常多,止不住,一会儿想东、一会儿想西,不知道想些什么东西,自己也晓得心这么乱,定不下来,愈想定是愈乱,这种毛病叫掉举,心里头七上八下,定不下来,那么他下手的功夫要从「奢摩他」下手,奢摩他偏重在定,用定来对付你的散乱心。「三摩」偏重在观,用观的方法对治你的昏沈,所以它有偏重。没有掉举也没有昏沈,这个情形很难得,他下手的功夫就可以直接用「禅那」,用第三个,所以是止观等运,没有偏重。这三种都叫做「禅」。

   我们晓得这个道理,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都能用得上,不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有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而且后面所讲的二十五轮,这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具足,就看你怎么念法,真正是什么样的毛病都能对治,因为它都随顺觉性,理由是在此地。说得很容易,实在讲这里面也的确是不容易,那就是什么?一个是随顺觉性,一个是随顺无明,无明里面就包括邪见、烦恼,所知障、烦恼障,这里面真的是一丝毫之差。随顺觉性的是如法,随顺烦恼、邪见的就不如法。诸位想想,佛法之外,所谓是外道,他们有没有学禅定?给诸位说,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他们都有。为什么叫外道?他们有能力修到四禅天、四空天,四禅八定,但是诸位要晓得,四禅八定都不是随顺觉性,所以他不能超越三界,他不能断烦恼障,烦恼障、所知障他都不能破,这是我们必须晓得的。所以大家不要迷在禅上,所谓迷在禅上就是不晓得随顺觉性,你没办法断惑证真。

   诸位要是读经 ,佛在经 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,四禅八定这个定力愈深,他升得也愈高,可是他定力失去,所谓定力失去就是他寿命没有了。诸位要知道,欲界寿命是业力支配,我们每个人的寿命是业力支配的,我们这个身叫业报之身,色界、无色界的寿命是定力支持的,所以他那个身不是业报之身,他是定力之身。他的寿命长短,譬如非想非非想天,这是最高一层,寿命是八万大劫,八万大劫寿命实际上就是他的定力,他修的这个定能支持这么久,可是定力一失掉,他就堕落,真的是爬得高摔得重。四禅天人(第四禅)、四空天人,寿命尽了,就是他定力没有了,失掉了,大多数都是堕在恶道,这就是说他所修的定不是随顺觉性而修,所以这一句诸位要特别记清楚,要把它看清楚。

   佛教给我们修的定一定是随顺觉性而修,所谓随顺觉性就是不迷。你要是问,怎样才随顺圆性?实际上,你一入佛门,这是讲我们初级入佛门,不是高级,高级到理一心那是大学,我们讲小学,小学就是我们现在的程度,我们入佛门,一入佛门要受三皈依,这是佛门入学最基本的课程。三皈依受了,不是说我受了三皈依就是三宝弟子,皈依师给我一个皈依证,我已经 受三皈依了,给诸位说,那一张纸没有用处,一文都不值,最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有三皈,纸有什么用处?心里面要有。今天一般受三皈,三皈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有讲清楚,你又怎么能够得到三皈?真正得到三皈,你是真正的佛弟子,真佛弟子,是佛教初学初入门的弟子,换句话说,佛法修学从这个地方学起,三皈依就是随顺觉性而修。

   六祖大师把三皈依讲得非常清楚明白。皈依佛,佛是觉悟的意思。佛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是觉的意思,觉而不迷,这是皈依佛,你看岂不是随顺觉性吗?不迷。皈是回头,从前我们迷,迷在五欲六尘境界上,样样都迷,现在我从迷里面回过头来,不迷了,样样都觉。我们要问,觉迷的标准是什么?这个要搞清楚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》里面,佛给我们讲过「可得为世间事,不可得为世间意」,换句话说,世间事可以做,要是有世间意就迷了。什么叫做世间意?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,烦恼里头贪、瞋、痴、慢,世间意;身见、边见、戒取见、见取见、邪见,世间意。什么事都可以做,决定没有这个错误的见解思想就不迷,这叫皈依佛。皈依佛了,还去追求荣华富贵,还去贪图名闻利养,那不叫皈依佛,叫皈依魔;不叫皈依觉,叫皈依迷,愈迷愈深,颠倒了。皈依法,法是正知正见,从前的知见是邪知邪见。法是改正我们错误的见解、错误的观念、错误的认识,正知正见。皈依僧,僧是清净的意思,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,这是皈依僧。

   觉正净就是随顺觉性,所以你要是修禅定,或者你修一心不乱,修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都要以觉正净为基础,这是佛法。如果失掉三皈依,你修的这三种方法充其量不过是四禅八定,人天福报。什么原因?就是你没有办法断烦恼障、断所知障,你虽有定功,没有能力断障。非想非非想天人不能断烦恼障还是要堕落,所以他不能够比小乘人。小乘人是用三皈依为基础,所以小乘人能破障,能超越三界。三果圣人的禅定功夫比不上四空天,可是三果圣人有能力破思惑,七十二品思惑他已经 能渐渐的断,而四空天人禅定的功夫比三果还要高,他不能够断惑,见思烦恼他一品都断不掉,我们想想什么道理?一个是以觉正净为依据,从这个地方起来的,换句话说,他立足点不相同,一个人修行虽然是修定,也用这个功夫,他是迷、是邪见、是不清净,所以功力再深还是免不了要堕落。

   佛法给你讲理,不欺骗人。我们要是把这些道理统统搞清楚,你就晓得今天自己修行,我为什么会有进步,为什么会不进步。看看别人修行,某人有成就,某人为什么没有,你也清清楚楚,眼睛就亮了,智慧就放光了。这一段很重要,我们用的时间也长一点。

   再看底下一段,底下一段跟这一段有密切的关系,这个地方讲的「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」,这是根本,在修行是根本法。底下,这是把这个展开,一展开,八万四千法门。如果要说八万四千,这数字太多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