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(第六集)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9-08-06
请掀开经 本第八页:
讲义【六、为示修必依观故。】
这是说明第六条的因缘。这个题目给我们说得很清楚,修行必须依观,这一点很重要。
讲义【大凡行人,欲奋真修,须假禅观,修不依观,未免错入歧途,故答威德所问,皆以悟净圆觉,依悟起修。悟即慧观,虽有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,三种分别,无非随顺觉性而修。佛为示修必依观,故说此经 。】
这一段可以说凡是大乘佛法的修学都离不开这个原则,由此可知『禅观』的重要。如果没有禅观,断惑就非常困难,不但困难,往往还会走错路,一般所谓著魔,著魔障。「止观」是禅的通称,大乘可以讲八万四千法门,那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,都是修的禅定。说禅定一定要懂得禅定的定义,不要被这两个字迷惑,一听说一定要修禅就以为每天盘腿面壁叫参禅,那就错了。所以,你先要懂得什么叫做禅。禅是止观同时,这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,叫「禅那」,它的意思一般翻作「静虑」,在中国称之为「止观」,一样的意思;静就是止,虑就是观,止什么?止息妄缘。如果以一乘教义来说,拿《圆觉》、《楞严》这两部经 的教义来讲,禅的意思就特别清楚。《楞严》里面讲「舍识用根」,舍识就是息,就是止,用根就是观,交光大师这个解释,你一看这个「禅观」就很清楚明白,不至於迷惑。如果不晓得这个意思,息,息什么?息妄念,息哪一种妄念?真是搞不清楚。我们读了这两部大经 ,界限就搞得很清楚。止的、息的是心意识,是心心所法;观,六根根性照见诸法的作用,这是观,叫观照。诸位如果记著这个原则,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,原理是一个。
再说我们修净土,念阿弥陀佛也是修禅观,千万不要「经 上讲修行必须依观,我这个念佛不行,我再去学禅」,你就搞错了,你大错特错了。念佛就是禅观,你们在《弥陀经 疏钞》里面看得很清楚,莲池大师在每一句经 文的解释后面都有一段称理,那一段称理是纯粹的禅观,跟大家讲的那是修理一心不乱,那个修行就是楞严大定,禅观里面最为殊胜的。这个地方只讲『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』,还没有讲到楞严大定。如果你认为我们把念佛法门抬得这么高,好像有一点太牵强、太勉强,那你去读《楞严经 》,大势至菩萨是二十五圆通之一,他所修的法门就修楞严大定,就是用念佛的方法,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那念佛怎么不是楞严大定?怎么不是禅观?这一点诸位特别要晓得,要搞清楚,知道念佛是修的上上禅。它假如不是上上禅,《禅门日诵》里面就不会把念佛法门列在晚课。你们看《禅门日诵》,那是中国过去大陆上丛林禅宗的课诵本,每天晚上他们念《弥陀经 》,念阿弥陀佛。怎么禅宗跑去修净土?净土就是禅。只有不通理的人才分禅分净,把它分家,禅不是净,净不是禅,真正明白道理,晓得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禅定。为什么要这么多方法?每个人根性不相同,适合於我们自己根性,适合於我们自己兴趣,适合於我们现前生活环境,特别容易成就。
禅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开悟,因此禅定可不是死定,它里面有观,观就是开悟。我们在《弥陀经 疏钞》里面常常提醒同学们,定里面要有慧,定是一心不乱,慧是心不颠倒,在一切法里面正知正见,不会被境界蒙蔽,不至於迷在境界里面,这就是慧,所以念佛人有定有慧。我们现在念佛念了很多年还是迷惑颠倒,什么原因?你只会唱佛不会念佛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像唱歌一样,唱佛不是念佛,唱佛,有口无心,所以你定慧都得不到。由此可知,念佛是要用心去念,心与你这个念要相应,才会得一心不乱。
念佛是一种修行方法,与禅宗的观心、参话头都是一种方法,目的都是要达到明心见性。禅宗叫明心见性,净土叫一心不乱,名称不一样,境界相同,是一桩事情。禅宗观心、参话头,他要明心见性,要达到这个目的。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我们心里是不是期望得一心不乱?阿弥陀佛天天念,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得一心不乱,那你就是有口无心,虽念佛,念佛里面没有禅观,不相应。所以念佛要晓得,我有一个目标,我这个目标是要得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起的作用就是大彻大悟,就是般若智慧。一心能生智慧,智慧是一心之所生,没有一心就没有智慧。这个道理,我们在讲堂可以说常常提出来讨论。这个问题,本经 里面讲的是「净圆觉性」,与《弥陀经 》讲的一心不乱,尤其是讲的理一心不乱,完全相同,理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净圆觉性。
诸位要晓得,得净圆觉性之后才是真正的修行,没有得净圆觉性之前不是真修。《华严经 》里面讲修行从哪里讲起?从圆教初住讲起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它那个最低的标准,为什么说圆教初住?因为圆教初住才得净圆觉性,才得理一心不乱。诸位要晓得,在没有得理一心不乱之前,目标就是求一心不乱,得一心不乱之后才是真正修行,『依悟起修』。就好像我们念书一样,理一心不乱好比大学,得理一心不乱是考取大学,考取大学才开始上课,才念书,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乘法。大乘法是从理一心不乱开始,前面都等於说是预科,都是预备的,不是真实的,人天二乘,不是大乘。我们虽然现在修的是大乘,但是是大乘的预科,不是真正的大乘,一定要得理一心,要得净圆觉性,你才是得大乘法,在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大乘起信论》里面都是告诉我们这个标准,从来不会说有一部经 把这个标准拉低,没有,就是净土带业往生,人家也说得很清楚。你们每天念回向偈,「花开见佛悟无生」,那才是真正得理一心,得大乘法,到那个时候才是依悟起修。
依悟起修,还有一个名词叫称性起修,跟这个境界一样,悟就是悟真如本性,「依悟」就是称性,是同样一个境界。到这个时候,修什么?大乘法,诸位要晓得,修的是「闻思修」三慧;没有到这个境界,你所修的是「戒定慧」三学。戒定慧三学是初级的佛法,闻思修三慧是高级的佛法,这个地方讲依悟起修,从此以后才是修三慧。我们如果要想达到这个境界,必须修三学,离开三学没有办法达到三慧,所以三学比什么都重要。
三学里面有事有理,事修重要,明理更重要,理要是不明,一般常讲盲修瞎练,毛病很多,里面会产生无明、邪见、执著,所以一定要明理。戒律要守,戒律帮助你得定,要懂这个道理。如果我们持戒,这个戒律反而不能叫我们得定,这种情形很多,不能叫我们得定,我再说通俗一点,所谓得定就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,这就是定,那么我守戒了,守戒反而叫心不清净,这个戒就错了。戒条是大学问,戒条犹如法律条文一样,它里面的含义很深,不是只照字面看看就都懂了,如果每个人看看字面都懂,诸位想想,国家何必还要设大法官?用不著了,学校何必还要法学院?也用不著。不那么简单,所以在你法律条文有疑惑的时候有大法官来解释。我们戒律条文也是如此,它在三藏里面成为一藏,可见得这是大学问,是根本的学问。
今天佛教之衰,实在说衰在哪里?戒学没有了。你看看今天,拿我们台湾,这是佛教最兴盛的地方,有几个地方讲戒律?讲经 的很普遍,很多,讲戒的没有。诸位要晓得,讲经 而不讲戒,在修学程序上来讲,脱节了,没有根底。好像盖房子一样,底下一层不要,我盖二楼,一楼不要,这房子能盖得成吗?决定不可能。今天我们学佛所遭遇的困难就在此地,大家把最重要的基础疏忽掉,都认为这个没什么要紧,这个没有什么要紧,你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一无所成。你有没有曾想到,古人学个三年五载都有成就,我们学了几十年都没有学成?自己不追究这个根源,只说我们业障太重。你业障重在哪里?业障重在疏忽戒学。古人善根深厚,深厚在哪里?他晓得戒学重要,一念之差,结果就大大的不相同。
戒律的理论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真难。比丘戒的精神是诸恶莫作,菩萨戒的精神是众善奉行,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他所得的结果是「自净其意」,这才叫做戒学。如果我断恶修善不能得一心,那不叫戒学,那是什么?世间善法,人天的善法,不是戒学。戒学一定得定,他的结果一定是定。人天善法,他的结果是三善道的福报,有漏福报。就是你修因,修因后头一定有结果。如果你结的果是禅定,对了,这个真正是佛法戒学,如果你结的果是人天福报,这个不是佛法的戒学。譬如五戒、十戒,沙弥十戒,你懂得佛法的,是佛的戒律,成就你清净心,帮助你得一心不乱,你要是不懂得,知道这个是好事情,我应当遵守照这个去做,这是善法,为什么?因为你照这个去做不能得定,不能得清净心,你只是修福报。诸位必须记住,我修戒是为清净心而修,你就想想戒学如何叫你达到清净心。
你的心不清净是因为你有恶习气,譬如你有杀生的习气,杀生的习气叫你的精神不能够安稳,晚上睡觉都做恶梦。你杀众生,梦到众生跟你讨命,你精神不能安稳。戒杀是要断这个习气,使你身心安稳,夜晚也不做恶梦,道理在此地。偷盗,总感觉对不起别人,有亏欠,良心不安,换句话说,妨碍你得定,你想修定,那个定怎么定得下来?不偷盗,把这个恶习气断掉,这样才能够心安理得,戒律的目的是在此地。决不是说佛叫我持戒,我持戒佛就欢喜,护法神就保护我,你的心怎能得安稳?这是用什么样的心来修行?用生意买卖心来修行,投机取巧,「这个东西一本万利划得来」,观念上完全错了,所以你怎么样认真的去修,你得不到一心,你也没办法开智慧。所以,你要晓得戒学真正的意思在什么地方。
得了定,定还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刚才说了,你得理一心,理一心是什么?好像刚考取大学,才入学,只是这么个境界而已。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