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

  大方广圆觉经   (第五集)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9-08-05

   请看第八页,教起因缘第四条:

   讲义【四、为示穷尽深疑故。】

   佛法的修学是求智、求觉,如果有疑就有障碍,所以断疑才能够生信。疑也有浅深不相同,粗重的疑比较容易断,微细的深疑很难断,不断,它就成障碍。像此地所说,金刚藏菩萨听了前面世尊所说的三番开示之后,这三番开示都是很重要的,可以说是一乘佛法里面最重要的纲领。在经 文里面我们还没有念到,希望诸位先有一个认识,但是这个地方是将最重要的几句话也提出来了。

   讲义【金刚藏闻前章,圆觉普照,寂灭无二,始知众生,本成佛道,遂起深疑,乃兴三问。】

   『圆觉普照,寂灭无二,始知众生,本成佛道』,众生本来成佛,这个的确很难叫人相信,也很难叫人承当,这个必须在大乘经 论里面有相当的基础,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得多。我们看过去诸宗的学人,包括禅宗在内,为这个疑问障难的学人实在是很多,这个难之破除,也必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才能破除,为什么?这个事情不是听讲、研究经 论就能破除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《楞严》里面给我们说「净极光通达」,诸位想想,心净到了极处,这是功夫,这种功夫谁都帮不上忙。祖师说法,一说人一听就开悟,大彻大悟,诸位要晓得他是已经 到净极了,就差那么一点点,遇到高明的善知识一指点就恍然大悟。《六祖坛经 》「参请机缘」这一章,里面一共有十三个人,这十三个人就是代表,是要到净极,缘才成熟。

   修道无论是在家或者是出家,要真正想成就,你要想断疑生信,这个生信是大乘正信,《大乘起信论》所讲的「起大乘正信」。此信一生起,诸位要晓得,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、别教初地菩萨,在念佛法门你就是理一心不乱,这是名副其实的成佛。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 讲义》里面讲的诸佛就是从这里讲起,从圆教初住讲起,也就是《楞严》里面讲的净极光通达,就是说的这个境界。你要到这个境界,念佛人,这是老师们常常讲的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你才能办得到。你有一桩放不下,你想断疑生信就不可能,这在我们现前学佛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障难,而且这个障难必须自己觉悟,自己能够解除,什么人都没有办法代替你。

   度众生是每一位诸佛菩萨的弘愿,可是经 论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,你要记住这句话。无缘这里面的境界很多,哪一个众生与佛没有缘分?都有缘分。所谓无缘,缘还没有成熟,这个没法子度,度那个众生要缘成熟,譬如六祖所度的是上上根人,那个度是要度他明心见性,一定要他根熟,就是要他心净极,到他那里,他很善巧方便的给你点一点,就大彻大悟了。你的程度不到那个地方,他对你无可奈何,没有法子度你。缘,给诸位说,有层次的,我们以五乘佛法来讲,有人乘之缘、天乘之缘、声闻之缘、缘觉之缘、菩萨之缘,菩萨里面有权教菩萨、有实教菩萨,要是依天台则有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菩萨,依贤首有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五类的菩萨,不一样。我们想想,我们讲最低的,最低的是人间佛法,人乘的,最低的,没有比这个更低了,我们学佛当然在这个阶层里面,这个阶层我们有没有能做好?这个阶层所修的五戒十善就是要把人做好,这是成佛成菩萨的基础,是根本,人都做不好,其余的都不要谈了。

   在佛法里面是遵守五戒,千千万万不要以为五戒就是那五条戒条,每一条戒条里面都有无量无边的义理、境界。儒家讲五常「仁义礼智信」,你们看看儒家讲仁讲了多少?儒家的「仁」相当於五戒里面的不杀生,可见得它这个境界相当广大,儒家讲「义」相当於佛法的不偷盗,儒家讲「礼」相当於佛法的不邪淫。诸位要是把世出世间法合起来看,你才明了这个境界广大,决不是单纯只讲五桩事情,哪有那么容易?每一条里面都包罗万象,否则的话,怎么会叫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?如果是那么简单,那人身应当很容易得,佛法也很容易闻。难在什么地方?从前人学佛确实都有儒家的基础,每个人四书五经 、十三经 都念得很好,都有这个基础,所以佛门里略略一涉猎他就通达,触类旁通。今天我们儒家书不念了,佛法也不愿意深究,只懂得一点皮毛,而且里面有许多地方都曲解了,这个怎么会有成就?

   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是先度自己,我在讲席常常劝勉诸位,为什么?两头总要成就一头,我这一生不能利益众生,首先要利自己,自利而后能利他,要注重这一点。自己果然得度了,是什么境界?给诸位说,生死自在,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,喜欢到哪里去就可以到哪里去,生死自在,这叫自度,而后没事了,这才放心度众生去了,劝化众生。自己还有问题,还有疑问,前途还是一片黑暗,不知道往哪里去,诸位想想,怎么能指点别人?劝别人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自己办到没有?如果自己对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消息,完全没有感应,你教别人,你的语气就带著怀疑,为什么?本身不能肯定,你教别人,人家能相信吗?人能够信得及吗?先自己要做到,然后劝别人。你在教学的时候,你的音声,你的表态,就能够叫人相信,那是你自己已经 做到;自己心里面有疑惑,你的言词表态说的就叫人听起来模棱两可,不能够下决断,所以一定要先度自己。度自己的理论与方法都在经 论当中,可以说我们这些年来已经 说得太多了。

   此地所提的疑是深疑,这层疑关要是打破,在念佛人来讲决定得理一心不乱,没话说的,最低限度你能证圆初住,超过阿罗汉、辟支佛太多了。金刚藏菩萨提三个问题,这三个问题跟《楞严经 》第四卷里面富楼那尊者所提的可以说完全相同。第一个问题:

   讲义【一问:若诸众生,本来成佛,何故复有一切无明?】

   诸位想想看这种问题,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他的这些弟子们就提出来了。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是代表小乘阿罗汉,这个地方金刚藏是等觉菩萨,一个小乘提的问题,大乘菩萨亦提这个问题,我们凡夫当然不免。

  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,我有一个同参明演法师,他是很多年以前就过世了。这个人修行很认真,很用功,他在大陆上跟我同学,到台湾来之后我们同事,我学佛他跟我学佛,我出家半年,他也跟著我出家,的确志同道合。可是我们常常争论,我是走讲经 说法的路子,希望用这个方法来帮助大家,他不以为然。他说:现在人谁听你这一套,你把嘴皮讲烂了,他都不听你的。说得很有道理,那怎么办?有神通就好了,一现神通,他不能不相信。他到大溪跟屈文六金刚上师学神通,学密宗去了。屈上师教他在三个月当中要磕十万个大头,他每天拜三千拜,密宗磕大头跟我们五体投地拜佛不一样,那很辛苦的,趴在地下。他一天拜三千拜,手都起茧,膝盖都起很厚的茧,他真干。

   他去学的时候从临济寺偷偷跑出去,没有人晓得他,两年多,这个人失踪了,没有消息,他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。他住在哪里?住在大溪,溪当中有个小洲,那里头有几间小房子,他住在那里,住在水当中,四面都是水。有一年水灾,民国五十一年,那一年我住在大溪香云寺,水灾的时候石门水库放水,他那个地方被淹,他蹲在屋顶上被人救出来了。救出来以后,大溪有个塔,大概没有钱,盖了一层,上面没钱盖了,所以我们叫它半截塔,他就住在那里面苦修,修三年之后,他说他能见鬼了。他能见到鬼,每天下午四、五点钟,街上就有鬼走路了,到八、九点钟的时候,街上的鬼就很热闹,跟人差不多多了,人鬼杂居。我就告诉他,我说:你这个还没有用处,你还是度不了众生,你神通没有,你有鬼通,我坐在此地,你告诉我,你的旁边有两个鬼在此地,我看不见,我不相信,你还是没有办法。你说有,我说没有,我说你讲鬼话,根本不承认你,你有什么法子?但是他决定不是妄语。

   他在大溪修行的时候,那个时候《中华大藏经 》刚刚出版,他预约了一部,每个月出一册,他就按照进度来读,将这部大藏经 从头到尾念完了,他来找我,我说:什么事情?他说:我藏经 看完了。我说:恭喜你,很难得,一个人一生当中能看一部藏经 不容易。他说:我有个问题。我说:什么问题?他说: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有话说,可惜有一桩事情佛没讲清楚。我说:什么事情?他说:佛讲我们众生有无明,我们本来有佛性,佛性起了无明,为什么原因起的无明?又说无始无明,总得有个开始,到底是哪一天起来的?什么原因起来的?这个问题佛没有讲清楚。我说:你大藏经 冤枉看了,为什么?这个问题《大藏经 》里讲得清清楚楚,我们不要说别的,《圆觉经 》说得很清楚,《楞严经 》说得很清楚,怎么会没讲清楚?是你自己看不懂,不是佛没有讲清楚,佛讲得清清楚楚。不要讲佛经 里面,《六祖坛经 》,六祖大师把这个问题也讲得清清楚楚,哪有不清楚的道理?这就是看经 或者听经 没有用心,没有去体会,所以读了听了依旧还有这个问题。有这个问题可以,如果说这个问题佛没讲清楚那真是冤枉佛了,这不可以的。这是我说出同样的问题,明演法师提出的问题。

   金刚藏菩萨,楞严会上的富楼那尊者,他们所提的问题是一样的疑问,这个疑问属於深疑,根本的疑问,就是无明从哪来的?无明什么理由起来的?无明是几时有的?这个地方说的『众生本来成佛,何故复有无明?』为什么有无明?这是第一个问题。第二个问题:

   讲义【二问:若诸无明,众生本有,何因缘故,如来复说,本来成佛?】

   『若诸无明,众生本有』,「若」是假设,假设无明是众生本有的,『何因缘故,如来复说本来成佛?』诸位要晓得成佛决定没有无明,一起无明就叫众生。无明有厚薄不同,所以众生有九法界,愈是往上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