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面无明愈薄,愈是往下面无明愈厚。无明如果是本有的话,佛就不可以讲众生本来成佛。第三个问题:
讲义【三问:十方异生,本成佛道,后起无明。】
『十方异生,本成佛道』,异生就是众生,与佛不相同就叫做异。百法里面的「异生性」,那是讲与菩萨不一样,二乘以下的都叫异生。「同生」是讲菩萨,菩萨与佛相同。这个地方的异生连菩萨都包括,为什么?他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佛与佛相同,菩萨与佛还是不同。所以「十方异生,本成佛道,后起无明」,要记住他说话的意思,意思要搞清楚。本来成佛,我们大家本来都是佛,以后起无明了,这是一个问题。这个大问里包括几个小问题,这是第一个小问题,其次讲:
讲义【一切如来,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】
『烦恼』就是无明,前面讲十方异生本来成佛,后起无明,现在你们这些成佛的人,成佛了,你们成了佛什么时候又起无明?佛还会不会再起无明?的确这是大问题,这个问题从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直到今天,无论在哪个地区,无论在什么时代,凡是接触到佛法的人,没有一个人没有这个疑问,这个疑要是不破除,没有法子把你的境界往上面再提升一层。下面是圆瑛法师给我们讲:
讲义【然此皆根心之疑,能障大乘正信。】
『然此皆根心之疑』,就是上面这些问题,『能障大乘正信』,换句话说,你这种疑问要是不能破除,你没有法子见性,你念佛没有办法得理一心不乱,你要想得理一心,要想见性,这个疑问必须破除,这是一个大障碍。你想证阿罗汉没有问题,这个疑问存在可以,为什么?阿罗汉没见性,辟支佛也没见性,权教菩萨也没见性,行,在念佛人事一心没有见性,这个问题对你不产生障碍,如果你再进一步求理一心不乱,它就是障碍。而佛在本经 里面,为金刚藏菩萨解答这个问题:
讲义【佛善说譬喻。】
里面有喻说、有法说。
讲义【答以譬如销金矿,金非销故有,虽复本来金,终以销成就,一成真金体,不复重为矿。若明此义,诸疑自释。佛为示穷尽深疑,故说此经 。】
这是对大乘菩萨讲的。这个比喻与《楞严经 》上也相同,《楞严经 》上也是用这个比喻,除这个比喻之外,《楞严经 》还有一个「演若达多迷头认影」,那也是个比喻,《楞严经 》文字长,所以它讲的东西比此地要清楚。这个地方文字短,只有一个比喻,就是从金矿提炼到纯金,用这个比喻,提炼成金之后,这个金不会再变成矿,佛举这个比喻,而在《楞严》上,演若达多迷头认影那个比喻更妙。说明什么?说明迷没有理由,不但没有理由,这个迷没有开始,所以叫无始,不是说很久很久找不到开端叫无始,你要这样解释就错了,是没有开始,诸位要晓得。要是有始有终,这个事情就是真实的;没有开始,那是虚妄的。所以无明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,一觉悟就没有了,觉是真,妄是假的,你不觉就好像有这个相,你觉的时候这个相就没有了。如果你要去找无明是什么理由生的,几时生的,那就是增长无明,诸位想想,增长无明如何能断无明?这是佛在一乘了义经 典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示。你有疑,你的心就不清净,断疑之后,你的清净心现前。
在第四会,就是第四章金刚藏菩萨会,我们也可以称为金刚藏菩萨章,里面最主要的就是讨论这个问题,这跟《楞严经 》第四卷富楼那尊者所提的问题是相同的。我们在《楞严》里面读到,到《圆觉经 》里面再温习,希望诸位在此地能有所悟入,那就有很大的成就了。第五:
讲义【五、为示离障顺觉故。】
为示离障顺觉故,而说这部经 。这个因缘,在本经 里面有两位菩萨,一位是弥勒菩萨,一位是清净慧菩萨,这一段也都提起,都有这个意思在。
讲义【一切众生,依事理二障,而现浅深,遂有五性差别。】
这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能不知道的。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我们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苦?不但是众生,而且是天天在受苦受难的众生。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?什么原因落到这个地步?不是没有原因的,根本无明没有原因,这是枝末无明有原因。『一切众生』这一句包括的范围很广,从菩萨到地狱统统是有情众生,九法界有情众生,他本来是佛,现在变成众生,就是『依事理二障』,事障是烦恼障,理障是所知障,这两种障碍而现浅深,障浅地位就高,像菩萨、缘觉、声闻障得浅,六道凡夫障得深,『五性差别』就是从这里来的。
五性不是天生的,也不是固定的,这一定要懂。五性里面有闻缘性、菩萨性、不定性,可是诸位要晓得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譬如我们现在是凡夫,我们可以从凡夫地位往上面去提升,可以去改变,纵然是菩萨里面,我们也能改变为最高的圆顿菩萨种性,这是根性最利的。在世间法里面讲,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上,这是对的。佛门里面讲五性差别也操纵在自己手上,所以这个不是天生的,不是别人给我们做主宰的,完全操纵在自己。你自己要觉,你在五性里面就改变了,就把你自己提升了,正如同凡夫一样,我们在人间的命运,你如果觉悟就把你的命运改变了,如果你要是迷,这个事情就麻烦了,你就受命运支配。不受命运支配的人自己创造命运、改造命运,是觉而不迷。
佛法无非是破二障:烦恼障、所知障,烦恼障里面要紧的就是名闻利养,这是讲出家人,五欲六尘,可是现在出家人跟在家没有两样,为什么?也有五欲六尘。以前出家人真的出了家,他没有家了,寺庙是公家的,十方道场,不是某一个人的;现在寺庙变成自己的家庙、子孙庙,那跟家庭没有什么两样,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。从前人出家真实修行,所以他的障碍是名闻利养,现在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统统要放下,这样才能破事障。事障虽然很猛厉,容易破,理障难破,理障不但要有好的老师来指点,自己真正有良好修学的态度才能成功,理障才有办法破除,这个比破事障要难得太多了。
我们在台中求学,以这个例子我也跟诸位讲过很多次,师资之道,就是师生之道,老师指点负决定性的责任,学生百分之百的依从,这种学生到哪里去找?你没有这个修学的态度,你的理障决定不能破除,诸佛菩萨来教你,对你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。所以我请李老师,我离开台中之后,大概总有二、三十次跟老师提这个问题,求他多教几个人,多收几个学生,末法时期弘法人才太少。他到最后给我一个难题,叫我替他找学生,这句话把我封住了,从此以后我再不提了,为什么?真的一个学生找不到,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里,接受过现代的这种教育,怎么可能对一个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?不可能的。换句话说,你的理障就难了,没有法子断除。
我到台中去求学的时候,我那个时候刚刚涉猎佛法还不太久,而且我求学的时候,我的老师都很单纯,因为没有听得很乱,接触的面不广,指导我的时候,佛学就是章嘉大师一个人,好办。而我到台中去跟李老师学的时候,头一天他老人家告诉我:你既然发心到我这里来跟我学,从前你的老师所教你的东西全部作废,你所读的东西、所看的东西,我一概统统不承认,你必须把你的头脑洗得干干净净,全部作废,来接受我指导。所读的书都是他指定的,我们自己所选的书,要想看哪个书,先要向他报告,要得到他同意,他认为你目前这个书还不能看,马上得放下来。换句话说,学生的思想、动态,老师完全了解,他才能教你,你要是看得太杂,听得太多,你乱了,老师没有办法教你,所以这样的学生到哪里找去?
我在台中李老师会下,你们大家晓得,他的学生差不多有二十多万人,我在那里学十年,我离开他了,我得到他一点东西,怎么得来的?就是百分之百服从没有话说。我离开他在外面讲经 完全守著他的规矩,脱离他的范围是在民国六十年讲《华严经 》的时候,这才摆脱他的范围。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,你要守著这一家的规矩,熟透了就有变化,在佛法里面讲从根本智得后得智。李老师会下那么多人,他为什么不能成就?就是对老师的话不能百分之百的服从,有人只听一半,另一半还不相信,他所得到的只有一半,有人能听百分之六十,他只得百分之六十,同在一会。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,老师说你把东西都学去了,你到底学了什么东西?我说你们听经 比我多,李老师在台中已经 教了十年我才去的,你们在台中住的人一开头就听他的,你比我多听了十年,那你为什么不如我?我对老师相信,所以我得的多,你虽然听得多,你对老师不相信,那枉然。
诸位要晓得,我们中国从前的教学跟现在不一样,跟外国人更不一样。以前学生看老师比看自己父母还重,道理在哪里?老师是真正关心关照,要成就你。老师教这些学生,如果他自己儿女,譬如从前考功名,他的儿女中进士,考中了,学生没有考中,给诸位说,这个老师只好回去自杀。他在社会上没有地位,人家会骂死了,老师偏心,儿子考中,学生没有考中,骂他。所以从前的老师照顾学生不照顾儿子,学生考中,自己儿子没有考中,他在社会上有崇高地位,某位老师了不起,没有私心,真正能爱护子弟,不一样!所以在社会上做一个老师有他崇高的地位,虽然他很清苦,皇帝召见都不敢让老师北面,你们去看《礼记》,皇帝坐的上位是坐北朝南,显他政治地位的崇高,召见老师的时候,他要降阶,坐的位子不能这样坐法,皇帝要站在东面,老师站在西面,东是主人,西面是客人,以宾主之礼来见老师,接待老师。
在《礼记》里面你们还看到一个问题,最明显的,最简单的,称名,古人有名有字,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成年了,女子十六岁行笄礼,成年了,成年之后,没有人敢喊你的名,为什么?人家要称你的名,是骂你;对你客气,称你字。字从哪里来的?是你在成年行冠礼的时候,冠礼一定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