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面無明愈薄,愈是往下面無明愈厚。無明如果是本有的話,佛就不可以講衆生本來成佛。第叁個問題:
講義【叁問:十方異生,本成佛道,後起無明。】
『十方異生,本成佛道』,異生就是衆生,與佛不相同就叫做異。百法裏面的「異生性」,那是講與菩薩不一樣,二乘以下的都叫異生。「同生」是講菩薩,菩薩與佛相同。這個地方的異生連菩薩都包括,爲什麼?他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佛與佛相同,菩薩與佛還是不同。所以「十方異生,本成佛道,後起無明」,要記住他說話的意思,意思要搞清楚。本來成佛,我們大家本來都是佛,以後起無明了,這是一個問題。這個大問裏包括幾個小問題,這是第一個小問題,其次講:
講義【一切如來,何時複生一切煩惱?】
『煩惱』就是無明,前面講十方異生本來成佛,後起無明,現在你們這些成佛的人,成佛了,你們成了佛什麼時候又起無明?佛還會不會再起無明?的確這是大問題,這個問題從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直到今天,無論在哪個地區,無論在什麼時代,凡是接觸到佛法的人,沒有一個人沒有這個疑問,這個疑要是不破除,沒有法子把你的境界往上面再提升一層。下面是圓瑛法師給我們講:
講義【然此皆根心之疑,能障大乘正信。】
『然此皆根心之疑』,就是上面這些問題,『能障大乘正信』,換句話說,你這種疑問要是不能破除,你沒有法子見性,你念佛沒有辦法得理一心不亂,你要想得理一心,要想見性,這個疑問必須破除,這是一個大障礙。你想證阿羅漢沒有問題,這個疑問存在可以,爲什麼?阿羅漢沒見性,辟支佛也沒見性,權教菩薩也沒見性,行,在念佛人事一心沒有見性,這個問題對你不産生障礙,如果你再進一步求理一心不亂,它就是障礙。而佛在本經 裏面,爲金剛藏菩薩解答這個問題:
講義【佛善說譬喻。】
裏面有喻說、有法說。
講義【答以譬如銷金礦,金非銷故有,雖複本來金,終以銷成就,一成真金體,不複重爲礦。若明此義,諸疑自釋。佛爲示窮盡深疑,故說此經 。】
這是對大乘菩薩講的。這個比喻與《楞嚴經 》上也相同,《楞嚴經 》上也是用這個比喻,除這個比喻之外,《楞嚴經 》還有一個「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」,那也是個比喻,《楞嚴經 》文字長,所以它講的東西比此地要清楚。這個地方文字短,只有一個比喻,就是從金礦提煉到純金,用這個比喻,提煉成金之後,這個金不會再變成礦,佛舉這個比喻,而在《楞嚴》上,演若達多迷頭認影那個比喻更妙。說明什麼?說明迷沒有理由,不但沒有理由,這個迷沒有開始,所以叫無始,不是說很久很久找不到開端叫無始,你要這樣解釋就錯了,是沒有開始,諸位要曉得。要是有始有終,這個事情就是真實的;沒有開始,那是虛妄的。所以無明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一覺悟就沒有了,覺是真,妄是假的,你不覺就好像有這個相,你覺的時候這個相就沒有了。如果你要去找無明是什麼理由生的,幾時生的,那就是增長無明,諸位想想,增長無明如何能斷無明?這是佛在一乘了義經 典裏面給我們很大的啓示。你有疑,你的心就不清淨,斷疑之後,你的清淨心現前。
在第四會,就是第四章金剛藏菩薩會,我們也可以稱爲金剛藏菩薩章,裏面最主要的就是討論這個問題,這跟《楞嚴經 》第四卷富樓那尊者所提的問題是相同的。我們在《楞嚴》裏面讀到,到《圓覺經 》裏面再溫習,希望諸位在此地能有所悟入,那就有很大的成就了。第五:
講義【五、爲示離障順覺故。】
爲示離障順覺故,而說這部經 。這個因緣,在本經 裏面有兩位菩薩,一位是彌勒菩薩,一位是清淨慧菩薩,這一段也都提起,都有這個意思在。
講義【一切衆生,依事理二障,而現淺深,遂有五性差別。】
這都是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不能不知道的。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我們現在爲什麼變得這麼苦?不但是衆生,而且是天天在受苦受難的衆生。怎麼會落到這種地步?什麼原因落到這個地步?不是沒有原因的,根本無明沒有原因,這是枝末無明有原因。『一切衆生』這一句包括的範圍很廣,從菩薩到地獄統統是有情衆生,九法界有情衆生,他本來是佛,現在變成衆生,就是『依事理二障』,事障是煩惱障,理障是所知障,這兩種障礙而現淺深,障淺地位就高,像菩薩、緣覺、聲聞障得淺,六道凡夫障得深,『五性差別』就是從這裏來的。
五性不是天生的,也不是固定的,這一定要懂。五性裏面有聞緣性、菩薩性、不定性,可是諸位要曉得,並不是一成不變的。譬如我們現在是凡夫,我們可以從凡夫地位往上面去提升,可以去改變,縱然是菩薩裏面,我們也能改變爲最高的圓頓菩薩種性,這是根性最利的。在世間法裏面講,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,這是對的。佛門裏面講五性差別也操縱在自己手上,所以這個不是天生的,不是別人給我們做主宰的,完全操縱在自己。你自己要覺,你在五性裏面就改變了,就把你自己提升了,正如同凡夫一樣,我們在人間的命運,你如果覺悟就把你的命運改變了,如果你要是迷,這個事情就麻煩了,你就受命運支配。不受命運支配的人自己創造命運、改造命運,是覺而不迷。
佛法無非是破二障:煩惱障、所知障,煩惱障裏面要緊的就是名聞利養,這是講出家人,五欲六塵,可是現在出家人跟在家沒有兩樣,爲什麼?也有五欲六塵。以前出家人真的出了家,他沒有家了,寺廟是公家的,十方道場,不是某一個人的;現在寺廟變成自己的家廟、子孫廟,那跟家庭沒有什麼兩樣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從前人出家真實修行,所以他的障礙是名聞利養,現在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統統要放下,這樣才能破事障。事障雖然很猛厲,容易破,理障難破,理障不但要有好的老師來指點,自己真正有良好修學的態度才能成功,理障才有辦法破除,這個比破事障要難得太多了。
我們在臺中求學,以這個例子我也跟諸位講過很多次,師資之道,就是師生之道,老師指點負決定性的責任,學生百分之百的依從,這種學生到哪裏去找?你沒有這個修學的態度,你的理障決定不能破除,諸佛菩薩來教你,對你都束手無策無可奈何。所以我請李老師,我離開臺中之後,大概總有二、叁十次跟老師提這個問題,求他多教幾個人,多收幾個學生,末法時期弘法人才太少。他到最後給我一個難題,叫我替他找學生,這句話把我封住了,從此以後我再不提了,爲什麼?真的一個學生找不到,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裏,接受過現代的這種教育,怎麼可能對一個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?不可能的。換句話說,你的理障就難了,沒有法子斷除。
我到臺中去求學的時候,我那個時候剛剛涉獵佛法還不太久,而且我求學的時候,我的老師都很單純,因爲沒有聽得很亂,接觸的面不廣,指導我的時候,佛學就是章嘉大師一個人,好辦。而我到臺中去跟李老師學的時候,頭一天他老人家告訴我:你既然發心到我這裏來跟我學,從前你的老師所教你的東西全部作廢,你所讀的東西、所看的東西,我一概統統不承認,你必須把你的頭腦洗得幹幹淨淨,全部作廢,來接受我指導。所讀的書都是他指定的,我們自己所選的書,要想看哪個書,先要向他報告,要得到他同意,他認爲你目前這個書還不能看,馬上得放下來。換句話說,學生的思想、動態,老師完全了解,他才能教你,你要是看得太雜,聽得太多,你亂了,老師沒有辦法教你,所以這樣的學生到哪裏找去?
我在臺中李老師會下,你們大家曉得,他的學生差不多有二十多萬人,我在那裏學十年,我離開他了,我得到他一點東西,怎麼得來的?就是百分之百服從沒有話說。我離開他在外面講經 完全守著他的規矩,脫離他的範圍是在民國六十年講《華嚴經 》的時候,這才擺脫他的範圍。這就是所謂熟能生巧,你要守著這一家的規矩,熟透了就有變化,在佛法裏面講從根本智得後得智。李老師會下那麼多人,他爲什麼不能成就?就是對老師的話不能百分之百的服從,有人只聽一半,另一半還不相信,他所得到的只有一半,有人能聽百分之六十,他只得百分之六十,同在一會。所以有很多人來問我,老師說你把東西都學去了,你到底學了什麼東西?我說你們聽經 比我多,李老師在臺中已經 教了十年我才去的,你們在臺中住的人一開頭就聽他的,你比我多聽了十年,那你爲什麼不如我?我對老師相信,所以我得的多,你雖然聽得多,你對老師不相信,那枉然。
諸位要曉得,我們中國從前的教學跟現在不一樣,跟外國人更不一樣。以前學生看老師比看自己父母還重,道理在哪裏?老師是真正關心關照,要成就你。老師教這些學生,如果他自己兒女,譬如從前考功名,他的兒女中進士,考中了,學生沒有考中,給諸位說,這個老師只好回去自殺。他在社會上沒有地位,人家會罵死了,老師偏心,兒子考中,學生沒有考中,罵他。所以從前的老師照顧學生不照顧兒子,學生考中,自己兒子沒有考中,他在社會上有崇高地位,某位老師了不起,沒有私心,真正能愛護子弟,不一樣!所以在社會上做一個老師有他崇高的地位,雖然他很清苦,皇帝召見都不敢讓老師北面,你們去看《禮記》,皇帝坐的上位是坐北朝南,顯他政治地位的崇高,召見老師的時候,他要降階,坐的位子不能這樣坐法,皇帝要站在東面,老師站在西面,東是主人,西面是客人,以賓主之禮來見老師,接待老師。
在《禮記》裏面你們還看到一個問題,最明顯的,最簡單的,稱名,古人有名有字,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成年了,女子十六歲行笄禮,成年了,成年之後,沒有人敢喊你的名,爲什麼?人家要稱你的名,是罵你;對你客氣,稱你字。字從哪裏來的?是你在成年行冠禮的時候,冠禮一定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