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嚴》裏面講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我們得要問,這句話乍聽起來很難懂,怎麼無知又無所不知?所謂無知是無分別執著之知,沒有這些。譬如我們用眼見一切色相,眼睛一睜開,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的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,這個時候怎麼樣?對外面境界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見性見,這是般若智光,在眼根門頭放光動地。你見外面的色相,這時是平等的,一起心了,這是我好朋友,好久沒見你了,一動念就有分別,那個不是我的好朋友,這就迷了。諸位要曉得,我們六根根性哪一天不在用?天天都在用,跟佛菩薩沒有兩樣。佛菩薩就是沒有分別心,沒有分別執著,不起心不動念,所以他心是清淨的,心是平等的,唯有清淨平等才叫做大慈大悲。
耳聽音聲,這是圓覺在耳根上放光動地,聽一切音聲的時候,在音聲的境界裏頭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不起心不動念。可見得六根對這境界真是了了分明,它怎麼無知?這種知叫根本智,這種知叫真智慧,是真知,決定不是虛妄的,這就叫做般若無知。無什麼?無分別的知,無執著的知,無起心動念的知,無這個知,就是《楞嚴經 》裏面講「知見立知」,無那個立知。他有知見,無立知。如果連知見都沒有了,《法華經 》裏怎麼可以說入佛知見?那佛還不是有知有見嗎?入佛知見就是此地講的圓覺,就是般若。這個都要搞清楚,要是沒搞清楚,怎麼無知又有知?有知是講有虛妄的知,無知是無虛妄的知,衆生是有虛妄的知,所以真知沒有了;真知雖有,顯現不出來,被妄知蓋覆住,障礙住了。佛菩薩所顯發的是真知,因爲他沒有妄知,真知是要從清淨心當中顯發的,所以你心愈清淨,智慧愈是流露,而且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,是你本來具足的。
你們這幾位學講經 的法師,你要想經 講得好,沒有地方學,到哪裏學?你存了心去學,你學無量阿僧只劫,你的經 還是講不好。怎麼就講好了?不學就講好了,心清淨就講好了,因爲你自己心清淨是你的圓覺透出來,然後這個經 教音聲,從你自己圓覺心裏面流露出來的,跟諸佛菩薩的無二無別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你如果求一個「我要講得好,我要比任何人都好」,這是個妄念,這個妄念把你的圓覺心障礙住,爲什麼?因爲你在境界裏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起了煩惱,這是障礙自己,障礙自己明心見性,障礙自己一心不亂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下面還有幾句話很重要:
講義【圓覺,即一心之別名。】
諸位特別要記住這一句,爲什麼?我們修淨土,念阿彌陀佛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亂,你一看圓覺是大陀羅尼總持法門,好了,我去修圓覺去了,你這又搞錯了。念佛人圓覺在哪裏學?一心不亂就是圓覺。圓瑛法師大慈大悲,圓瑛法師這個也不是他的意思,宗密大師注《圓覺經 》就是這個說法。由此可知,念佛法門了不起,我們讀《華嚴經 》真正是覺悟到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第一位善知識就教他念佛法門,第五十叁最後一位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」,你們想想看,八萬四千法門當中第一法門,禅、教、密、律,無論哪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,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。千萬不要禅宗比我們高,密比我們高,我們去學,那你就顛倒了,你打開《華嚴經 》看看五十叁參裏頭,頭一個,尾巴一個,是不是教你學密?是不是教你參禅?不是,禅與密有沒有?有,在當中摻雜的。一頭一尾這是主流,而且頭尾是一貫的,自始至終就是念佛,禅與密都是附帶修的。你在《華嚴》裏頭看到這個意思,看出這個樣子,善財童子修行就是給我們做示範,給我們做一個樣子,我們還不覺悟嗎?還要迷在禅裏頭、迷在密裏頭,禅淨雙修,密淨雙修,那都叫多事,那都叫起分別執著,你不會得一心,你也不會證圓覺。所以這一句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,圓覺就是一心。
講義【一心,爲諸法所依之體;諸法,乃一心之用。】
你把這幾句話果然聽清楚聽明白,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議。曉得修行是什麼?就修個『一心』而已。得一心就得一切法,爲什麼?『諸法所依之體』就是一心。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本體就是理一心,十方叁世一切如來也是依理一心而顯現的,何況這些如來所說的法門怎麼能夠離得了一心?所以才說「一心」是大總持法門。只要你心得一了,世出世間法,過去未來法,你全都悟了,我們常講的全知全能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唯有悟得一心才真正證得。諸位懂得這個理,你也就相信這個事了。
講義【此心一法多名。《華嚴》則曰:一真法界。】
『此心一法』,它這個名詞很多,在經 典裏。有人曾經 問,既然是一法,一個名字就可以,何必說那麼多名字?一心不亂又說是圓覺,又說是大陀羅尼,又說是無量義,說這麼多有什麼意思?說這麼多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,叫你了解意思就行了,不要在名字相上做功夫。於名相上不起分別執著,一見名相,一聽名相,這個意思就了然。《華嚴經 》裏面叫『一真法界』,就是《圓覺經 》裏面講的圓覺性,就是《彌陀經 》裏面講的一心不亂。所以我講《彌陀經 》強調一心不亂,全經 裏面我只強調兩句話,前面有一句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,這一句重要的話,後面一句就是「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」,你要能把握住這兩句,你這一生決定生淨土,毫無疑問。
講義【《楞嚴》則曰:如來藏性;《淨名》(維摩诘經 )則曰:不思議解脫;《法華》則曰:一乘實相。或雲真如實際,或謂寂滅一心。在有情分中,名爲佛性,在無情分中,稱爲法性。】
這是隨便舉出幾個,你要去經 論裏面找,恐怕會找到一百多個名詞都是說的這個東西,由此可知,名相無須要執著,可是我們都要曉得,曉得什麼?原來這是一回事情。大乘經 論當中,無論依哪一部經 論修行,你的心定了,死心塌地了。那個人學《華嚴》,修「一真法界」;那個人修《法華》,修「一乘實相」;我念阿彌陀佛,求一心不亂的。他也不必學我,我也用不著學他,爲什麼?都一樣的,所謂殊途同歸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所以彼此要禮敬不要毀謗,大家都住在清淨心中,各個成就無上菩提,這是正確的,這是正法。
講義【名殊體一,無非圓覺一法也。】
都說這一樁事情。
講義【圓覺一法,通因徹果,十法界不出圓覺一法,本具圓覺。】
這幾句話重要了。
講義【而迷背圓覺者,六凡也;雖聞圓覺,而不悟圓覺者,二乘也;分證圓覺,而未極圓覺者,菩薩也;滿證圓覺,而住持圓覺者,如來也。】
這幾句話諸位多念幾遍,這是把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、六道凡夫,這裏面的關系,幾句話說得清清楚楚,就是迷悟圓覺程度上的不相等,才有這個區分。雖然這麼說,實際上有沒有?沒有,實際上是平等法,無佛無凡夫。因爲迷悟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所以這種區分、這種說法都叫做權說,叫做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
講義【離圓覺無十法界,離十法界不成圓覺。】
這兩句是廢話,爲什麼?誰能離圓覺?沒有法子離圓覺。
講義【體周十界,用等恒沙,不即諸法,不離諸法,是之謂無上心法。】
『體周十界』,十界就是十法界,『用等恒沙』,可見得前面講萬德萬能是形容詞不是數目字,此地講用等恒河沙數,那就不止萬了。恒沙還是比喻,恒河沙數還是有數字的,還是可以數得清的,而圓覺性的大用無量無邊,豈是恒河沙能夠相比的?『不即諸法,不離諸法』,它並不是諸法,但是它也不離諸法,就好像我們這個虛空一樣,虛空不是諸法,不是一切物,可是一切物也沒有離開虛空,都在虛空包容之中。這個事理在本經 要跟諸位來探討,入了經 文我們再說。說明宇宙萬法的真實相,關鍵是要我們自己能夠悟入,唯有悟入才有真實的受用。
講義【修多羅,是梵語,此雲契經 。謂契理契機之教,上契諸佛所說之理,下契衆生可度之機。是諸經 之通名。凡經 藏,無論大小乘,同名修多羅。】
『修多羅』是梵語,翻成中國字叫『契經 』,契是契合,就是很適合的意思。很適合什麼?底下有兩樁事情,一個是諸佛所證之理,也就是圓覺的理體,契合圓覺的理體,不違背圓覺,其次又能適合一切衆生的程度,這部經 就叫「契經 」。諸位要曉得,這兩樁事情都能做到不容易。往往契合圓覺之理,不契合衆生的程度,衆生聽了不懂,適合衆生的程度往往又違背真理,兩者都契合不簡單。實際上,大小乘的經 論都叫做契經 ,都能契合,然而我們初學的人來讀,好像這裏面有很大差距,不甚契合,其實是真正契合。中國古人所謂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這就講了,圓人才是完全契合,根性不圓就很難契合。由此可知,不是經 不契合衆生的機,是衆生的機本身有障礙不能契合經 教。譬如陽光,不是陽光沒有遍照大地,而是你用個東西蓋到,障礙住了,你躲在陰暗地方見不到陽光,不是太陽沒照你,是你本身有障礙。契經 就像陽光一樣光明遍照,有一些衆生本身有障礙,所以他不契合經 ,不是經 不契合他。
講義【了義者,大乘究竟顯了之義。】
什麼叫『了義』?『大乘究竟顯了之義』。「義」就是道理,「了」是究竟,最究竟的道理,而且是明顯,是「顯了」,很明白的呈現在我們眼前,大乘佛法究竟顯明的了義法。
講義【徹法流之源底,謂之究竟。】
近代有很多佛學家、學者在探討大乘佛法的根源,小乘佛法的根源,原始佛法的根源,都在那裏找,找得很起勁,你們想想佛法的根源在哪裏?你們一定會想,在中國,在印度,你會想到這些,你那個找法全都錯了。此地給你說出,「一心爲諸法所依之體,諸法乃一心之用」,根源在哪裏?根源在一心。大小乘佛法無非是迷悟不同而已,這個地方說得清楚,用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