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(第二集)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9-08-02
请看第三页,我们继续看经 题:
讲义【圆觉者,圆满觉性也。具足众德曰圆,照破无明曰觉。此圆觉,即诸佛之本源,众生之心地,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,具有不变随缘二义。】
这几句话很重要。学佛首先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,这是我们修证的基础,信心就是我们确实具足大方广圆觉的体用,不但是诸佛如来他们具足,我们自己也确实是具足,简单的讲就是具足圆满的觉性,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,这个道理在此地。底下两句话也非常重要:
讲义【本来清净,不动不变。】
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,『本来清净』,现在有没有染污?给诸位说,没有染污,我们自己的大方广圆觉性没有染污,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。我们现在圆觉性为什么不能现前?不能现前是自己迷失了,不是真正的失了,自己迷了,这是很要紧的。我们要晓得我们迷在什么地方,除去了迷,圆觉性就现前,也就是你自己就能够证得了。下面要给我们说明迷悟之缘:
讲义【随迷缘而成六凡法界,随悟缘而成四圣法界。】
因为它本来具有不变随缘这两个义理,它虽然是清净不动不变,而能随迷悟之缘。随迷缘就成六凡法界,随悟缘就成四圣法界。底下一句话要紧:
讲义【虽为迷悟所依,不为迷悟所变。】
这个道理就相当深了。你看看,只是『迷悟所依,不为迷悟所变』,所以它才是真如之体,才是一个清净之体。决不是说悟了它就清净,迷了它就染污,那它就随缘随著变了,它随缘不变,随悟缘它是清净的,随染缘它还是清净的,由此可知,迷悟对它来讲不相干,这个道理的确是很深。《楞严经 》里面佛指示我们,我们六根的根性就是大方广圆觉性。成佛成菩萨,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,作凡夫,乃至作饿鬼地狱,作蚊虫蚂蚁,六根根性还是放光动地没有两样,所以它与迷悟都不相干。悟的时候用它,迷的时候还是用它,悟的作用殊胜,广大无有障碍,迷了的时候用它就有障碍,不是六根根性有障碍,是因为你自己迷,障碍了自己,而六根根性还是那么样的广大,绝不随你的迷有一丝毫的改变。下面举一个比喻:
讲义【如水随冷气之缘,结之成冰,随暖气之缘,复溶为水,其性始终不变。】『如水随冷气之缘』,就结成冰,『随暖气之缘』,它又溶成水,可是它的性质不变。我们的真如本性亦复如是,无论随什么样的缘都不变,就是我们自己的大方广圆觉性,这是首先建立我们自己的信心,我们相信我们有真实不变的圆觉性。我们这一生的修学修什么?就是修圆觉性,圆觉性在禅家讲就是明心见性,就是修的这个,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修理一心不乱,理一心不乱就是圆觉性。首先要信得过这个东西我们本有,既是本有哪有修不成就的?一定可以修成。可是你要想真修,没有别的,因为这个东西既然在圣不增、在凡不减,你修个什么?没得修。所以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不是修得的,它本来如此,要你修什么?所谓修,无非是破迷而已。圆觉不要修,它本有,本来是圆满的,本来没有欠缺的,你修个什么?
注解说,『具足众德曰圆』,我们常称赞佛万德万能,「万」字不是数目字,如果是数目字,万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,还是很有限,「万」是圆满的意思,无量无边的德能统统具足,没有不具足的。所以你不要以为阿弥陀佛具足,释迦牟尼佛具足,你想到那里就错了,你要相信自己本身具足,所以《华严》里面讲「信为道元功德母」,今天信佛的有几个人相信这个?能相信这个,这叫信佛。你信有释迦牟尼佛,信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,没用,那是你信「心外之佛」,你要相信你自己具足大方广圆觉性,这叫真正的信佛,佛菩萨千经 万论里面教我们信佛是信这个,信这个才管用,你的修行就有方向目标了。人家问你修的什么,你自己清清楚楚,一点都不模糊,我修的是除去自己的障碍,除去自己的无明,将自己性具的大方广圆觉性显发出来,佛法的修学如此而已。底下告诉我们修行的纲领:
讲义【圆觉平等。】
『平等』就是『圆觉』,你要记住,「圆觉」就是六根根性,「圆觉」就是见性,「圆觉」就是闻性,乃至「圆觉」就是知性,它是平等的。我们想想,我们讲要破障碍,要破无明,什么是无明?什么是障碍?不平等就是无明,不平等就是障碍。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上是不是平等的?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平等的?不平等就是无明,这个要搞清楚。无明在哪里?现在晓得了,无明在什么地方,障碍在哪里?现在晓得障碍在什么地方,去掉你的障碍,你的圆觉性就现前。
讲义【在圣人分上,不曾增一丝毫,在凡夫位中,未尝减一些子,即《金刚经 》所云: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是也。《金刚经 》是法,指实相般若,即此经 之圆觉也。】
在圣人分上,就是佛菩萨,不曾增一丝毫,在凡夫位中,未尝减一些子,这就像《金刚经 》所说的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《金刚经 》讲的『实相般若』,就是本经 讲的『圆觉』。再说得亲切一点,「圆觉」不是别的东西,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。这个心,《楞严》里面一开头「七处徵心」,佛所问的就是圆觉性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,在哪里?无处而不在。如果它有方所,有个所在,这还能叫圆吗?这不能叫圆。它能够说得上圆,就是因为它没有方所,没有一个所在,无处而不在,所以才是无障碍的法界。圆瑛法师举例子说:
讲义【众生迷昧真心,可以试验。且问於人:汝有心否?必答曰:有。再问:心在何处?彼必以手指其胸曰:在这里。】
『众生迷昧真心』,凡夫迷了真心,迷了真心就是迷了自己。禅家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本来面目是什么?就是圆觉性,所以这个就是自己,这个可以试验。『且问於人:汝有心否?』他一定是答「我有」,你再问问心在哪里?他一定以手指其胸,「我心在这个地方」,这就是迷,这就是认假不认真。这一段文末后引用《楞严经 》上几句话:
讲义【楞严会上,阿难认识为心,如来斥为非心,指名妄想。后向根中指出不动、不变、不失、不还之如来藏心,即是圆觉真心。】
『阿难认识为心』,这个比一般认肉团心的要高明多了,「识」就是能够分别思惟想像的,现在人以为这是脑,是大脑发达,这都与佛法讲的有违背。你仔细去想想,我们这个心分布在身体每一个细胞之中,为什么?因为它是尽虚空遍法界。《楞严》还有一句话说得好,「性一切心」,一切是指一切万物、十法界依正庄严,不但有情的动物,无情的植物、矿物乃至虚空,都在你的圆觉性中,没有离开你的圆觉性。我们的圆觉性就好比太虚空一样,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太虚空里,没有离开太虚空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,几个人觉悟到自己的心这样广大清净无染?
古德说「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」,哪一个人认识心了,认识心就是悟道,这是解悟,从此以后修行才有门路可入,找到门道了。你要是不认识心,距离这个道就非常的遥远,无论你怎么苦修勤修,总是隔一层,可见得这个问题重要,关系之大。把识当作心的,的确大有人在,可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呵斥阿难尊者,告诉他那不是心,不是心是什么?那是虚妄想像,这是一句话把它道破,那是六尘缘影。所以在十番显见里面指出真心是『不动、不变、不失、不还』,那就是讲的圆觉性。由此可知,圆觉就是我们的真心。
前面跟诸位说,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的大乘,大乘是两个意思,一个法,一个义,义则是大方广,法就是众生心。我特别提出来告诉诸位,什么叫众生心?众生心是很多人的心,那就糟透了,你要这样解释的话,那是望文解义,你解错了。众生心是什么?十法界依正庄严,众多生起所依之心。最近我们在《起信论》正好也讲到这个问题,讲到三细六粗,不觉依本觉,依本觉而有不觉,依不觉这才有业相(这是依无明才有业相),依业相才有转相,依转相才有境界相,依境界相才有智相。这个依是讲依缘,因是什么?因统统是无明,所以因是一个,缘不一样。依的缘不一样,现的境界果就不一样,但是因是一样的。迷的因就是无明,悟的因就是本觉,因是一个因,缘不相同。这个道理,诸位在大经 大论里一定要细心的去体悟,去体会,你才会开智慧,你才能真正的断烦恼。
小乘人断烦恼用的方法很笨,那很苦,还不一定能断得干净。大乘这个方法妙,不需要吃苦头,为什么?他用圆觉照破无明。换句话说,小乘人断烦恼从缘上断,从依缘上断,苦。譬如苦集灭道,我为什么有苦?因为有集,我断了集,我就没有苦,他从这上断的。大乘佛法不从这上断,不从缘上断,从因上断,所以他修智慧,智慧开发之后,照破无明,那是一切都断了,一断全断,这个方法就是讲从根本断。大乘经 、《禅宗语录》里面常常讲从根本断,从根本断就是开智慧,不需要枝枝叶叶。
讲义【圆觉一法,是大陀罗尼,能总一切法,能持无量义。】
诸位要记住,『圆觉』是我们的真心,真心就是『大陀罗尼』。陀罗尼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。『总一切法,持无量义』,无量义不出大方广,大方广是无量义的总纲,一切法不出众生法,众生法是一切法的纲领,不但佛法十大宗派、八万四千法门都在里许,佛法以外的,世间一切的学术,一切的宗教,乃至於一切科学,无有一法不在这个里面。所以我们的修学,会修的人,经 上常讲「善学者」,著重这个善字,善学的人就是学圆觉,就是求根本智,圆觉是根本智。
诸位要知道,根本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般若智慧。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它在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,心清净,一心不乱。你要是有知,有知就麻烦了,有知是什么?《楞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