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二集)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02
請看第叁頁,我們繼續看經 題:
講義【圓覺者,圓滿覺性也。具足衆德曰圓,照破無明曰覺。此圓覺,即諸佛之本源,衆生之心地,而爲十法界所依之體,具有不變隨緣二義。】
這幾句話很重要。學佛首先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心,這是我們修證的基礎,信心就是我們確實具足大方廣圓覺的體用,不但是諸佛如來他們具足,我們自己也確實是具足,簡單的講就是具足圓滿的覺性,所以佛才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底下兩句話也非常重要:
講義【本來清淨,不動不變。】
這個意思我們要曉得,『本來清淨』,現在有沒有染汙?給諸位說,沒有染汙,我們自己的大方廣圓覺性沒有染汙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我們現在圓覺性爲什麼不能現前?不能現前是自己迷失了,不是真正的失了,自己迷了,這是很要緊的。我們要曉得我們迷在什麼地方,除去了迷,圓覺性就現前,也就是你自己就能夠證得了。下面要給我們說明迷悟之緣:
講義【隨迷緣而成六凡法界,隨悟緣而成四聖法界。】
因爲它本來具有不變隨緣這兩個義理,它雖然是清淨不動不變,而能隨迷悟之緣。隨迷緣就成六凡法界,隨悟緣就成四聖法界。底下一句話要緊:
講義【雖爲迷悟所依,不爲迷悟所變。】
這個道理就相當深了。你看看,只是『迷悟所依,不爲迷悟所變』,所以它才是真如之體,才是一個清淨之體。決不是說悟了它就清淨,迷了它就染汙,那它就隨緣隨著變了,它隨緣不變,隨悟緣它是清淨的,隨染緣它還是清淨的,由此可知,迷悟對它來講不相幹,這個道理的確是很深。《楞嚴經 》裏面佛指示我們,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大方廣圓覺性。成佛成菩薩,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作凡夫,乃至作餓鬼地獄,作蚊蟲螞蟻,六根根性還是放光動地沒有兩樣,所以它與迷悟都不相幹。悟的時候用它,迷的時候還是用它,悟的作用殊勝,廣大無有障礙,迷了的時候用它就有障礙,不是六根根性有障礙,是因爲你自己迷,障礙了自己,而六根根性還是那麼樣的廣大,絕不隨你的迷有一絲毫的改變。下面舉一個比喻:
講義【如水隨冷氣之緣,結之成冰,隨暖氣之緣,複溶爲水,其性始終不變。】『如水隨冷氣之緣』,就結成冰,『隨暖氣之緣』,它又溶成水,可是它的性質不變。我們的真如本性亦複如是,無論隨什麼樣的緣都不變,就是我們自己的大方廣圓覺性,這是首先建立我們自己的信心,我們相信我們有真實不變的圓覺性。我們這一生的修學修什麼?就是修圓覺性,圓覺性在禅家講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修的這個,在淨土裏面講就是修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圓覺性。首先要信得過這個東西我們本有,既是本有哪有修不成就的?一定可以修成。可是你要想真修,沒有別的,因爲這個東西既然在聖不增、在凡不減,你修個什麼?沒得修。所以法身、般若、解脫不是修得的,它本來如此,要你修什麼?所謂修,無非是破迷而已。圓覺不要修,它本有,本來是圓滿的,本來沒有欠缺的,你修個什麼?
注解說,『具足衆德曰圓』,我們常稱贊佛萬德萬能,「萬」字不是數目字,如果是數目字,萬德也沒有什麼了不起,還是很有限,「萬」是圓滿的意思,無量無邊的德能統統具足,沒有不具足的。所以你不要以爲阿彌陀佛具足,釋迦牟尼佛具足,你想到那裏就錯了,你要相信自己本身具足,所以《華嚴》裏面講「信爲道元功德母」,今天信佛的有幾個人相信這個?能相信這個,這叫信佛。你信有釋迦牟尼佛,信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沒用,那是你信「心外之佛」,你要相信你自己具足大方廣圓覺性,這叫真正的信佛,佛菩薩千經 萬論裏面教我們信佛是信這個,信這個才管用,你的修行就有方向目標了。人家問你修的什麼,你自己清清楚楚,一點都不模糊,我修的是除去自己的障礙,除去自己的無明,將自己性具的大方廣圓覺性顯發出來,佛法的修學如此而已。底下告訴我們修行的綱領:
講義【圓覺平等。】
『平等』就是『圓覺』,你要記住,「圓覺」就是六根根性,「圓覺」就是見性,「圓覺」就是聞性,乃至「圓覺」就是知性,它是平等的。我們想想,我們講要破障礙,要破無明,什麼是無明?什麼是障礙?不平等就是無明,不平等就是障礙。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是不是平等的?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平等的?不平等就是無明,這個要搞清楚。無明在哪裏?現在曉得了,無明在什麼地方,障礙在哪裏?現在曉得障礙在什麼地方,去掉你的障礙,你的圓覺性就現前。
講義【在聖人分上,不曾增一絲毫,在凡夫位中,未嘗減一些子,即《金剛經 》所雲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是也。《金剛經 》是法,指實相般若,即此經 之圓覺也。】
在聖人分上,就是佛菩薩,不曾增一絲毫,在凡夫位中,未嘗減一些子,這就像《金剛經 》所說的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《金剛經 》講的『實相般若』,就是本經 講的『圓覺』。再說得親切一點,「圓覺」不是別的東西,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。這個心,《楞嚴》裏面一開頭「七處徵心」,佛所問的就是圓覺性,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,在哪裏?無處而不在。如果它有方所,有個所在,這還能叫圓嗎?這不能叫圓。它能夠說得上圓,就是因爲它沒有方所,沒有一個所在,無處而不在,所以才是無障礙的法界。圓瑛法師舉例子說:
講義【衆生迷昧真心,可以試驗。且問於人:汝有心否?必答曰:有。再問:心在何處?彼必以手指其胸曰:在這裏。】
『衆生迷昧真心』,凡夫迷了真心,迷了真心就是迷了自己。禅家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本來面目是什麼?就是圓覺性,所以這個就是自己,這個可以試驗。『且問於人:汝有心否?』他一定是答「我有」,你再問問心在哪裏?他一定以手指其胸,「我心在這個地方」,這就是迷,這就是認假不認真。這一段文末後引用《楞嚴經 》上幾句話:
講義【楞嚴會上,阿難認識爲心,如來斥爲非心,指名妄想。後向根中指出不動、不變、不失、不還之如來藏心,即是圓覺真心。】
『阿難認識爲心』,這個比一般認肉團心的要高明多了,「識」就是能夠分別思惟想像的,現在人以爲這是腦,是大腦發達,這都與佛法講的有違背。你仔細去想想,我們這個心分布在身體每一個細胞之中,爲什麼?因爲它是盡虛空遍法界。《楞嚴》還有一句話說得好,「性一切心」,一切是指一切萬物、十法界依正莊嚴,不但有情的動物,無情的植物、礦物乃至虛空,都在你的圓覺性中,沒有離開你的圓覺性。我們的圓覺性就好比太虛空一樣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太虛空裏,沒有離開太虛空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,幾個人覺悟到自己的心這樣廣大清淨無染?
古德說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,哪一個人認識心了,認識心就是悟道,這是解悟,從此以後修行才有門路可入,找到門道了。你要是不認識心,距離這個道就非常的遙遠,無論你怎麼苦修勤修,總是隔一層,可見得這個問題重要,關系之大。把識當作心的,的確大有人在,可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呵斥阿難尊者,告訴他那不是心,不是心是什麼?那是虛妄想像,這是一句話把它道破,那是六塵緣影。所以在十番顯見裏面指出真心是『不動、不變、不失、不還』,那就是講的圓覺性。由此可知,圓覺就是我們的真心。
前面跟諸位說,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的大乘,大乘是兩個意思,一個法,一個義,義則是大方廣,法就是衆生心。我特別提出來告訴諸位,什麼叫衆生心?衆生心是很多人的心,那就糟透了,你要這樣解釋的話,那是望文解義,你解錯了。衆生心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,衆多生起所依之心。最近我們在《起信論》正好也講到這個問題,講到叁細六粗,不覺依本覺,依本覺而有不覺,依不覺這才有業相(這是依無明才有業相),依業相才有轉相,依轉相才有境界相,依境界相才有智相。這個依是講依緣,因是什麼?因統統是無明,所以因是一個,緣不一樣。依的緣不一樣,現的境界果就不一樣,但是因是一樣的。迷的因就是無明,悟的因就是本覺,因是一個因,緣不相同。這個道理,諸位在大經 大論裏一定要細心的去體悟,去體會,你才會開智慧,你才能真正的斷煩惱。
小乘人斷煩惱用的方法很笨,那很苦,還不一定能斷得幹淨。大乘這個方法妙,不需要吃苦頭,爲什麼?他用圓覺照破無明。換句話說,小乘人斷煩惱從緣上斷,從依緣上斷,苦。譬如苦集滅道,我爲什麼有苦?因爲有集,我斷了集,我就沒有苦,他從這上斷的。大乘佛法不從這上斷,不從緣上斷,從因上斷,所以他修智慧,智慧開發之後,照破無明,那是一切都斷了,一斷全斷,這個方法就是講從根本斷。大乘經 、《禅宗語錄》裏面常常講從根本斷,從根本斷就是開智慧,不需要枝枝葉葉。
講義【圓覺一法,是大陀羅尼,能總一切法,能持無量義。】
諸位要記住,『圓覺』是我們的真心,真心就是『大陀羅尼』。陀羅尼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總持。『總一切法,持無量義』,無量義不出大方廣,大方廣是無量義的總綱,一切法不出衆生法,衆生法是一切法的綱領,不但佛法十大宗派、八萬四千法門都在裏許,佛法以外的,世間一切的學術,一切的宗教,乃至於一切科學,無有一法不在這個裏面。所以我們的修學,會修的人,經 上常講「善學者」,著重這個善字,善學的人就是學圓覺,就是求根本智,圓覺是根本智。
諸位要知道,根本智就是佛法裏面講的般若智慧。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它在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,心清淨,一心不亂。你要是有知,有知就麻煩了,有知是什麼?《楞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