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已。覺正淨是一而叁,叁而一。雖然講叁個字,實際上是一樁事情,因此任何一個法門,功夫的總持都是淨念相繼。所以,這個名詞的含義是包括整個佛法;不但是整個大乘包括在其中,小乘也不例外,都概括在其中。
【此節經文,從反面顯其必應叁空之故。】
這個詞句非常肯定,必是必須,非這樣做不可,一定要入叁空。換句話說,決定不能有執著,分別執著一定要把它舍掉。分別執著,可以說是我們無量劫來,修行沒有能夠成就的根本障礙。前面說過,我們不是這一生才修行,每一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思議。善根、福德不必說,因緣,我們在這一生中遇到大乘正法,遇到《金剛般若 》,遇到淨土叁經、五經,這個因緣不可思議。換句話說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我們統統具足了。這一生能不能成就,就看這個根本的障礙你曉不曉得。知道這個根本障礙之後,把這個障礙除掉,我們這一生當中就成功了,我們的功德在這一生當中就圓滿了。如果不知道障礙在哪裏,不曉得把障礙除掉,這一生雖然是叁個條件具足,不能成就,這真可惜!因爲這叁個條件統統具足很不容易,太難太難了。我們今天叁個條件具足,但是要知道它有障礙;你要認清障礙,除掉障礙,那就圓滿了,功德就圓滿了。
【以明絲毫著相,便是分別心,便非清淨自性,便是逐妄、迷卻真性、起惑造業、苦報輪回的凡夫。】
讀這一段文,確實驚心動魄,寒毛直豎。這對於真正希望在這一生成就的同修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開示,那就是絲毫的分別執著都不能有,我們這一生念佛才保證往生。我們這一生所希求的,就是這麼一樁事情,在這一生當中,一定得到究竟圓滿。所以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不能有;有了,就是障礙,障礙我們清淨心,清淨自性就是清淨心,就是逐妄。換句話說,這是走了回頭路,我們無量劫來,就是逐妄、就是迷真。這一生當中好不容易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具足,有可能脫離叁界輪回,有可能往生極樂世界,被這個障礙障住了,這個多可惜,又走了回頭路。
所以,世間五欲六塵留戀不得,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當我們面對六塵境界的時候,心裏動了心,起了貪瞋癡的念頭,能立刻想到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把我們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立刻把它伏住,把它打掉,這叫功夫,這個叫得力。不能再迷,迷了真性的人,不可能不起惑造業。惑就是迷惑,一有分別執著就迷惑。分別就是起惑,執著就是造業。起惑造業,又搞六道輪回了,所以這叫輪回心、輪回業。我們用輪回心、輪回業修學佛法,佛法也是輪回,你出不了六道。
但是佛法是善法,你所得的果報是高等的,你身心清淨。善心、善行,像經上常講的慈悲喜舍,修十善業,生叁善道享福,你得這麼個果報;如果你的心行不善,還是有福報,惡道裏面享福。惡道裏還有福報嗎?有!我們在新加坡就看到,新加坡有很多神廟,信徒很多,初一、十五你看多少信徒去燒香拜拜,去祭祀鬼神。餓鬼道裏面有福報的,他在鬼道裏享福。畜生道裏享福的更普遍,大家都能看到,多少人養的寵物,很享福!你看看,它什麼心都不要操,主人侍候它,照顧它非常周到,它的福報很大,比人大,人享福要像它那麼享福不容易。所以你仔細去觀察寵物,我們學佛的人警覺性高,人不如畜生,養寵物的那個家庭,哪個最有福?寵物最有福。它的主人侍候它,主人是它的奴婢,它才是真正的主人,主仆顛倒了,真正的主人是那個寵物,仆人照顧主人、侍候主人,你想想看,顛倒了。這就是什麼?它修的福報很大,但是它的心行不善,墮畜生道;修的福,它還是照享,畜生道裏面享福。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
佛在這一部《金剛般若 》也明顯爲我們指出來,因果不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因果是真的。我們不能不重視,不能不謹慎小心。所以要曉得,用輪回的心,就是分別執著的心;輪回業就是分別執著這些事相,這是輪回業;修佛法也不行,也得不到結果,念佛不能往生。不能往生,念佛也是福報,這一生所修的都變成福報,這是很可惜,依舊去做一個苦惱的六道衆生。底下一段教我們正確的修行方法。我們要以佛心、要以菩薩心來修行,才能出得了叁界六道,才能得究竟的果報。究竟果報就是了生死,從此以後再不搞生死輪回了,這才算是究竟,這個果報才算是真實。
【廣修六度萬行】
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,我們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衆生的好事、善事,對於衆生有利益的,盡心盡力去做。
【而心中若無其事,湛然凝寂,不爲所動。】
這就不是輪回心,就不是輪回業。心裏面怎麼樣呢?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,若無其事,每天認真努力在做,做了怎麼樣?沒事!這樣做,很快樂,不疲不倦,你不會感覺得很累。一般人做事,做一點事他都感覺到疲倦,感覺到累了。爲什麼累?他執著分別,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,那怎麼不累!當然就累了。菩薩一天做那麼多事,沒做、沒事,沒有事,他怎麼會累!
我們常常勸人,尤其年歲大的人,要多休息,實在講休息都累。爲什麼休息會累?在打妄想,身休息了,念頭沒休息,所以他還是累,還是會疲倦;最要緊的是要念頭休息。心清淨了,這個身一天到晚做,做再多都不累。這些事情,諸位同修你不妨試驗試驗,就能體會到了。這是真的,你會做得精神飽滿,甚至於晚上不睡覺的做,都不會累,愈做愈快樂。如果你不相信,我舉個很淺顯的例子,年輕人跳舞,跳上兩天兩夜,他歡喜,他不累。還有人打麻將,打個通宵,他也不累,那是什麼?精神專注,他也沒有別的妄想,他打牌要是打妄想的話,他要輸錢,所以他也集中精力,也入了叁昧,他也行。不過那個不究竟,那個心裏還是有念,不過他的念集中了,他不是很多的妄念,他集中,只有一個妄念、幾個妄念,他妄念少了,所以他能夠不疲不厭。如果一個妄念都沒有了,那個精神飽滿,那個不會疲倦的。所以許多人覺得:我讀《無量壽經》,一本念不下去,會很累。來跟我說。我說:那怎麼辦?好了,你就分幾段念,一次念一小段吧!這沒有法子,這證明妄想太多了。他一說這個話,我就曉得,妄想太多了。一部經,初學的人兩個小時,兩個小時的定力都沒有,你才曉得他的妄念多少!這個病很嚴重,一定要克服。
要學著心中若無其事,要真正放得下。放下從哪裏放起?佛在經教裏教導我們很多,從你執著最重的放起。譬如我們對財看得很重,我們就從財先下手;我們名看得很重,你就從名先下手。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相同,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,哪一個病最重,就從那個地方下手。一般講起來,把財看得重的人是比較多一點,可是也不一定。譬如我們從前在臺灣,道安老法師的確不貪財,財看得很輕,道安法師名看得很重。所以有人就騙他,組一個公司請他作董事長,他很高興。董事長要出錢,他的錢馬上就拿出來,被人騙去了。哪一個毛病重,從哪一個毛病下手,把它舍掉、把它斷掉,心中若無其事。所以這個若無其事,這裏頭境界也有淺深廣狹不同。我們要知道,自己哪個毛病重,從哪個地方下手,舍!舍,他的心就清淨了。
「湛然凝寂」,這是功夫成就了。湛然是比喻,像清水一樣,水很清,沒有汙染,很清很幹淨,沒有波浪。水在平的時候,在定的時候,這是湛然凝寂。「不爲所動」,不會再被境界所動。從前我貪財,現在再多的金銀財寶在面前,不動心了,這就成功了。所以心要不動,事情要做。心不動,就是佛心、菩薩心;你所做的一切事業叫菩薩事業,就不是輪回業。心一動,還有一點點分別執著、貪瞋癡慢,那是輪回心,所做的佛事都是輪回業,何況世間的什麼善事、惡事,那不必說了;關鍵就在這一點,真的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。「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。」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八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