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沒了。
【唐後大衆共依者,唯天臺、賢首兩家。】
這兩家傳下來了,爲什麼?這兩家判得最好。所以後來的學者、研究經的人、講經的人,不是依賢首就是依天臺,而到今天可以說依天臺是最多,依賢首的不多。這裏面也有原因:天臺家的判教簡要詳明,賢首雖然判得很好,比較複雜。賢首用十門開啓,就是介紹全經的概要,他用十個科目。天臺用五個科目、五重玄義,五比十就省一半,所以後來的人取天臺的很多。
【天臺判爲藏通別圓四教】
「藏」就是小乘,小乘爲什麼用藏?小乘也有完整的叁藏,它有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「通」這是大乘,通、別、圓都是大乘,通是大乘的開始,前面可以通小乘,後面通大乘,是大乘的開始,也就是大乘裏面淺顯的。「別教」就比較深,是大乘裏面比較深的,它是不通於小乘,純粹大乘。也可以說,通教可淺可深,藏教淺,通教有淺有深,別教有深無淺,「圓教」是一切圓融,無不通達。天臺家將大小乘佛法是這樣的區分。
【賢首(就是華嚴宗),則判爲小始終頓圓五教。】
五教裏面,小教跟天臺家的藏教相同,始教就是天臺的通教,終教就是天臺的別教,而將天臺的圓教開爲頓、圓,開爲兩種,天臺是把頓包括在圓教裏面。由此可知,兩家在名稱上不一樣,意思內容方面來講,沒有太大的差別。這些常識,常常研究經論、古德注疏一開端,都說得很詳細,我們看看各家對於本經的判法,他們判得都很有道理。
【天臺判此經爲通別兼圓】
天臺宗判金剛經屬於通教,但是它也有別教的意思,也有圓教的意思。這個說法,這個經裏面有通、別、圓,豈不就是有深有淺?淺的人讀起來淺,不難懂,深的人讀起來意思很深奧,可深可淺,確實如此。本經前半部,淺的人看到淺,深的人看到深,後半部唯深無淺,確實它有深度,沒有淺顯之處,所以這個判也判得很好。
【賢首則判屬始教,亦通於圓。】
這就說明,爲什麼他把它判作始教、判作通教,大乘的開始,因爲經上說得很清楚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換句話說,必須離四相才是菩薩,要是剛剛離四相成菩薩,這是初級的菩薩,這就是始教的菩薩,所以它意思有淺的。到《金剛經》後半部,不但四相要離,四見也不能有,不但諸相沒有,能證的心也不能有,不但能所沒有,佛法也沒有,那是深到極處,完全是圓教的教義,所以判作「亦通於圓」。這是古大德對本經的判法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裏面:
【判本經爲境心俱冥,遮照同時,慧徹叁空,功圓萬行,至圓極頓之大教。】
實在講這也難得,江居士一生花了四十年的工夫。佛法,大經裏面所說,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江味農居士自己圓了,所以看這個經處處極圓極頓,他也說了一番大道理,說得非常之好,教人很難反駁,確實是有道理。這個經義,自始至終能夠覺悟衆生,如果這個衆生真的覺悟了,像前面所說的「信心不逆」,完全能夠受持,那的確是圓頓根性的法器,絕對不是平常人。所以他的講法也很合理,符合本經的旨趣。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,這是講本經綱要,依天臺五重玄義:釋名、顯體、明宗、辨用、判教。
下面介紹的是譯人,翻譯經的人:
【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】
本經在《大藏經》裏面有七種不同的譯本,現在我們《大藏經》裏面有七種不同的譯本,但是流通最廣的就是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,其他的六種本子很少流通,很難見到,除非諸位去翻《大藏經》,能夠翻得到,單行本很少見。這是流通得最廣的,就是羅什大師這個本子。我們按照這個順序來簡單介紹。
「姚秦」,中國過去以秦爲國號的有四個朝代,因此必須把皇帝的姓加上去,才曉得是哪一個秦。像秦始皇建立的王朝也叫秦,我們在曆史上稱它爲嬴秦,他姓嬴。苻堅建立的王朝也叫秦,我們稱它作苻秦。姚苌就是苻堅的將軍,用現在的話來說,苻堅跟東晉打了一仗打敗了,這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淝水之戰。它的有名就是晉朝謝安以寡擊衆,那個時候苻堅帶兵是八十多萬,號稱百萬軍隊,東晉軍隊只有十萬人,以十萬人打敗一百萬人,這也是個奇迹。姚苌就發動政變,他政變成功了,奪了苻堅的位子,國號沒有改,也叫秦,他作皇帝了,所以就稱它作姚秦,在曆史上也稱爲後秦,苻堅稱爲前秦。公元叁百八十四年,我們這樣講,大家印象就比較深刻,今年公元一九九五年,這是公元叁百八十四年的事情,姚苌建國成爲秦王。
「叁八九年呂光稱叁河王」,這裏面有一段很長的故事,我們不要講了,這耽誤時間。如果諸位看一般《金剛經》的注解講義都會敘述,這個參考資料很多。苻堅那個時候曾經派呂光,呂光也是個將軍,派他率領七萬大軍,去邀請羅什大師,羅什大師那個時候在西域龜茲國,龜茲是個小國。苻堅聽說鸠摩羅什是個人才,很有智慧,一心就想得到他。當然人家這個人才是國之寶,這個國寶不是古董、是人才,那人家怎麼肯放?所以就派七萬大軍去,他要不給我們就打仗,一定要把羅什大師請回來。兵臨城下,羅什大師就勸龜茲國王,還是放他,不要跟秦國發生戰爭,戰爭實實在在講,敵不過秦國的大軍,這樣把羅什大師迎請到中國。
走到半路就是涼州,現在的甘肅,聽說朝廷政變,姚苌做了皇帝,姚苌本來跟他是同事,都是將軍。他也不服姚苌,姚苌做了秦國國王,他在叁河,就是那個時候涼州,他在那裏就割據了,自稱爲涼王,他也稱了王。羅什大師就在他那個地方,他不會用人,但是他知道羅什有智慧,他也不肯放走,就把羅什大師等於說是幽禁了,讓羅什大師在那裏十幾年,不能夠弘法利生。一直到呂光死了,姚苌也死了。姚苌死了,兒子姚興繼位。呂光死了,呂光的侄子繼位,那個時候情況就不同了。這個時候涼的力量很薄弱,所以把羅什大師送到長安,那個時候秦的首都在長安,送到長安是公元四百零一年,四百零一年到長安的。所以經上姚秦這兩個字,就是代表時代,它是在哪一個年代,代表這個意思。
叁藏法師,用現代話來講,這是他的學曆,像我們現在一般學曆有博士、碩士,是他的學曆,這是通達叁藏的法師。在古時候,有資格翻經一定要叁藏法師,若不是叁藏法師,沒有資格譯經,譯經的法師一定要精通叁藏。他精通叁藏,稱爲叁藏法師。
【叁藏:經、律、論。】
這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分爲這叁大類。我們中國後來編書,像《四庫全書》,《四庫全書》這個構想,就是根據佛經的方法來的。佛門有叁藏,分爲叁類,所以當年幹隆編中國的典籍,就把它分爲四類叫四庫,庫跟藏意思是相同的,藏就是庫藏的意思。叁藏實在講很難分。叁藏是經、律、論,它的內容是戒、定、慧,律藏是講戒律、戒學;經是講定學;論是講慧學,就是戒、定、慧叁學。但是世尊每一次說法,無論講大小乘經典,每一部經典裏面,幾乎戒定慧叁學都具足。這怎麼分法?後人編集分類就從多。譬如這本經講定講得多,講慧、講戒講得比較少一點,篇幅少一點的,我們這個篇幅多的就歸到經藏去了。如果研究討論多,講定比較少,就把它歸到論藏去。用這個方法,從多,這是必須要知道的,因爲我們每展開一部經典,幾乎戒定慧叁學都具足。叁藏是我們修行的標准,這對初學人來說的;修持功行圓滿的時候,叁藏又是我們印證的標准。我們功夫到底有沒有成就?到底我們證到什麼樣的果位?也可以來給你做證明,所以它是修學的標准、印證的標准、證明的標准。
「經、論是修正知見」。也就是我們的見解、思想有沒有錯誤?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、想法,要用經論做標准。經論裏面所說的是佛知佛見,佛是覺悟,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,那是一個覺悟的知見,覺悟的看法、想法,決定沒有錯誤。我們的想法、看法,跟經典對照對照,如果跟經上講的是一樣,那很好,我們的想法、看法都正確。假如不一樣,一定要知道,我們自己錯了,要把錯誤的,依照經論上所講的改正過來,這叫修正,這叫修行,修正知見。我們在行持上,「行持」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到底是正、是邪,是善、是惡?戒律是標准,戒律是佛與大菩薩的行持,我們一定要跟戒律對照對照,如果跟戒律相違背,一定要依照戒律的標准改過來。
律是佛行,諸佛菩薩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是戒律。我們要學佛,怎麼個學法?要認真用佛的標准,改正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,這叫學佛,一定要用佛做標准,不可以用人做標准。這是善導大師講得很好,我們過去在講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,我還記得在「上品上生章」裏面,你看看善導大師所說的,不要說是世間這些知名的大德們來跟你講,來教導你,他所講的跟經上講的不相應,我們不能聽他的。阿羅漢來講,阿羅漢證了果,是聖人,如果講的跟經上講的不相應,也不能聽他的。乃至於菩薩、乃至於等覺菩薩都不行,一定他講的要跟經上相應,我們才能聽他的;不相應的,我們都不能夠聽他的。最後大師講,那諸佛來了怎麼樣?佛佛道同,你要記住這一點,諸佛來說決定沒有講兩樣的話,如果講兩樣的話,那一定是假佛,不是真佛,那是妖魔鬼怪冒充佛來欺騙你,如果是真佛,一定講的是一樣的。
一切諸佛無有異語,異是兩樣,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」,沒有兩樣的話,決定是相同的。所以我們要能夠辨別哪是真佛,哪是假佛?很容易,不難。跟經一對照起來,他講的意思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,那是真佛;講的不一樣,那是假佛,不是真佛。可是這個地方要注意到,魔很厲害,魔也很有本事,他可以九十九句話跟佛經上一樣,只有一句不一樣,這個就很厲害了。但是要曉得,那一句不一樣,就把你法身慧命給斷送掉了。我們不能不小心,不能不謹慎。完全相同,沒有一句不相同,那才是真佛。
特別是在這個時代,《楞嚴經》上講:「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