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般若 ,無異念實相,是故能滅重罪,能消重業。】
佛這麼說,菩薩也這麼說,古來祖師大德也這樣說,那還會有錯嗎?所以,般若 的理論懂了、方法懂了,我們做不到,怎麼辦?老實念佛,就成了,老實念佛就是究竟圓滿的金剛般若 。江味農居士,這就是一個好榜樣,他就是老實念佛,他臨命終時,那個瑞相多好,走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告訴大衆:「金光遍照,佛來接引」,他走了。凡是這樣子跟大家說明,見到佛來接引,這決定往生,沒有錯誤。所以要曉得,持名念佛這個法門非常不可思議。不要看到它很簡單、很容易,它跟最深、最不可思議的妙法相應,與《金剛般若 》相應、與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相應、與《妙法蓮華經》相應,統統相應,暗合道妙。就本經上說,持名念佛,他就是真的在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,《心經》上講的;他真的在做,他不是在講,他真的在做,真在修。修什麼?修深般若 波羅蜜多,就這一句佛號。深般若 波羅蜜多,就是前面講的「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,你們想想他是不是符合這個標准?老實念佛的人,心裏只有一句佛號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,不是離一切相嗎?這一句佛號是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個更善的,他一心持名就是修一切善。
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跟諸位詳細介紹過,整個佛法,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,到最後一歸納、總結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所以阿彌陀佛是諸佛所說、所證、所修一切法的總綱領,真的是修一切善。所以這個法門只要一心稱念,要緊的是一心稱念,你二心稱念就不符合了。二心是什麼?念佛是修一切善,但是沒有離一切相,一心就離一切相。所以你要是二心念佛,與金剛般若 不相應,一心稱念就相應。我念佛的時候,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,心裏只有一個念頭,求生極樂世界,求見阿彌陀佛。除這一念之外,別無二念,統統放下。離一切相、修一切善,跟金剛般若 完全相應!所以他真的在幹,真的在修金剛般若 波羅蜜。「是故能滅重罪,能消重業」,再重的罪業,這一句佛號都能把它消得幹幹淨淨,任何一個法門不能跟它相比!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,真正明白佛法的人,真正希望消業障的這些大德們,他們怎麼修?就是一個念佛堂,一切的經咒他不念,一切忏法他也不要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消災滅罪、開慧得福,開智慧、得福報,一句阿彌陀佛,圓滿的成就了。
【念實相者,空有不著,雙照二邊。實相之慧,從大悲生,以大悲廣修六度,得無量福。】
「念實相」,前面講的端坐念實相,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不是念實相?是的。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。爲什麼?念實相是空有兩邊不著。我們念阿彌陀佛,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,不著有;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著空;空有兩邊不著。所以一心稱念就是念實相,要不然它怎麼能滅罪?「雙照二邊」,空有兩邊都不著。「實相之慧,從大悲生。」我們念佛,念佛的人就是大慈大悲,爲什麼?要自己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。往生極樂世界幹什麼?見阿彌陀佛,爲的是什麼?爲的是明心見性,爲的是得無上菩提。得無上菩提之後,爲什麼?爲了廣度衆生。我自己有智慧、有能力,像佛菩薩一樣,應以什麼身得度,我們就能現什麼身,這度衆生才真的叫自在。
所以沒有見阿彌陀佛之前,我們想度衆生,心有余而力不足,縱然發懇切的願望,智慧、能力做不到也是枉然。修學其他法門,要像佛菩薩一樣能夠自在現身,談何容易!即使遇到真善知識,如法修行,經上跟我們講,要想證得法身大士的地位,至少還要修兩個阿僧只劫,才有這個本事。兩個阿僧只劫是天文數字,我們覺得時間太長了,還是念佛往生淨土好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裏面所說的,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,是淨土的根本。淨土叁經無非是四十八願詳細介紹而已,它的根源就是四十八願。佛在四十八願明白的告訴我們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皆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就是《彌陀經》裏面講的阿鞞跋致,這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七地以上。我們要是依其他的法門,修到七地菩薩要兩個阿僧只劫;這不費力,超過一般菩薩兩個阿僧只劫,我們超過了,一下子就超過了。所以有能力分身,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,衆生有感,你就有能力應,感應道交,這才能夠普度衆生。真實的智慧是從大悲心生的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大慈大悲。
有一些人說,念佛功夫不得力,爲什麼不得力?沒有慈悲心,所以你功夫不得力,你要是有大慈悲心,你的功夫必定得力,決定不會退轉,決定不會疲厭。沒有慈悲心,念幾句佛號就累了,就要休息了,都是沒有慈悲心。「以大悲廣修六度,得無量福」,怎麼修法,等講到經文的時候再跟諸位細說,這個修法都在日常生活當中。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所表演的,穿衣吃飯、待人接物,這些地方都修圓滿的六波羅蜜。
【經體爲生實相。修宗爲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。】
這是修學的綱領。
【離相,觀空也,修慧也。】
離相是修慧、觀空。
【修善,不住空也,修福也。】
所以福慧雙修。離一切相是修慧,修一切善是修福,福慧雙修。因爲福慧雙修,這才能圓成佛道。我們受叁皈依的時候,皈依佛,二足尊。換句話說,二足尊就是佛。足是滿足、圓滿的意思,沒有一絲毫欠缺。二是兩種圓滿,一個是智慧圓滿,一個是福報圓滿。所以修行,福慧要雙修,不能夠修慧不修福、修福不修慧,統統錯了。如果是修福不修慧,果報決定在六道,不能夠出離叁界。修慧不修福可以出叁界,能證小果,小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能證果。證了果,怎麼樣?沒有福報。經上有比喻: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」。阿羅漢到外面去托缽,沒有人供養他,沒有福報!諸位想想看,沒有福報不能度衆生,雖然你有智慧,但是跟人家沒有緣分。不跟人結法緣,沒有緣,托缽都托不到,不供養,你還能夠跟人說法?誰聽你的?沒人聽你的。由此可知,你成佛的目的想普度衆生,那你不修福,你怎麼能度衆生?所以學佛的人,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。
福慧雙修當中,慧重於福。你知道這個道理,你才曉得離一切相是主,是第一重要。修一切善是輔助,也非常重要。離相從哪裏離?就在修一切善裏頭離,不修一切善那你離什麼?你也沒得離了。一定要懂得離相修善,這才是福慧雙修,這才叫真忏悔。學佛最忌諱的是修福不修慧,佛門這樣的弟子很多。喜歡修福、喜歡福報、喜歡享福,不要智慧,這是癡福。這個福報到哪裏去享?你要知道,因爲他愚癡,愚癡變畜生,畜生道裏面去享了。所以佛在經上說: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」。癡福,他到畜生道中去投胎,投到大象,那象是國王坐騎的。國王從前出門沒有汽車,都是馬、象。國王乘的象,都是金銀、琉璃、七寶挂滿身,那是他的福報,他就享那個福去了。現在國王出門不騎象,坐車了。但是現在享福的畜生很多,我們看到外國那些寵物,你要是修福不修慧,來生都被那些外國人當寵物去了。很重要、很重要,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,慧重於福,這就對了。
【此是真忏悔,能滅重罪定業。】
大乘許多經論上說,定業不能轉,實際上那是佛的方便語,不是真實語。是佛爲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,不要造重罪,是勸勉我們的意思。實際上定業也能轉,不過很難。轉定業一定要見性才能轉,不能見性不能轉。修定,轉不了定業。像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都轉不了定業,一定要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,就行了,就能轉。由此可知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七地菩薩、八地菩薩,就是這樣的果位,試問問定業轉了沒有?轉了。所以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,「內外障緣,一齊銷盡」。
【若能於本經,深解義趣,信心不逆,盡能受持,爲人解說。】
這四句話,實在講把《金剛經》的精華說盡了,也是這部經裏面最重要的經文。所以經要深解,解淺了不起作用,要深解,深深的去理解它,才知道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待人接物,應當怎樣做才是金剛般若 ,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所以不深解不行。因此,這個經實在講是要細講,粗枝大葉這樣講下來,起不了什麼作用,要深解。「信心不逆」,不逆是決定不違背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信心不逆,實在講,一定要這樣做法,非這樣做法不可,這樣的信心才叫做不逆。「盡能受持」,《金剛經》上常講受持四句偈,四句偈是少分,盡能受持是全經。「爲人解說」,盡能受持是自行,爲人解說是化他,自行化他。
【即爲荷擔如來事業】
這個人就是佛的傳法弟子,繼續佛度衆生的大業,這是如來的傳人。
【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】
這些都是本經的經文,到後面我們會細講。
【乃至滅罪生福,當得無上菩提。】
這無疑是世尊在本經爲我們授記。果然我們能夠做到前面這四句,就是如來爲我們授記的弟子,不是普通弟子。第一「深解義趣」,第二「信心不逆」,第叁「盡能受持」,第四「爲人解說」,只要這四句你真做到了,你就是如來的傳人,你就是如來授記的弟子,這是真正希有!
【修行法門無量,而唯一宗旨,除障而已。】
這是真的,一切法門沒有別的,除二障而已,或者是講叁障。二障是講煩惱障、所知障,叁障是講惑障、業障、報障。底下我們講叁障,「障有叁」,回向偈上「願消叁障諸煩惱」,叁障就是這叁種。
【第一、惑障:見思煩惱是,除則成般若 德。】
迷惑除掉,般若 智慧就現前。
【第二、業障:一切罪業是。】
罪業是造作。就像地藏菩薩在《本願經》上所說的:「閻浮提衆生」,閻浮提衆生是指我們這個地球,「起心動念無不是罪」。當然這是指大多數的衆生,極少數例外。爲什麼說起心動念都是罪?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,那就是罪。自私自利有什麼不好?爲什麼說是罪?增長我執、增長我見,這就是罪。我見、我執增長就不能出叁界,不能脫輪回,那不是罪是什麼?這個一定要知道。除業障證解脫德,就得大自在。
【第叁、報障。】
「報」是六道裏面的苦報,在六道裏面舍身受身,這是六道的果報。六道沒有不苦,佛爲我們講叁苦、八苦。叁苦裏面,不僅是欲界,欲界苦苦,八種苦具足;色界有壞苦;無色界有行苦,叁界統苦,叁界裏沒有安樂。《法華經》比喻,叁界火宅。叁界頭裏哪有樂?你感覺得有一點樂受,那是苦暫時停一下而已。我們要覺悟,不要以爲你現在很有福報,覺得做人不錯、很快樂,其實你迷惑顛倒。爲什麼?你一餐飯不吃的時候,餓得很苦,你就沒想到嗎?苦是真的,叁餐飯是藥,治你饑餓之苦,你有什麼樂?沒樂可受。所以人活在八苦之中,這是真的,絕對不是假的。「除則成法身德」,報障要是離開了,你就證得法身。
【江注舉破我、滅罪、成就如來,爲本經之大用。】
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講義》裏面,他以這叁個爲本經的德用。這個經的用途能幫助人破我執,能幫助我們滅罪業,消災滅罪,能幫助我們成就無上菩提。成就如來就是成就無上菩提!這個經的好處、利益太大太大了,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。曉得有這麼多的好處,這才肯用心來學習,希望經上所講的好處,我們現前都能得到,我們學《金剛般若 》那才叫真的沒有白學。學了馬上就有用處,改善我們的生活、改善我們的體質,現在很流行的時髦語,改善體質,這個經真有這個作用。使我們這一生過得非常幸福、非常美滿,充滿了智慧,而不是生活在煩惱之中。六祖大師說得很好: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我們像他就不錯了,凡夫是「弟子心中常生煩惱」。我遇到很多人來跟我講,「我常生煩惱」;他不生智慧,他常生煩惱。與般若 相反的就常生煩惱,與般若 相應的常生智慧,生活在圓滿智慧當中,那真正是幸福、快樂。今天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