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後,不想再看了,它的攝受能力只有這麼多,就不想再看了。但是如果你讀四書五經,那個攝受的力量就強,可能從你小時候念起,胡須都白了還念不厭,愈念愈有味道。換句話說,這種能力可以攝受幾十年,讓你一生都不會厭倦;每讀一遍,有讀一遍的味道,這個力量就大,所以稱之爲經。佛經攝受力量超過世間的典籍,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這一部經都念不厭,這個攝受力量太強大了。佛門的典籍,任何一部經論,都有這個攝受力量。讀的遍數愈多體會愈深,我們通常講悟處。他爲什麼喜歡讀?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處,充滿了法喜,他才不會厭倦,愈念愈歡喜。第叁個是「常」,注解裏頭有:
【常則叁世不易】
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我們曉得佛講經,距離我們現在,依照中國人的記載,老一輩的大德們,像虛雲老和尚、印光法師、谛閑法師,他們都采用中國古代的記載。釋迦牟尼佛滅度,到今年叁千零二十二年,外國人講是二千五百多年,我們中國曆史上記載的,到今年是叁千零二十二年。相差幾乎有六百年之多,實在講現在無法考訂,除非讓釋迦牟尼佛再來,向他請教,否則的話,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每個人都找到證據,誰也不能夠否定誰。這些爭論我們都把它舍棄掉,沒有關系,時間是假的,空間也不是真實的,何必去計較?佛法重在行門,自己真正心清淨了,真正開悟了,那才重要,其他的東西不重要。叁千年前講的這些道理,現在還可以用,叁千年前講的方法現在也適用,這就是叁世不易。我們世間有許多典籍就沒有辦法超越時空,現在有用,過幾年就被淘汰,就沒用了。佛的典籍、教訓永恒不變,萬古常新。
【法則十界同遵】
「法」是講修行的方法,破迷開悟的方法,修行證果的方法。十法界的衆生,十法界裏面包括佛法界,佛還需要嗎?佛要!因爲佛裏面,有很多不同種類的佛,我們要搞清楚。天臺家判教,有藏、通、別、圓,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還要修行,圓教的佛才是究竟圓滿。我們講十法界,十法界同遵,那就是講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,要遵守這個方法,遵守這個原則,才能夠達到究竟圓滿;這樣才稱之爲經,經具足這四個意思。
「又有徑義」,徑是路,經是「修行成佛的路徑」。「經」有道路的意思,是成佛之道,我們要循著這個道路,才能夠超凡入聖。「經」還有鏡的意思,就是照臉的那個鏡子,有這個意思。讀經,要以經典的道理,經典裏面所講的標准,跟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對照對照。用經典照照自己的心,我們的心清淨不清淨?善良不善良?經典是一個標准。經題的意思就講到此地。合起來說,這個經題:像金剛一樣堅固、鋒利、光明的究竟圓滿的般若 智慧,這是合起來說。佛說這部經,希望我們都能夠因世尊所說的金剛般若 ,開啓我們自性金剛般若 的智慧。我們這一生一定過得非常的幸福美滿,而且在這一生當中,決定超越叁界六道。往後決定是往成佛之道邁進,以至於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。這是佛說這部經的意義。
底下一段「顯體」,體是性質,也是世尊說經的理論依據。佛給我們講這個經,他依什麼說的?我們今天講「憑什麼講的」,得有個憑據,如果沒有依據,怎麼能夠取信於人?叫這麼多人相信,叫這麼多人接受?一定要有理論的根據,說明佛講的這些道理、這些方法,從哪個地方生出來的,這就叫做體。顯是顯示、顯明,讓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對佛講的理論與方法就信得過,能夠相信他。
【一切大乘經,皆以諸法實相爲體。佛四十九年所說,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。】
這就是佛講經的根據。佛是憑什麼講的,根據什麼講的?根據事實真相。這個沒話說了,這是事實真相。不是他憑空理想,完全是事實,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在佛法裏面稱作諸法實相;諸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法,實是真實,真實相。這是說明佛經爲什麼值得我們相信,爲什麼值得我們采取、接納它,他所講的都是事實真相。而宇宙人生這四個字,我們要特別認識清楚。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,不是跟我們沒有關系,生活環境;人生就是本人。換句話說,世尊所說一切經,無非就是說明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。諸位想想,還有什麼比這個對我們自己本身更親切,沒有了,找不到了。由此可知,如果對自己,對自己生活環境真相不明白,這就叫迷,迷就叫做凡夫。如果對於自己,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清楚明白,這個人就叫覺;覺就叫做佛,叫做菩薩。可見得佛菩薩與凡夫,只是對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真相,迷悟的名稱不同而已,除此之外,哪有凡聖的差別?所以凡聖也是二法,也不能執著。凡聖這個名詞的來源,就是對這個事實真相迷悟而說的,離開迷悟,確實沒有凡聖這個名詞。
【智者大師以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爲經體。】
古時候天臺宗的祖師,智者,他有《金剛經》的注解,他在注解裏面,在顯體這一部分,他是取本經的經文,取經文的一句,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取這一句做爲本經的經體,就是世尊說法的依據。這個說得也很好,意思也很好。
【江味農居士以生實相爲體】
我們要注意「生」字,生是什麼?生起。我們原來迷,現在又覺悟了。其實,生實相就是前面所說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世尊是依這個而說的。底下解釋實相:
【實相即是非相】
實相這兩個字很難體會,難在哪裏?難在我們凡夫總是離不開分別執著。心有分別執著,距離實相遠之遠矣。這是般若 最難懂的地方。佛說一個實相,我們就緊緊抓住一個實相,執著這個實相,那就錯了。清淨心裏哪有這個東西?但是佛要是不用這些假名詞的話,那怎麼說法?爲了說法表達意見方便起見,不能不假設很多名詞,但是你要從假設名詞裏體會真實義。我們這開經偈裏頭,大家剛才念的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。要解如來真實義,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執著;一有分別執著就錯了。所以世尊在此地不能不說「實相即是非相」,這個意思是叫你不要執著。
【此中非字,是一切俱非,空、有、雙亦、雙非。】
這是佛經裏面常講的四句,這是根本的四句,我們起心動念,一定落在這四句裏頭。不是落在有裏面,就是落在空裏頭,要不然就是亦有亦空、非有非空,總離不開這四句,這是佛法裏面常講的四句百非,所有一切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這樣産生的。佛告訴我們,這些觀念統統要舍掉,「非」就是舍的意思,都不能夠執著。
【非亦不立】
統統都非了,統統都沒有了,你再執著這個非,那又糟糕了,又錯了。非也沒有,非相也沒有。
【諸法實相,本來如是,真實如是。無以名之,強名實相耳。】
很勉強的建立一個名詞,叫實相。真實狀況裏是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,然後你就能夠看到一切法的真相。真相是相有體空。我們見不到真相,爲什麼?我們把相有跟體空分作兩樁事情,相是相,體是體,不知道這兩個是一樁事情,這是我們沒有法子開悟,沒有法子懂得佛說的真實義。幾時我們這種妄想雜念沒有了,就是這四句真的離開,真的沒有了,才曉得體、相、作用是一不是二,是一個整體。說體、相、用是一個整體,這裏面真正的意思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,你才見到真相。我們難!我是我,你是你,他是他,怎麼是一體?你跟人家說一體,他說這是胡說八道,沒有辦法了解,都是把假相當作真實。
所以佛的大經、深經很難體會。深經一定要用清淨心、平等心,你才能體會得到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教給我們修行的叁大綱領:清淨、平等、覺。清淨,一絲毫染汙都沒有。什麼東西染汙?七情五欲,情跟愛是染。怎樣平等?沒有分別就平等。一有分別,怎麼會平等?由此可知,要離妄想,要離執著,才真正能達到清淨平等,那個心是覺悟的心。如果不清淨、不平等,那個心是迷心,不是覺心。我們學佛學什麼?學佛就是要覺悟。我們修什麼?就是要修清淨、平等。在不清淨裏面修清淨,在不平等裏面修平等。清淨、平等心現前了,宇宙人生的真相大白,這才見道。我們學佛是學這個,不是學別的。實相如是,沒有辦法稱呼它,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,叫實相。我們再翻開底下一頁:
「離」是離相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這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的。離,給諸位說,不是離開,意思不可以錯會,離是不取的意思,「不取」就是不執著。心裏面不要執著,事上不能離開,事上離開,你就錯了!事上要是離開,你就落空;心裏面執著,你就著有。心裏面不執著,事上努力認真去做,這樣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,兩邊都不取;也就是本經在最後,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,兩句一偈,這是談論到修行的總原則、總綱領,兩句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這兩句如果我們用最粗淺的話來說明,不取於相是不受外境的誘惑。我們知道現在修行人,爲什麼不能成就,不要說在家同修難成就,出家人一樣,也不能成就,原因是什麼?受不了五欲六塵的誘惑。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就起貪、瞋、癡、慢,外面一引誘,裏面就動心了,這怎麼能成功?你要想成功,說老實話,外面不被誘惑,裏面能做到不動心,這樣才能成功,這叫真功夫。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功夫都得力,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亂,參禅可以明心見性,學教可以大開圓解,關鍵就在這裏,你還會不會受外面境界誘惑?
所以,這樣深的經典,這樣重要的經典,釋迦牟尼佛發起這個經,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平常生活當中發起,意思在此地。佛達到究竟圓滿的果位,每天還出去托缽,不受世間榮華富貴的誘惑,他真能放得下,不受誘惑,內心確實如如不動,所以世尊表現給我們看。學道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要想道業成就,要記住世尊兩句名言,第一個是「以苦爲師」,你要能吃苦,能吃苦就不會被外面誘惑;「以戒爲師」,我能守規矩、我守本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