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研習報告(第叁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9-23-003
請掀開經本第五面第叁行,從第七節看起:
【經雲:離一切諸相,則名諸佛。又雲:以無我人衆壽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菩提。阿耨菩提者,實相般若 也。離一切相修一切善,觀照般若 也。因觀照而證實相。】
我們選這一段做爲「明宗」的總結。世尊在本經裏面告訴我們,離一切相就叫做諸佛。這個地方講的諸佛,是講從初住菩薩一直到究竟佛果,總共四十二個位次,諸佛是指這些,而不是像一般的意思,指許許多多的佛,不是這個意思,它只講分證位。由此可知,分證位的菩薩確確實實是佛,分證佛那不是假的。我們在大乘經典裏面見到,像《楞嚴經》、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說的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。什麼人能現佛身?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,從這個以上都能夠隨心應量,《楞嚴經》上講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,都有能力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教化衆生,所以稱之爲諸佛。要想證得這個地位,這個地位在《華嚴經》上,就是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這四十一個位次稱爲法身大士,《金剛經》講的諸佛。要想證得法身,這大家都知道,必須要破一品無明。如何能破一品無明?世尊在這裏教給我們「離一切諸相」,你才能有能力破無明、證法身,如果你著相就不行。著相修行,修得再好也不能見性。修得很好,能出叁界,不能見性;如果修得不好,叁界都出不了,這個要知道。粗相不能執著,粗相是講世出世間都有很粗顯的形相,像經上講的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這四相就涵蓋世出世間一切諸相,統統都包括了。我們今天講的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乃至於大自然種種現象,總離不開這四相。微細的四相很難離,難在哪裏?難在自己還沒有發現,你就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。但是離一定要從粗顯的地方離。譬如最粗的名聞利養,這是很粗的相。名聞利養要是不能舍棄,決定不能出叁界,這個大家必須要曉得;名聞利養不能夠離掉,我們念佛就不能往生,可見得這些對於修行人是大害、大障礙。五欲六塵,五欲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;六塵就是六根接觸的對象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個都講得很粗。經上教我們不住,教我們離,都是不執著的意思。要從內心裏面對一切法不執著,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,這就對了,這樣才能夠斷煩惱,粗的煩惱就是見思煩惱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,這是粗的煩惱,細的煩惱就是無明,才有能力破一品無明。我們曉得,破無明是要很深的定功,假如這一切相還執著、還不能放下,諸位想想,那個定怎麼能成就?必須一切都不執著才能得定,定功深才能破無明、證法身,那就是入諸佛的行列。
又說「以無我人衆壽」,這是離四相,這經上講得很好,把菩薩的標准說出來了;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這經上說得這麼清楚,這裏所說的非菩薩就不是菩薩。可是這個地方的菩薩標准是相當高,是大乘菩薩,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也就是法身大士,那叫真菩薩,這一點不假。在佛教裏面,有稱權教、實教,實是真實,這是真實的菩薩。通常像我們受了菩薩戒,也認真努力在修六波羅蜜,修十大願王,很用心的去做,這也叫菩薩。菩薩有名字菩薩、有觀行菩薩、有相似菩薩,這叁個位次的菩薩都不在《金剛經》上;《金剛經》的標准,最低限度是要分證的菩薩,四相都離了,因爲前面這叁個位次四相沒離。天臺家講六即佛,菩薩也是六即,我們都要把它辨別清楚。四相在這個經裏面,世尊屢次的重複,他的用意我們不難想像得到。即使《金剛經》你念一遍,問你《金剛經》上講的什麼?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他會記得,爲什麼?在經上念了很多遍,這就是叫你牢牢的記住,一定要離,不離不行。不離不能見性;不離,我們所希求的無上菩提沒有分。底下講「阿耨菩提」,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菩提,無上菩提是成佛之法,得無上菩提就叫成佛。
所以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要離相,離一切諸相: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要認真的去修善,什麼是善?真實利益一切衆生,那叫善。這個講法實在說還是很籠統。什麼叫真實利益?真實利益的標准在哪裏?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,還是顯得模糊不清楚,必須講得更清楚一點、更明白一點。幫助一切衆生開悟,這是善。如果在一切善法當中,而不能幫助衆生覺悟的,給諸位說,那都不是真善。佛法裏面講的,菩薩幫助衆生、度衆生,這是第一個條件,要幫助衆生覺悟。幫助衆生覺悟,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,弘法利生。世尊當年在世,一生就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,到處講經說法,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大家講解明白,勸人離相修善,佛一生做這個工作。不但在言語上教導我們,以身作則,這叫行菩薩道。往後我們讀到經文,就能夠看出世尊一生言行的細密之處,點點滴滴都是給後學人做一個好樣子,讓我們向他學習。所以佛教化衆生不僅是言教,有身教、有意教,身、口、意叁業都是究竟圓滿的教導。所以我們也要想學著佛,念念幫助一切衆生覺悟,這是正法,決定不要讓衆生疑惑、誤會,走向迷信,那就錯了。這樣你就能得阿耨菩提了。
「阿耨菩提」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,這也是經上所講一切善法的絕對標准。幫助衆生覺悟,那個覺要正覺,不是邪覺,是正覺。什麼是正覺?決定是趣向明心見性的這個方向、這個道理,這個覺就是正覺。因爲世間法裏頭也有覺,我們看到世間這些科學家、哲學家,對於宇宙人生他也有相當的覺悟,但是他那個覺悟不能破無明、不能見本性,前面也略略提過,這種覺不能算正覺。還有世間一些宗教家,他們對於宇宙人生,也有相當程度的覺悟,但是不能出叁界。宗教家,我們曉得印度的宗教比一般宗教要高,他們宗教修證可以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天,依舊出不了叁界,這個覺不能算是正覺。正覺唯獨佛法當中有,換句話說,一定要離四相。得到正覺,在佛門裏面稱他作阿羅漢、辟支佛。再向上提升,叫正等正覺。佛法確實是正字招牌,正覺、正等正覺,沒有離開正,正而不邪;等,等於佛,沒成佛,等也是平等的意思,平等覺,這是菩薩所證的,是法身大士。換句話說,見了性,性是平等的,所以見性的菩薩,我們稱他作正等正覺。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,都稱之爲正等正覺,因爲他見性了。見性之後,與一切衆生接觸,他用真心不用妄心。沒有見性的人用妄心,他不會用真心。妄心是什麼?就是意識心、生滅心。一個念頭起,一個念頭滅,用的是這個心,妄想心、生滅心,用這個。見了性之後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他用的心跟如來果地上的心沒有兩樣,真心。
真心是永遠不會變的,真心是清淨的,真心是平等的,真心決定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叫它做平等心。真的達到清淨平等,他用這個心,這叫正等正覺。正等正覺達到究竟圓滿,那就再加個無上,如來果地上所證的,我們一般也稱爲圓覺,圓滿的正覺。圓滿的正覺,通常我們對它用一個很尊敬的稱號,叫大覺,圓滿大覺,這是對如來果地上所稱的。那麼你就得了,得的是這個。是不是真的得到?給諸位說,如果你真的有得,誰得?我得,我相還沒離,你還有我相;我得了你沒得,你還有我相、人相,四相具足,那你沒得。這個得是不得已的說,佛爲了說法方便起見,假設有個得,其實沒有得,你要是說得就錯了。爲什麼說無得?得而無得,無得而得。這話怎麼講?因爲究竟圓滿的大覺,是你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你得個什麼?得要是說得來,我本來沒有,我得到了,那才叫得。本有!本來有的,哪裏叫得!佛爲我們說一切法,都是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具足的,我們現在是迷了自性,智慧德能不能現前,佛教給我們把一切妄想、雜念統統舍掉,統統放下,心馬上就恢複清淨了。清淨心裏面,智慧德能又現前,好像得到了,其實是本有的。所以大乘經上常講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那才真的得到,是得無所得。
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在本經裏面講就是「實相般若 」。所以佛一樁事情他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,這個前面也跟諸位報告過,用意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;佛教裏名詞術語都不可以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在般若 裏面講,這就是實相般若 ,實相般若 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自性清淨心。「離一切相、修一切善」是從事上講的,實相般若 是從體上講的,事上也可以說是從作用上講的。有體當然有用,用,「自受用」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;「他受用」是幫助一切衆生覺悟,這叫他受用。無論是自受用,無論是他受用,都叫做「觀照般若 」。若不能夠離相修善,縱然是修觀照,裏面沒有般若 ,諸位要記住。般若 就是離一切相,你懂得離一切相,那你就有智慧了。爲什麼?能離一切相、修一切善,他的心永遠清淨,他的心不會被外境所汙染,這是智慧。世間有不少人修一切善,他不知道離相;修的善很多,心不清淨,心裏面還有妄想、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心不清淨,沒有般若 ,縱然是有觀照而沒有般若 。像這些地方,我們不能不清楚。不清楚,在修行用功的時候,往往就把佛的教訓錯會了、誤會了。到自己修行沒有成就、沒有結果,反而埋怨佛菩薩給我們講的話不靈,我們上當了,被佛菩薩騙了。其實佛菩薩講得很清楚,你自己沒有搞清楚,你誤會了,還怨天尤人,罪上加罪,那個過失就太大了。所以觀照跟般若 的意思,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般若 是佛母,一切法從般若 生,我們不能離開。所以前面曾經跟大家報告過,我們學佛,尤其是學金剛般若 ,目的何在?就是希望我們能夠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,這就是金剛般若 ,我們真的得到受用,真的得到好處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